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我與棠溪有緣,兩次造訪花廟</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文/春生</p><p class="ql-block">一九七七年的年未,是一個大雪紛飛的日子,我和住在桃花巷里,也是同在一個單位工作的好友相約假期乘車去棠溪花廟,為的是去看望我的一位朋友,他家住在郭西街,七十年代初他就招工在花廟供銷社工作,也順便去大嶺拜訪一位萍水相逢的村民。我們坐在車上向四周眺望,窗外白雪皚皚,遠處綿延的群山和村莊里的房屋、樹木都披上了白色的外衣,真是“山舞銀蛇,原馳蠟象”,好一派壯觀的雪景展示在車窗外,又漸漸被拋在了車后。</p><p class="ql-block">汽車在冰雪覆蓋的公路上顛簸,終于到達棠溪,下車后映入眼簾的是不大的棠溪小鎮,街上有食品站、信用社和供銷合作社,我們只奔棠溪花廟供銷社,他鄉尋故知,發小自然是熱情地接待,因為明天是元旦,供銷社給職工加餐,我們是小張遠道來訪的客人,也一起和供銷社的職工共進了晚餐,記得還喝了點酒,頭有點暈,八點鐘聽了廣播里播放的新年獻辭。那夜我們就住在棠溪供銷社,冬日山里的夜晚寂靜和寒冷,清晨我們徒步趕往大嶺村。</p><p class="ql-block">棠溪四面是山,而大嶺又是棠溪大山的最深處,去西山的大嶺村,好像來到天之盡頭,舉目仰望似乎離天只有三尺三,天空反佛觸手可及。從現實中真正感受到古詩里“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 的意境,這是我第一次來大嶺,遠離了沉重壓抑的城市,放眼無垠的天空,聳立的群山。只見白云在峰巒間飄拂,竹林蕭蕭,溪水淙淙,村莊外山麓疊翠;空闊處田陌交錯,一剎那間我真以為來到了世外桃源,此時心靈變得靜穆安逸。</p><p class="ql-block">我和朋友從石板壘砌的山路上拾級而上,回首棠溪已隱入山下茫茫的暮靄中。太陽快要落山,夕陽的余輝照射著大嶺,順著崎嶇的山路,在雞犬聲中,我們找到那位朋友的家。寬敞明亮的瓦房,門前幾棵桃樹,屋后是搖曳的竹林。自然,有朋至遠方來,他們都不亦樂乎。憨厚的山里人熱情的把我們迎進屋,用粗茶碗放上山里特有的野茶,從屋子中間的火塘上拎來剛燒開的山泉水沖入茶碗里,野茶香味頓時飄蕩在屋內,有一股山野味道沁人心脾,朋友的老母親用大藍花碗裝一碗紅棗放在桌上,一顆顆紅棗散發出撲鼻的香味。我嘗了一顆,醇厚的甜味溢滿口腔,呷一口香茶,頓時香味和甜味順著茶水流到了心里。我和同來的朋友都開心地相視而笑。真是:此行豈為棗兒甜,深山尋友敘真情。</p><p class="ql-block">“你們來的湊巧,昨天逮到一只野兔” 這位山里的朋友笑呵呵地說“晚上吃兔子火鍋,咱山上不比你們城里,來客下館子,高山野嶺沒那個地方,自家燒的原汁原味?!钡氐赖纳嚼镌捦钢┖窈蛯嵳\。</p><p class="ql-block">在品茶閑聊中,從灶房里飄來兔子肉的香味,這位山里的朋友擺上炭爐子,藍色的火舌向上直竄,一個黑黝大瓦鍋熱騰騰的在炭火上煮沸著,里面盛著野兔燒咸菜,放了好多辣椒,一大把蒜葉擱在上面,兔子肉的香味撲鼻而來,陸續擺上幾樣其他菜肴,有筍子燒肉,蒸咸肉,山溝里的小河魚,石菇炒雞蛋。那一桌香味四溢的農家菜,飄散著大山的味道,也充滿了友情的味道,我們兩個山外來客和他們家人圍坐在一起,盡情地品嘗著這些山珍野味,窗外的山風吹拂著竹林,黑夜已經降臨在大山里,群山深邃而幽遠。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大山里的夜深沉寂靜。 盡管是天寒歲暮,屋子中央熊熊燃燒的火塘,還有熱情似火山里人的深情厚愛,讓我們感覺如同置身在溫暖的春天。</p><p class="ql-block">在大嶺住了一夜,第二天中午,我和同來朋友要下山回棠溪,準備在花廟乘車回貴池城里,肩上挑著那位山里朋友送給我們的假山盆景和石楠木料匆匆向大嶺山下走去,山里的朋友執意要送我們下山,說我們走不慣山路,幫我挑著擔子。到了半山腰的涼亭里,我們決意讓他返回大嶺,還要去生產隊干農活。他叮囑我們有時間再來西山玩,悵然良久,依依惜別。目送著他那憨厚寬大的背影消失在山崖那邊。我沉思這山里的朋友多誠實淳樸啊!就象這隱約在云霧里高聳的大山。</p><p class="ql-block">走下大嶺,回首白云深處的農家,那幅美麗的水墨山居圖,帶著茶香棗甜兔子肉的美味定格在眼前,那將是讓我永恒思念的山里味道。“始憐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陰待我歸”,我期待著再來棠溪花廟,再登大嶺。 四十年匆匆過去,意想不到的是,重返花廟的這一天,卻真的突然到來。二0一七年的七月十五日,在池州日報社門前登上大巴車,在日報副刊編輯包牧的帶領下我和部分池州市作協會員及社會各界文學愛好者去安茶故里棠溪,參加首屆九華安茶杯散文大賽頒獎典禮。</p><p class="ql-block">距上世紀的一九七七年我第一次到棠溪,已經過去了整整四十年,是安茶讓我有機會舊地重來,終于實現了四十年前臨別棠溪時,期盼著再次歸來的心愿。在那彎彎曲曲的山路旁,茂密的樹木和隨風搖曳的竹林,顯得格外蔥郁,濃蔭蔽日,涼風習習。莫非是山中樹木還識得我這個舊時客,依舊不改清陰在等待我的歸來。</p><p class="ql-block">隨著進山大巴車在山路上緩緩前行,茂林修竹掠過眼前,山嶺逶迤,群峰疊翠,山澗里溪水淙淙,一幢幢民居散落在綠樹叢中……遠上棠溪山路斜,白云深處舊人家,這個崇山峻嶺,白云飄渺的棠溪,讓我的思緒剎那間仿佛穿越了時光隧道,又一次回眸這個棠花滿山香,溪水繞村流的深山美景。</p><p class="ql-block">四面是山圍繞的棠溪,白云在峰巒間飄拂,村莊外山麓疊翠;空闊處田陌交錯,身臨其境地感受到“白云回望合,青靄入看無” , 眼前恰似懸掛著一軸青綠水墨山居圖,美輪美奐。這里無污染,空氣清新,終年云霧繚繞,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土壤富含有機質,這里才真正有安茶生長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p><p class="ql-block">對于九華安茶,以前我知之甚少,其實安茶是久負盛名的歷史名茶,安茶是半發酵茶,屬黑茶類。創制于明末清初,成品色澤烏黑,湯濃微紅,味正香醇,被譽為“圣茶” ,有能喝的“中國古董” 之美譽。只因抗戰期間被迫停產,到上世紀八十年代才恢復了生產,如今安茶也成知名品牌,不僅風靡國內,還遠銷東南亞各國。安茶可算得上是茶中上品,如此炎炎盛夏,泡杯安茶,淺呷一口,醇厚微紅的茶水順喉而下,頓覺口舌生香,心情舒暢。此茶具有清熱去火、生津止渴、降脂養顏、和胃健脾等功效。</p><p class="ql-block">這些當年在農戶家吃的不起眼的紅棗,經過傳統的工藝的制作,已經成為今天聞名遐邇的西山焦棗,它色如紫金,形如瑪瑙,柔軟鮮嫩,甘甜溢香。那時喝的野茶,一直深植在大山之中,歷經歲月的沉淀,云蒸霧繞,與棠花相伴,有清澈的溪流滋養,無可挑剔的自然環境造就了享譽盛名的九華安茶,使得安茶在中國名茶中異軍突起,一枝獨秀。棠溪已經不僅僅是個白云生處的古村落,獨處世外的“桃花源” ,更是個物產豐富的富庶之鄉。</p><p class="ql-block">來到棠溪,參加了首屆九華安茶杯散文大賽頒獎典禮,和文友們一起去茶園采風。盛夏是火熱的,文友們的激情也是火熱的。相識的和不相識的文友們喜聚一堂,歡聲笑語打破了小鎮的靜謐。的確,文友能夠常常來這里采風,品安茶寫安茶,心情一定恬淡安靜,文思涌泉。</p><p class="ql-block">重返棠溪對于我,是闊別四十年后的回眸,如果不是天氣炎熱,一定要登上大嶺去拜訪久別的老友,“大嶺深山訪舊友,西山重聚品安茶。”,末達心愿,心中不免有些遺憾。返程時,透過車窗玻璃,遠望隱約在云霧里高聳的大山,想起那位憨厚淳樸的山里朋友,想起吃過的大棗喝過的香茶。心想,如果再去他家作客,招待我的一定是九華安茶和西山焦棗。綠樹掩映的老屋,山風陣陣從窗外吹來,我們圍桌而坐,慢慢品嘗嘗著焦棗和安茶,促膝長談,互相訴說著分別后的往事……</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卢湾区|
普安县|
台州市|
高台县|
西和县|
新邵县|
常州市|
久治县|
偃师市|
前郭尔|
横峰县|
祥云县|
富阳市|
滁州市|
峨眉山市|
肇源县|
黑水县|
北票市|
剑阁县|
柏乡县|
萍乡市|
理塘县|
普格县|
陵川县|
义乌市|
永州市|
美姑县|
萨嘎县|
宁蒗|
杭锦后旗|
项城市|
中山市|
昭觉县|
临颍县|
双牌县|
营口市|
忻州市|
隆尧县|
定边县|
临沧市|
南充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