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公元1272年,馬可·波羅在前往東土的旅途中,曾經拜訪過伊朗中部的古老城市<b>亞茲德(Yazd)</b>,并在他的《馬可波羅行紀》中評價它為<b>“杰出高貴之城”</b>。</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據中國駐伊朗大使館經濟商務處網站介紹:“亞茲德位于伊朗中部,是亞茲德省會,瑣羅亞斯德教文化的中心,介于卡維爾鹽漠和盧特荒漠南部之間,7000年前已開始有人居住,是古代絲綢之路的中途站。早在馬可·波羅從亞茲德經過之前,這座古老的城市就以絲綢和其他織物而聞名。根據2010年的統計,亞茲德人口數約464737,海拔1213米,屬于熱帶沙漠氣候,夏季炎熱,冬季寒冷,全年溫差大,降雨量小。亞茲德是伊朗手工業的重鎮,出產高質量的手工藝品,如絲織品。2017年其歷史城區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亞茲德以其蜿蜒的小巷、林立的風塔、土磚老城等成為許多來伊朗旅游的游客行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站,常與伊斯法罕和設拉子組成一條歷史文化(旅游金三角)路線。”</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亞茲德四周都是被高山環抱的荒漠,氣候炎熱,世界上有記載的最高溫度就來自于這里,年平均降水量只有49毫米,年降水天數也只有23天。嚴酷的自然環境不利于軍隊的集結和行動,使這里歷次戰爭都不會作為兵家必爭之地,這就為古老城鎮的完好保存創造了良好的外部條件。</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從現有的史料記載表明,亞茲德為薩珊王朝第十三任國王亞茲德吉爾德一世(Yazdegerd I,公元339~421,有些史書上稱為伊嗣埃一世)下令建造的,距今近兩千年,這一時期相當于中國的東晉南北朝。</p><p class="ql-block">當時薩珊王朝奉行宗教寬容政策,亞茲德吉爾德一世與羅馬人維持著和平的關系。在這之前東羅馬皇帝狄奧多西一世和薩珊國王沙普爾三世將亞美尼亞瓜分給兩國,導致了亞美尼亞基督教徒的反抗。茲德吉爾德一世就任后,停止了以往對基督教和其他宗教信徒的迫害,甚至對迫害基督徒的貴族和祭司進行處分。他還迎娶了一名猶太人公主,并與她生下了一個兒子。</p> <p class="ql-block">薩珊王朝在亞茲德吉爾德一世的統治時期內顯得相對和平,東羅馬皇帝也將他年幼的兒子狄奧多西二世交給他作為人質監管。 狄奧多西二世公元408年繼任東羅馬皇帝后,匯集東、西羅馬法律匯編成著名的《狄奧多西法典》。這種和平的局面維持到449年,繼任的薩珊國王亞茲德吉爾德二世終于命令亞美尼亞人放棄基督教,由此激發了亞美尼亞人的大規模叛亂。</p> <p class="ql-block">由于這里地處高原,氣候及自然條件惡劣,自古就遠離戰場。因此阿拉伯人征服以后,許多祆教的教徒避難逃來這里。當時阿拉伯人并沒有逼迫這里的人改宗伊斯蘭教,只需要繳稅就可以保持原有的信仰。</p> <p class="ql-block">蒙古大軍橫掃波斯,建立伊利汗國時,亞茲德也因遠離戰場,幸免于戰爭的破壞。只是在公元十四世紀,這里曾短暫做過莫扎法爾王朝(Muzaffarids)的都城。莫扎法爾王朝1353年由蒙古人創立,最初是伊利汗國的附庸國,1393年被帖木兒帝國所滅。</p> <p class="ql-block">由于亞茲德四周除了沙漠和泥土之外沒有其他材料,因此這里的建筑自古都是用泥坯建成。所以伊朗有<b>“石之城波斯波利斯,磚之城設拉子,瓷之城伊斯法罕,泥之城亞茲德”</b>之謂。在亞茲德老城,行走在彎曲的小巷中,清一色的土坯建筑,顏色一樣,形狀也非常相似,馬上就能感覺到這個“泥之城”確實名不虛傳。</p> <p class="ql-block">亞茲德還有個稱謂:<b>“不死之城”</b>。不單是千百年的建筑完好地保存下來,而且千百年來的文化和生活習俗也延續著,人們在古老的土屋里以傳統的方式經營著絲綢、地毯、波斯咖啡、手工藝品、食品飲料等,一代又一代,彌漫著獨特的歷史氣息。據說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因為它千百年來仍活著,而且從未改變過。</p> <p class="ql-block">作為古老的商貿中心,《馬可·波羅行紀》中也曾提到它。</p><p class="ql-block">馬可·波羅小時候,他的父親和叔叔到東方經商,來到元大都(今天的北京)并朝見過蒙古帝國的忽必烈大汗,還帶回了大汗給羅馬教皇的信。1271年,馬可·波羅17歲時,父親和叔叔拿著教皇的復信和禮品,帶領馬可·波羅與十幾位旅伴一起,從威尼斯進入地中海,然后橫渡黑海,經過兩河流域來到中東古城巴格達后,改走陸路。他們從霍爾木茲向東,越過伊朗沙漠,跨過帕米爾高原,穿過塔克拉瑪干沙漠。在古城敦煌,瞻仰了舉世聞名的佛像雕刻和壁畫。接著,他們經玉門關見到了萬里長城。最后穿過河西走廊,終于在1275年的夏天,他們離開祖國4年后到達了上都——元朝的北部都城,開始了在中國的17年之旅。</p> <p class="ql-block">1292年春天,馬可·波羅和父親、叔叔受忽必烈大汗委托,護送一位蒙古公主闊闊真到伊利汗國成婚。他們趁機向大汗提出回國的請求。大汗答應他們,在完成使命后,可以轉路回國。他們一行從泉州經蘇門答臘、印度等到達波斯。1295年末,他們終于回到了闊別二十四載的故鄉。1298年,馬可·波羅參加了威尼斯與熱那亞的戰爭,9月7日不幸被俘。在獄中他遇到了作家魯思梯謙,于是便有了馬可·波羅口述、魯思梯謙記錄的《馬可·波羅行記》。</p> <p class="ql-block">書的開頭,對馬可·波羅經歷的旅程和事物作了介紹:“皇帝、國王、公爵、侯爵、伯爵、騎士和市民們,以及其他所有的人們,不論是誰,如果你們希望了解人類各種族的不同,了解世界各地區的差異,請讀一讀或聽人念這本書吧!你們將發現,在這本書中,正如梅塞·馬可·波羅所敘述的那樣,我們條理分明地記下了東方各大地區——大亞美尼亞、波斯、韃靼地方、印度以及其他許多國家——的所有偉大而又奇特的事物。馬可·波羅是威尼斯市民,聰明而又高貴,被稱為“百萬先生”,他親眼目睹了這些事情。……所有讀或聽人念這本書的人,都應置信不疑,因為這里所記敘的一切都是真實的。的確,自上帝用他的手創造了我們的祖先亞當以來,直到今天,從未有過任何人,基督教徒或 異教徒,韃靼人或印度人,以及其他種族的人,像這位梅塞·馬可那樣,知道并考察過世界各地如此眾多、如此偉大的奇聞軼事。”</p> <p class="ql-block">馬可·波羅對亞茲德的描述只有寥寥數筆,但卻用商人的眼光描寫出當時的繁華程度:<b>“耶思德</b>(意大利語Iasd,即亞茲德)<b>在波斯邊境,是一座很好的繁榮的城市,值得特別講述,這里有各種貿易和最美的金和絲制成的衣料,這里制造的此種衣料叫耶思底(Iasdi),商人將其販往東方各地售賣,獲高額利潤。”</b></p> <p class="ql-block">由于這本書向十三世紀的歐洲提供了最詳細的中國及西亞、中亞的可靠資料,因此雖然不少學者對馬可·波羅是否真的到過中國存疑,但國學大師錢穆卻說他寧愿相信馬可·波羅真的到過中國,因為他對馬可·波羅懷有一種“溫情的敬意。”</p> <p class="ql-block">2017年亞茲德歷史城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遺產描述如下:</p><p class="ql-block"><b>“ 亞茲德歷史城區(Historic City of Yazd),位于伊朗高原的中部,距伊斯法罕東南270公里,靠近香料與絲綢之路不遠的地方。它為在沙漠中生存而使用有限的資源提供了鮮活例證。城市的用水是通過一個為抽取地下水而開發的坎納特</b>(qanat,中國新疆的坎兒井也叫qanat)<b>系統供應的。亞茲德的土質建筑逃脫了摧毀許多傳統土制城鎮的現代化,有幸置身于這一潮流之外。這座城市的傳統地區、 坎納特系統、傳統房屋、集市、土耳其浴室、清真寺、猶太教堂、瑣羅亞斯德寺廟和多拉特-阿巴德花園被完好的保存下來。”</b></p> <p class="ql-block">世界遺產組織對亞茲德作為世界文化遺產普遍價值的論述如下:</p><p class="ql-block"><b>“亞茲德市位于伊朗沙漠,靠近香料和絲綢之路。這是一個活生生的見證,智慧地利用沙漠中有限的可用資源來生存。水是由坎納特系統輸送到城市的。城市的每一個街區都建在坎納特之上,并有一個社區中心。建筑物是用泥土建造的。土在建筑物中的使用包括墻,以及用土建造拱頂和圓型的屋頂。房屋建有地面以下的庭院,為地下區域提供服務。捕風器、庭院和厚厚的土墻創造了一個宜人的小氣候。部分被覆蓋的小巷與街道、公共廣場和庭院共同構成了宜人的城市品質。這座城市躲過了摧毀許多傳統土制城市的現代化趨勢。它幸存下來,今天有其傳統地區,坎納特系統,傳統房屋,集市,土耳其浴室,蓄水池,清真寺,猶太教堂,瑣羅亞斯德寺廟和歷史悠久的多拉特-阿巴斯花園。這座城市享有三種宗教的和平共處:伊斯蘭教、猶太教和瑣羅亞斯德教。”</b></p><p class="ql-block"><b>?</b></p> <p class="ql-block">世界遺產組織對亞茲德作為世界文化遺產完整性的論述如下:</p><p class="ql-block"><b>“從20世紀30年代起,制定了幾個現代化城市政策。主要是建造幾條寬闊的商業街,并提供方便的交通工具以到達現代化的住房,這主要發生在歷史名城之外。除此之外,包括高階層的亞茲德居民,像城市決策者一樣,已設法保持歷史名城的大片地區完好無損,包括一些大型房屋的修復和保護。”</b></p> <p class="ql-block"><b>“今天,亞茲德擁有大量傳統沙土建筑的優秀例子,從普通的到非常大的和高度裝飾的房屋。除了主要的清真寺和集貿市場處在一個非常好的狀態外,這座歷史名城的每一個地區仍然保留著它所有的特色。如蓄水池、土耳其浴室、清真寺、陵墓等。在城市里,仍然有許多保持原有格?局的街道和小巷,也有許多如軍刀般部分或全部覆蓋的小巷,和一系列交叉的拱門,以防止陽光照射。城市的天際線被捕風器、尖塔、紀念碑和清真寺的圓頂作為地標,提供了從遠處觀望的杰出全景。”</b></p> <p class="ql-block">世界遺產組織對亞茲德作為世界文化遺產真實性的論述如下:</p><p class="ql-block"><b>“作為一個充滿活力的城市,亞茲德逐漸演變,但也有一些不可避免的變化。然而,亞茲德仍然有許多品質可以滿足真實性的條件,包括那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連續性有關的條件。”</b></p> <p class="ql-block"><b>“亞茲德是公認的宗教節日和朝圣之地。除了市政府和征服所代表的社會組織外,還有一個活躍的社會組織網絡(宗教基金),這些組織在區一級仍然發揮著強大的作用。在用途和功能上,必須提到上述的宗教活動。集市仍在運作,還增加了一些專門針對旅游市場的商店。歷史名城的很大一部分仍然有人居住(私人使用權占80%)。另一方面,有些元素失去了原有的用途,但它們的適應性再利用有了新的想法。亞茲德大學的一部分已經建立在歷史名城中。還有一些旅館和餐館在一些現有建筑結構內營業。這些結構得到了修復和恢復,保留了它們的主要物質要素,并盡量減少干預。這對與地點、背景、形式有關的真實性產生了積極的影響。設計和材料,除了整個20世紀所發生的變化,在所有的干預措施中,每當需要進行修復工作時,總是優先考慮傳統技術。”</b></p> <p class="ql-block">從老城的高處往四周看,這里的每一座屋頂都冒出一個個泥制的小圓拱,像是剛做好的饅頭。每個屋頂上還有一件或幾件奇怪的煙囪,泥木結構的,像是開了許多口子的柜子高高聳立著,這就是亞茲德特有的風塔。</p> <p class="ql-block">這座城市有700多座風塔,其中最古老的可以追溯至十四世紀,但人們認為這一建筑特點最早可追溯至2500年前。千百年來,在人類擁有電能之前,這里的人們就已使用這套天然的空調系統——風塔給住宅降溫。因此亞茲德又被稱為<b>“風塔之城”</b>。</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雖然這里自然條件極差,冷熱變化巨大,缺少水,戈壁沙漠也長不出東西。但這座城市卻是位于伊朗地圖的正中心(古波斯疆域范圍比現伊朗大得多,亞茲德也是處于正中心),這個特殊的地理位置使之成為古絲綢之路上連通西亞和中亞行程的重要一站,是商旅隊的停留處。一直到二十世紀巴列維王朝的時代,鐵路修通,才結束了商旅驛站的功能。多虧了這些風塔,人們在炎熱的夏天能夠生活得很舒適。對這座城市的繁榮來說,風塔發揮了重要作用。</p> <p class="ql-block">風塔(Badgjr),又名捕風器(Windcatcher),是一種煙囪狀的建筑結構,四面鏤空。它本質上是帶有開口的一座塔,最常見的原理機制是通過開口將來自各個方向的風引進塔中,下沉的氣體帶動建筑內的空氣流通。在沒有風的情況下,熱空氣的密度較低,會膨脹上升從風塔頂部的開口溢出,這同樣也會帶動空氣流通。風并不一定是涼爽的,但如風扇的運作,氣體的流動加快人表皮的水分蒸發的速度,而水分蒸發時會從外界吸收熱量,所以能夠降溫。因此,風塔的高度越高,消暑效果越好。</p> <p class="ql-block">在這套空調系統中,風塔將新鮮空氣引入建筑物中,風塔下面建有水池,溫度較低,室外熱風經過塔身吹到室內,再通過水池降溫后飄散到各個房間,為居民帶來陣陣涼風。最后熱空氣通過巨大的垂直風管排出。</p><p class="ql-block">(風塔原理示意圖。圖片下載自網絡)</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亞茲德的另一個可持續的建筑特點是坎兒井。這坎兒井不是像風塔那樣是單個的結構,而是一個暗渠系統,可把來自地下水井、地下含水層和山上的水組成一個系統輸送到各處。這些地下水渠具有巨大效用。它們除了構成供水來源外,還與風塔結合形成一個封閉的循環,用于住宅的降溫以及在較低的溫度下保存食物。</p> <p class="ql-block">據估計,伊朗目前可使用的坎兒井,與20世紀中期相比,呈大幅減少趨勢。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說,坎兒井的減少一定程度上是由于過度用水導致地下水源日漸枯竭。</p> <p class="ql-block">我們走在亞茲德的老城區,看到那些土墻的巷道,跟新疆吐魯番等地的民居是非常相似的。而亞茲德的坎兒井系統,比在新疆所見到的要成熟、完備的多。關于新疆坎兒井的起源,到底是來自于中原、還是來自于西方的伊朗,一直是有爭論的。從坎兒井在新疆和伊朗的時間與發達程度上來考慮,我估計坎兒井通過絲綢之路從伊朗傳入西域的可能性要大一些。</p> <p class="ql-block">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亞茲德作為世界文化遺產的評述中所說:<b>“這座城市享有三種宗教的和平共處:伊斯蘭教、猶太教和瑣羅亞斯德教。” </b>歷史上,猶太人在亞茲德留下了其文化和社會痕跡,如猶太會堂、猶太人居住遺址等。</p><p class="ql-block">以色列前總統<b>摩西·卡察夫(Moshe Katsav)</b>于1945年12月5日出生在這里,1951年移居以色列。2000年7月,作為利庫德集團推選的總統候選人,卡察夫在議會總統選舉中擊敗工黨總統候選人佩雷斯,當選為以色列第8任總統。</p> <p class="ql-block">自公元前七百多年北方的以色列國被亞述帝國滅掉,公元前五百多年南方的猶太國被新巴比倫王國征服以后,猶太人一直受到各帝國勢力和宗教勢力的迫害。唯獨波斯人從居魯士大帝開始,一直對猶太人很同情。兩千多年來,波斯人從未迫害過猶太人,反而給與很多幫助。因此就像在歐洲一樣,許多猶太人也世代生活在伊朗。以色列建國后,許多猶太人都搬回到他們的母國去了,但直到1979年伊斯蘭革命前,伊朗的猶太人仍高達15萬人。</p> <p class="ql-block">1948年以色列建國后,當時的伊朗巴列維國王作為美國在中東的鐵桿盟友,給了猶太人回歸以色列以極大的幫助,包括第一次中東戰爭爆發后滯留在沙特和伊拉克等地的猶太人,就是通過由伊朗建立的秘密通道回歸以色列。從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伊朗和以色列處于蜜月期,伊朗提供了以色列90%以上的石油,而以色列提供了伊朗所需的軍火并幫伊朗訓練了情報組織“薩瓦克”(類似于美國的中情局和以色列的摩薩德)。</p><p class="ql-block">1979年伊朗爆發了伊斯蘭革命,與美國徹底翻臉,與以色列的關系也跌入冰點。但直到今天,仍有5萬多猶太人居住在伊斯法罕等商業氣氛較濃的伊朗城市,從事商業活動。歷史上的密友如今成了不共戴天的仇敵,不禁讓人唏噓。</p> <p class="ql-block">亞茲德老城中遍布的土房子貌不驚人,內部卻常常有著令人嘆為觀止的精美裝飾。如用馬賽克、瓷磚、壁畫等裝飾的幾何圖案、花卉圖案、動物圖案;形態各異的拱門拱廊及大小各異的穹頂;以鮮花環抱著一池清水的庭院等。雖然在薩法維王朝以后,和其他許多城市一樣,亞茲德經歷了由盛轉衰的變遷,但直至今天,亞茲德老城中這些古老的建筑仍呈現著馬可·波羅筆下的繁華。</p> <p class="ql-block">我們入住的酒店<b>DAD HOTEL</b>是亞茲德一家很有特色的酒店,由Haj Abdul Khaled-e Dad始建于1927年巴列維王朝初期,最初作為貨物交易場所和客棧而建,2001年由其后代修復并改造成為一家兼具傳統與現代風格的酒店。該酒店雖然只有一百年不到的歷史,但正如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在世界文化遺產真實性的論述中所說,建在歷史名城中的建筑,保留了老城的主要物質要素,并盡可能地減少干預。</p> <p class="ql-block">這家酒店采用傳統的下沉式波斯庭院和回廊,具有濃郁的當地特色。</p> <p class="ql-block">陽光通過玫瑰窗射在地上,映射出夢幻般的色彩。</p> <p class="ql-block">屋頂餐廳在西方近代藝術的裝飾點綴下,呈現出波斯傳統的建筑藝術風格。波斯花紋的鐵藝欄桿裝飾著旋轉樓梯,又像是在上海外灘老洋房中似曾相見。</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在亞茲德老城,我們看到有幾個不知什么形狀的木架子,這叫<b>“塔齊耶(Taziyeh)”</b>,象征侯賽因的棺材。為了紀念先知穆罕默德外孫、第三伊瑪目侯賽因·伊本·阿里于公元680年在伊拉爾南部卡爾巴拉,率領72名勇士與阿拉伯倭馬亞大軍拼搏犧牲,每年伊斯蘭教歷1月10日的阿舒拉節,全城的男性穆斯林都會抬著塔齊耶在城中舉行規模浩大的游行紀念活動。參加游行的什葉派穆斯林,通常會身穿黑色或深色衣服,街道上到處裝飾著紅黑旗幟。紅色為阿舒拉節的底色,象征著侯賽因的血,黑色是表達對侯賽因的哀悼。教職人員會嚎啕大哭并唱著悲哀的歌曲。</p> <p class="ql-block">這一天,所有什葉派穆斯林會因為他們中的部分人軟弱和背叛,導致侯賽因被殺并且身首異處,而內疚和自責,所以會以痛苦的自虐折磨如用鐵鏈抽背等極端方式來為自己贖罪,以至伊朗最高精神領袖哈梅內伊不得不呼吁信徒減少這種過激的行為,因為自殘行為是違反伊斯蘭教義的,而鼓勵通過無償獻血來代替自虐。因此在伊朗,阿舒拉節去獻血站獻血成了新興的什葉派宗教活動。</p><p class="ql-block">(圖片下載自網絡)</p> <p class="ql-block">在游行集會中,會有對卡爾巴拉慘案等相關事件的戲劇化重演。還有叫做<b>“Nakhl Gardani”</b>,即抬著這個叫做塔齊耶的架子游行。這個架子重達三百公斤,誰能抬得動這個重物,才有資格成為侯賽因的戰士。一般游行是大家會輪換著體會做戰士的感覺。</p><p class="ql-block">(圖片下載自網絡)</p> <p class="ql-block"><b>傳統運動所(Saheb Al-Zaman Zurkhaneh)</b>,也稱之為<b>“力量之屋”</b>,位于阿米爾喬赫馬克廣場旁小巷中,一座由原蓄水池改造成的地下運動表演場所內。在這里我們欣賞了被列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波斯武術<b>“巴列瓦尼與祖爾卡尼(Pahlavani and Zurhaneh)”</b>表演。Zurkhaneh是練習這種武術的傳統體育館,圓形穹頂中間有開口,正中有個園形的表演場地,周邊是觀眾區。坐在高處的歌者一邊打鼓,一邊大聲唱著高亢激昂的歌,鼓舞士氣。</p> <p class="ql-block">這種運動據說起源于帕提亞帝國(公元前247年~公元224年,相當于中國西漢、東漢)時期,在薩法維王朝時期首次以現名和形式出現。相傳在阿拉伯人入侵波斯后,當局禁止當地人使用武器和練武,勇士們便以在“力量之屋”中健身為名轉向地下練武活動。</p> <p class="ql-block">他們通過俯臥撐、蘇菲旋轉、揮舞棒槌、鐵器等,展示他們健壯的體魄和勇猛頑強的斗志,并且通過此起彼伏地高喊“伊朗!伊朗!”表達他們強烈的民族意志和精神。</p> <p class="ql-block">這項運動在十九世紀特別受歡迎,曾作為每年宮廷舉辦的比賽。二十世紀禮薩汗改革后該運動衰落。現伊朗伊斯蘭共和國將該運動作為伊朗文化的象征進行宣傳,并于2010年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列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p> <p class="ql-block">在這波斯古老的武術傳承場所,保留了許多古老的訓練方式和文化元素,至今依然在亞茲德等伊朗多地有著500座左右的Zurkhaneh。通過這項運動,培養了習武之人堅韌、勇敢、謙遜和團結合作的精神,也成為培養伊朗國內摔跤、舉重、拳擊等運動員的重要途徑。</p> <p class="ql-block">在亞茲德歷史城區,有一座規模較大的<b>阿米爾喬赫馬克建筑群(Amir Chakhmaq Complex)</b>。包括一個帶有方形水池的廣場,一個清真寺,還有客棧、公共浴室、冷水井、集市等。其中清真寺始建于1418年,由帖木兒帝國時代的亞茲德總督阿米爾喬赫馬克歷時二十年建造,被什葉派用于紀念侯賽因·本·阿里之死的阿舒拉節。十九世紀巴列維王朝的禮薩·汗國王曾對該廣場進行了改造。現在這個清真寺已經沒有宗教功能,只是一個旅游景點。</p> <p class="ql-block">現在這里晚上的燈光夜景是亞茲德的一個重要的旅游看點。</p> <p class="ql-block">行走在亞茲德歷史城區,能夠感受到古老的歷史文化與現代文化的碰撞和交融,能夠了解從曾經作為波斯國教的瑣羅亞斯德教,過度到伊斯蘭教的無奈和歷史必然,或許從斑駁的歷史痕跡中,還依然能夠看到昔日的輝煌。</p> <p class="ql-block">(本游記照片除注明外,均由我本人所拍;文字參考有關書籍、景區資料介紹,并少量引用網上相關文章,結合自己的心得編寫。)</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永胜县|
崇义县|
宣威市|
新丰县|
宜兰县|
海阳市|
三穗县|
合肥市|
福建省|
谷城县|
达州市|
晋州市|
马山县|
滁州市|
清徐县|
新民市|
汉中市|
德化县|
宾川县|
鄂州市|
天峻县|
建阳市|
乐山市|
万载县|
仙游县|
大方县|
汉沽区|
偃师市|
仁寿县|
昭苏县|
高淳县|
日照市|
梁平县|
班戈县|
涞水县|
咸宁市|
华蓥市|
东莞市|
康定县|
简阳市|
光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