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沈陽故宮,穿越歷史的長河

神采飛揚

<p class="ql-block"> 攝影/文編:神采飛揚</p> <p class="ql-block">沈陽故宮博物院,簡稱沈陽故宮,又稱盛京皇宮,位于遼寧省沈陽市沈河區,成立于1926年,是在沈陽故宮基礎上建立的古代文化藝術博物館。沈陽故宮原為清朝初期的皇宮,始建于清太祖天命十年(1625年),建成于清崇德元年(1636年),總占地面積約63272平方米,建筑面積約18968平方米,有宮殿、亭臺樓閣、齋堂等建筑100余座、500余間。它不僅是中國僅存的兩大皇家宮殿建筑群之一,也是中國關外唯一的一座皇家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清朝遷都北京后,沈陽故宮被稱作“陪都宮殿”、“留都宮殿”,后來就稱之為沈陽故宮。共經歷努爾哈赤、皇太極、乾隆三個建造時期,歷時158年。入關以后,康熙、乾隆、嘉慶、道光,相繼十次“東巡”時作為駐蹕所在。沈陽故宮按照建筑布局和建造先后,可以分為3個部分:中路、東路和西路。中路為清太宗時期續建,是皇帝進行政治活動和后妃居住的場所。東路包括努爾哈赤時期建造的大政殿與十王亭,是皇帝舉行大典和八旗大臣辦公的地方。西路則是清朝皇帝“東巡”盛京時,讀書看戲和存放《四庫全書》的場所。</p> <p class="ql-block">1961年,沈陽故宮確定為國家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成為首批國家4A級旅游景區。2017年,晉級第三批國家一級博物館。2004年,作為明清皇宮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截止2022年,沈陽故宮博物院藏品總數為109191件(套),其中珍貴文物數為39349件(套)。2022年11月7日起,沈陽故宮博物院恢復對外開放,參觀的主要建筑有:崇政殿、大政殿、十王亭、鳳凰樓、清寧宮等。</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中路建筑:</span></p><p class="ql-block">中路是沈陽故宮建筑群的主體,即皇帝日常上朝和居住的地方,清代稱作“大內宮闕”,分前后3個院落。南端為照壁、東西朝房、奏樂亭;前院有大清門、崇政殿、飛龍閣、翔鳳閣;中院有師善齋、協中齋、鳳凰樓;后院是以清寧宮為主的五宮建筑。中院和后院兩側各有一跨院,稱東宮、西宮。東宮有頤和殿、介祉宮、敬典閣;西宮有迪光殿、保極宮、繼思齋、崇謨閣。</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德坊、武功坊和朝房。宮門前庭是中路最南端的區域,它雖然位于宮門之外,但卻是整個建筑群功能和布局中不可缺少的“臉面”。來到故宮門前,首先看到的就是跨街而立的兩座高大牌坊──文德坊和武功坊,按照與大臣上朝排班相同的“文東武西”位置,矗立在宮門兩側。牌樓本是中國古代建立在宮殿、陵廟、街坊等處的標志性、紀念性建筑,有木結構的也有石雕的。沈陽故宮門前的這一種,稱作“木結構琉璃瓦頂四柱三樓式”牌坊,它們的作用,既是皇宮門前的明顯標志,也做為進入宮廷區域的門戶。在清代,兩座牌樓間禁止路人和車輛通行,即使是官員們要進宮上朝,也須先在牌樓外幾十步之處的下馬碑前出轎下馬,接受盤查后才能恭敬地走入牌樓以內的“宮闕禁地”。</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德坊、武功坊雖建于清朝入關之前,但造型和裝飾都堪稱精美。兩坊均為主間高兩次間低的形式,黃心綠邊琉璃瓦頂,每間檐下內外各四組斗拱承托,其下的枋、折柱、雀替、花板等部位,是以浮雕為主,彩繪為輔的裝飾,翔龍飛鳳,海水流云、瑞樹奇花,貼金敷彩,艷麗祥和,既有皇家氣派又具地方風格,在古代牌坊中獨樹一幟。中間坊額藍地金字,滿、漢、蒙三體合璧,除坊名外,并有“崇德二年孟春吉日立”字樣,可知建于1637年正月,是沈陽故宮唯一記有落成年代的建筑。在兩牌坊間南側大清門前的區域,是一組與宮殿正門配套的建筑。東西各有奏樂亭一座,為迎送皇帝入宮出宮奏樂之處;兩側又各有平房和樓房一座(西側樓房已不存),稱作“朝房”和“朝樓”,是官員們入宮前候朝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清門是故宮的正門,開始只按通常習慣稱為“大門”,兩側的小門則稱“東門”和“西門”,到1636年皇太極改元稱帝時,用與新國號相同的“大清”二字來命名這座皇宮大門。正式定名的同時還規定大清門及東、西翼門要設兵丁稽查出入人員,嚴加把守。各級官員在入朝前集合于大清門時,無論坐立,都不準面向或背向正北的宮殿方向,更不許坐立于中間的御道上,只能在御道左右“相向坐立”。這是因為如面向北,則有窺視宮闕禁地之嫌;面向南則背對皇宮,也是對皇帝的“大不敬”。至于坐立御道之上,更是藐視君王的重罪,當時明文規定,自親王以下所有官員,都只能由左右臺階出入,中間的御道只有皇帝才能通行。至于兩旁的翼門,應是供平時官員及宮女、太監等因事進出宮殿之用。</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清門雖然只是出入宮殿的通道,但做為皇宮的門面裝飾也力求華麗美觀。除黃綠兩色的琉璃瓦屋頂和檐下的雕梁畫棟外,最引人注目的要算是墻體四角的琉璃“墀頭”,每組都由上下相聯的四部分組合而成,黃、藍色調為主,間以紅、白、綠等色,浮雕云龍飛鳳、瑞獸奇花,鮮艷多彩,燒造精致,雖然不處于建筑的中心部位,卻成為最亮麗斑斕的藝術杰作。</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進入大清門就是崇政殿,又稱金鑾殿。崇政殿建于后金天聰時,作為皇宮的正殿,它是皇帝日常臨朝理政之處,也就是通常所說“上朝”的地方。在后金早期的宮殿制度中,俗稱為“汗宮里的殿”或“內殿”,相當于皇帝的“辦公室”。其次,清太宗時期國家的重要典禮,如元旦和萬壽節慶典、太祖實錄告成、皇子娶妻公主下嫁、明朝重要官員的歸降等儀式,都是在崇政殿舉行。崇政殿也是皇帝接見宴請外邦賓客之處,在皇太極時期,主要用以款待前來盛京進貢、朝覲、通婚的蒙古諸部貴族,國內慶典時的一些小規模宴會也常在這里舉行。</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崇政殿是在東北地區極為普遍的硬山式房屋的基礎上,根據皇宮正殿的使用需要加以美化,其殿體高12米,下有一米多高的磚石臺基,前后各有加飾石雕欄板望柱的殿階和檐廊,在造型上已與民間的同式房屋產生了本質區別,成為只有宮殿寺廟中才有的高等級模樣。殿前后紅色檐柱都是方形,下面是黑色覆蓮式的柱礎石,上部則用藍、白、金等顏色繪“披肩”、蓮花等圖案,外側是獸面,柱頂部分更是精彩,各有一形象生動的木雕龍頭探出,而且兩兩相對,探爪戲珠,龍身和后爪則在廊內,既起支撐作用,又是別出心裁的美化,仿佛神龍自殿內飛出,高貴而富有生氣。檐下的木雕蓮瓣、蜂窩、如意等和方形的殿柱屬于藏傳佛教建筑藝術風格,枋內外的二龍戲珠浮雕,金光閃爍,橫貫外檐,增添了華麗精美的效果。</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崇政殿室內的寶座、屏風等陳設,并非清太宗時期的原貌,而是乾隆十二年(1747年)根據皇帝的旨意重新設計制造的,堂陛之內的屏風寶座,是乾隆特命仿北京故宮乾清宮所用加以縮小精心制作的,寶座、屏風各以九條龍做為主要裝飾,全部罩以金漆,體現其唯一的使用者──皇帝的無上尊嚴。屏風上的四言十二句銘文,與乾清宮屏風上的完全相同 ,是康熙皇帝從古代經書中摘出,做為自己和后世皇帝治理國家的座右銘鐫刻在御座之旁的。陳設在龍椅前后的鶴式燭臺、熏爐、塔式香亭、“太平有象”等,都是乾隆年間宮中精制的琺瑯禮器,專用于皇帝御座周圍,既為熏香之用,也有驅邪諏吉的寓意,使得“真龍天子”臨朝理政之處更具有莊嚴神圣的氣氛。</p> <p class="ql-block">為了表示對這座開國金鑾殿的敬仰,從乾隆時起,皇帝還把一些相關的題詠詩章手跡制成匾聯懸掛于崇政殿內。寶座前的“念茲戎功用肇造我區夏,慎乃儉德式勿替有歷年”藍地金字對聯、其上方的“御崇政殿受賀”詩匾,都出自乾隆皇帝手跡,殿北門內上方還掛有嘉慶、道光御題崇政殿詩金字木匾,也是他們留給這里永久的紀念。殿前東置日晷,西設嘉量。殿后是鳳凰樓與五宮建在近4米的高臺之上,四周繞以高墻,獨成一座宮院。</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左翊門和右翊門位于崇政殿左右兩側,這兩道門是平時進出殿后內庭的通道。穿過左右翊門可進入崇政殿的后院,這里是聯系前朝與后寢部分的過渡性院落。在院子的東側是日華樓和師善齋,西側是霞綺樓和協中齋。這幾幢建筑是后期改建的,乾隆皇帝東巡謁陵暫住沈陽故宮時,此為供皇子讀書的地方,也就是“皇族貴族學校”。</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日華樓,建于乾隆十一年至乾隆十三年(1746—1748),用于存貯宮內備用雜物。日華樓除了歷史文化價值,周圍的環境也十分優美,這里綠樹成蔭,鳥語花香,為游客提供了一個寧靜的休閑場所。</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飛龍閣和翔鳳閣。在崇政殿前東西兩側,各有一座樣式相同的五間硬山頂二層樓房,東為飛龍閣,西為翔鳳閣,與大清門、崇政殿共同構成一個完整的建筑布局單元。這兩座樓閣所在的位置,原本是一座三間的小廂房(東側)和一座二層七間的銀庫樓(西側)。乾隆八年(1743年)清高宗弘歷第一次東巡盛京來到故宮,覺得崇政殿前左右的兩座建筑高低不同,樣式各異,有失整齊美觀,便傳下圣旨,在此新建造型相同、東西對稱的兩座樓閣取代舊有建筑,將已年久失修的舊樓閣拆除,把飛龍、翔鳳的名稱移到新建的二閣上來,于是,便有了崇政殿前現存的面貌。1929年沈陽故宮博物院正式開放后,飛龍、翔鳳二閣成為清宮文物陳列室。</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東七間樓(文博書房)位于飛龍閣的后面,是一座七間二層的樓房,建造樸素,青磚青瓦,板門方窗,沒有描龍繪鳳的彩畫和雕刻裝飾,因此沒有什么好聽的名稱,直白取名“東七間樓”。東七間樓始建于清太宗皇太極時期(1627到1643),以前是九間房而不是七間房。乾隆十一年至十三年(1746—1748),增建東、西所行宮時,奉皇帝旨意將其北側的兩間拆除,以便使新建行宮宮門前道路暢通, 真正成為東七間樓。這里主要用作存放清宮瓷器,據說大約有10萬件,被稱為“瓷器庫”。現又作為文博書房,展示清代曾經存放在沈陽故宮的檔案和珍貴古籍復制品。</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東所頤和殿和介祉宮是乾隆年間所建供東巡期間皇太后使用的行宮,因位于崇政殿之東,清代稱為“東所”。這里的“所”,是清代宮廷中對一些較小規模獨立居住院落的一種命名習慣,其位置一般是處于主要宮殿附近,院內的各單體建筑都各有專名,只是按院落所處方位總體稱為“某所”,以便于區別。</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頤和殿建于乾隆十一年至乾隆十三年(1746—1748), 殿內設有寶座屏風,西墻上原有乾隆御書聯“福凝東海增芝算,祥擁西池長鶴齡”,表達對母親多福多壽的祝愿。外檐彩繪為金龍和璽彩繪。東側有一間耳房,為皇太后的凈房。頤和殿是皇太后的行宮和舉行慶典、召見皇宮官員女眷之處。</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介祉宮是乾隆為其母親崇慶皇太后建造的太后寢宮,也就是甄嬛居住的地方。建筑為五間硬山琉璃瓦頂前后廊式,室內有吊罩隔扇,太后寢房所在的東間,有乾隆御題“式訓徽音嗣,頤神景福綏”,宮后另有小院栽種花木供太后休息觀賞。</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敬典閣位于頤和殿和介祉宮的對面,是一座具有深厚文化內涵的建筑,于乾隆十一年(1746年)動工興建,至乾隆十三年(1748年)完工,是一座二層木構重檐建筑。敬典閣建成后即投入使用,專供收藏愛新覺羅皇室家族的宗譜——清代玉牒。據了解,敬典閣曾經保存過的皇室玉牒共1070冊,這是中國唯一完整系統保存至今的皇族族譜,也是世界上最龐大的家譜。</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迪光殿位于中路的西所內,建于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是乾隆皇帝東巡盛京時處理政務、召見官員的重要行宮。該殿面闊三間,室內無隔斷,內陳設有紅雕漆云龍寶座、紅雕漆邊座刻字圍屏、香熏、方幾、匾聯等,反映了乾隆皇帝“臨殿聽制”的辦公場景。值得一提的是,迪光殿內還藏有文溯閣玉冊,這是為了紀念《四庫全書》入存沈陽故宮“文溯閣”時特別制作的。游客可以在此感受到乾隆皇帝的辦公場景,同時還可以欣賞到珍貴的文物和藝術品。</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鳳凰樓是沈陽故宮的內廷部分,即清太宗時期皇帝后妃居住之處,位于中路崇政殿北的高臺之上,建于后金天聰年間(1627—1635),是休息和宴會之所,入關之后,曾存放玉璽、帝王像及行樂圖。按照滿族人過去在山區居住的風俗,部落里酋長的住宅都是建在寨子里最高的地方,既便于守衛,又利于觀察瞭望。遷居平原城市之初,他們仍然受這種習俗的影響,所以沈陽故宮帝后寢宮建在特意筑起的近4米的高臺之上,但崇政、大政兩座殿卻建在平地。這種“宮高殿低”的情形,與北京故宮的“殿高宮低”正好相反,人們也將其視為沈陽故宮因滿族風格而形成的特色之一。</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鳳凰樓是一座進深、面寬均為三間的三層歇山琉璃瓦頂的樓閣,屹立在高臺之上,其下層明間是進出寢宮區的通道,前有二十幾級臺階通往地面,只要關上大門,帝后寢宮區就成為一座居高臨下的森嚴城堡,因此,鳳凰樓的功能也很像是一座居高而建的城門樓。在皇太極時期,鳳凰樓是皇帝后妃們夏日觀景納涼之處。</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由于鳳凰樓是清代盛京城內最高而且最漂亮的建筑物,從城里的各方位都能看得見,所以成為沈陽城著名的景觀,“陪都十景”、“盛京八景”中,把“鳳樓曉日”、“鳳樓觀塔”列入其中。又因為站在鳳凰樓上可以看到全城,所以清入關后歷代皇帝東巡來沈陽時,都要登樓觀景,賦詩詠懷,樓內仍然保留著乾隆御題手跡制做的黑漆金字詩匾。從乾隆年間起,鳳凰樓還被用作存放一些重要的宮廷文物。</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鳳凰樓上乾隆御題的“紫氣東來”金漆九龍匾</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臺上五宮建筑是指位于中路中軸線上崇政殿和鳳凰樓之后的寢宮部分。盛京皇宮內,多為庭院式建筑,而鳳凰樓高臺上的后宮生活區,則是典型的北方“四合院”形式。中宮清寧宮、東宮關雎宮、西宮麟趾宮、次東宮衍慶宮以及次西宮永福宮,五宮圍合成合院式,與清寧宮東西墻外靠北側的兩座配宮一起,構成皇太極時期的后宮建筑。中宮清寧宮為帝后居所,宮前東為關雎、衍慶二宮,西為麟趾、永福二宮,分別為皇太極的宸、淑、貴、莊四大妃所居住,其中的永福宮是清世祖福臨誕生和幼年居住的地方。這一組建筑形成于公元1627—1632年的后金時期,主要仿照滿族民居的建筑形式,以尖山式硬山頂為主,屋頂覆蓋黃琉璃綠剪邊的瓦飾。</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清寧宮為五開間前后廊硬山式,是清太宗皇太極和皇后博爾濟吉特氏居住的中宮。清寧宮除做為皇太極和皇后的寢宮外,還兼作皇宮內家祭和家宴的場所,因此將門開在東次間,形成東稍間,封閉成“東暖閣”用于居住,西側四間貫通成適宜祭祀和家宴的“口袋房”式的空間布局。寬大的支摘窗式樣樸素,欞條皆以碼三箭式相交,宮門亦不用隔扇式。正對宮門豎立祭天的索倫竿,此均為源自滿族民間的傳統風格。殿頂鋪黃琉璃瓦鑲緣剪邊,前后皆方形檐柱,柱頭飾獸面,檀枋施彩繪等,則是吸收漢、藏民族建筑藝術。</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清寧宮后的大煙囪是一個立在地面上的建筑,這是滿族民居獨有的一種排煙形式,通常高于屋檐數尺,煙囪立在外是為了方便建筑和防火,這是為了解決嬪妃們在冬天保暖的問題而設計的。這個大煙囪有11級,再加上最頂層的3塊磚,便是12級,與清朝12帝而末代皇帝只做了3年形成了巧合。整個故宮只建了這個大煙囪,皇太極還下令盛京城內的煙囪不得高于清寧宮的煙囪,這就叫“大清山河一統天下”。</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永福宮坐落在鳳凰樓高臺之上,為后金天聰初年始建,以清寧宮居中。它位于西廡之末,序列次西宮,是歷史上著名的孝莊文皇后(莊妃)居住、輔政和養育皇子福臨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錦繡宮闈,這里有清宮后妃生活用品展。在臺上五宮區東、西配宮展開,共展出清代后妃各類生活用品127件。</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東路建筑:</span></p><p class="ql-block">大政殿俗稱八角殿,始建于1625年,是清太祖努爾哈赤建造的重要宮殿,盛京皇宮內最莊嚴最神圣的地方。初稱大衙門,1636定名篤恭殿,后改大政殿。八角重檐攢尖式,八面出廊,其下為須彌座臺基。殿頂滿鋪黃琉璃瓦,鑲綠剪邊,正中相輪火焰珠頂,寶頂周圍有八條鐵鏈各與力士相連。殿前兩明柱各有金龍盤柱,殿內為梵文天花和降龍藻井。殿內還設有寶座、屏風及熏爐、香亭、鶴式燭臺等。此殿為清太宗皇太極舉行重大典禮及重要政治活動的場所。1644年(順治元年)皇帝福臨在此登基繼位。</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政殿從建筑上看是一個亭子,不過它的體量較大,裝飾也比較華麗,因此稱為宮殿。大政殿是用來舉行大典,如頒布詔書、宣布軍隊出征、迎接將士凱旋和皇帝即位等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十王亭位于大政殿前東西兩側,依序排列,其中最靠近大政殿并略為突出的兩座亭子為左右翼王亭。其余八亭從北至南則按八旗旗序呈雁翅狀排開,東邊是正黃旗亭、正紅旗亭、鑲藍旗亭、正白旗亭;西邊是鑲黃旗亭、鑲紅旗亭、正藍旗亭、鑲白旗亭,合計十亭,人稱“十王亭”或“八旗亭”。這些亭子與大政殿構成東路一組院落,其建筑構思大膽,獨具匠心,別開生面,和諧得體,是我國宮殿建筑史上獨具特色、空前絕后的一大創造。</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西路建筑:</span></p><p class="ql-block">西路建筑為乾隆四十七年至四十八年(1782—1783)增建,包括后花園、戲臺、嘉蔭堂、仰熙齋、文溯閣及其附屬建筑等,最前面為轎馬場。西路建筑參觀時大都分都沒有開放。</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溯閣及其附屬建筑是西路北側的一組建筑,最南面是位于嘉蔭堂后的三間懸山屋宇式宮門,入內即為這一區域的主體建筑文溯閣,建于1782年,名稱依乾隆皇帝《文溯閣記》所述有 “溯澗求本”之意,是專為存放《四庫全書》而建的7座著名藏書樓之一。文溯閣的建筑形式是仿效浙江寧波著名的藏書樓天一閣,當然這只是在結構上,而具體的建造和施工仍是按照清代宮廷建筑的標準。文溯閣沒有拍攝到照片,下圖為網絡下載:</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沈陽故宮南門出口</p> <p class="ql-block">沈陽故宮,穿越歷史的長河!在建筑藝術上承襲了中國古代建筑傳統,集漢、滿、蒙族建筑藝術為一體,雖沒有北京故宮規模宏大,但也具有很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游覽時間約需半天。</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沈陽故宮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不同于風景旅游景區,幾乎每一座建筑都有故事,因此文章寫得比較長,感謝您的閱覽。</span></p><p class="ql-block">?2024年10月10日拍攝</p><p class="ql-block">文字參考網絡資料編寫</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孟州市| 穆棱市| 乌审旗| 彭山县| 山阳县| 普兰县| 嘉祥县| 德令哈市| 西昌市| 武义县| 怀柔区| 广东省| 土默特右旗| 城市| 四子王旗| 文山县| 齐齐哈尔市| 芜湖市| 达孜县| 嵊州市| 城口县| 台江县| 台中县| 柘荣县| 曲靖市| 邢台县| 宜都市| 巴塘县| 鄯善县| 双城市| 辉县市| 青川县| 岐山县| 彰化县| 台北市| 海林市| 客服| 莫力| 乌兰察布市| 通海县| 镇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