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離開故鄉多年,腦海中常常會浮現出許多故鄉的場景,想去找一些東西,卻很難找到。為了這篇文章,我在網絡上找了好久都沒有找到合適的圖片,有些圖片似乎還有一些記憶中的樣子,致謝圖片作者,讓我從這些圖片中看到了記憶中一些模糊的東西。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告知。</p> <p class="ql-block">龍年的秋天很漫長,冬天的第二個節氣小雪都到了,還沒冬天的跡象。小雪這天沒雪卻連著下了幾場雨,樹上的葉子還沒落盡,月季和金魚草、萬壽菊等的枝條上還有花兒在風中凌亂。</p><p class="ql-block">松鼠還在木柵欄高速路上快速地奔跑著,忙著準備冬儲的食物,看著忙碌的松鼠,想著自己也該儲備一些過冬的食物了,10磅一袋的土豆買上幾包,大白菜買上幾棵,胡蘿卜洋蔥、紅薯等根莖類蔬菜也要備一些。自己園子里的大蔥、洋姜等也該收了,腌些咸菜,種上大蒜,一年的農活也告一段落,該貓冬了。</p><p class="ql-block">坐在暖暖的屋子里,想起了故鄉的冬天,不禁打了個寒顫,盡管隔了幾十年的時空,故鄉冬天的冷,讓我想起來仍不寒而栗。</p> <p class="ql-block">小時候和祖父母在豫北老家生活了一段時間,豫北處在中原地區,氣候不像東北和西北那么冷,比楓葉國的冬天也暖和多了。但家里沒有暖氣,屋里和屋外一個溫度,進了房子就和進了冰窖一樣,寒冷刺骨,冬天在家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坐在火爐臺上。</p><p class="ql-block">那時每家都有一個用磚頭和黃泥盤成的大灶臺,中間有個火眼,燒些碎煤和粘土和成的煤泥,熱力不大,只有灶臺周圍比較暖和。煤火上一般都要嵌一個能放水的粗陶罐,靠著煤火的熱,罐里的水一直熱熱的,冬天用起來很方便。不大的灶臺上也只能坐兩三個人,冬天去人家串門,主人常常把灶臺上的位置留給客人,做飯時坐在灶臺上就不方便了,一般都是不做飯的時候在灶臺上坐坐,雙手伸到火眼上烤一烤。凍裂的手烤了后,裂口更大,又痛又癢,抹點蛤蜊油潤潤手。</p><p class="ql-block">灶臺雖暖,但不是久留之地。為了省煤,不做飯時,就要用濕煤把火封住,回到冰冷的被窩里,把脫下的棉衣棉褲都搭到被子上,舊的被子又僵又硬一點都不暖和,慢慢用體溫把被窩暖熱。等到天亮出被窩時又得掙扎一番,每天就在冷呀冷呀的吸吸溜溜的叫聲中度過一夜又一夜,漫長的冬夜何時才能結束?</p> <p class="ql-block">豫北是產麥區,也種少量的棉花,每人一年也分不了幾斤籽棉,除了做棉衣棉褲用一點外,大部分的棉花都要紡成線織成布。家里的被子大都是自己用棉花紡線織的土布做里子,又粗又硬,被子用了好多年,也不換棉花,或把棉花彈一彈,一點也不暖和。很少人家有床上墊的褥子,床上墊的都是麥秸桿子。</p><p class="ql-block">豫北平原很少丘陵山地,沒有樹林,也沒有山坡地上長的灌木,柴火的來源就是一些玉米桿子和豆類、棉花桿子等,有一些青玉米桿子還要做豬飼料,柴火比較缺。不像東北有大片的林子,可以砍柴撿柴,家家都有火炕,外面冰天雪地,家里溫暖如春。坐在火炕上磕著瓜子聊著天,出了不少幽默大師。當然我沒在東北待過,這些也都是從影視作品中看到的,豫北的冬天可沒有這么愜意,凍得人吸溜吸溜的,那顧得上瞎諞呀!</p><p class="ql-block">吃的也比不上東北,從沒見過老家的人腌酸白菜,也不種土豆。冬天家里的主食以紅薯為主,早晚都是玉米面紅薯疙瘩。趕在霜凍前把紅薯從地里起出來,然后就存放到地窖里。村口地邊有家家戶戶挖的地窖,一個大洞直直地挖下去大約兩米深,然后左右再掏兩個洞,洞口不大,只能下去個半大的孩子。</p> <p class="ql-block">差不多10天半月的,爺爺就帶我去窖里取紅薯。拿個繩子捆在我的腰上,然后慢慢把我放下去,再放個竹籃下去。我貓著腰把洞里的紅薯撿出來放到籃子里,再喊爺爺把籃子拉上去。取完紅薯后再把我拉上來,出洞口時雙手撐住洞口自己爬上來,滿身滿臉都是土,拍拍身上的土,用原來的紅薯秧子把洞口蓋上。放在地窖里的紅薯能保持很長一段時間,據說剛收回來的紅薯也不好吃,紅薯在地窖里放一段時間后出出汗,口感更好。天天吃紅薯,也沒吃膩。以前紅薯都是窮人的口糧,現在的紅薯成了健康保健食品,都有點吃不起的感覺了。</p><p class="ql-block">冬天里捧個烤紅薯,熱熱的紅薯從左手倒到右手,嘴里呼次呼次地吹著,等紅薯稍微涼一點,迫不及待地撕開皮,咬一口,干面沙甜,噎住了,趕緊喝口水,吃完一個再來一個,烤紅薯就是冬天最好的食物。在爐臺的火眼上放個鐵圈,把紅薯挨著鐵圈放一圈,上面再蓋個鐵鰲子,等紅薯烤熟的過程比較漫長。烤紅薯雖然好吃,但也不是經常能吃到,大多是把紅薯蒸熟了,沒吃完的,放在火爐邊熱著,等到第二天早上,紅薯變得筋筋的,很有嚼勁。自從離開老家后就再沒有吃過這樣做出的紅薯了,微波爐烤箱里出來的紅薯都沒有那個味了。</p> <p class="ql-block">冬天的晚上黑得早,那時沒有電視等娛樂活動,甚至連電都是半夜來一會。吃完飯后,借著微弱的煤油燈光開始剝玉米。爺爺拿著納鞋底的錐子,先在每個玉米穗上劃開三、四道,我左右手各拿一個劃好道子的玉米,讓兩個玉米不停地摩擦,手小勁不大,很費勁地剝完一穗玉米,再拿一穗,就這樣兩手不停地搓來搓去,一直到把每天的任務完成。</p> <p class="ql-block">奶奶剝完玉米后,還要再紡會線,盤腿坐在紡車邊,一手搖著紡車,一手從棉花里牽出線,我聽著吱扭吱扭的紡車聲,頭開始不聽使喚地點著,等奶奶給我暖了被窩睡覺。</p><p class="ql-block">三九寒天,外面大雪飄飄,出不去門,坐在家里,有時會在屋中間點個火盆子。干的玉米葉做引子,玉米芯在鐵盆里燒著,火苗不大,煙也少。搬個凳子坐在火盆邊,有時把腳伸過去烤一烤。有一年過年時,穿了剛流行的白塑料底黑燈芯絨面的布鞋,一不小心,鞋底子被火盆烤化了一大塊,把我心疼了好幾天,后來就一年都穿著前邊凹進去一塊的鞋子。</p><p class="ql-block">現在回想起來為什么那時的冬天那么冷,一是因為那時氣候還沒有變暖,冬天確實比較冷。二是肚里沒油水,身上沒脂肪。三是因為那時御寒的衣物不像現在這么保暖,棉花的御寒能力當然比不上羽絨之類的,更不要說和現在能抗御北極嚴寒的大鵝羽絨服比了。記得考高中時,有道物理題,問新棉衣為什么比舊棉衣暖和?廢話這還用問嗎,新棉衣就是比舊棉衣暖和,你穿一下不就知道了嗎?就是這道送分題我也沒答對,聽老師說新棉花的密度小,貯藏在里面的空氣多,空氣是熱的不良導體,保溫作用就顯得特別強。老棉花密度大,貯藏在里面的空氣少,保溫作用就弱了。</p><p class="ql-block">故鄉的人們習慣了冬天的冷,現在家里也是沒有暖氣的。但現在物資充裕了,有新棉被甚至羽絨被蓋了,冬天應該沒有那么冷了吧?慢慢長夜有了電視陪伴也不會那么難熬了吧?祝冬安!</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泸溪县|
景谷|
永新县|
扶余县|
彝良县|
洛阳市|
射洪县|
勐海县|
石嘴山市|
大名县|
鹰潭市|
安福县|
闵行区|
句容市|
阿城市|
东海县|
漠河县|
建平县|
张北县|
尚志市|
贵南县|
海晏县|
丹巴县|
太康县|
五莲县|
黑山县|
呼伦贝尔市|
建湖县|
夏河县|
理塘县|
肇州县|
绿春县|
芮城县|
新巴尔虎左旗|
天门市|
建阳市|
永丰县|
陇川县|
天峻县|
手机|
淳化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