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一、初衷 </p><p class="ql-block"> 月初去了趟晉北,游覽了云岡石窟、懸空寺、應縣木塔,欣賞到了我國古代三種不同類型的杰出建筑,為古代工匠們過人的智慧、精湛的技藝、獨特的審美所震撼!</p><p class="ql-block"> 有趣的是唐代大詩人李白曾經游歷到此,也驚嘆這懸崖峭壁上的寺廟太壯觀了,于是在崖壁上寫下了“壯觀”二字且多了一點。</p><p class="ql-block"> 無獨有偶,我在應縣木塔懸掛的眾多匾額中,驚喜地發現了一塊寫有“壯觀”多一點的匾額,經查是清代某書法家的作品 。很顯然,這位書法家是在效法李白,以此方式來表達他對這座木塔的贊美。</p><p class="ql-block"> 于是我把自己的想法連同照片發了個朋友圈,老同學看到后提醒我說:薊縣獨樂寺有李白寫的一塊匾。當時我一愣,獨樂寺我去過呀?怎么沒有印象!</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趕緊翻相冊,除了這張照片我對獨樂寺是什么印象也沒有了。</p><p class="ql-block"> 那是2006年公司組織去盤山,順便去了獨樂寺,當時我是四肢發達頭腦簡單,正是爬山爬的歡的時候,歷史文化知識少得可憐、對古建筑、博物館等等是一點都不入門。所以也就難怪沒有收獲了。</p><p class="ql-block"> 于是決定找時間再去,為了李白的匾,為了那蓮花一樣的大斗拱。</p> <p class="ql-block">二、出發</p><p class="ql-block"> 找了個天氣好的周末,一大早出發了。</p> <p class="ql-block"> 這次出發前做了些知識儲備,規劃好了線路。</p><p class="ql-block">游覽順序:</p><p class="ql-block"> 獨樂寺(重點,給了上午半天的時間)—薊州宴午飯(獨樂寺景區旁邊)—白塔寺—鼓樓—魯班廟—薊州文廟—回京</p><p class="ql-block"> 這樣一圈下來薊州的主要文物古跡都走到了,各景點之間步行都不遠 ,近的三兩分鐘,最遠的步行不超過10分鐘。</p> <p class="ql-block"> 獨樂寺所處的薊縣,地處盤山之麓,古屬幽燕之地。春秋時期封為無終子國,秦置無終縣,隋大業末年,改無終為漁陽,因在漁山之陽而得名。唐設漁陽郡,后又改薊州,州治仍設在漁陽。遼、金、元,一直沿用漁陽。</p><p class="ql-block"> 明朝后漁陽名稱才被薊州代替。明清時“漁陽八景”之一的“ 獨樂晨燈 ” 便是描寫獨樂寺香火的最好寫照。</p> <p class="ql-block"> 8:20左右達到。出了高速就到了獨樂寺停車場,因為各景區之間步行即可,所以可以把車全天停在這里,停車費2元/小時。</p> <p class="ql-block"> 停車場旁邊就是漁陽古街的西入口牌樓,從這里進去就是獨樂寺。</p> <p class="ql-block"> 這里是獨樂寺的入口。進去后有文創店(挺不錯的)和售票處。60歲以上的游客可以購買半價套票25元,包括了上述行程中的所有門票。</p> <p class="ql-block">真正的山門入口作為出口。</p> <p class="ql-block"> 有資料顯示,山門通過碳十四測年的檢測,方木之間的灰泥的植物纖維仍是遼代初期的。所以<span style="font-size:18px;"> 山門是遼代建筑無誤。</span>屋頂是廡殿頂,五脊四披,是國內<span style="font-size:18px;">現存最古老、</span>等級最高的山門。</p> <p class="ql-block">入口西側看山門殿</p> <p class="ql-block"> 山門廡殿頂兩端脊飾,鴟吻長長的尾巴翹轉向內,猶如雉鳥飛翔,古樸生動,是中國現存古建筑中年代最早的鴟尾實例。</p> <p class="ql-block"> “獨樂寺”匾為明朝內閣首輔、大學士嚴嵩所題.</p> <p class="ql-block">在山門中間穿堂看兩側梢間</p> <p class="ql-block"> 山門是三開間的大門中最大的一座(中間穿堂間的寬度為6米),而且一般山門只有一間進深,這個山門是前后兩間進深,中間有立柱做間隔,這種建筑柱網方式叫分心斗底槽。</p> <p class="ql-block"> 前梢間兩側的金剛力士(也稱哼哈二將)為遼代塑像。</p> <p class="ql-block">張嘴的為“哈”,閉嘴的為“哼”</p> <p class="ql-block"> 后梢間兩側的四大天王壁畫為清代所繪制,寓意風調雨順。</p> <p class="ql-block"> “碩大的斗拱相當于立柱的二分之一,排列有序、雄壯有力,頗具唐代風格。”(獨樂寺關于山門的介紹)</p> <p class="ql-block">花朵一樣的斗拱!</p> <p class="ql-block"> 斗拱承托屋頂,出挑深遠,好似羽翼恢宏大氣、美觀!</p> <p class="ql-block"> 山門后面的臺階兩角分別有一只角獸,已被人民幣淹沒,看不出原本的模樣了。</p> <p class="ql-block"> 欣賞完山門來到觀音閣前,正好有文藝表演要開始。今天表演上下午各一場。</p> <p class="ql-block"> 節目有舞蹈、器樂演奏、快板、提線木偶等,在各節目之間主持人還穿插介紹了許多關于獨樂寺的歷史、傳說等等,風趣幽默,挺不錯??。</p><p class="ql-block"> 節目大約持續了一小時。</p> <p class="ql-block"> 觀音閣高23米,外看似兩層實則內部空間三層。多種斗拱相互映襯、繁復華麗,使得觀音閣即展現出莊重大氣的風貌,又透露出精湛細膩的藝術韻味。</p><p class="ql-block"> “具足圓成”匾額是清朝咸豐皇帝御筆。“觀音之閣”匾相傳為唐代李白所寫,匾的落款確實是太白。 那么到底是不是李白寫的呢?唐代人怎么能為遼代建筑題匾呢?</p><p class="ql-block"> 這就得簡單介紹一下獨樂寺的建造歷史了。(依據是專家們的書籍和獨樂寺自己的介紹)</p> <p class="ql-block"> 專家們經過多方考證確認:獨樂寺始建于隋,觀音閣始建于唐,重建于遼統和二年(984年),重建完成于遼統和四年(986年)。現存的觀音閣木構部分為遼代原物,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木結構樓閣之一。歷經多次地震依然無恙。</p><p class="ql-block"> 既然始建于唐,這就有了李白題匾的可能性。現代學者史樹青查找了歷史文獻,考察了李白的活動軌跡:天寶十二年(753年),李白曾經到過薊州旅游。如果這時恰逢獨樂寺的觀音閣落成,那么李白就有可能題匾。</p><p class="ql-block"> 另外史先生從書法藝術角度分析,“觀音之閣”四字的筆法、結構和氣韻等方面具有典型的唐代書法風格,與李白所處時代的書法風貌相符,且匾額上的字體筆法遒勁,頗有唐風,這也是史先生認為是李白所書重要的判斷依據之一。</p><p class="ql-block"> 歷史真相到底怎樣,也許只能是個謎了。</p> <p class="ql-block"> 觀音閣所使用的斗拱多達24種,共計152朵。斗拱層層疊疊錯落有致,營造出獨特的韻律美感。</p> <p class="ql-block"> 觀音閣也做了碳十四碳的檢測,其中有木構樣本顯示為唐代。從十一面觀世音泥塑的表面破損的秸稈取樣,年代在千年,確為遼代所塑。</p> <p class="ql-block"> 觀音閣內十一面觀音菩薩站像高16米,身型巨大令人震撼。觀音面容豐潤、慈祥,儀態端莊,是我國佛造像中現存最大的彩色泥塑站像。</p><p class="ql-block"> 佛像頂部的斗八藻井是我國最古老的木構藻井之一。</p> <p class="ql-block"> 兩側脅侍菩薩高3.2米,身穿護甲,站姿優美動人。</p><p class="ql-block"> 三尊塑像皆承襲唐代風格,又具遼代特征。藝術水平高超,是遼代泥塑巔峰之作。(閣內介紹)</p> <p class="ql-block"> 獨樂寺以古建、泥塑、壁畫“三絕”享譽中外。</p> <p class="ql-block"> 觀音閣下層的四壁上滿是彩畫,為十六羅漢立像和三頭六臂或四臂的明王像,間繪山、林、云、水和世俗題材畫。這些壁畫是元代繪制明代畫師重描,畫面完好,色澤鮮明。</p><p class="ql-block"> 繪畫以“鐵線描”為主,兼用“ 蘭葉描”,勾勒填色,適當加以暈染。人物造型準確,線條流暢。(閣內介紹)</p> <p class="ql-block"> 在十一面觀音像的背面是倒坐觀音塑像,為明代所塑。懸掛在觀音兩側的是紅臉的關公和白臉的韋馱。</p> <p class="ql-block">韋馱</p> <p class="ql-block">關公</p> <p class="ql-block">從報恩院看韋馱亭與觀音閣背影</p> <p class="ql-block"> 位于觀音閣東側的乾隆行宮是獨樂寺的一組重要建筑,建于乾隆十八年(1753年),是清代皇帝去東陵謁陵途中小憩的地方,也是天津地區僅存的一處行宮.</p><p class="ql-block"> 院內兩側是碑廊,墻上有28塊乾隆御筆碑刻,詩文107篇,其內容豐富,字體各異,包括行草楷等不同字體,大小字不等,不僅是乾隆皇帝的書法真跡,也是歷代書法大家作品的匯集.</p> <p class="ql-block">行宮中的碑廊及觀音閣側影</p> <p class="ql-block"> 至此獨樂寺中的主要文物看完,其它建筑多為現代重建,一覽而過。結束了上午的游覽。</p> <p class="ql-block"> 午餐在獨樂寺西邊的薊州宴解決。價格親民,味道好,尤其推薦熏排骨。<span style="font-size:18px;">菜量大,吃一半打包一半。</span></p> <p class="ql-block"> 午飯后繼續游覽白塔寺,在獨樂寺正南380米,有路標指示。</p><p class="ql-block"> 白塔寺原名定光塔寺,始建于905年,現存寺廟是清道光年間重建,而白塔則重建于遼清寧四年(1058年)。</p><p class="ql-block"> 據梁思成《薊縣觀音寺白塔記》所述,塔的位置在獨樂寺南北中線上,正是十一面觀音目光所及之處,其建造因寺而定,是早期獨樂寺組成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 現在的白塔寺建筑基本是現代重建 。白塔寺共有三座大殿,塑有三組彩色佛像。分別是:</p><p class="ql-block">大雄寶殿</p><p class="ql-block">內塑釋迦牟尼和阿難、迦葉像</p><p class="ql-block">觀音殿</p><p class="ql-block">內塑觀世音菩薩和龍女、善財童子</p><p class="ql-block">地藏殿</p><p class="ql-block"> 內塑地藏王菩薩和張明父子。</p><p class="ql-block"> 大雄寶殿的旁邊還有一個天仙宮,殿中供奉天仙圣母、碧霞元君等神明。</p> <p class="ql-block"> 白塔高30.6米,磚石結構,平面呈八角形。由須彌座、塔身、覆缽、十三天相輪、塔剎五部分組成,設計者巧妙地將碩大的窣堵坡置于中國式亭閣之上,造型奇特。是亭閣式、密檐式、覆缽式幾種塔型結合為一體的罕見古塔類型 。</p> <p class="ql-block"> 塔的須彌座以六層花崗石為基,石上磚砌小覆盆和覆梟混線形成束腰,腰周磚雕24個壺門,門兩側為禮佛圖,內鑲舞樂伎磚雕,上置雙重欄板,雕寶相花卉和幾何圖形案。</p><p class="ql-block"> 四面磚雕假門,南門設佛龕為明代開鑿,上鑲飛天一對;四側面為方座圓首浮雕碑謁,碑額正中雕佛像,碑身刻謁語。塔身上又起八角形基座,周鑲佛、菩薩浮雕坐像24尊.塔身鑲有大量仿木結構的磚雕斗拱、花卉和神獸,是印度窣堵坡與中國建筑相結合的一種形式,體現了中印文化的融合。</p> <p class="ql-block"> 覆缽為半球形,高2.75米,肩部用減地平钑法雕垂魚十六個,上為雙層仰蓮承托,再上是巨大的十三天相輪和塔剎。</p> <p class="ql-block"> 須彌座的24組伎樂俑磚雕,是研究遼代音樂舞蹈的重要例證。</p> <p class="ql-block"> 下一站鼓樓。</p><p class="ql-block"> 薊縣鼓樓也稱為漁陽鼓樓,是天津市僅存的古代城樓,位于薊縣古城中心的十字街北側,為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p><p class="ql-block"> 鼓樓始建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原為鐘、鼓二樓,明天順三年并為一樓,仍名鼓樓 。 其在歷史上曾多次因戰亂、地震等被毀壞,又歷經多次重修。</p><p class="ql-block"> 看現在的建筑應該是當代重新過的。</p> <p class="ql-block"> 鼓樓南邊正面高懸的“古漁陽”匾額,為清朝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薊州知州張朝綜題寫;背面匾額“畿東鎖鑰”,落款為清朝道光十四年(1834年)知州華浚,前者概括了薊州區的古老歷史,后者體現了薊縣地理位置的重要性。</p> <p class="ql-block"> 再繼續前行魯班廟。</p><p class="ql-block"> 魯班生于公元前507年,卒于公元前444年,姬姓,公輸氏,名班,又稱公輸般、公輸子等,春秋末戰國初魯國人,人們又稱他魯班。</p><p class="ql-block"> 魯班出生于一個世代為工匠的家庭,父親公輸賢是當地有名的能工巧匠,他自幼受到家庭環境的熏陶,對機械制造、手工工藝、土木建筑等產生濃厚興趣,并跟隨家人參與建筑工程勞動,逐漸掌握多方面技能,積累豐富實踐經驗。</p><p class="ql-block"> 魯班一生發明眾多,木工工具方面,有刨子、鉆子、隱括、矩(曲尺)、墨斗、鋸子、圓規等;農業器具方面,有石磨、磐、碾子、鏟子等;在土木建筑方面,發明了鋪首、榫卯結構、斗拱構件,還改良了鎖鑰。</p> <p class="ql-block"> 魯班廟位于鼓樓北側、薊州一中西南側,又名公輸子廟,是一座四合院式建筑,是古代奉祀土木工匠祖師魯班的地方,現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p><p class="ql-block"> 魯班廟始建年代不詳,清朝康熙、乾隆、光緒年間三次重修。傳說獨樂寺是因魯班顯圣而建,古代薊州人便在此建廟供奉。也有說法稱清初在遵化修建康熙、乾隆陵時,工匠們節省了一些木料、磚瓦,在薊縣修了此廟,以求祖師庇護,該說法在清光緒三年的《重修公輸子廟碑記》中得到旁證。</p> <p class="ql-block"> 魯班廟的西配殿是紅色紀念地“一分利文具店”。1933年,黨組織派李子光到薊縣城開展工作,他與共產黨員何云臺、王坤載在此籌資開設文具店,明里做小本買賣,暗里搞革命生意,傳播革命思想,物色積極分子,這里成為當時薊縣黨組織活動的中心,為冀東抗日武裝大暴動積蓄了力量。</p><p class="ql-block"> 解放后李子光曾任河北省副省長。</p> <p class="ql-block"> 據傳說,唐朝貞觀年間尉遲恭奉命督建獨樂寺觀音閣時,遇到諸多困難,而每次都能化險為夷,人們認為是魯班顯圣給予指點,于是尉遲恭為感謝魯班,在獨樂寺東面不遠處建了魯班廟。</p> <p class="ql-block"> 最后一站薊州文廟。</p><p class="ql-block"> 文廟始建于隋唐,現在是縣級文物保護單位。</p><p class="ql-block"> 薊縣在隋唐時為北方重鎮,且隋朝曾下詔“令州縣立廟”,當時薊縣作為漁陽郡,按規制應有文廟。自隋唐開科取士后,薊縣文人顯達多得益于儒學,因此修文廟被視為培風脈、紀地靈、壯人文、正風俗的義舉。</p><p class="ql-block"> 文廟歷經多次修繕與重建,最后一次是民國期間,整修了大成殿、東西廡和欞星門。</p> <p class="ql-block"> 文廟的規格屬于州級,由前后兩進院落組成,主要建筑有欞星門、登瀛橋、泮池、戟門、東廡、西廡、大成殿等。</p> <p class="ql-block"> 欞星門為石質四柱三門</p> <p class="ql-block"> 泮池上有并排石拱橋三座即登瀛橋。</p> <p class="ql-block">戟門面闊三間。</p> <p class="ql-block"> 戟門上懸掛的“大成門”匾額是由雍正皇帝御筆親寫。</p> <p class="ql-block">戟門上的鋪首</p> <p class="ql-block"> 大成殿面闊五間,前有月臺,與東西廡、戟門構成四合院,院內還有五棵古松。</p> <p class="ql-block"> 大成殿的匾額,其為清雍正皇帝御筆。殿內懸掛著康熙至道光五位皇帝分別書寫的“萬世師表”“生民未有”“與天地參”“圣集大成”“圣協時中”等匾額。</p> <p class="ql-block"> 戟門東側有名宦祠,西側為鄉賢祠,名宦祠墻壁上鑲有趙孟頫書《醉翁亭記》碑。</p> <p class="ql-block">古樹旁有兩塊乾隆御筆碑刻</p> <p class="ql-block"> 大約15點結束了所有參觀行程,在古街里的咖啡店“獨樂”了一會兒。</p> <p class="ql-block"> 休整后大約15:30開始返程。回程路上堵得厲害,花費了2.5小時,18:00到家。</p> <p class="ql-block"> 非常感謝您能耐心看到這里,美篇中關于文物古跡的介紹難免有不妥、錯誤之處,歡迎您的批評指教!</p><p class="ql-block"> 謝謝!</p><p class="ql-block"> 2024.11月</p>
主站蜘蛛池模板:
犍为县|
满城县|
武宣县|
白城市|
南昌市|
金坛市|
化德县|
元江|
寿阳县|
星座|
裕民县|
台江县|
全州县|
哈密市|
上蔡县|
顺平县|
衡山县|
平果县|
乌拉特中旗|
龙门县|
潞城市|
河源市|
同仁县|
凤台县|
麻栗坡县|
重庆市|
石台县|
岗巴县|
龙泉市|
定安县|
江孜县|
阜城县|
邹城市|
合水县|
武乡县|
汪清县|
洮南市|
和龙市|
昌乐县|
广饶县|
崇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