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洱源縣高平中學坐落在洱源縣城景觀大道與施滉路的東南角,地理位置優越,交通十分便利。學校占地面積84097平方米,總建筑面積46043.5平方米。學校建有綜合樓1棟,教學樓2棟,報告廳1棟,食堂和多功能廳1棟,學生住宿樓4棟,教師宿舍樓1棟,學校現代化教學設施一應俱全。</p> <p class="ql-block"> 為進一步提高廣大師生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營造非遺文化與現代教育生動融合,增強廣大青少年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保護傳承意識,激發其學習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情積極性,為堅守中華優秀文化立場,傳承中華文化基因,引領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感、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營造非遺文化傳承發展的良好環境。</p><p class="ql-block"> “非遺文化”走進洱源縣高平中學。我有幸作為學生家長受邀參加了“非遺傳承文藝”走進校園文藝晚會,近距離感受了非物質文化的獨特魅力。</p> <p class="ql-block"> 進入高平中學已經人山人海,據主持人介紹,今天參加洱源縣高平中學首屆文化體育藝術節“非遺傳承”專場文藝晚會的有多位縣級領導、融媒體人員、各鄉鎮中心校老師、學生家長代表和高平中學的全體師生約2300多人。</p><p class="ql-block"> 晚會分為三個篇章:</p><p class="ql-block"> 第一篇章:非遺承古風,文脈傳千秋</p><p class="ql-block"> 第二篇章:風情躍眼前,非遺光輝現</p><p class="ql-block"> 第三篇章:傳承情深重,瑰寶永流傳</p> <p class="ql-block"> 第1個節目是學生代表隊的鑼鼓樂合奏《龍上天》</p> <p class="ql-block"> 鑼鼓樂合奏“龍上天”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寓意。它融體育、游戲、舞蹈為一爐,是民間娛樂、健身、溝通情感的一種文化活動,更是傳承中華民族“鑼鼓”文化的重要載體。</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在領隊的排鼓領奏下,群鼓一呼百應,一開始就給人以強烈振奮的感覺,鑼鼓的敲擊旋律既起伏跌宕又優美動聽,擊鼓速度時而快時而慢,力度時而強時而弱,讓熱鬧的場面更加沸騰。</p> <p class="ql-block"> 第2個節目是學生代表隊表演的白族舞蹈《板凳龍》</p> <p class="ql-block"> 上場演員做著“龍抱柱”、“龍翻身”、“龍上天”、“背靠背”……時而分化為“小龍”,時而合為“巨龍”……只見演員時而“翻、滾、轉”,這種大幅度的跳躍對上場的演員不僅是一個技術活,更是一個體力活。</p> <p class="ql-block"> 第3個節目是學生馬思怡,杜娟等2O人的小合唱《風也可溫柔》,聽著像百靈鳥一樣優美動聽的歌曲,仿佛將現場的觀眾帶入溫柔的風的意境中如癡如醉。</p> <p class="ql-block"> 第4個節目是斯甘俏藝術團表演的白族舞蹈《百鳥爭鳴》</p> <p class="ql-block"> 斯甘俏藝術困表演隊形以鳥形與舞鳥人的組合舞蹈及說唱為主,表演了“百鳥覺醒”,“鶯歌燕舞”,“孔雀開屏”,“百鳥爭鳴”等歌頌祖國繁榮昌盛!</p> <p class="ql-block"> 第5個節目是7名學生表演的情景朗誦《茶話會》</p><p class="ql-block"> 蒼山不墨千秋畫,洱海無弦萬古琴,茶話會上用扎染畫卷展示了蒼山雪、洱海月。更將我們白族扎染文化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p> <p class="ql-block"> 第6個節目是李桂美、張熳旎等14名學生表演的街舞《云染》,街舞不僅展示了當代學生的青春魅力,更融合了我們大理的扎染文化,將當代高中學生奮發向上,自信自強的精神面貌展現出來。</p> <p class="ql-block"> 第7個節目是學生代表隊表演的白族調歌曲《小心肝》</p> <p class="ql-block"> 第8個節目是李克林老師的白族民歌獨唱《高平贊》</p> <p class="ql-block"> 第9個節目是羅葉清、張熠民等14名學生表演的小品《洱源歡迎您》</p><p class="ql-block"> 小品《洱源歡迎您》中演員用詼諧的語言介紹了洱源的特產及山川名景:乳扇、雕梅、溫泉、鳳翔書院、鳥吊山等</p> <p class="ql-block"> 第10個節目是段金香、楊錦芝等24名學生表演的白族舞蹈《鳳羽霸王鞭》</p> <p class="ql-block"> 洱源霸王鞭是大理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代表性項目,它廣泛流傳于洱源各鄉鎮白族村寨,大多數在各民族傳統節慶和民俗活動中演出。</p><p class="ql-block"> 舞蹈中使用的主要道具霸王鞭是一根竹棍,鞭體用彩漆涂飾,兩端扎上花穗彩綢。</p> <p class="ql-block"> 洱源霸王鞭是白族民眾生活和人文風情的具體表現形式,對于白族民眾來說,它不僅是一種技藝,更是一種生活方式。</p><p class="ql-block"> 洱源霸王鞭大多表現了白族人民守望田園,辛勤勞作,企盼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六畜興旺的農耕場景。展現白族人民樂觀、勤勞、熱情、堅韌不拔的豪放性格和對美好生活的熱情向往!</p> <p class="ql-block"> 第11個節目是10名學生的白族書法展示《素香點墨》。</p><p class="ql-block"> 洱源是白族文化最古老的發祥地之一,在這片充滿魅力的土地上蘊藏著豐富璀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就有一塊洱源鄧川鎮的一塊白文書的碑。</p><p class="ql-block"> 高平學生在主持人的鄧川白文碑的敘述中書寫了“好人好客說好話,白子白女唱好歌”。高平中學學子以團結協作、奮發向上、自信自強的精神面貌展現了白族文化的獨有魅力!</p> <p class="ql-block"> 第12個節目是斯甘俏藝術團的歌舞樂《家風頌》</p><p class="ql-block"> 家風頌從岳母刺字教育子女精忠報國到現在的家風家教,優美的舞蹈和詼諧的大本曲調各自家風傳頌。</p><p class="ql-block"> 主唱展開孝文化的說唱,各位演員家風說唱都體現了一個價值觀,良好的家風引領正能量,國是千萬家,千家萬家家風好,家風傳承承萬家。</p> <p class="ql-block"> 《民族團結花盛開》</p> <p class="ql-block"> 我縣三營鄭家莊"七個民族一家親,文化互相尊重,經濟共同發展,家園共同建設。我縣是多民族居住地區,民族地區的發展離不開基層黨組織的領導,離不開民族團結。只有民族大團結,才能走上共同致富這條路。</p> <p class="ql-block"> “非遺文化”進高平中學,展現了我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獨特魅力,通過“非遺文化”近距離接觸和高平中學學生的參與演出,不僅能夠感受到其魅力和文化價值,進而提升文化素養。學校是文化教育的主陣地,也是非遺文化傳承的一片沃土。</p><p class="ql-block"> “非遺文化”進高平中學,對于學生身心發展,起到了良好的促進作用,相信同學們能有所感悟,在學習、生活中都會有所促進,也會成為新時代文化的傳播者!</p> <p class="ql-block"> 高2304班開幕式表演之一鏡頭</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公安县|
合肥市|
阿拉善盟|
江华|
沈阳市|
民丰县|
商城县|
平陆县|
集贤县|
南郑县|
南和县|
天长市|
康定县|
高雄县|
靖安县|
凉山|
普兰店市|
宜宾市|
枣强县|
肥东县|
莆田市|
东阿县|
鲁甸县|
遂昌县|
上犹县|
天门市|
兴文县|
龙州县|
璧山县|
改则县|
镇沅|
肃南|
周至县|
南郑县|
灵川县|
开封市|
胶南市|
门头沟区|
孝义市|
平顺县|
祥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