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讀完了12臟腑,接著是12經絡,接著是12經別,還有12皮部……人身上有太多的12……比如人身上有長骨12根,有胸椎12節,肋骨有12對,腰椎加頸椎還是12節……這個12到底意味著什么呢!到底藏著什么秘密,你不知道,我也不知道。</p><p class="ql-block"> 和地球差不多,地球豎著排列的叫經,橫著排列叫緯,放在人體之上,豎著排列也叫經,橫著排列就叫絡,人們說的經絡經絡,就是這個意思。地球上的每一個點,都可以通過經緯度定位來準確找到,同樣的,人身上每一個痛點,也有與之相對應的經、相對應的絡,并且沒有盲點。所以說,在經刺經,在絡刺絡,也是施針的一種方法,只要不失經,刺之均有療效,經之所過,主治所及嘛,只要不失經,都不算拜錯碼頭。至于這一針,要扎在哪一點才是最優選,這個就涉及穴道了。人身上到目前為止,人們常規運用的一共有365個穴位,(這里還不包括奇穴),每一個穴位,又同時能治幾種,多至十幾種疾病。這就是中國針灸的理法方針。也是中醫針的魅力所在,同時也是刮痧,挑針療法,按摩推拿的理法。差別只不過是使用的工具不同而已。</p><p class="ql-block"> 那么,是不是知道了經絡,記住了幾個穴位,你就會扎針了?那還遠遠不夠,起碼你得有點最基本的解剖知識,明白心肺在胸腔是如何安放的……你還得弄明白什么是寒熱、虛實、表里、陰陽,還要明白三焦的劃分,還要明白經絡的流淌方向,知道子午流注,知道補瀉,知道奇經八脈……還要掌握下針的禁忌,許多穴位是禁止扎針、禁止灸的,你若不整明白,就成了醫圣孫思邈所說的:虛而損之,通而徹之,塞而壅之 ,寒而冷之,熱而溫之。被你完全整反,結果就是重加其疾,那是要人老命的。</p><p class="ql-block"> 醫者,小道也!這句話是對于得了大道的先圣們而言的 ,對于我輩凡夫俗子,那是個至精至微之大道,必須精勤不倦,終其余生,博極醫源,方得一二,不得道聽途說,而言醫道已了。更不能用至粗至淺之思,去解讀至精至微之道。</p><p class="ql-block"> 總之想要學好中醫,學好針道,學好中醫五術中的每一術,成為一個合格的醫者,都需要太多太多的知識作為鋪墊,甚至包括了《易經》。尤其是擬方抓藥,也就是毒藥這一術,更是難上加難……為此人們才感嘆,中醫是好,就是好的中醫太難找!為什么,它難學!準確點說 ,它難學精,因為它太廣闊,太博大精深,典籍多如牛毛,門派復雜多樣,理法方針層出不窮,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一山更比一山高……</p><p class="ql-block"> 我在這里用醫者一詞,而不用醫生兩字,是遵循傳統,中歷史上的讀書人大都懂醫,都可以算做一個醫者,新中國成立之前 ,只要你有治病救人的本事,你都可以開醫館,開不走就讓市場淘汰……中醫在過去,就是中國人的一種生活方式,再遠一點的中國,廚房就是藥房,那時的民間不乏身懷絕技的頂尖高手,但他們不是醫生。依照今天中國的法律制度,取得醫師資格證的才算醫生,不過,你真的認為有資格證的人,就是一名合格的醫者嗎?就能救死扶傷嗎?</p><p class="ql-block"> 今天,我只想單表十二經別,經別,就是岔路口的意思,十二經別,就是十二正經上,每一條經,通往其表里經的岔路口,通過這個岔口、這條岔路(也叫絡),表里之間得到了另一種溝通,這種相通,其實也是陰經和陽經之間的一種溝通渠道,體現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樸素哲學思想。例如,1,手太陰之別,名曰列缺……別走手陽明也。</p><p class="ql-block"> 列缺穴就是手太陰經岔到手陽明經的岔路口(也稱為絡)。這兩條經之間是互相影響的相互作用的。影響到什么程度,表的病(大腸的病變)可以從里(肺經)來治,里(肺)的病變,可以由表經(大腸經)來下手治療。在此,肺屬于陰,大腸是陽,這不就是中醫學念念不能忘的,陽病治陰陰病治陽,定其血氣,各守其鄉的診療思想嗎?2,手少陰之別,名曰通里,別走太陽(手太陽)。3,手厥陰之別,名曰內關,去掌二寸,出于兩筋之間……別走少陽(手少陽)4,手太陽之別,名曰支正,內注手少陰經,5,手陽明之別,明曰偏歷……別入太陰肺經。6,手少陽之別,名曰外關……合于心主。7,足太陽之別,名曰飛揚,別走足少陰。8,足少陽之別,名曰光明穴,別走足厥陰肝經。9,足陽明之別,名曰豐隆穴,別走足太陰。10,足太陰之別,名曰公孫,別走足陽明胃經。11,足少陰之間,名曰大鐘穴,別走足太陽膀胱經。12,足厥陰之別,名曰蠡溝穴,別走足少陽膽經。</p><p class="ql-block">十二正經環環相扣 ,如環無端。一句如環無端,古人何等生動地描述并揭示了人的生命循環,之所以能得與延續,首先得靠血脈經絡永不間斷的循環往復,不停歇的運行,人才能活著。</p><p class="ql-block"> ?外加,13,任脈之別,名曰尾翳穴。下鳩尾散于腹,實則腹皮痛,虛則搔癢。14,督脈之別,名曰長強。15,脾之大絡,名曰大包穴,出腋下三寸,布胸脅,實則身盡痛,虛則百節皆縱,若羅絡之血者,皆取脾之大絡脈大包穴也。羅絡就是指眾多的絡,也就是全身的絡,不然就不會實則身盡痛,盡痛,氣實就是我們平常說的渾身都疼。</p><p class="ql-block">? 讀到這里方明白,這十二經別,就是十二個絡穴,加上任、督二脈之絡穴和脾之大絡大包穴,就是大名鼎鼎的十五絡穴,他們分別能治愈不同部位的病癥。如在表里之經,有可能你扎一針,還可以表里同治,真是妙不可言,妙不可言!</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平乡县|
连江县|
锡林郭勒盟|
古浪县|
南岸区|
扬州市|
广汉市|
昌吉市|
杭州市|
胶州市|
连云港市|
上蔡县|
锡林浩特市|
曲阜市|
定日县|
页游|
阿鲁科尔沁旗|
逊克县|
黄山市|
龙游县|
建瓯市|
胶州市|
泰兴市|
互助|
容城县|
阳城县|
丰宁|
南投市|
静宁县|
丽水市|
富阳市|
福鼎市|
达拉特旗|
深泽县|
梁平县|
巍山|
收藏|
大余县|
宕昌县|
蒲江县|
钟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