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的銅鼓舞是苗族特有的民間傳統舞蹈,主要流傳于貴州省雷山縣大塘鄉掌坳村。</p><p class="ql-block">是集狩獵、勞作、祭祀等多種藝術形態于一體的舞蹈形式,舞蹈動作剛柔相濟、跳轉結合,舞蹈幅度大、難度高,風格古樸、奔放熱烈,男子舞步強悍、豪邁,女子則輕曼、明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銅鼓舞(雷山苗族銅鼓舞),相傳有12種,其中一種已失傳,現收集的材料還有11種,這些舞蹈動作主要來自于對大自然動物的模仿,以及生產生活的各種活動,如模仿鴨子走路、模仿撈蝦捉蟹、狩獵生產等,在慶祝豐收或祭祖等節日活動盡情展舞,每種舞均有鼓點鼓曲,每種舞的舞姿各不相同,這11種銅鼓舞的名稱是:</p><p class="ql-block">捉蟹舞、翻身舞、迎客舞、獲獵舞、鴨步舞、送客舞、祭鼓舞、放牧舞、撈蝦舞、送鼓舞、共歡舞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銅鼓舞常見的是將銅鼓懸于庭前和場壩之中,由擊鼓者一手執木槌敲鼓腰,另一手持皮頭槌擊鼓面伴奏。舞者則圍成圓圈,踏著頓抑分明、鏗鏘有力的鼓聲,時里時外,且進且退,至興高采烈時,還擊掌呼號,喊出“嗨哧哧”之聲以助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銅鼓舞動作較具地域特色,具有重要的舞蹈美學研究價值。</p><p class="ql-block">苗族崇拜鼓,每個支系都擁有一個銅鼓或木鼓,一般是十三年要宰水牯牛或豬來祭鼓,這就是過“鼓藏節”。祭鼓舞是在這一盛大節日中特有的跳法,表示了對祖先的尊重和追念。祭鼓舞無疑是研究這一文化人類學問題最好的素材之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由于銅鼓舞流傳地域較窄,所以有些銅鼓舞和銅鼓舞鼓點的表演技藝目前已經失傳,古老的雷山苗族銅鼓舞正處于瀕危狀態,亟待搶救保護。</p> <p class="ql-block">為了按時拍攝到苗年巡游視頻,我特意提前包車上高速去雷山,到了舉行苗年巡游的雷山縣城丹江鎮高速路出口,交警又臨時封閉了下陶堯苗寨的道路,只得繞了一圈到蓮花苗寨出口。</p><p class="ql-block">下了蓮花苗寨出口,走了一段就被交警劃線,禁止所有私家車輛通行,必須由地方派公交車免費送入。</p><p class="ql-block">靈機一動中,花錢請一起去看苗年巡游的摩托車帶上我,終于千辛萬苦到達預定拍攝位置,等待苗年巡游隊伍。</p><p class="ql-block">匆匆忙忙趕往舉辦苗年巡游現場又加上人潮涌動造成的拍攝位置不到位,無法全方位立體感拍攝到理想中的畫面,不盡人意之處還請海涵原諒!</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兴安盟|
山东省|
民勤县|
神池县|
云安县|
夹江县|
怀安县|
夏津县|
卓尼县|
营口市|
内黄县|
宜宾市|
轮台县|
石景山区|
铜鼓县|
宣恩县|
象州县|
甘孜县|
余庆县|
水城县|
吴旗县|
赞皇县|
广宗县|
南木林县|
兴海县|
马边|
静宁县|
惠东县|
汤阴县|
盖州市|
西吉县|
苗栗县|
务川|
吴川市|
桃源县|
内黄县|
灵石县|
台东县|
秭归县|
云和县|
九龙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