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人說山西好風光(一)

山人

<p class="ql-block">山西省歷史文化底蘊豐厚。有中華歷史文化地下看陜西,地上看山西的說法。打開地圖可以看到,山西省由北向南呈長條狀。本次山西自由行之旅從山西省最北邊的大同市開始。</p> <p class="ql-block">退休之人,不與努力工作的人們爭奪假日旅游資源。十、一黃金周過后,錯峰出游。既緩解了假日旅游市場和交通的壓力,自己也不用在景區里擠來擠去。這是利國、利人、利己的好事。節后飛大同山西之旅走起,這是大同機場。</p> <p class="ql-block">游覽大同古城。大同古稱“平城”,是北魏的都城,是遼、金的陪都,有“三代京華、兩朝重鎮”之美譽。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有“北方鎖鑰”之稱。北魏、遼金、明清三大時期,北方游牧民族文化、邊塞文化、佛教文化均在此呈現,構成了鮮明的地域文化特色。</p> <p class="ql-block">這是大同古城墻。大同古城墻為明洪武五年(1372年)大將軍徐達奉命依遼、金、元舊城基礎上增筑,略呈方形。城墻高大雄偉,堅固險峻,布防嚴密,各種防御設施齊備,自成一體,是我國古代軍事建筑史上頗具特色的重鎮名城。</p> <p class="ql-block">原有的古城在歷代戰爭和十年動亂中損毀?,F在的大同古城是改革開放后,在原來古城的基礎上復建的。這是古城西北角上的“乾樓”。</p> <p class="ql-block">這是大同古城的四牌樓。四牌樓位于大同古城中心,是由四個相連的牌坊組成的建筑。四牌樓原型建于明代洪武年間,當時大將軍徐達受命修筑大同城,為壯軍威、頌功德,在城中心修筑了這座建筑。</p><p class="ql-block">中國古代的牌樓大多數都是單體建筑,或同一方向的一組建筑。而大同古城的四牌樓是面向東、南、西、北四個方向的一組牌樓,面對古城的四條主要街道,確實很有特色。</p><p class="ql-block">四牌樓原建筑1954年拆毀,現在的四牌樓是2012年復建的。</p> <p class="ql-block">這是大同的九龍壁。這座九龍壁原是明初代王朱桂府邸的建筑物,即代王府端禮門前的照壁。大同九龍壁在我國現存最享盛名的三座九龍壁中,是建筑年代最早、尺度最大、而又最富藝術魅力的一座。另兩座在北京,一座在北京北海公園,一座在北京故宮皇極門前,均建于清乾隆時代。較大同九龍壁要晚三百五十至四百年。</p> <p class="ql-block">九龍壁的每個龍頭都具有精細的雕刻工藝和栩栩如生的表情。每個龍頭不同的形態和姿勢,表達了龍在中國文化中的不同寓意和象征。</p> <p class="ql-block">這是大同華嚴寺前的廣場。</p> <p class="ql-block">游覽大同古城華嚴寺。華嚴寺位于大同市古城內西南隅,始建于遼重熙七年(公元1038年)。依據佛教經典《華嚴經》取“慈悲之華,必結莊嚴之果”的大乘教義而命名。</p><p class="ql-block">寺院坐西向東,是中國現存年代較早、保存較完整的一座遼金寺廟建筑群,196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4年被批準為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p> <p class="ql-block">這是華嚴寺的主殿大雄寶殿。大雄寶殿的大門與中原寺廟的大門明顯不同,看起來更像蒙古包的門。大同化嚴寺始建于遼代。遼國是契丹族建立的王朝,契丹族是來自北方的草原民族。寺廟的建筑也帶著草原民族的風格。</p> <p class="ql-block">大雄寶殿始建于遼清寧八年(公元1062年),是我國現存遼金時期最大的佛殿。</p> <p class="ql-block">大雄寶殿內精美的壁畫。</p> <p class="ql-block">這是華嚴寺薄伽教藏殿。</p> <p class="ql-block">薄伽教藏殿建于遼重熙七年(公元1038年),大殿面闊五間,殿內依墻排列重樓式小木作,巧奪天工,玲瓏之致。被著名建筑學家梁思成先生譽為“海內孤品”??上У顑裙饩€太暗,手機無法拍照。</p> <p class="ql-block">華嚴寶塔是繼應縣木塔之后全國第二大的純木榫卯結構方形木塔,通高43米。寶塔下的地宮供奉著佛祖舍利及千尊佛像,金碧輝煌。可惜忘了拍照片。</p> <p class="ql-block">寶塔一層的香檀木雕佛像非常精美。順便說一下,許多寺廟故弄玄虛,這也不讓拍,那也不讓照。而大同古城內寺廟精美的建筑和佛像都隨便拍照。</p> <p class="ql-block">這是華嚴寺的“普光明殿”。與內地的佛殿大門不同,“普光明殿”大門前伸出一個門廳。</p> <p class="ql-block">門廳的藻井為全木質斗拱結構,很精美。</p> <p class="ql-block">游覽大同善化寺。這是大同古城“善化寺”前的五龍壁。原為興國寺山門前之照壁,建于明朝萬歷年間,1980年拆遷至善化寺內。</p> <p class="ql-block">善化寺五龍壁的特點是,中間的龍是正臉的龍。</p> <p class="ql-block">善化寺俗稱南寺,位于大同市城區南隅。是中國現存遼、金時期布局最完整、規模最大的寺院建筑。大雄寶殿是善化寺最大的殿宇,前有月臺,左右設有鐘鼓二樓。</p> <p class="ql-block">大殿面闊7間40.7米,進深5間25.5米,單檐五脊頂,作為遼代建筑,以單體面積1200多平米排名全國第三。許多寺院大殿高大的佛像和狹小的空間都給人一種壓迫感,而善化寺全木結構的大殿給人的感覺非常寬闊。大雄寶殿內正中供有五方佛像。</p> <p class="ql-block">大殿內的清代壁畫講述佛教故事,非常漂亮。這應該是騎象的普賢菩薩。</p> <p class="ql-block">三圣殿位于寺內中部,建在高約1.5米的磚砌臺基之上。殿面闊五間,進深四間。三圣殿佛壇上的華嚴三圣為金代原塑,后人予以重裝。</p> <p class="ql-block">這是善化寺的“文殊閣”。</p> <p class="ql-block">殿內文殊菩薩騎獅子的壁畫非常精美。</p> <p class="ql-block">游覽大同云崗石窟。</p> <p class="ql-block">云崗石窟前的“禮佛大道”。大道兩旁石象駝著的石柱上刻滿了佛像,所以也稱為“萬佛大道”。</p> <p class="ql-block">萬佛大道盡頭的石質舍利塔。塔身四周雕滿佛像,雕鑿非常精美。</p> <p class="ql-block">大同云崗石窟前新建的靈嚴寺。</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不像別的寺廟里的佛像那么金碧輝煌,莊嚴神圣。靈嚴</span>寺內供奉的佛像是楠木雕刻成的,本色清新,給人一種親切的感覺。</p> <p class="ql-block">大同市云岡石窟位于大同市西郊武周山北崖,石窟依山開鑿,東西綿延1000米,現存主要洞窟45個,大小窟龕252個,石雕造像51000余軀。是我國古代四大石窟群,敦煌、麥積山、龍門、云崗之一。據文獻記載,北魏和平年間(公元460年至465年)由一個著名的和尚曇曜主持,在京城(平城,今大同市)西郊武周山開鑿石窟五所,現存云岡第16窟至20窟,就是當時開鑿最早的所謂"曇曜五窟"。其他主要洞窟,也大多完成于北魏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孝文帝遷都洛陽之前。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p> <p class="ql-block">第三窟是云岡最大的石窟,前面斷崖高25米。佛像身上鑿有多個方形小石孔,據說是清代想為佛像敷彩泥沒成功??叻智昂髢墒?,后室雕一佛二菩薩像,兩頰腴潤,體態豐滿,形態自然,衣紋流暢。專家們判斷,應為隋唐時期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這是五號窟前的五間四層木構樓閣,是清代順治八年(公元1651年)建造的。這棟木樓閣對石窟和石窟內的佛像起到了很好的保護作用。滿清政府能對石窟進行保護和維修,真是一件值得稱頌的事。順便說一句,清朝皇帝大多都有很高的漢文化修養,甚至超過了大多數歷朝歷代的漢族帝王。康熙和乾隆皇帝是其中的佼佼者。</p> <p class="ql-block">五號窟內中央端座佛像一尊,佛高17米,是云岡石窟最大的雕像。據說這尊佛像,膝上可站立120人,一只腳上可站立12人。是北魏孝文帝為其父親拓跋宏祈福所建。</p><p class="ql-block">當天洞窟內游客很多,進洞窟抬頭仰望就驚艷到了。大佛面容慈祥,在洞窟狹小的空間內更顯得身軀偉岸。雖經后世的包泥、貼金、彩繪,大佛已看不到北魏的原始風貌,但仍不失為一件佛教藝術珍品。</p> <p class="ql-block">這是大佛兩側的“侍立菩薩”。</p> <p class="ql-block">在大佛周圍有小佛圍繞、互相映襯。清代對五號洞窟內的佛像進行了維修和彩繪。</p> <p class="ql-block">記不清這是多少號石窟了,這尊大佛也很壯觀。但它的最精妙之處當屬大佛右壁肘下的托舉力士。洞窟內光線較暗,照片不太清晰。托舉力士既在力學上對巨大的手臂起到托舉作用,又兼收美學上的裝飾效果。真是神來之筆,鬼斧神工。</p> <p class="ql-block">洞窟壁上雕刻的佛龕和佛像,洞窟頂部雕刻的藻井,非常漂亮,美倫美奐。</p> <p class="ql-block">這尊佛像慈眉善目端坐于高崖之上,俯視著蕓蕓眾生。</p> <p class="ql-block">二十窟,露天造像,主佛胸以上部位保存較完整,臉型豐滿圓潤,雙耳垂肩,雙目有神,面目慈祥,雕飾精美,剛健雄渾,是云岡石窟中最富有代表性的作品。據說是按照北魏開國皇帝拓跋珪的形象雕刻的。大佛的玻璃眼球是清代安裝的。</p> <p class="ql-block">本人游覽過四大石窟中的“麥積山石窟”、“龍門石窟”和云崗石窟。麥積山石窟的佛像以泥塑為主,只有少部分石雕。個人覺得云崗石窟的佛像雕刻最為精美。保存的也比龍門石窟好的多。</p> <p class="ql-block">游覽大同懸空寺。大同恒山懸空寺始建于北魏太和15年(公元491年),靠木柱支撐建在懸崖絕壁上。素有“懸空寺,半天高,三根馬尾空中吊”的俚語,以如臨深淵的險峻而著稱。懸空寺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恒山十八景中“第一勝景”。2010年入選《時代周刊》世界岌岌可危十大建筑。</p><p class="ql-block">據說恒山懸空寺是國內現存的唯一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獨特寺廟。但我確實在別的地方游覽過“三教合一”的寺廟。懸空寺修建在懸崖峭壁間,面朝恒山、背倚翠屏、上載危巖、下臨深谷、樓閣懸空、結構巧奇。懸空寺共有殿閣四十間,利用力學原理半插飛梁為基,巧借巖石暗托。寺下巖石上“壯觀”二字,是唐代詩仙李白的墨寶。</p> <p class="ql-block">為保護古建筑,懸空寺每天限600名游客登寺,而且分批限時登寺。本人那天去的較早,幸運的得到了登寺廟的名額。排了一個多小時的隊終于登寺了,鉆天窗,穿石窟,跨棧道,步長廊。懸空寺一側靠崖壁,一側臨空。臨空的一側護欄較低,棧道的木板踩上去微微抖動,讓人如臨險境有點緊張。再加上游客很多,幾乎一個跟著一走,根本沒有機會仔細游覽。半個多小時一圈走下來,匆匆結束了登寺游覽。</p><p class="ql-block">據景區工作人員講,也許過不了多久可能會禁止登寺,因為懸空寺確實承受不住這么多人登寺。以后朋友再去也許就不能登寺了。</p> <p class="ql-block">下山后到是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好好欣賞這著名的古建筑。</p> <p class="ql-block">游覽完懸空寺后時間尚早,直接去游覽北岳恒山。北岳恒山與東岳泰山、西岳華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并稱為五岳,為中國地理標志。</p> <p class="ql-block">恒山是中華五岳之北岳。其山脈祖于陰山,發脈于管涔山,止于太行山,東西綿延五百里,共有一百零八峰。</p> <p class="ql-block">恒山主峰天峰嶺位于渾源縣境內,海拔2016.1米,號稱“人天北柱”、“絕塞名山”,疊嶂拔峙,氣勢雄偉,被譽為北國萬山之宗主。</p><p class="ql-block">本人徒步登上恒山頂峰,雖然有些疲勞,但感覺良好。登山途中遇到挺多疲憊不堪坐在路邊休息的年輕人。真是有點佩服自己了??。</p> <p class="ql-block">站在恒山頂峰向下遠眺。</p> <p class="ql-block">恒山也是道教全真派的圣地,山上道觀林立,建筑宏偉。真的記不清去了哪些道觀。本人游覽道教圣地,只是為了欣賞名山大川的自然風光,了解道教文化和藝術。道教是中國本土宗教,感覺好像比西域傳入的佛教更接地氣。古代現實生活中的許多圣賢,在道教中都位列仙班。</p> <p class="ql-block">結束在大同的游覽,前往應縣游覽應縣木塔。</p> <p class="ql-block">應縣木塔全稱佛宮寺釋迦塔,位于山西省朔州市應縣城西北佛宮寺內,是中國現存最高、最古老的木構塔式建筑,也是唯一一座木結構樓閣式塔。</p><p class="ql-block">應縣木塔建于遼清寧二年(1056),塔高67.31米,底層直徑30.27米,呈平面八角形。第一層立面重檐,以上各層均為單檐,共五層六檐,各層間夾設暗層,實為九層。木塔采用全木結構。塔內各層均供奉佛像。</p> <p class="ql-block">為保護木塔,現在只有一層向游客開放。其中一層為釋迦牟尼坐像高11米,佛祖坐在蓮花座上,蓮花座由各路神仙扛起。在木塔較狹小的空間內,更顯得佛像高大。</p> <p class="ql-block">整個木塔由各種木構件,通過榫卯結構拼裝而成,沒有一顆鐵釘。充分展現了中國古代建筑的智慧和技術水平。應縣木塔不僅是中國的國之瑰寶,也是世界級的文化遺產。據說與巴黎埃菲爾鐵塔和比薩斜塔并稱為世界三大奇塔。</p> <p class="ql-block">這是應縣木塔下的網紅打卡點。不斷變化的顯示屏展示著應縣木塔建成至今的歲月。木塔建成至今已近千年。歷經千年的風霜雨雪、數次大地震和各種人為的破壞(據說軍閥混戰時期,木塔還挨過炮擊),木塔仍然巍然屹立。真是一個偉大的奇跡,為我們勤勞智慧的古代勞動人民驕傲和自豪。</p> <p class="ql-block">與應縣木塔一墻之隔的凈土寺俗稱北寺。創建于金代天會二年(1124年),距今已有900多年的歷史。</p><p class="ql-block">全寺建筑現僅存大雄寶殿,其它皆毀于十年動亂期間。大雄寶殿為全寺主殿,金代原構,面寬、進深各三間,平面略呈方形。歷經金大定、明景泰,成化、崇禎多次修葺,尚存原貌。扇面墻繪有明、清時期彩畫。</p> <p class="ql-block">凈土寺最珍貴的是大雄寶殿的藻井。一般的大殿只有一眼藻井,而凈土寺大雄寶殿的藻井有九眼。特別是中間的一眼雕刻著二龍戲珠及天宮樓閣。是金代少見的珍品。</p><p class="ql-block">順便說一句,著名建筑學家“梁思成”先生說應縣有三寶:應縣木塔、凈土寺大雄寶殿的九眼藻井和凈土寺山門前的石獅子。本人游覽凈土寺時,覺得這兩只石獅子很普通,又破損很嚴重,都沒仔細看。學識淺薄啊。</p> <p class="ql-block">北魏、遼、金王朝,都是北方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權。他們在大同地區創建的石窟、廟宇、佛塔,展示了光輝燦爛的草原文化。這些徹底顛覆了我對歷史上北方游牧民族政權的認知。</p><p class="ql-block">以前認為這些游牧民族只知道烈馬彎刀,攻城掠地。其實他們創立的光輝燦爛的草原文化,<span style="font-size:18px;">與同時期中原地區的農耕文化相比毫不遜色。</span></p> <p class="ql-block">結束了在應縣的游覽,前往“雁門關”。途中經過一處北齊長城的遺址。這是一個非常小眾的景區。但它卻被確定為世界文化遺產。</p> <p class="ql-block">景區基本上保存了這段古長城的原始風貌。這應該是古長城上一座烽火臺的殘壁。站在烽火臺的殘壁前,仿佛還能聞到當年報警狼煙的刺鼻味道。真的比登八達嶺那修復如新的長城更有感覺。</p> <p class="ql-block">北齊是中國南北朝時期的北朝割據政權。我國現存的長城,大部分都是明代修建的。這段北齊長城,可能是目前我國保存較完好的最古老的長城。這可能也是它被確定為世界文化遺產的原因。</p><p class="ql-block">這段北齊長城上部的寬度只有2米左右,遠不如修復后八達嶺長城壯觀,但這應該就是當年古長城真實的樣子。</p> <p class="ql-block">游覽雁門關。雁門關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代縣縣城以北約20公里處的雁門山中。雁門關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趙武靈王在此置有雁門郡。唐朝時置關,名曰西烴關,也名雁門關。明朝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吉安侯陸亭將關城移至現址,并重新筑關。雁門關在中國歷史上發揮過重要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雁門關是長城上的重要關隘,以“險”著稱。歷史上雁門關是中原農耕民族,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入侵的重要關口,被譽為“中華第一關”。有“天下九塞,雁門為首”之說。雁門關與寧武關、偏關合稱為“外三關”。歷史上曾有多次著名的戰役發生在這里。民間廣為流傳的楊家將戍守邊疆的故事就發生在這里。</p> <p class="ql-block">這是雁門關關城的寧遠樓。門洞上方額匾書刻“天險”二字,因距離太遠手機拍攝的照片看不太清楚?!疤祀U”的“天”字據傳是武則天所創。這個字打不出來,字庫里沒有。上面是個草字頭,中間是田地的“田”字,下面是大動干戈的“戈”字,表示馬有草,田里有糧食,還有武器,就能擁有天下。這是一個封建帝王的思維方式。</p> <p class="ql-block">這是雁門關的鎮邊祠。鎮邊祠是明正德六年,為紀念雁門關第一位守將,戰國時期趙國的守關大將李牧而建立的武安君廟,又稱李牧祠,后改名為護國鎮邊祠。目前鎮邊祠內供奉著歷史上曾鎮守過雁門關的多位著名將領,包括楊家將。是雁門關最具規模的建筑群之一。</p> <p class="ql-block">這是雁門關兩翼的長城。新修復的城墻給人的感覺太新了,缺少歷史的厚重感。</p> <p class="ql-block">遠眺雁門關的雁塔和碑林。雁門關以其特有的雄奇險峻和豐厚的歷史積淀,引來眾多的文化名人登臨吟詩。唐代李白、盧照鄰,北宋司馬光、范仲淹,金代元好問,明代顧炎武等歷代文人墨客,都曾在雁門關登臨吟詠。在雁門關留下了千古名篇。雁門關碑林精選歷代名人詠誦雁門關的詩文,由當代著名書法家所書寫。碑林和雁塔都是為發展旅游近幾年新建的。</p> <p class="ql-block">游覽過雁門關后來到代縣。代縣名氣不大,很多來山西旅游的人都忽略了它。代縣是千年古城,古稱雁門郡、代州??h城內很多古跡值得一游。</p><p class="ql-block">代縣阿育王塔,俗稱白塔,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阿育王塔坐落在代縣縣政府后院內(游客可以隨便出入游覽)。</p><p class="ql-block">阿育王塔又稱圓果寺塔,寺已毀塔獨存。阿育王塔始建于隋仁壽元年(601年),原為木結構,稱"龍興"。唐宋幾經廢興,金興定二年(1218年)元兵南下時,州人舉火焚燒,元至元十二 年(1275年)改建為磚塔。改建的佛塔造型穩健挺拔,塔身刻有仰覆蓮瓣、纏枝花紋及印度的“陀羅尼經”,使其成為藏式佛塔中的佳作。</p> <p class="ql-block">這是代縣政府大院內的“毛主席路居紀念館”。當年黨中央從陜北遷往西柏坡途中,曾在代縣停留數日,毛主席與中央領導都住在這個小院內。</p><p class="ql-block">五臺山在代縣境內。五臺山的寺廟在歷朝歷代都擁有大量的土地,寺廟的主持像地主一樣把土地租給附近的農民耕種。當年農民強烈要求像分地主的田一樣分寺廟的田。據說毛主席在代縣停留期間,縣領導為此事請示了毛主席,毛主席沒同意。在戰亂的年代如果分了寺廟的地,接下來會發生什么可想而知了。</p> <p class="ql-block">邊靖樓亦名譙樓、鼓樓,位于代縣城中央,始建于明洪武七年(1374),成化十二年(1476)重建,清康熙、雍正、嘉慶、道光年間均加修葺。樓為磚木結構,梁架精巧,建造雄偉。當年登樓可北望雁門,南俯滹沱。邊靖樓由磚砌高大的券洞臺基和三層四檐歇山頂樓身兩部分組成,樓基高聳,樓身壯麗。</p> <p class="ql-block">樓北面掛有雍正間巨匾一方,上書"威鎮三關"四個大字。下方一匾書“萬里長城第一樓”。</p> <p class="ql-block">樓南面懸掛著兩塊巨匾,一為雍正年間"聲聞四達"匾,一為道光年間"雁門第一樓"匾。邊靖樓的高度超過山海關和嘉峪關,據稱是萬里長城第一樓。</p> <p class="ql-block">游覽代州文廟。代縣文廟始建于唐朝,元明清均有修復。據說是華北地區最大的孔廟。原是一座儒學學府,坐落于代縣城內。該廟共有三重院落,前院主要建筑有欞星門、戟門、泮池等。</p> <p class="ql-block">中院是文廟的主體建筑,內有祭祀孔子的大成殿,莊重典雅,布局疏朗。大成殿兩側的房舍,原本是學生讀書的地方。后院則是祭祀歷代大儒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代縣武廟又名“關圣大帝廟”,位于代縣城西南隅,始建于元代,明、清兩朝均有重修。寺廟坐西向東,門前有一座四柱七檐牌坊,牌坊正中橫書“壯穆忠武”,豎寫“武廟”。本人不懂建筑,但感覺這牌坊非常漂亮。</p> <p class="ql-block">武廟正殿是代縣最早也是唯一的一座廡殿頂建筑。據說這種建筑屬于皇家建筑,地位非常高。這也符合關羽“關圣大帝”的身份。正殿的前面建有神棚,突出殿外。神棚前兩根石旗桿在別的廟里很少見。</p> <p class="ql-block">代縣還是泥塑之鄉。在泥塑館內參觀看到剛完成,還沒上色的楊業(就是楊家將中的楊老令公)塑像。塑像雕塑非常細膩,栩栩如生。</p> <p class="ql-block">從代縣乘火車去五臺山。順便說一句,國家在大力發展高鐵的同時,也沒有忘記偏遠山區的鄉親們。我們乘坐的這趟“公益慢火車”逢站就停。而且車票便宜的離譜,近百公里車程車票只要3元錢。</p> <p class="ql-block">五臺山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五臺縣臺懷鎮,是中國著名的佛教圣地和旅游勝地。五臺山以其雄偉的山脈和豐富的佛教文化而聞名,擁有眾多古老的寺廟和歷史遺跡。這是五臺山的黛螺頂。</p><p class="ql-block">旅游前做了些功課。五臺山是文殊菩薩的道場。個人理解通俗點說,就是文殊菩薩的地盤??,與四川峨眉山(普賢菩薩的道場)、浙江普陀山(觀音菩薩的道場)和安徽九華山(地藏王菩薩的道場)并稱為四大佛教名山。</p><p class="ql-block">五臺山的五座山峰號稱五臺頂,每個臺頂供奉一種文殊菩薩的法像。文殊菩薩有多種法像,就像孫悟空有72變化。我們通常看到的騎獅子的文殊菩薩,只是文殊菩薩的一種法像。到每個臺頂去朝拜,稱為大朝臺。徒步大朝臺需要自帶帳篷、食物、水,徒步跋涉數日。異與常人的體能和對佛教的虔誠篤信,二者缺一不可??上П救艘豁椧膊痪邆洹3塑嚧蟪_需要早上4點出發,晚上9點才能返回,車費360元,本人也沒這個興趣。</p> <p class="ql-block">為滿足不能去大朝臺的佛教信眾,朝拜五種文殊菩薩法像的愿望,明成化年間在黛螺頂上建立了“五方文殊菩薩殿”。把文殊菩薩的五種法像貢奉在一個大殿內。登上黛螺頂去“五方文殊菩薩殿”,朝拜文殊菩薩五種法像被稱為“小朝臺”。</p><p class="ql-block">但“小朝臺”也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需要從山腳下攀登1080級臺階到達山頂。這是登山的石階路。</p> <p class="ql-block">在攀登黛螺頂的1080級臺階途中,看到這一幕讓我感到非常震撼。他們一個臺階一叩首,從山腳下一直磕到山頂。這是怎么樣的虔誠?。≡诖ú毓飞希谇嗪:叄吹竭^磕長頭去拉薩朝拜和環青海湖的藏族同胞。原以為只有藏族同胞會這樣虔誠,沒想到漢族佛教徒也會如此虔誠。</p> <p class="ql-block">本人并不是虔誠的佛教徒,但入鄉隨俗還是徒步攀登上黛螺頂,來一次小朝臺。</p> <p class="ql-block">這是五方文殊菩薩殿內的一尊文殊菩薩法像。殿內禁止拍攝是偷拍的。大殿內金碧輝煌,確實有一種讓人肅然起敬的感覺。</p> <p class="ql-block">五臺山雖然是文殊菩薩的道場,但最火的寺廟是供奉五<span style="font-size:18px;">龍王廣濟的</span>五爺廟。該寺廟始建于清代,民國年間進行了重修,并增建了殿外前庭。五爺廟以其靈驗的許愿和獨特的文化傳說而聞名。據說求財拜五爺廟特靈。??</p><p class="ql-block">去五爺廟游覽那天恰好是農歷十五,是佛教燒香拜佛的日子。拿著香燭提著果籃的香客一直排到五爺廟的山門外。大殿前人山人海,由警察維持秩序。勉強在寺廟內走了一圈,大殿無法靠近,也沒看到五爺的法像。??</p> <p class="ql-block">游覽殊像寺。殊像寺創建于元代,于明代弘治年間和萬歷年間重修,與顯通寺、塔院寺、菩薩頂、羅睺寺并稱五臺山五大禪處。也是五臺山十大青廟之一。</p><p class="ql-block">五臺山的寺廟分青廟和黃廟。漢傳佛教的寺廟因僧人穿青色僧衣而俗稱青廟。由宗喀巴大師創立的藏傳佛教格魯派,因喇嘛帶黃色僧帽,被稱為黃教。五臺山藏傳佛教的寺廟民間俗稱為黃廟。</p> <p class="ql-block">這是殊像寺的大文殊殿,是五臺山最大的文殊菩薩殿。游覽那天也是人滿為患。</p> <p class="ql-block">游覽顯通寺。顯通寺也是五臺山五大禪處之一、全山寺院之首,與洛陽的白馬寺同為中國最早寺廟。該寺始建于東漢永平年間(公元69年),初名大孚靈鷲寺。北魏孝文帝時擴建,唐代重修,并更名“大華嚴寺”。明初重建,太祖賜額“大顯通寺”。</p> <p class="ql-block">顯通寺銅殿高8.3米,寬4.7米,深4.5米,用銅10萬斤鑄成的。銅殿寬9尺,深8尺,高丈余,外觀兩層,內為一室。銅殿中央供奉著高3尺的銅佛。</p><p class="ql-block">銅殿是在明代萬歷三十七年(公元1609年)萬歷皇帝母親李太后之師妙峰和尚,集全國13省市布施,先后鑄成三座銅殿,一置峨眉山,一置南京寶華山,一置五臺山。三個銅殿均在湖北省荊州澆鑄,運至現場組裝。據說如今僅存五臺山這一座了。銅殿展示了我國明代高超的冶金鑄造工藝。</p> <p class="ql-block">五臺山顯通寺無量殿始建于明萬歷年間,由妙峰法師奉敕修造。此殿整體磚石砌成沒有用一根柱子,結構奇特,充分運用了力學的原理。整體用青磚拱券、壘砌、雕刻而成,不施梁柱構件,故俗稱“無梁殿”。是中國古代磚石建筑藝術的杰作。外檐磚刻斗栱花卉,內雕藻井懸空,形似花蓋寶頂,殿內供有無量佛。為國內明代建筑中不可多得之瑰寶。</p> <p class="ql-block">游覽五臺山菩薩頂。菩薩頂位于顯通寺后的靈鷲峰上,相傳是文殊菩薩居住的地方,故當地俗稱真容院或大文殊寺。菩薩頂整體金碧輝煌,絢麗多彩,是歷代皇帝朝拜五臺山時的行宮,具有典型的皇家特色,是五臺山中規模最大的黃教寺院。寺院山門前臺階中間的飛龍石雕(用玻璃罩保護),彰顯著皇家寺院的地位。</p> <p class="ql-block">菩薩頂寺前一百零八級石階。遠處的就是著名的五臺山大白塔。五臺山大白塔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五臺山的塔院寺內,是五臺山的主要標志和象征。據說在這座具有藏傳佛教風格的白塔中藏有佛祖舍利,因此被視為神圣之地。蒙藏族佛教徒到五臺山,首先要朝拜的第一圣跡,就是大白塔。</p><p class="ql-block">可惜本人游覽五臺山期間,大白塔封閉維修,無緣一睹真容。</p> <p class="ql-block">108級臺階上是一座木牌坊,上書“靈峰勝境”四個大字,是康熙皇帝的御筆。</p> <p class="ql-block">菩薩頂上遠眺四周群山,煙雨蒙眬。</p> <p class="ql-block">菩薩頂大殿用黃色琉璃瓦覆蓋。在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里,只有皇家建筑才能覆蓋黃琉璃瓦。菩薩頂覆蓋黃琉璃瓦,反映其地位之崇高。</p><p class="ql-block">在清代菩薩頂成了清朝皇室的廟宇。康熙皇帝先后到菩薩項朝拜了五次,乾隆皇帝朝拜了六次。</p> <p class="ql-block">五臺山的僧侶具有愛國、愛教的傳統??箲饡r期五臺山各寺廟捐錢、獻槍,還有眾多青年僧人參加八路軍,投身到偉大的抗日戰爭中。</p> <p class="ql-block">周恩來總理專門為這些愛國僧人提寫了“上馬殺賊,下馬學佛”。</p> <p class="ql-block">游覽五臺山廣化寺。廣化寺是一座藏傳佛教寺廟。</p> <p class="ql-block">廣化寺曾是五臺山著名的華嚴道場,后成為章嘉活佛的五處之一,也是五臺山黃廟十大寺之一。</p> <p class="ql-block">大雄寶殿前巨大的轉經筒裝飾精美。大殿內的釋迦牟尼佛像,高達17.14米,是中國內地保存最完整的明代銅鑄佛像之一,也是五臺山現存最大的銅佛像。這尊佛像是于明朝永樂年間(約公元1403年至1424年)鑄造的,是五臺山佛教文化藝術的珍貴遺產之一(可惜殿內禁止拍攝)。</p> <p class="ql-block">去的寺廟多了,感覺各寺院供奉的佛像都差不多,這就是通常所說的“千佛一面”。但在廣化寺的一個大殿(好像是金剛殿)內看到一組很特別是佛像。國內絕大多數寺廟的佛像都莊重而慈祥,而這個殿內供奉的佛像都摟著美女。佛教是禁欲的,怎么會有這種佛像。</p><p class="ql-block">可能廟里的主持也覺得這些佛像太另類,特意用黃緞子把佛像的下半身遮擋住。??</p> <p class="ql-block">那天是農歷十五,廣化寺香火很旺。看到香客們到此倒頭便拜,磕頭過頭后匆匆趕往別的寺廟(要拜的寺廟太多)。估計很少有人關注這些佛像是怎么回事。我故意問殿內值守的喇嘛這些佛像是什么佛。這個掃地看門的喇嘛,或者只是個臨時客串喇嘛的景區工作人員(農歷十五那天寺院內有法事),估計佛學功底淺薄,竟然吱吱唔唔的說不清楚。</p> <p class="ql-block">?本人曾騎車游歷過西藏、青海和四川的藏區,對藏傳佛教略知一二。這是藏傳佛教密宗派的“歡喜佛”。密宗派有男女閉關雙修的教義。這種佛像在內地漢傳佛教寺院確實沒有。</p><p class="ql-block">結束了在五臺山的游覽,繼續在山西省旅行。</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噶尔县| 武穴市| 汪清县| 金坛市| 嫩江县| 仁化县| 青川县| 莱芜市| 贡觉县| 犍为县| 云浮市| 永年县| 临安市| 镶黄旗| 乾安县| 沁水县| 东阳市| 兴化市| 阿城市| 宜兰县| 东乌| 阿坝县| 永修县| 金寨县| 皋兰县| 岚皋县| 镇沅| 老河口市| 通辽市| 岳池县| 凤山市| 安福县| 青海省| 江达县| 沛县| 公主岭市| 兰溪市| 虞城县| 宁武县| 曲周县| 泽普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