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第十章 錫林郭勒草原的戍邊歲月(一)</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團隊撤銷后,我一直在家休息。期間,確定轉業的干部陸續離隊走上新的工作崗位,我轉業的希望又落空了。其他留隊的干部也大都分流到別的部隊,家屬院經常斷電缺水,住戶越來越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1月4日,善后辦主任郝歡林通知我次日到軍區政治部干部處報到。到干部處見到于占海處長,他告訴我去軍區計生辦找塔娜主任幫助工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那時候,塔娜主任抽調幾個干部要我們下基層檢查督促計劃生育工作落實情況。我和司令部直工處干事包芳負責東部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1月5日,我們兩人乘飛機直達海拉爾市,從軍分區開始,按照幾個邊防團、邊防營、興安、通遼、赤峰軍分區的順序展開了工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這是我第一次走進邊防、認識邊防和了解邊防,看到滿洲里雄壯的國門、大興安嶺的三角山哨所、額爾古納河航行的巡邏艇等等,使我深切地感受到邊防軍人使命的神圣和責任的重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93年7月20日,內蒙古軍區任命我為原邊防團政治處主任。當時團部在錫林郭勒盟的東烏珠穆沁旗烏里雅斯太鎮。那里不通火車,8月3日,我乘坐公共汽車從呼和浩特市出發,當晚住宿寶昌,第二天到錫林郭勒盟所在地錫林浩特市,行程760多公里。到軍分區干部科見了科長李峰,他領我去見了政治部主任于福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于主任很健談,也非常熱情,他給我介紹了團隊領導班子的情況,“團長張平,政委王青山,分管行政的副團長襲普云,分管邊防和外事的副團長伊博格達來,他們都是1971年入伍的老同志;鮑智深是團里的老人了,這次由分區教導隊長和你一個命令提升為參謀長;后勤處長王瑛是1973年入伍,和你是山西老鄉。軍區首長們說你素質不錯,又來自大部隊,希望好好工作,和大家一起把團里的全面建設搞上去,有什么困難就找我”。他還給我講了團隊的歷史和光榮傳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團隊擔負著錫林郭勒盟700多公里中蒙邊境線的邊防執勤守衛任務。前身為1950年2月組建的喇嘛庫倫邊防工作站,后改為烏里雅斯太邊防總站,1969年5月改編為北京軍區步兵團,次年改為北京軍區獨立團,1976年1月,根據總參謀部批復,改為內蒙古軍區邊防團。團隊既經歷了“三峰駱駝一口鍋、頂風冒雪去巡邏”的初創時期,也經歷了“地窨子、干打壘、以點建連設哨卡”的發展時期。1977年,團隊率先提出“熱愛邊疆、扎根邊疆、建設邊疆、保衛邊疆”的口號。1990年9月28日,軍委江澤民主席為內蒙古軍區部隊作了“熱愛邊疆、安心邊疆、保衛邊疆、建設邊疆”的題詞。部隊一代代戍邊官兵始終把“四邊思想”作為傳家寶,代代相傳,為捍衛國家主權,維護民族的尊嚴,日夜堅守在祖國北疆邊防線上,戰嚴寒、斗酷暑,艱苦奮斗,無私奉獻,圓滿完成了衛國戍邊任務。團隊組建以來,曾被中共中央宣傳部、總政治部評為“軍民共建精神文明先進集體”;被國家防汛指揮部評為“全國抗災先進集體”;先后多次被內蒙古軍區評為軍事訓練、邊防執勤、邊境管理、管理教育、戰備工作、裝備管理等先進單位。先后有8名干部戰士榮立二等功;有4個單位榮立集體二等功。原軍醫王新民于1988年被國務院命名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先進個人”;1990年被內蒙古自治區和內蒙古軍區授予“戍邊愛民的雷鋒式軍醫”稱號;1991年2月出席了北京軍區學雷鋒先進集體和個人表彰大會,被樹為學雷鋒標兵,并榮立一等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聽了這些,深切感受到能夠在這樣的團隊工作無上榮光,覺得自己從內地到邊防,從自治區首府到北部邊陲小鎮,從思想觀念到生活適應能力,從工作方式方法到為人處事等諸方面,無疑需要有一個新的轉變。為此,一定要在學習、工作、生活各個方面嚴格要求自己,為基層干部戰士做出好樣子,也向于主任保證,下決心要為團隊創新發展做出新的貢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于主任還領著我去見了司令員張玉發,政委林占彪,他們都鼓勵我大膽工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第二天上午,我謝絕了主任他們讓我在分區多住幾天,等有順車再到團隊的好意,由干部干事趙國民送我到汽車站上車。233公里的路程,由于有一段路是沼澤和泥濘,行駛四個小時才能達到了目的地。團里已接到分區的通知,派干部股長師團來汽車站接我。到團里后,才知道團長、政委他們一班人已備好午宴等了我一個多小時了。連我住的房間都換了新被褥,毛巾、牙刷和牙膏等洗漱用品也都是新買的。那時,我有一種回到家的感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那時,政治處組織股長是董及秀,與我同年入伍,山西運城人,后提升政治處副主任;后來包青春、師團、韓秀平等都擔任過副主任。劉振東、朱風林、錫林巴特爾、班書成等都擔任過組織股長;宣傳股長劉建新,1979年入伍,山東省臨沂人;后來丁啟、穆占鐸、楊金玉等也擔任過宣傳股長;干部股長師團,1980年入伍,內蒙古黃旗人;后來的干部股長有韓秀平、蔡華、郜志印等。1996年設立保衛股后,鄔旭東、史新勝先后擔任過股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那時候,我在團里認識的人有副團長襲普云,曾經在軍區司令部軍務處工作,并一段時間在我們老團隊代理過副團長。還有在內蒙古黨校的同班、同宿舍學習的老同學,時任團后勤處軍需股長楊志強。再有就是老團隊撤銷后先期到這里的我們炮兵營副營長羅日華,以及修理所長李景獻、團直屬高機連排長丁啟。還有我們營二連戰士考入軍校后畢業分配到這里,時任政治處組織股干事的周佐義。從我們師撤銷后其他團分配到這里的干部也有十幾個,他們見到我都顯得無比激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幾天后,我開始深入連隊熟悉干部,了解部隊的思想政治工作進展情況。先是機關附近的特務連、步兵連,后是駐守在邊境一線的十幾個連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轄區多為丘陵地,局部為山地,海拔最高的汗烏拉哨所為1648米。邊防連隊之間相距最遠的有90公里;最近的也有39公里。距團部最近的連隊52公里;東部最遠的連隊300公里,屬于草甸草原,局部為沼澤地;西部最遠的連隊340公里,屬于荒漠草原,局部地區為露巖石塊地。那次我到一線連隊熟悉情況,乘坐的是車況很好的電影組放映車。司機李增榮隨車攜帶了裝滿水的塑料桶、電話單機、爬電桿的腳踏鉤和鋼絲繩等救援工具。政委親自安排熟悉連隊的組織干事李官亞和原我們師坦克營駕駛員出身的文化干事杜軍陪同。我們對所有一線連隊、哨所、隱蔽觀察點和界標都進行了查看和了解,整整走了20天,其中還拜訪了西部連隊管段內的阿巴嘎旗五大班子的領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那次下連隊是我軍營生活以來感觸最深的一次。我真切地感受到邊防部隊所處環境條件的艱苦,也為我們的邊防戰士不畏艱難困苦,忠實履行衛國使命的崇高品德和犧牲精神所感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那時候,邊防部隊的生活條件比較差,連隊用電要靠自己機器發電。吃水需要到周邊的山溝里去拉,在重要地段擔任隱蔽觀察任務的戰士有時十幾天洗不上臉。每年入冬前,所有連隊需要在水窖里儲存120多噸飲用水。遇到大雪封山,有的連隊幾個月見不到團里的人員和車輛,除了電臺和電話外,幾乎與外界隔絕了往來。我也認為,在這里工作的連隊干部其素質和能力要強于內地連隊的干部,他們除了要有較高的軍政素質外,還必須具備統籌協調,組織軍警民聯防聯控的能力;科學管理,帶領部隊在極端艱苦的條件下自我生存的能力;機制靈活,隨時處置各種突發事件的能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從一線連隊回團后,我向團常委會就我個人的感受、連隊建設的主要成績、存在的問題,以及下一步加強團隊思想文化建設的設想作了匯報,大家一致同意了我的意見和建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1月1日至2日,我到內蒙古軍區參加邊防思想政治工作研討會,利用這個機會,由我的老同學、軍需股長楊志強帶車幫助我搬家,將我留在呼和浩特市的妻子和孩子接到團部家屬院居住,從而解除了我的后顧之憂,全身心地投入到團隊的各項工作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協助政委認真抓了團隊的基層黨團組織建設,干部戰士的思想政治教育,積極開展團隊的文體活動,以及精神文明、擁政愛民等工作。與此同時,按照分工,對紀檢工作、反腐敗、反走私教育與查處等都毫不放松地落實到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還加強了對家屬院、幼兒園的規范性管理;注重了團隊俱樂部和戰士小樂隊的建設;建立了“軍人妻子服務隊”,為干部戰士縫補漿洗;制作了“流動圖書箱”在邊境一線連隊間傳遞;積極籌建了團史室、榮譽室;在政治處設立了新聞報道組,抽調王永生、孟繁江擔任報道員。后來王永生調北京軍區政治部宣傳部工作;孟繁江調內蒙古軍區政治部宣傳處工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2月初,我參加了團首長帶通訊工具應付突然情況演練。這樣的演練雖然沒有我們原來部隊的規模大,但是,邊境的野外吃、住、行卻又是一種別樣的場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這一年年底,我們團長張平和后勤處長確定轉業,我的前任主任尚劍銘復員回團辦理手續。我們一班人在國門的邊境線上合影留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94年3月3日,我被晉升為中校軍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同年4月5日至12日,我隨內蒙古自治區文化廳群眾文化處處長齊寶海、內蒙古軍區文化工作站站長王士新和興安盟文化局科長苗鐵吉到廣西南寧參加了國家文化部召開的全國邊境文化長廊理論研討會,并在會上作了題為《針對邊防特點,適應軍民需求,努力為繁榮邊境文化事業作貢獻》發言,受到文化部領導的好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4月27日中午,團隊駐地的沙麥蘇木發生了特大草原火災。我們邊防七連哨所最早發現并上報。團作戰值班室根據參謀長指示,及時通報給旗政府。團迅速組織出動400多名干部戰士,配合森警和當地牧民群眾進行撲火。當時,我乘坐吉普車在邊防連隊檢查工作返回途中。突然,風向轉變,十幾米高的煙火迎面撲來。我急忙讓司機牛軍調轉車頭回撤,車速開到80邁,大火在車后緊追不散,風把燃燒的牛糞團吹起,落到草地上又形成新的火源。那恐怖的場面令人毛骨悚然。老人們常講,“日落西風定”,直到太陽落山,火勢減弱,參加滅火的人員才展開了作業。經過20多個小時的奮戰,到次日才撲滅了余火。我隨同旗里的領導查看了火災情況,其局面慘不忍睹。大火中四處奔跑的牛躺得漫山遍野;火海里擠成一團的羊群象一堆堆小黑山;多處的蒙古包都燒成了一灘白灰。這次火災過火面積達10.5萬公頃,造成了5人死亡、3人重傷、8人輕傷,燒死牲畜6322頭(只),并燒毀約618.04萬元的生產、生活用品。火災過后,我們團還組織干部戰士為傷員獻血和為災民捐款捐物。后來團隊被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記防撲火集體一等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6月底到7月初,我帶新聞報道組陪中央電視臺《邊海防紀行》攝制組到邊防六連與駐地的軍民那達慕進行了實地采訪和拍攝。</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7月10日至14日,我協同軍區政治部副主任閻明林、自治區文化廳齊寶海處長,以及盟、旗文化部門的領導積極組織并籌劃了內蒙古自治區文化廳、內蒙古軍區政治部在團部召開的全區軍民共建邊境文化長廊工作座談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國家文化部常務副部長高占祥、計財司司長侯恩佘,總政文化部文化工作總站副站長李留春,北京軍區文化站政委李國芳,內蒙古自治區副主席趙志宏,內蒙古軍區副政委關樹人,八個省區的代表以及各邊防團隊、邊境盟市和文化部門的領導共260多人參加了這次會議。與會人員聽取了王青山政委代表旗委、旗政府和部隊作的《以興邊富民為目標,軍民共建邊境文化長廊》工作匯報;參觀了旗政府和團隊的文化活動中心;觀看了戰士小樂隊與旗烏蘭牧騎的聯合演出。還到邊境一線參觀了連隊俱樂部、蘇木文化站、軍民那達慕及篝火晚會等。高占祥副部長、趙志宏副主席、關樹人副政委和李留春副站長等領導對我們軍民共建、共用、共樂的邊境文化長廊模式給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贊賞。會議期間,關樹人副政委專門召集各邊防軍分區和團隊的領導開會,安排部署抓好軍民共建邊境文化長廊的工作事項。高占祥副部長還對我們邊防六連與當地牧民兩口井的故事所感動,當場揮毫書寫了“擁軍井,愛民井,一擁一愛見真情”的詩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八一建軍節期間,我還帶領團軍人妻子服務隊和戰士小樂隊深入一線連隊為戰士們拆洗被褥、床單、衣服和理發,表演文藝節目。期間,還陪中央電視臺《人間萬象》攝制組到邊防四連,對連長高小更進行了采訪和拍攝。</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9月15日至16日,我主持召開了團隊的共青團第四屆代表大會,選舉產生了新的一屆團委班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為了進一步提高自己的軍事指揮和部隊管理水平,這一年的9月,報名參加了石家莊陸軍學院為期兩年的軍事指揮專業函授學習。后來又參加了兩年中國科學院管理干部學院行政管理專業的學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0月份,空缺了多半年的團長職位終于由李鳳嶺接任了。他是1970年12月入伍的,河南省臨潁縣人,原是我們師23團參謀長。為人忠厚樸實,勤于學習,很能吃苦,干什么事都爽快利索,從不拖泥帶水。我與他相處非常合得來,后來我倆成為最好的搭檔和戰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從這一年的10月份開始,在我的倡導下,團隊每年舉辦一屆“奉獻杯”籃球比賽,由團機關、直屬隊、一線東部和西部片區,以及駐地學校、機關等參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95年春節期間,我在新兵營首次組織了秧歌隊、高蹺隊和舞龍、舞獅隊。正月十五,還在團部禮堂門前舉辦“元宵節篝火晚會”,鎮里的居民大都前來觀看。進一步活躍了部隊的業余文化生活,也密切了軍政軍民關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本章第一節完,第二節待續。</span></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平顺县|
高陵县|
固安县|
卓资县|
沅江市|
普兰店市|
株洲县|
西安市|
壶关县|
二连浩特市|
都昌县|
乐山市|
安多县|
杂多县|
伊金霍洛旗|
兴国县|
赤壁市|
陆河县|
左云县|
平遥县|
巴彦县|
东乌珠穆沁旗|
友谊县|
泗阳县|
文成县|
崇礼县|
顺平县|
岐山县|
邵阳市|
林甸县|
宜川县|
遂宁市|
远安县|
明溪县|
平山县|
灵武市|
天等县|
丰城市|
乌兰浩特市|
留坝县|
泉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