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響堂山石窟坐落于邯鄲市峰峰礦區境內,196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石窟始鑿于北齊時期,隋唐宋明歷代又有續鑿,現共有16座,摩崖造像450余龕,大小造像5000余尊,還有大量刻經題詞等,為河北規模最大的石窟群。</p> <p class="ql-block"> 天陰沉沉的,不時還飄下蒙蒙細雨。上山的路全是鄉間小道,蜿蜒曲折。秋末天黑的早,我們趕到北響堂山石窟景點,已經下午五點多了,眼看天就要黑了。工作人員介紹道:現在入園時間太緊了,也游覽不好。不如明天再來,踏踏實實逛個夠。我們合計,人家是為我們考慮,還是明天再來吧。按導航去3公里以外,邯鄲峰峰礦區和村鎮,找一家民宿安頓住下。 </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早晨,天依然陰著,但比昨天亮快了些。</p> <p class="ql-block"><i>常樂寺</i></p> <p class="ql-block"> 來到響堂山石窟,別忘了探訪常樂寺。</p><p class="ql-block"> 這里曾是北齊時期的北方大佛教中心之一,與河南的修定寺、靈泉寺齊名。在唐代,更是被譽為“河朔第一古剎”。</p><p class="ql-block"> 沿著北響堂山半山坡,常樂寺是通往石窟的必經之地。穿過新修的山門,迎面而來的是一片殘垣斷壁,仿佛訴說著千年的滄桑。</p> <p class="ql-block"> 這種蒼涼之美,在響堂山石窟、佛造像中隨處可見。許多佛造像頭部已不復存在,見證了千年動蕩,佛教藝術的瑰寶遭受嚴重破壞。法難、天災、人禍,讓千年佛事僅剩殘像,令人痛心。文明的傳承,竟是如此艱難。</p> <p class="ql-block"> 常樂寺曾是皇家禮佛與休憩之地,遺址出土的精美佛頭、菩薩、羅漢頭像,如今散落于邯鄲各博物館。其中,被董宇輝游博物館帶火成著名的“邯鄲微笑”,即是出土于此。北響堂山藝術博物館也展示了這里的紅砂石塑像,美得令人驚嘆。</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殘缺的佛像比肩而立,其</span>中的三世佛像,曾經登上美國《華夏地理》雜志封面,充分體現了北齊時期佛教造像的高超藝術成就,而這三世佛,或許就是“靈吉菩薩”的塑造靈感,所在的北響堂石窟…</p> <p class="ql-block"> 常樂寺已毀,而塔依存,活的長久,滄桑閱盡,如今塔已不可攀爬,只能抬頭仰望。</p><p class="ql-block"> 今年走過不少小眾城市,讓我不禁感慨道:面對這些無法永生的寶藏古跡,在它們消匿之前,再去看一眼吧; 在它們成為傳說之前,多了解一點吧;在還能親臨現場的時候,靜心多體會一刻……</p> <p class="ql-block"><i>石窟</i></p> <p class="ql-block"> 響堂山石窟和山西云岡石窟、洛陽龍門石窟并稱中國三大皇家石窟。</p> <p class="ql-block"> 響堂山的名稱源于石窟內的回聲效應。響堂山的石窟幽深,洞內空曠而寬敞,若在山洞里擊掌甩袖,回聲則會在洞內回蕩,使得山洞仿佛成為一個巨大的堂廳,聲音清脆悅耳,宛如宏亮的鐘聲,故名“響堂”。 又因該石窟均營鑿在山清水秀、環境優美的響堂山的石巖中,故名“響堂山石窟”。</p> <p class="ql-block"> 響堂山石窟開鑿于東魏末年,據《資治通鑒》記載在北魏時期,佛教在中國得到了興盛發展,統治者大都信奉佛教,并對佛教藝術與文化進行大力支持,為了表現信徒的虔誠,開始大型修建寺廟,而響堂山石窟最初的用途是為武王高歡作為虛葬的墓穴來使用。</p> <p class="ql-block"> 了解一座石窟的輝煌,首先要了解它的悲傷。</p><p class="ql-block"> 河北邯鄲響堂山石窟,是開鑿于北齊的皇家石窟,在這個只有二十八年的“短命”朝代,舉全國三分之一的財力來修造的國家工程,雖然南響堂 北響堂 洞窟少,但是可以說全部都是經典,一窟比一窟震撼 可以看到大多數藝術表現形式:俗世和信仰的極度對抗 ?</p><p class="ql-block"> 響堂山石窟分為南北兩座,北響堂規模宏大,北響堂位于鼓山山腰,共有9座石窟,其中以大佛洞規模最為宏大,洞中有整個響堂山石窟中最大的一尊釋迦牟尼佛像,是精華之所在!</p> <p class="ql-block"> 北響堂正龕大佛像(東魏)</p> <p class="ql-block"> 大佛洞是北響堂石窟遺址中最早開鑿、規模最大、雕刻最為精美的洞室之一,也是整個石窟的代表性窟。</p> <p class="ql-block"> 北周建德六年(577年)周武帝滅北齊后開展了滅佛運動,其中包括焚毀佛教佛寺佛塔,逼迫僧侶還俗,關閉寺廟,沒收財產等作為以限制佛教傳教和擴張,史稱“太武滅法” 。而響堂山石窟中的雕像在這一時期受到嚴重損害。</p> <p class="ql-block"> 菩薩像(北齊)</p> <p class="ql-block"> 滅佛運動后響堂山上的維修、續鑿、造像活動卻一直延續了一千多年,北齊后的隋、唐、宋、元、明等各個朝代都參與了對響堂山石窟的增鑿工作,因此在響堂山石窟中陸續增加了更多的佛像、壁畫和其他藝術裝飾。特別是在唐代,響堂山石窟達到了繁榮的巔峰,成為佛教藝術的重要中心之一</p> <p class="ql-block"> 民國初期,文物盜竊販賣猖獗,大量精美文物流失海外,響堂山石窟中的藝術雕品再次受到嚴重損壞,不少佛像的佛頭,佛手,佛腳被鑿斷損毀,大佛洞東側上方的高歡墓柩被盜空,其石棺也被盜賣。據統計,響堂山石窟的藝術精品主要散失在美國、日本、英國、法國等國家博物館中,少數被私人收藏。</p> <p class="ql-block"> 白色的小花懸掛在陡峭的崖壁上,經打聽這種小花是這里特有的野花,叫“太行菊”。每一朵太行菊都像是精心雕琢的藝術品。</p> <p class="ql-block"><i>刻經洞</i></p><p class="ql-block"> 刻經洞位于石窟區最南端,又稱南洞,是北響堂南區的主要洞窟。</p> <p class="ql-block"> 刻經洞內前壁窟廊刻有姚秦鳩摩羅什譯的《維摩詰所說經》《無量壽經優波提舍愿生偈》和北魏菩提流支翻譯的《佛說佛名經》。在大業洞內刻有《佛說決定毗尼經》中的七佛和觀音名號。石窟半山腰刻有《大般涅槃經》卷和《獅子吼菩薩品》一節,窟內現存的《唐邕刻經碑》詳細記錄了刻經的時間、刻經人和意義。</p> <p class="ql-block"> 刻經洞洞口上留有一雙小腳女人的腳印,石壁上有一個左手印和三個右手指的指印兒,石壁下面有幾個淚痕坑,傳說是魯班妻子留下的。</p> <p class="ql-block">北齊時期是隸書的鼎盛時期,隸書具有清秀俊逸的特點,而北齊隸書的書法風格以骨力凌厲、筆勢雄渾、筆畫嚴謹,線條流暢,端莊典雅為特色,其用筆繼承了漢隸的規范與秩序,融入了魏晉書法的靈活,注重整體的平衡和諧,在響堂山石窟中的刻經碑上得到了充分的展現。</p> <p class="ql-block"> 這些刻經碑不僅是書法藝術的重要見證,也是了解北齊時期社會、文化和藝術發展的珍貴歷史資料。</p> <p class="ql-block"> 響堂山石窟的雕刻風格展現了北齊時期獨特而精湛的藝術技巧。在雕刻風格上,響堂山石窟融合了北魏的傳統并創造出新的表現形式。</p><p class="ql-block"> 響堂山石窟的重要性和價值在國內外學術界廣泛認可,為中國的文化遺產保護和歷史研究做出了巨大貢獻</p> <p class="ql-block"><i>作者簡介:</i></p><p class="ql-block">郭雁平 網名 九龍灣</p><p class="ql-block">美篇號 48471377</p><p class="ql-block">內蒙古 呼和浩特</p><p class="ql-block">美篇認證 旅行領域優質作者</p><p class="ql-block">愛好:攝影 旅行 歷史 長城探查</p><p class="ql-block">內蒙古攝影家協會會員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呼和浩特攝影家協會會員</span></p><p class="ql-block">內蒙古自治區長城保護研究會會員</p><p class="ql-block">呼和浩特市長城科普學會副秘書長</p><p class="ql-block">多年來以古城遺址、萬里長城為選題行走于荒野古堡、長城沿線,拍攝了大量作品。作品散見于各地報刊雜志、媒體平臺,曾多次參加省市級攝影展并獲獎。</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饶阳县|
龙里县|
绩溪县|
三亚市|
都兰县|
乌什县|
犍为县|
定兴县|
漳平市|
奉节县|
岫岩|
黄平县|
开鲁县|
博爱县|
疏附县|
寻甸|
平湖市|
南岸区|
深州市|
平江县|
新竹市|
土默特左旗|
潜江市|
柳江县|
洪泽县|
安阳市|
东源县|
都安|
汪清县|
大邑县|
昭觉县|
水城县|
和田市|
贺兰县|
桂林市|
蚌埠市|
建湖县|
深水埗区|
扶绥县|
武鸣县|
栾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