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慶云縣隸屬于山東省德州市,地處魯北平原,位于德州市東北部,北以漳衛新河為界,與河北省鹽山縣、海興縣隔河相望,東與無棣縣毗連,南與陽信縣接壤,西與樂陵市交界,北靠京津,南依濟南,毗鄰天津、黃驊、濱州三大海港,面積501平方公里,人口34.6萬,轄1個街道、3個鄉、5個鎮。</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慶云縣歷史悠久,早在夏朝時期,大禹治水后將天下劃分為古九州,該地區屬于兗州之地。商朝時期,該地區建有蒲姑國,西周武王時即有姜齊無棣邑,春秋戰國時期為齊國北疆、漁鹽之區。秦屬齊郡,漢朝改屬陽信縣,隸屬渤海郡。三國時屬樂安郡。晉代,把陽信縣劃歸樂陵國。南北朝屬樂陵郡。隋開皇六年(586年)置縣,劃陽信北部地區設置無棣縣,屬棣州,因古有無棣水和無棣邑,故稱無棣縣,縣治在今山東省慶云縣于家店村北無棣古城,隸屬渤海郡。唐改屬滄州。于家店無棣古城歷經隋唐、五代、宋代前期和金泰和三年(1203年)以后,除中間遷治時間外,先后為無棣縣治530余年,為建縣之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北宋治平元年(1064年),縣治遷至境內保順軍城(今無棣縣信陽鄉城角村、花園村一帶)。元至元二年(1265年),無棣縣并入樂陵縣,隸屬于棣州; 忽必烈在位時期實行東西分治,均稱“無棣縣”,俗稱東無棣縣和西無棣縣,分別隸屬濟南路棣州和河間(瀛洲)路滄州,東無棣縣習慣稱之為棣州無棣縣,即今無棣縣,縣治仍居保順軍城,西無棣縣徙治隋唐無棣城(今慶云縣于家店村北約200米處),兩座縣城相距不足20里。可惜的是,慶云境內的于家店無棣故城歷經隋、唐、宋、元幾代,幾次毀于戰火和兵燹。元至元年間重筑,元末明初又毀于兵燹。該城周圍八里,北有城河,城有四門,今仍稍顯跡象。在一塊長約100米、寬約20米、高約11米的墟址周圍,地面仍殘存碎磚(青磚)瓦礫,曾出土漢代青銅熏爐等重要文物。2015年6月23日,于家店無棣故城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山東省第五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明洪武四年(1371年),無棣縣廢。明洪武六年(1373年),縣恢復,無棣最后一位知縣楊思義將縣城搬遷到鬲津河(今漳衛新河)北岸慶云鄉址,更縣名為慶云,草創城垣,隸屬滄州。明正統二年(1437年),知縣王恭大加修葺,初具規模。明成化二年(1466年),知縣張彪重筑,城墻周圍四里,高一丈五尺,又浚池于下,寬三丈,深一丈。表立四門,東曰“瞻岱”、南曰“觀瀾”、西曰“拱宸”、北曰“望海”。</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泰山行宮位于鹽山縣慶云鎮西關村,迄今已有651年歷史。相傳姜太公保大周統一天下,各大小官員及眷屬均封神位。泰山頂封讓于碧霞元君,碧霞娘娘遂降旨,于西地長安到泰山每500里建一行宮,供其間歇,“泰山行宮”因而得名。</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清初,慶云隸屬河間府滄州,雍正七年(1729年),改滄州為直隸州。雍正九年(1731年)設置天津府,慶云劃歸天津府。清咸豐四年(1854年)后,隸屬河間府滄州。1928年春,直隸改稱河北省,慶云直屬河北。1950年,設立德州專區,轄慶云。1952年,慶云縣改屬河北省轄。1958年11月,鹽山、慶云、孟村三縣合并,初稱孟村回族自治縣,不久改稱鹽山縣,隸屬天津市。1961年6月,恢復慶云縣。1964年11月 (國務院批文日期為1965年3月12日),以原四女寺減河(1974年后改名為漳衛新河)為界,重新調整河北、山東兩省區劃,漳衛新河以南部分劃歸山東省,慶云縣政府駐地移至解集村東,隸屬德州專區。至此至今,慶云縣隸屬山東省德州專區(1967年以前)、德州地區、德州市(1994年以后),隸屬關系一直未變。</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至1965年3月調整行政區劃,縣治南移,建新縣城。鬲津河(今漳衛新河)北岸慶云城,為縣治590余年。</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1965年4月23日(星期五)人民日報第二版刊登的慶云縣行政區劃變動情況</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雖然慶云縣被劃到了山東省,但原縣城卻留在了漳衛新河北岸,因此慶云縣城只能擇地新建,慶云的老縣城現在為河北省滄州市鹽山縣慶云鎮駐地。現在當地人還習慣性的稱山東慶云為“新縣”,稱鹽山縣慶云鎮為“老慶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慶云”之名,有“吉慶祥云”之意,代表著吉祥、尊貴,象征著和諧、希望。舊時城東有一臥龍崗,臥龍岡四面環水,岡上樹繁草盛,其上空常被五彩祥云籠罩。《史記天官書》曰:“若煙非煙,若云非云,郁郁紛紛,蕭索輪,是謂卿云。”“卿云”,古時意寓祥瑞,取其意,且“卿”通“慶”,故取名慶云。又明洪武六年,因明太祖朱元璋途經此地時,天際涌現祥慶之云,遂賜名慶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慶云,物華天寶,鐘靈毓秀,歷史源遠流長,文化底蘊深厚,廉能之吏,飽學之士,代不乏人。后唐宰相李愚,宋代詞人李之儀、熙寧進士李之純、抗金名將張凝,明尚書王佐,八極門祖師吳鐘,清代詩人崔旭、山水圣手劉業村、金石名家崔鴻圖、太原總兵蔣臨照,清末民初龔威將軍馬龍潭,人民解放軍兄弟雙將軍劉存智、劉存信就生長在這片熱土。李之儀的名句“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成為中國文化長河中的千古絕唱;吳鐘承傳八極拳,迄今已有二百五十多年歷史,傳承歷經十余代,已成為中華武林煌煌顯學,傳播遍及海內外。他們創造了輝煌的慶云歷史,孕育了燦爛的慶云文化。</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宋代詞人李之儀</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八極門祖師吳鐘</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慶云,文化積淀深厚。佛教、道教、儒教盛行,尤以佛教為盛,相傳佛祖釋迦牟尼曾駕吉祥慶云在此駐足。2004年恢復重建的慶云海島金山寺景區,現在是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海島金山寺始建于隋朝,相傳是唐朝高僧玄奘大師海流和尚出家的地方,目前是長江以北規模較大的凈土宗寺院。慶云的北海公園,又名李之儀公園,是目前魯北地區最大的敞開式生態水景公園。公園內的湖水面積18萬平方米,市民們茶余飯后來此鍛煉、散步、歇息,是一個休閑娛樂的好去處。水是城市的眼睛,一座城市有了以水為主體的公園,這個城市就有了靈性,有了生機和活力。2006年屹立于北海公園的六米高的北宋詞人李之儀大理石雕像,偉岸挺拔、儒風高雅,供后人瞻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慶云海島金山寺</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慶云北海公園</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400多年的文明傳承,造就了慶云得天獨厚的旅游資源,依托“唐棗生態園” “金山旅游風景區” “祥云文旅綜合體商業街” “星星家園童話小鎮” “南侯養生民俗文化村” “石斛小鎮” “錦繡川火車文化公園” “李之儀文化公園” “全民健身體育公園”等文旅項目,全域旅游新格局正在加速形成。“慶云金絲小棗”“慶云棗花蜜”“慶云羊湯”“慶云渤海春酒”“慶云小磨香油”“崔口燒雞”“慶云草帽辮”“德州驢”“尚堂扒雞”“沃森仙草”“徐園子大蔥”“徐園子包子”“慶云大葉香菜”等慶云特色美食,成為拉動地方經濟、帶動旅游發展的重要抓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慶云因1965年的行政區劃,慶云縣城向南越過鬲津河(今漳衛新河) 平移9公里遷入山東,平地建縣,其困難程度可想而知。“七十(其實)一條街,九十(就是)一座樓。”是對當時慶云城市建設的真實寫照,折射出慶云當時的落后面貌。如今,慶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一座座高樓拔地而起,一條條道路干凈整齊,天藍氣清水綠,四季花香鳥語,教育醫療水平直線提升,老百姓的物質生活和精神文明都發生了質的飛越……</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二十世紀80年代初的慶云縣城</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二十一世紀20年代初的慶云縣城</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慶云的發展日新月異,慶云的崛起有目共睹。一個活力慶云、魅力慶云、和諧慶云、吉祥慶云、幸福慶云正以全新的理念、獨特的魅力、嶄新的風采悄然展現在世人面前,成為一顆耀眼的新星。</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本溪市|
扬州市|
额尔古纳市|
凤台县|
澳门|
射阳县|
晋州市|
遵义市|
清水河县|
唐河县|
六枝特区|
米易县|
大竹县|
老河口市|
洮南市|
新闻|
万载县|
介休市|
博客|
焦作市|
寻乌县|
沧源|
张掖市|
十堰市|
鄯善县|
临湘市|
保康县|
吉安市|
马龙县|
裕民县|
无锡市|
元朗区|
克什克腾旗|
辉县市|
银川市|
木兰县|
平利县|
环江|
许昌市|
新余市|
慈溪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