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轉發父親的回憶錄《平凡的一生》(一)

楊繼云

<p class="ql-block">  父親一生閱歷豐富,1928年生,經歷了抗日戰爭時期、解放戰爭時期,成立新中國的一系列事情,百年滄桑,風風雨雨,坎坷不平。現已97歲,最近動筆在寫自己一生的經歷,現根據寫作的進展情況,陸續轉發。</p> <p class="ql-block"> 平凡的一生</p><p class="ql-block"> 楊發興</p><p class="ql-block"> 我生于民國十七年農歷戊辰年的二月三十日,也就是公歷的1928年3月21日。我出生的地方以前只知道在曲溪岸邊,之后私塾同學覃明誠告訴我,那個地名叫周家坪。我記得我家住的是一座草屋,草屋西邊一個土包叫渣包,渣包西邊是一棟四面水的瓦屋,當時人稱"洋屋″,是我們喊"爺爺″的楊和尊先生一家住的。在我家左前方大概200多米處矗立著幾百米高直沖霄漢的石筍,當地人稱之曰"球″,雙獅搶球的"球″。我小時曾在大人的幫助下攀登到球上玩過,記得只有那么一次。現因隔河巖電站蓄水,大半截"球″已沒入水底。小時住的茅草屋也被水淹得無影無蹤了。</p><p class="ql-block"> 我孩提時正是個兵荒馬亂的時代,賀龍領導的紅軍就幾次來過長陽。其中獨立團的團長王炳南就經常到我住的地方,每次來,他住在我家里,要什么給養,我爹就下村到各個戶給他們張羅。記得有一次聽說紅軍要來了,我爸爸牽著我的手,在屋旁接到了穿著灰軍裝打著綁腿的王團長,我爸爸叫他王團長,他卻叫我爹為楊胡子。因為那時候我爹蓄了一嘴胡子。因為我爹與紅軍過從較密,資丘的團練說我父親通"匪″,并曾遭到資丘團練伍家兒們的迫害、追捕,幾次險遭毒手。記得有一次父親上資丘在我姐姐家吃了中飯后,打算過河回家,到了下橋,見到對河向王灘邊上巖屋里舀魚的,一舀一個,一舀一個,真令人高興。于是我爹請住在下橋邊的覃"編腦殼″用劃子從灘上皂角樹潭處將父親送過河,我父親就蹲在巖屋里看漁夫舀魚。資丘的團練伍家兒們聽說我爹上了街,并在我姐姐家里吃了飯,于是全體出動,欲尋岔兒抓捕我爹,后有人悄悄地告訴了我父親,我父親才暗地跑脫了,從向王濰直輾轉躲到外地,幾個月后才敢回家。</p><p class="ql-block"> 我五歲發蒙,在離我家三四里路的張家口讀私塾。老師名呂忠觀,教室就設在他家堂屋里。在這里讀了一年后就到資丘街上姐姐家住宿讀小學一年級。</p><p class="ql-block"> 大概是我七歲的時候,我家由周家坪遷到清江河北岸的蔡莊坪,這里要比原來住的地方熱鬧多了。門前是一條上通資丘、下達龍舟坪的大道,河邊停靠著大大小小的船只。可就在第二年,覃秩五先生在周家坪辦起了一堂私塾,于是我又回到原地在覃明誠家寄宿讀了一年書。在這一年我開始學習張裕釗的字帖,之后又學寫魏碑。還學習了古詩。我還記得開始幾句是:"上山采蘼蕪,下山逢故夫。長跪問故夫,新人復何如?新人雖云好,未若故人舒……”。還</p><p class="ql-block">記得那時的同學有覃明誠、呂良吉、李青年、何代朝等。</p><p class="ql-block"> 第二年蔡莊坪北坡上的曾家大屋辦了一堂私塾,離我家有五六里路,從我家到學校,一色的上坡。我天天吃了早飯,就爬著上坡路去上學,到了學校,就上新課,中午后,就背溫書、習字。太陽快下山了,才放學回家,這一路沒有同學,只有我一個人,真感到孤單寂寞。</p><p class="ql-block"> 這一年好不易熬過了,哪知第二年我們蔡莊坪的人自己辦了一堂學,教室就設在覃瓦匠堂屋里。教師是從資丘街上請來的,他名叫田鑒堂,是著名塾師田富楠的弟弟。我、我弟弟發義、我未婚妻呂良英都上了學,還有呂良治、呂良繼、徐成銀,還有清水溪的方常燕兄弟以及對河西灣的呂良籍等。</p><p class="ql-block"> 我11歲下半年到資丘小學讀四年級,還是在姐姐家寄宿。當時的班主任是一個從武漢逃難來的女老師,叫段文蘭,與她同寢室的也是從武漢逃難來資丘而住在麻池的叫傅學玉的女老師,她是帶二年級的課。當時的校長是楊雨膏。老師有田重衡、曹治華、李眉岑、劉少敷、王雨蒼、張美端等。為了躲避日本飛機轟炸,住五年級時學校就遷到了白沙坪借住汪靈甫的房子上課。那時的班主任是李眉岑老師,同學有劉德興、楊尚敏等。住六上時是在上西灣呂氏宗祠里,同學有巴山的李光蘭和曾祥源等。住六下畢業班時,又回到了資丘。記得當時的班主任是張美端,語文老師是王雨蒼,自然老師曹治華,音樂老師劉少敷。教室就設在一進校就是戲樓的樓上。這時學校叫"資泉鄉中心小學。</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我小學畢業后,長陽還沒有中學,要讀中學,兩個途徑。一為步行幾百里到恩施地區,一為考當時設在五峰李家灣的"湖北省立五峰初級中學″。我當時選擇了后者。</p><p class="ql-block"> 李家灣初中離五峰漁洋關25里,離長陽水田子大概有六市里。學校設在一個周姓大地主家里,共有九個丹墀。1941年秋,我以備取生錄取了該校。這一屆共有兩個班,我被編到乙班,班上同學有五峰的蕭永福、吳華、劉聲顯等,長陽籍的有蕭善臣、秦仲美、張世耀等,編到甲班的長陽人有陳天森、林斌、許權、宗代鈺等。五峰籍的有劉聲顯、駱光全、楊海波等。兩班共有一百多人。學校一切都是公費,每年還發一次棉衣和單衣。吃的是苞谷面飯,是同學們到指定的大戶人家里揹的苞谷,一弄到學校就請專人磨成的苞后粉子。燒的木柴也是同學們到指定的柴山上去揹的。集體伙食每頓只有一小木盆的合渣湯,八人一堆圍在大禮堂中開餐,學校規定吃飯時學生不能吃私菜,但允許學生于星期日到附近農家去打一頓牙祭。那時的生活是比較艱苦的。</p><p class="ql-block"> 當時的校長叫劉鵬摶,是漢陽人。教導主任叫高相之,訓育主任覃九余。我在五峰初中只讀到三上,那時正是抗日戰爭最艱苦時期,日軍已攻下長沙、衡陽,經廣西獨山直逼貴陽。當時為了解救燃眉之急,國民政府號召青年從軍。提出"抗擊日寇,保衛祖國″,"一寸河山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等口號。當時,全國掀起了"投筆從戎″的熱潮。當時報名從軍的同學,被初步錄取的長陽籍的有:宗代鈺、劉桓道、秦仲美、蕭善臣、李世琦、林斌、許權和我等人,五峰縣籍的有杜受堯、王承斌、向家讓、劉聲顯、駱光全、張業林、楊海波、張九齡等。當時學校規定,錄取的同學可回家休息幾天,與家人親友告別,再來校一同到五峰城集中,一同再經長陽、茅坪再搭船沿長江而上到四川萬縣入伍當兵。當然,這其間也有人考取后未去入伍當兵的。像與我一同回家的家住一碗水的劉桓道之后就未去當兵。哪知他一回家,父母就逼他與一個劉姓姑娘結婚,他喪失了斗志,就呆在家里了。</p><p class="ql-block"> 我在家玩了幾天,哪知回校時,其他同學都已經到五峰城去了。當時校方勸我不走了,就留在學校讀書。但我決心已下,沒有同意校方的意見,執意投筆從戎。之后,學校還為我一人組織了個歡送大會,歡送我一個人踏著皚皚白雪向著五峰縣城的方向前進。經漁洋關、長樂坪、第三天就到了縣城會到了先到的同學。</p><p class="ql-block"> 到五峰城后,因為駱光全是駱臣之的女婿,我們幾個要好的同學又到蒼蒲溪駱臣之家玩了幾天。駱住的地方叫"寨包”。我們在那里天天打牌,我打麻將就是在那里學會的。駱光全的后岳母叫萬明芳,大概30多歲,還是個風韻猶存的徐娘,態度和藹,很會招待人,惹人親近。我們這些青年人在駱家玩得很高興。聽說解放后她還到沙洋農場勞改過。</p><p class="ql-block"> 大概是1944年12月,我們從軍的一伙人離開了五峰縣城,經蒼蒲溪,翻界嶺,下城五河,出重溪到西灣,再過清江就到了我住地蔡莊坪,都到我家吃了晚飯后,又連夜趕到資丘。第二天在東街飯館里,受到當時縣長吳雨桐招待后,在歡送的鞭炮聲中,從下碼頭上船順清江而東下,經貓子灘、巴山峽、馬連、膀子石,過平洛峽,直到黃昏后,才抵達津洋口。第二天又經過青巖、高家堰而到達長江南的茅坪,打算在這里乘船西上到萬縣。</p><p class="ql-block"> 沒幾天,民生公司的"民康″輪來了,我們上了船就溯江西上。記得在巴東縣西南岸的湯圓石歇過一夜,最難忘的是在巫山縣城停了一段時間,當時有個群眾養了一只老虎,主人與老虎相處得特好,逗引得我們這些青年人在那里很耽擱了一些時間。</p><p class="ql-block"> 記得1945年的元旦是在"民康″輪船上過的,船到萬縣大概是1945年1月中旬,這時恰恰遇到接我們的人叫歐陽桓,他之后是我們機槍連的大排長,湖南耒陽人。</p><p class="ql-block"> 當時,我們這些人都編入青年軍204師812團3營機槍連,駐地是萬縣分水場。機槍連的連長叫王體賢,河北通縣人,副連長叫郁汝文,江蘇人,一排長叫歐陽桓,湖南耒陽人,指導員姓黃,四川豐都人。開始時,都是預備兵,之后升為二等兵。因為我的字寫的還可以,而連部正缺個文書,之后,經上級批準,我就當了個上士文書。</p><p class="ql-block"> 在兵營里,天天都是軍事訓練,我們連當家的武器是德國造的馬克沁重機槍。</p><p class="ql-block"> 五峰去的人都編在機槍連。該連還編有鄂北和豫西籍的從軍青年。</p><p class="ql-block"> 當兵最激動人心的事是日本投降那件事,1945年8月15日我們從電臺里知道了日本已無條件投降了,當時我連除到靶場大放特放馬克沁重機槍外,許多人還到分水場鋪子里將鞭炮都幾乎放完了。</p><p class="ql-block"> 日本投降了,1946年上半年我們也準備退伍了。當時退伍的學生士兵可以回自己省原學校去繼續學習,也可以到專門為退伍軍人辦的職業學校或普通中學里去繼續學習。當時,我選的是投考新設的普通中學,從師部辦的小報上,我知道我已被新辦的貴陽青年中學錄取。退伍后,我們考取中學的同學又集中到萬縣李家河原師工兵營駐所補習了一個多月的課程,結束后,從萬縣搭船溯江而上到達重慶南岸,再搭南向公路,經綦江、桐梓、松坎、遵義和熄烽而到達了目的地貴陽。</p><p class="ql-block"> "貴陽青年中學″設在原市郊的"南廠兵營″里,是原來駐兵的營房,灰磚灰瓦,四圍還有院墻,有的磚上還有王家烈的名字。是一所專為退伍士兵設立的完全中學,從初中一年級到高中三年級。教員都是從貴陽市大中院校聘請的資深老師。當時到貴陽青年中學讀書的有楊學知、劉勝文、李世琦、曾憲倫、秦仲美、賈先強、胡節操、楊發興等。當時學校的校長為許太空(國防部委派來的少將軍銜)。之后因學校出現了點事故后而被撤職,換任校長為孫樂陶(也是少將軍銜)。教導主任為四川萬縣人汪士鐸。</p><p class="ql-block"> 1948年冬,我住高中三上時,學校停辦,在校學生即改調到"重慶預備干部訓練團受訓,主要是一些軍事基本訓練。地點在重慶市復興關(浮屠關)′。大概學習了半年,于1949年7月結業。李世琦、王承斌、孫開鈺和我等被分配到駐扎在江津縣長江南岸的白沙鎮的361師802團當見習官。李、王分配到步兵連,孫和我則分到了迫擊炮連,對士兵進行基本軍事訓練。大概是11月份,部隊受命離開駐地蜈蚣溪程家祠堂開拔到南溫泉,之后到重慶南岸駐扎在老廠。不幾天,又從老廠撤退到黃桷埡,再從龍門浩過江到重慶市,飯后,經菜園壩沿成渝鐵路線溯江而西直到黃沙溪。在那里稍事休息′晚飯后部隊出發經大坪、歌樂山、青木關,再經北溫泉而抵達了嘉陵江邊的合川。部隊在在南充,駐了幾天,又經過中江、鹽亭、三臺,之后到廣漢、新都。在新都呆了幾天,最后到達了川西平原的什邡縣徐家場。部隊在這里開會決定,宣布隨劉文輝、鄧錫侯、潘文華三將軍起義,投入人民的懷抱,成為一支人民的軍隊。等候人民解放軍的整編。記得當天正是1949年12月25日。</p><p class="ql-block"> 原先,部隊撤退到合川的時候原團長厐有儀趁夜偷偷帶走了幾個步兵連向川東北逃跑了。為了將撤跑的幾個連補起來,當時決定將我們迫擊炮連擴充為兩個連,稱新擴充的一個連為第一連,并與原迫炮連的士兵分開駐扎。當時決定原迫炮連副連長任永昌到第一連任連長,并選了我當排長,還選了幾個新干部。算起來新組建的第一連大概有三十多人。又過了幾天,連長對我說:"上面不派副連長來了,你就當副連長吧!″于是我就成了新編第一連的副連長。</p><p class="ql-block"> 大概是1950年2月,我被調到駐在廣漢縣三水關的解放軍62軍隨營學校學習,當時隨營學校居無定所,駐地隨時變換。開始是在廣漢,之后又搬到成都市郊,之后又到溫江、彭縣,最后到眉山。到眉山結業后,我被分配到解放軍西康軍區軍政大學分校第一大隊任文化教員,當時學校設在川西平原的崇慶縣城。</p><p class="ql-block"> 烏飛兔走,時不我待。1952年,我在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康軍區干部訓練團任軍事助教,在決定退伍復員前,由四川崇慶縣經大夷、邛崍、名山、雅安等地到西康省的滎經縣,學習了一段時間,于5月乘車經川西平原的新都、成都和綿陽劍閣而翻過秦嶺到達陜西的寶雞,之后乘隴海鐵路經西安過潼關直達河南到江蘇鄭州,再乘京漢路南抵武漢。在武昌呆了幾天,再乘輪船溯江西上,直到宜都陸城,翌晨搭客車到磨市,而回到了闊別八年之乆的故鄉長陽。第二天再到了縣城龍舟坪,再沿清江西上,回到了生我養我的地方——蔡莊坪,看到了朝思暮想多年不見的親人!</p><p class="ql-block">這只是一部分,打算繼續寫下去,留一個簡單的印痕。</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汉沽区| 万州区| 永新县| 额敏县| 沙洋县| 岳西县| 汽车| 九龙城区| 临城县| 信阳市| 丘北县| 翁源县| 香港| 应用必备| 宁陕县| 肇源县| 西峡县| 陵水| 龙江县| 湘潭县| 马关县| 旬阳县| 桃园市| 岳普湖县| 丹阳市| 六安市| 景德镇市| 定陶县| 安义县| 黎川县| 浦江县| 沽源县| 富蕴县| 博爱县| 曲沃县| 玛纳斯县| 望江县| 阿图什市| 衡阳县| 张家港市| 雷波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