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 言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在舊時眾多的京劇科班中,有一所以創新聞名,享譽梨園的名校,就是中華戲曲專科學校(簡稱:中華戲校)。該校于1930年8月在北平成立,9月1號正式開學。中華戲曲專科學校隸屬于當時的中華戲曲音樂院(程硯秋曾任北平分院院長)。1935年中華戲曲專科學校易名為私立中國高級戲曲職業學校。至1940年11月停辦,歷時10年零<span>2</span>個月,培養了“德、和、金、玉、永”5科學生近300人。</b></p> 背? 景 <h1><b style="font-size:20px;"> 1930年,國民黨元老李石曾想辦一所戲曲學校,</b><b style="color: initial; font-size: 20px;">于是就在當年的6月份開始在北平(今北京)籌辦,</b><b>經費來源,支出于庚款的文化基金為多,其余則由“金融鉅子”</b><b style="color: initial;">張公權出資。由此開始</b><b style="color: initial;">陸續招收十歲至十三歲初小文化程度的男女學生。同時選聘校長,招募教師。8月份學校成立,9月份正式開學。</b></h1>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中華戲曲專科學校內景</b></p> 校? 址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最初的中華戲曲專科學校座落在崇文門外的木廠胡同52號。該地段形成于明代,稱為木廠兒。清代,因街的西段路北有靈官廟,遂又稱為靈官廟街。咸豐年間,街中建了一座興隆寺,故靈官廟街及西段又改稱興隆街。興隆街在清末民初時為商業街,店鋪林立,熱鬧非凡。民國以后稱東興隆街、木廠胡同。1965年,興隆街與木廠胡同合并,定名東興隆街。這是一座共有四進院落的宅院,建筑風格屬于晚清時期。據傳,這座宅院始建于清末光緒年間,原為清末大太監李蓮英的私宅,民國時期成為民居,后由同仁堂集團作為藥品倉庫使用,現在這座宅院仍是同仁堂集團在使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34年,中華戲曲專科學校遷至沙灘椅子胡同,直至停辦。(目前該地在城市改造的大潮中已被拆除)。</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中華戲曲專科學校元老</b></p> 校? 長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國民黨元老李石曾在籌劃中華戲曲專科學校時,首先想到了焦菊隱,他認為焦菊隱是創辦戲校的最佳人選。提到焦菊隱,他可是天津人!他在天津讀小學和中學時,正值“五四”運動前后。風起云涌的學生運動,震蕩著沉睡在封建愚昧中的舊中國,也打開了焦菊隱的眼界,使他能以新的眼光來看待生活中的許多問題。在這時期,他讀了《思維術》(即邏輯學)、《社會發展史》及《新青年》雜志上的許多文章。在天津,周恩來當時參加的南開劇運,經常演出反帝、反封建的愛國主義新劇。它沖擊了社會,也影響到焦菊隱的學校,他們也組織劇社,自編自演了一些新劇目。參加劇社的同學都有一個藝名,派給他的藝名是“菊影”。后來,他覺得這兩個字有些俗氣,就改為了“菊隱”,并一直沿用到晚年。這是焦菊隱對戲劇認識的啟蒙時期。他經常說:“我讀小學和中學時,數學、物理更好,當時想做一個工程師或科學家。”由此可見,當時,他只是由于年輕人的政治熱情去演戲,并沒有想做一個職業戲劇家。</b></p><h1><b style="font-size:20px;"> 一九二四年,焦菊隱被天津匯文中學保送入燕京大學。燕京大學是當時有名的“貴族學校”,學費食宿費都很高,一般家庭的子弟念不起。可是焦菊隱下了決心,再苦也要求學。于是,他一邊刻苦讀書,一邊做家庭教師,另外還從事翻譯、寫作,掙錢維持學費和生活費用。這時,他還不到二十歲。他讀的是國際問題專業,但卻迷戀文學,發表了不少散文詩(后來出版的詩集有《夜哭》、《他鄉》等),翻譯了莫里哀、哥爾多尼等人的數十個劇本。一九二八年,焦菊隱在燕京大學行將畢業,他和幾個同學組織演出了多幕劇《蟋蟀》。大學畢業后,一九二八年,他任北平第二中學校長,兼北平研究院出版部秘書。一九三○年,焦菊隱受聘于北平中華戲曲專科學校,任校長。他一方面吸取了科班教學的好經驗,聘請一些老藝術家傳授戲曲專業技能,同時對學校的體制、教學和學習內容進行了革新。</b></h1><h1><b style="font-size:20px;">? </b><b>當時的校務長林素珊女士(李石曾先生的第二任夫人)和系主任曹心泉也都在協助焦菊隱校長開展工作。</b></h1><h1><b style="color:initial;"> 一九三五年,焦菊隱離開北平中華戲曲專科學校,赴法國巴黎大學讀研究生。</b></h1>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首任校長焦菊隱先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中華戲曲專科學校的第二任校長是金仲蓀。他是一代名士、著名詩人、教育家、京劇劇作家。祖籍浙江金華。青年時期就讀于京師大學堂,為首屆學生。畢業后從事文學工作。曾任中華戲曲音樂院南京分院副院長,《劇學月刊》主編。金仲蓀于1924年開始從事編劇工作,專為"四大名旦"之一的程硯秋編劇。由《碧玉簪》始,連續為其寫了十多出戲,其中影響較大的有1925年的《聶隱娘》、《梅妃》、《沈云英》,1926年的《文姬歸漢》、《斟情記》,1927年整理改編的老戲《朱痕記》、《柳迎春》,1930年的《荒山淚》,1931年的《春閨夢》。其中尤以《文姬歸漢》最為出色,被稱為京劇藝術史上最偉大的作品之一。而《荒山淚》也是程派藝術的悲劇經典劇目。1931年參與創立劇藝實進會,參加者有程硯秋、荀慧生等人。1935年繼焦菊隱之后任中華戲曲專科學校校長,培養了諸多的京劇人才。</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學生在校內排戲存照</b></p> 師? 資 <h1><b> 中華戲曲專科學校的師資力量非常雄厚,除了焦菊隱、程硯秋、金仲蓀以外,梅蘭芳、王瑤卿、齊如山、張伯駒、李石曾、徐凌霄等社會各界名流,也參與了審定教師資格的工作。在傳授京劇表演的師資隊伍中,中華戲校還延聘了北平各大科班的名師,如丁永利、閻嵐秋、</b><b style="color:initial;">蔡榮貴、高慶奎、李洪春、張連福、沈三玉、沈福山、王榮山、郭春山、陸喜才等人,涵蓋了老生、小生、武生、青衣、武旦、刀馬旦、老旦、花臉、文武丑等行當,并有吳曉鈴、華粹深、翁偶虹等戲劇家教授文化課程,可謂一應俱全。</b></h1><h1><b> 中華戲曲專科學校在繼承流派方面,也有突出的表現,一些京劇泰斗級人物都喜收中華戲校的可塑之才為徒。如楊小樓、高慶奎、尚和玉、荀慧生、馬連良、九陣風(閻嵐秋)等人,培養出了一大批杰出的戲劇人才和后起之秀,當這些學生能獨當一面,獨挑大梁時,則在社會上影響深遠。</b></h1>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王瑤卿在1934年同中華戲曲專科學校的學生們合影</b></p> 創? 新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中華戲曲專科學校不同于以前的舊科班!創新、改良、取締了不少舊科班的陳規陋習,主要表現在下面的八個創新!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第一個創新:就是首創了男女生合校。在當時大多數學校都是男女分校,京劇演員上臺演出,也是男女不能同臺,因此許多旦角演員皆為男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第二個創新:當時的一些舊科班,學生都要與科班簽訂賣身契約,即在科班學成以后,賺了錢基本都歸科班。而中華戲校的學生,報考錄取者試讀兩月,經考查合格,家長只與校方訂立保證書就可正式入學。</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北平中華戲曲專科學校學生抵京留影(1932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第三個創新:在穿戴上中華戲校的學生也不同于其他的科班。當年與戲校并存的"富連成"科班學生都穿長袍、戴帽頭,顯得老氣橫秋。而中華戲校的男生冬天一律是黑制服,披斗篷,夏天穿白制服,銅扣子,戴大檐帽,不準留頭發。女生一律是月白色上衣,黑裙子,留短發,完全是民國女學生的打扮。</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initial;"> 第四個創新:中華戲校的學生宿舍也很講衛生,不像科班學生都睡在一個大炕上,極易傳染疾病。中華戲校是每人一床,被褥一律套上白單子,干凈整齊。對這所新型戲校,社會各界都給予很高的評價,常有人前來參觀,其中也有不少外國人。</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中華戲校的學生正在練習對刀</b></p> <h1><b> 第五個創新:舊戲班講究“打戲”,學生有了過失,劈頭蓋臉就是一頓打,甚至“打通堂”,株連無辜。這種長期沿襲下來的惡習,在當時是很難糾正的。中華戲校也有“打戲”之舉,但程硯秋先生及焦菊隱 、金仲蓀</b><b style="color:initial;">二位先生都堅持一點,即打學生不許打頭臉、不許傷內臟,這樣,“打戲”之風在中華戲校便收斂了許多。</b></h1><h1><b> 第六個創新:中華戲校有嚴格的校規以及獎勵制度。校方以為,促進學生好好學習的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設立月考、大考、年終評獎的制度。每年評定一次優秀生,凡學戲、文化及操行均優的學生,被評選為優秀生,頭五名發給十二元的獎學金以及銅鎮尺、乒乓球拍子等獎品。這種制度培育了學生以學習好為榮,學習不好為恥的風氣,同時也激發了學生品學兼優的進步。</b></h1>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中華戲校的學生正在練習翻案頭</b></p> <h1><b> 第七個創新:中華戲校的學生學習的課目有:國文、英文、法文、日文、歷史、音樂、戲劇、習字、圖畫、昆曲、嗓音、做工、唱工、武工、武訓等; 在品行考核欄里還有禮貌、語言、習慣、衛生等項目。</b></h1><h1><b> 第八個創新:學生演出時,破除了舞臺上飲場、扔墊子、后臺供祖師爺的陳規陋習。演員名次排列以出場先后為序。這些在現在看來是很正常的,但在當時,卻是對封建傳統的一種背叛。</b></h1>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中華戲校的學生正在練習翻臺提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中華戲校的改革創新得益于程硯秋大師和首任校長焦菊隱先生先進的教學理念。尤其焦菊隱校長是一位學識淵博,又富于創新的學者,他擔任校長期間,首先取消了體罰學生的規矩,其次重視弟子的文化教育,除學京劇外,還上文化課,以提高學生文化素質,同時也吸取了過去科班口傳心授,以戲帶功,因材施教,嚴格教學,注重實踐的優點。</b></p> 教? 學 <h1><b> 中華戲曲專科學校在教學內容的安排上,開設的課程具有“兩重性”,這些都是根據科班學徒制的原則和科學的辦學理念安排的。除了戲曲基礎訓練課,中華戲校分年級設置了相當數量的文化課,包括國文、英文、法文、日文,類似今天的公共基礎課,每門課又根據不同年級選修不同的內容,如國文第一年第一組選修《千字文》課,第二年第二組選修白話,第三年第三組選修《論語》,第四年第四組選修古文。另外,中華戲校還設置了中外戲劇的課程,類似于現在的專業必修課,如詩、詞、曲、中國戲曲史、藝術概論、西洋戲劇史、西洋名劇選,再加上演劇實習、教學實習,這些課程使學生獲得了較為全面的文化修養。為了拓寬學生的知識面,中華戲校還聘請了一些專家為學生開設講座,如程硯秋《我之戲劇觀》、陳墨香《說旦》等,此舉儼然是仿照大學的做法。除此之外,還經常帶領學生觀摩話劇表演,以此熏陶并激發學生的表演熱情,挖掘學生的藝術潛能。</b></h1><h1><b> 在中華戲校正式入學的學生沒有寒暑假,連禮拜天也沒有,只是到了周末,家長可以來學校看望看望孩子。所有學生每天早五點半起床練早功、喊嗓,吃完早飯便是緊張的業務學習,中午午睡過后,下午還是業務學習(入學二年之后,一般下午便是實習演出),吃完晚飯后有半小時的業余活動時間,以后接著上文化課,直到九點。天天如此,年年如此,所以,中華戲校的學生練功一直沒斷,始終保持著循序漸進的良好的學習秩序。</b></h1>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中華戲校學生畢業證</b></p> 實? 踐 <h1><b> 中華戲校在培養學生打好基礎的前提下,尤其注重演出實踐,學演結合,每年除春節放假七天外,其余時間除了練功、學習,就是參加舞臺的實踐演出。中華戲校的演出地點,就是北京東安市場內的吉祥戲院,幾乎每天要演五個鐘頭的戲。在劇目表演上既有傳承,又注重對傳統劇目的改良。其中大量的傳統劇目和新編劇目,如《雁門關》、《貂蟬》、《孔雀東南飛》、《天香慶節》、《宏碧緣》、《三婦艷》、《美人魚》、《小行者力跳十二塹》、《鴛鴦淚》、《鳳雙飛》等。中華戲校能公演的傳統劇目有近200出,數量相當可觀。傳統劇目在中華戲校學生身上得到了較好的繼承,一些學生的才華被當時觀眾所贊賞,聲名遠播。</b></h1><h1><b> 1932年9月16日,中華戲校的學生在吉祥戲院舉行第一次公演。這天的戲碼是《南天門》、《泗州城》、《游六殿》、《長坂坡》。這次演出以“德”字輩為主,宋德珠主演《泗州城》,飾演水母娘娘一角,武打穩、準、狠,輕、帥、美,14歲的他即引起轟動!《立言報》1936年秋評選“四小名旦”,宋德珠與李世芳、毛世來、張君秋當選。同年底《立言報》又發起了一次“童伶選舉”。當年“童伶選舉”的條件,必須是正在坐科的學生,實際上只有富連成科班和中華戲校的學生。投票截止日期是1936年12月31日。1937年1月10日公布選舉結果:李世芳得票最多,18414張,當選為“童伶主席”。下邊分生、旦、凈、丑四行的冠亞軍:王金璐當選為生行(武生)冠軍,得票10922張,亞軍是葉盛長(小生),第三名是黃元慶,第四名是傅德威。旦行冠軍是毛世來,得票12560張,亞軍是宋德珠,第三名是侯玉蘭,第四名是白玉薇。凈行冠軍是裘世戎,亞軍是趙德鈺,第三名是洪德佑,第四名是沈世啟。丑行冠軍為詹世輔,亞軍為殷金振,第三名是艾世菊,第四名是趙德普。并于1937年1月17日頒獎。可見中華戲校的學生既在舞臺實踐中得到了鍛煉,還收獲了榮譽,同時也得到了社會和觀眾的認可。真是一舉三得啊!</b></h1>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報紙刊登的中華戲校專頁</b></p> 學? 員 <h1><b> 宋德珠先生祖籍天津,生于北京。他是中華戲校培養的首科學生,他也是京劇史上武旦挑班的第一人。他完整地、系統地繼承了武旦行當的種種技藝,兼采前輩九陣風(閻嵐秋)、朱桂芳、余玉琴、郭際湘、十陣風(張善亭)等諸家之長,集京朝派武旦、刀馬旦精華之大成,練出了很多驚人絕技,創造了富于個人特色的藝術美,他的武戲具有"美、媚、脆、銳"的藝術風格。</b></h1><h1><b> 宋德珠先生在河北省藝術學校授藝的二十多年里,培養了諸多弟子。有所建樹的學生里,除傳人安榮卿外,還有河北梆子劇種的汪利軍,也是他培養的學生。在河北一帶,宋派藝術無人不學,無人不夸,包括旦角、老生、小生、武生、花臉等各個行當,都吸收、融會了宋德珠的藝術風格。宋德珠的"宋派"藝術自上世紀30年代后期確立,幾十年來不斷發展,在中國的京劇史冊上,占有光輝的一頁。</b></h1>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中華戲校的學生正在練習翻旋子</b></p> <h1><b> 談到中華戲校生行的同學, 首先應該想到的是李和曾先生。李和曾學戲,曾得到過高慶奎的真傳。他的嗓音宏亮, 曾有'鐵嗓'之稱。李和曾演戲, 率直認真, 一絲不茍。在當時,就曾有人送給他'拼命李'的雅號。他的《逍遙津》、《哭秦庭》等戲, 激昂悲壯, 獨樹一幟,別有特色,極為動人。解放以后, 他在擔任領導工作的同時, 繼續不斷鉆研高派藝術, 又重新排演了好幾出高派傳統戲, 演出以后, 受到了觀眾的普遍歡迎。</b></h1><h1><b> 武生大家王金璐先生本是中華戲校第二屆的同學,應該命名為 '和璐'才是。由于老師覺得'和璐'這個名字叫起來不響亮, 才讓他改名叫'金璐'的。王金璐天資聰穎, 又能刻苦用功, 實是多才多藝。在戲校時, 他先工做功老生。他的扮象瀟灑, 嗓音宏亮, 行腔悠然有致, 念白清晰, 做工傳神, 不久即被丁永利老師發現,教給他以楊派武生正工戲,如《長坂坡》(他演趙云), 《挑滑車》(他演高寵)、《惡虎村》(他演黃天霸),等等。尤其是《連環套》(他演黃天霸)一出, 更是傳楊派的神韻。他扮《八大錘》中的陸文龍一角,在當時的北京舞臺上, 曾經獨步一時, 深受觀眾的褒獎。他的《長坂坡》、《漢津口》。前扮趙云, 后扮關羽. 無論是一舉手, 一投足, 一投一式, 都極見功底,真是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對于武生這一行, 王金璐雖為半途中學的, 但是由于他刻苦用功,因此功力一點也不遜他人。</b></h1><h1><b> 中華戲校首科的李德彬先生,專工小生,在當時也是名盛一時的。他的開蒙老師是馮惠林, 后來又投在金仲仁、王瑤卿二位的門下學戲。他嗓音、扮相都好, 正工戲有《群英會》(他演周瑜),《轅門射戟》(他演呂布),《探莊射燈》(他演石秀),《玉鐲記》(他演傅朋),《雁門關》(他演楊八郎)等。宋徳珠的許多戲就都是由他配演的。他和儲金鵬、徐和才三人, 當時亦稱為'戲校小生三杰'。</b></h1>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中華戲校的學生正在練習拿頂</b></p> <h1><b> 談到中華戲校旦角這一行, 其中有一個最突出的特點, 這便是女同學人材輩出, 爭勝馳騖。她們的表演, 各有千秋, 別具特色。其中觀眾比較熟悉的就有:趙金蓉、李玉茹、侯玉蘭、白玉薇、李玉芝等。</b></h1><h1><b> 李玉茹是大劇作家曹禺先生的夫人,她幼時曾學過《朱砂痣》等老生戲, 進中華戲校后即從何喜春等老師學藝。她青衣、花旦都能演。離開戲校后李玉茹曾擔綱如意社, 去上海演出, 受到熱烈的歡迎。李玉茹的演出宗荀派, 后來更專心致力于荀派戲, 曾有 '女慧生'之稱。李玉茹演戲, 眼神極好,喜怒哀樂都能傳神。白口酷似荀慧生, 很受觀眾的稱頌。《拾玉鐲》(她演孫玉姣),《花田錯》(她演春蘭),《得意緣》(她演狄云鸞),《辛安驛》(她演周鳳英),《戰宛城》(她演鄒氏),《梅玉配》(她演蘇玉蓮)等荀派戲, 都是她最拿手的杰作,深受觀眾的喜愛。</b></h1>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中華戲校的學生正在練習耍叉花</b></p> <h1><b> 旦角中還有一位李金鴻先生,他和宋徳珠一樣, 也是張善亭、閆嵐秋老師的學生。李金鴻面龐俊俏佼好, 扮相非常漂亮。躋工也極穩健, 出手把子都很熟練。開始, 他只在中軸唱《取金陵》(他演鳳吉公主)一類的武旦戲, 后因演出《獨占花魁》一戲中的劉四媽一角博得了觀眾的熱烈歡迎而走紅。他在《虹霓關》這出戲中扮演東方夫人一角, 在當時也極受觀眾的稱贊。戲校停辦后, 李金鴻先在李萬春的 '永春社'演出,后來又隨葉盛章到天津獻藝。</b></h1><h1><b> 老旦名家李金泉先生,13歲入中華戲曲專科學校,師從文亮臣、徐壽祺等,專工老旦。1940年畢業后,又拜李多奎為師繼續深造,并搭楊寶森、奚嘯伯、馬連良、梅蘭芳、金少山、荀慧生、張君秋、李少春、李盛藻等班社演出。1951年參加中國京劇院。李金泉嗓音寬厚高亢,演唱技巧全面,善于創編新腔,用唱腔傳情和刻畫人物。他基本功扎實,學藝勤奮,戲路寬廣,能唱善做,常演劇目有《岳母刺字》、《罷宴》、《李逵探母》、《宋景詩》、《穆桂英掛帥》、《六月雪》、《響馬傳》等。</b></h1>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老師正在教授學生練習拉山膀</b></p> <h1><b> 中華戲校學凈角這一行的學生中,比較有名的有周和桐、趙德鈺、肖德寅、趙德勛、王玉讓等人。周和桐先生在戲校時最喜愛讀書,一到下課, 他立刻就跑到圖書館或閱覽室去, 埋頭讀起書來。一到星期六, 他還和同學們一起編演話劇, 極受同學的歡迎。他還是一位足球迷, 是他們班的足球隊長。周和桐的這些愛好, 保持終身。只要一有球賽, 周和桐一定要千方百計前往觀看。周和桐工架子花臉, 曾長期和馬連良先生合作。值得一提的是他在現代京劇《沙家浜》中, 扮演的胡傳魁,家喻戶曉。他把人物刻畫得極為細致深刻,給觀眾留下了難忘的印象。</b></h1><h1><b> 中華戲校學習丑行, 比較有名的學生有趙德普、張金梁、殷金振等人。張金梁先生工文丑, 曾長期和宋徳珠合作, 演出《小放牛》等戲。他也曾在中國戲曲學院任教。殷金振先生工武丑。他曾拜富連成第一科中 '六大弟子'之一的陸喜才為師, 武工、白口都極好, 尤其是'走矮子'和翻跌的技巧更為出色。</b></h1>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中華戲校的女學生正在練習蹺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除了上面重點提到的幾位中華戲校培養出來的名角大家外,還有幾位是大家比較熟悉的,在此,再作個簡略介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金字科的沈金波,高派老生。在現代京劇《智取威虎山》中扮演參謀長少劍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永字科的高永倩,就是高玉倩,在戲校時曾跟梅蘭芳大師學青衣,后改工老旦。她在現代京劇《紅燈記》中扮演李奶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永字科里還有一位叫景永成的,入校較晚,趕個尾巴。中華戲校停辦后,他又轉入尚小云先生的榮春社,繼續學習。他就是名凈景榮慶先生。</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中華戲校的學生正在練功</b></p> <h1><b> 中華戲校用10年時間培養出來的近三百名學生,有不少人已經成為我國京劇戰線上一支重要的骨干力量。他們無論在舞臺表演、藝術傳承上, 還是在教學及行政工作崗位上, 都在不斷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他們在京劇的發展史中,都曾書寫過燦爛的一筆,他們更是京劇藝術承上啟下的中堅力量。為國粹藝術的傳承與發展做出過突出的貢獻!宋德珠、傅德威、李德彬、鄧德芹、趙德鈺、高德松、蕭德寅、洪德佑、王德元、李和曾、王和霖、周和桐、齊和昌、徐和才、張和元、王金璐、趙金蓉、袁金綿、袁金凱、李金泉、儲金鵬、沈金波、李金鴻、張金樑、陳金彪、林金培、郭金光、賡金群、李玉茹、白玉薇、侯玉蘭、李玉芝、王玉讓、王玉敏、張玉禪、賀玉欽、米玉文、孫玉樣、費玉策、高玉倩、陳永玲、姬永周……這些曾蜚聲劇壇的京劇大家,都以精湛的藝術成就,折射出當年中華戲曲專科學校辦學的耀眼光環!</b></h1> 結? 語 <h1><b> 中華戲曲專科學校是一所由舊式科班向新式戲曲教育過渡的一所戲曲學校,在中國戲曲教育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對京劇表演藝術的傳承與發展,對戲曲教學的現代化探索,頗具現實意義。首先,戲校共經歷了焦菊隱、金仲蓀兩任校長,他們都具有不同程度的戲曲改良意識,并在改良革新宗旨的指導下,逐步探索確立了戲校的教育方法,在組織架構、課程設置、師資配備、劇本改編和創作、舞臺實踐、社會影響等方面都做出了改良創新。其次,中華戲校的實踐演出也是教學的一個主要部分,“教演結合”是傳統科班一以貫之的做法,而中華戲校也采用了這種方法,對傳統戲的教學,中華戲校會聘請名師,以至學生能得到實授,學生們擁有大量的日常實習演出,并在演出中夯實基礎、加快成才。</b></h1><h1><b> 中華戲曲專科學校創辦于1930年,直至1940年停辦,十年間,中華戲校出人出戲、成才高效,堪稱戲曲教育的成功范例,為當代如何能夠更有效地開展戲曲人才教育提供了借鑒與效仿的范本,其成功經驗值得后來者深入系統的梳理和總結!</b></h1> 全文完 <h1><b>本文參考:</b></h1><h1><b>《晚清民初(大公報)戲曲資料研究》王大婷</b></h1><h1><b>《二十六歲的戲曲學校校長——焦菊隱》傅德威</b></h1><h1><b>《宋德珠怎樣成為宋派》翁偶虹</b></h1><h1><b>《論中華戲校的京劇人才培養模式》王永恩;董茳桐</b></h1><h1><b>《劇學月刊》雜志第一卷第四期</b></h1><h1><b>《“鐵老頭”王金璐》牛春梅</b></h1><h1><b>《新科班戲曲學校中華戲校戲曲改良觀念研究》任婷婷</b></h1><h1><b>《我在中華戲曲專科學校學藝的日子》作者宋徳珠</b></h1><h1><b>《焦菊隱與中華戲校》呂雪萱</b></h1><h1><b>《菊圃鉤沉——北平中華戲曲專科學校談往錄》劉連倫、張彩虹編著</b></h1><h1><b>圖片選自《良友》雜志1935年第108期</b></h1><h1><b>在此,一并對以上作者表示感謝!</b></h1>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感謝大家賜閱關注</b></p>
主站蜘蛛池模板:
介休市|
巴塘县|
成都市|
桑日县|
清新县|
永安市|
洪雅县|
金沙县|
濉溪县|
沙坪坝区|
遂昌县|
奉节县|
岳普湖县|
得荣县|
仁化县|
合阳县|
香河县|
兴化市|
宜昌市|
满城县|
营口市|
凌源市|
宿迁市|
右玉县|
姜堰市|
卢湾区|
黄浦区|
河曲县|
高平市|
比如县|
西畴县|
云龙县|
内江市|
惠州市|
长岛县|
福鼎市|
如皋市|
丰台区|
宜宾县|
安吉县|
怀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