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12元車費,我們從杭州火車東站來到了海寧西站,13分鐘時間,比去杭州市內任何一個景點都快。</p> <p class="ql-block">下了高鐵,換乘城際交軌,走到第一個景點,康橋1924文創園(中絲三廠)。</p> <p class="ql-block">原中絲三廠,如今是一處集創意設計、智能研發、影視制作、創客空間、青年公寓、藝術教育、攝影寫真、創意市集、文化旅游、休閑健身、主題餐飲等業態于一體的藝術創意園區。</p> <p class="ql-block">籌建于1924年的中絲三廠,始稱雙山絲廠,由徐志摩父親徐申如、鄔省三、李伯祿等8人合股組成。</p> <p class="ql-block">后幾易其名,也經歷過抗戰的硝煙,中絲三廠曾經的輝煌,承載了一代海寧人的獨特記憶。</p> <p class="ql-block">隨著時代變遷,中絲三廠文創園融入時尚創意的元素,如今已經成為海寧網紅文藝建筑。</p> <p class="ql-block">曾經的廠房,鋸齒形的屋頂是絲綢廠的特色。</p> <p class="ql-block">原樣改造成現代元素的創意風格。</p> <p class="ql-block">改造過后特別適合拍照打卡,還能碰到超多網紅在拍衣服樣品。</p> <p class="ql-block">文創園隔河相望就是南關廂,南關廂是海寧保持江南明清時期街道風貌最為完整的歷史街區。</p> <p class="ql-block">南關廂歷史至今已有近四百年,明末海寧舉人周宗彝為抗擊清軍,在硤石鎮東南的水陸要道建立多座關廂,留下可歌可泣的故事。后來多數關廂己經廢棄,保留至今的只有這座南關廂。</p> <p class="ql-block">過了橋就是南關廂歷史街區,老街不大,有點象月河的風貌,古色古香。</p> <p class="ql-block">在街區中穿行,依稀還能追尋出昔日江南民居的舊貌,前店后坊,臨河而居,商住合一,展出典型的江南建筑風格。</p> <p class="ql-block">臨街簡單的店鋪,內屋考究的居區,體現了“富不外露”的社會心理文化形態。</p> <p class="ql-block">踏著青石板鋪設的街面,能從這里勾起稚童的回憶,它是一個城市歷史文脈的延續。</p> <p class="ql-block">明末抗清義士周宗彝紀念館就在路邊。</p> <p class="ql-block">明末舉人周宗彝曾在硤石鎮各水陸要道設置關廂10座、水柵四十二處,早開晚關,以防盜賊。清兵入關時,他傾產募集義軍數千保衛家鄉,后清兵攻陷硤石,與弟啟琦殉難于戰斗中。</p> <p class="ql-block">紀念館后門,臨河悠靜。</p> <p class="ql-block">跟隨鏡頭,踏上古街,那青石板上回蕩的是否有你的鄉愁?</p> <p class="ql-block">翠綠纏繞,古街生機盎然。</p> <p class="ql-block">江南水鄉特色的建筑與風情,都在這袖珍的一方。</p> <p class="ql-block">南關廂老街巷,紅紅火火,散發著煙火人間的地道,見證著聚落市集的興衰,深藏著難以割舍的鄉愁。</p> <p class="ql-block">環秀橋,亦名西環橋,建于明建文四年(1402),俗稱“塘橋”,是三環洞拱橋,傳遞著歷史的文化信息,是歷史與現代的橋梁,是街區變遷的見證。</p> <p class="ql-block">橋下醒目位置是一座關帝廟,這里本名“會源庵”,已有數百年歷史。</p> <p class="ql-block">明朝崇禎年間重修,清代康熙十四年再修,乾隆三十四年復建,其主體建筑保存完好。</p> <p class="ql-block">山門、戲臺、東西配殿、大殿、后殿、配房、回廊等,樣樣俱全。</p> <p class="ql-block">現在大殿作為關帝文化宮,展示關公文化。</p> <p class="ql-block">會源關帝銅鐘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p> <p class="ql-block">關帝廟東廂房有素食自助餐館,菜品味道雖然說不上米其林般的驚艷,但是我吃過的素食里最好的,沒有之一。</p> <p class="ql-block">自助每人25元的價格,稱得上是“全民食堂”,來晚了要等位是常事。</p> <p class="ql-block">如果吃完了光盤且自己收拾好餐具,會收到一張2元的代金券,下次可以抵扣,水鄉人民的可愛毫無保留。</p> <p class="ql-block">近幾年網紅餐廳層出不窮,大多如曇花一現,但是公益性質的南關廂素食館卻一直紅到了現在。</p> <p class="ql-block">短小精致的南關廂,雖然商業化程度極高,但沒有其他古鎮千篇一律的小吃雜貨,多了一點傳統文化的儒雅氣質,和隨意悠然的節奏。</p> <p class="ql-block">這是一條充滿生活和詩意的老街,古樸的巷弄,悠長的石板路,流淌的洛塘河,寧靜而美好。</p> <p class="ql-block">街區店鋪后臨洛塘河,龍騰河上,是人們的祈愿。</p> <p class="ql-block">漫步在南關廂的街頭巷尾,感受那份寧靜與古樸。</p> <p class="ql-block">老街的藝術特色很濃,可以練習各種角度的拍攝技巧。</p> <p class="ql-block">喜歡坐在暖暖的秋陽里,抬頭仰望湛藍的天空。</p> <p class="ql-block">如今的江南古鎮千篇一律,大抵都是同一副被商業化的樣板戲模樣。可是,數百上千年的沉淀,早已讓每一條古老的街市有了自己的靈魂,那或許雷同的皮相之下,是渾然不同的經歷與個性,而真正或缺的,可能是細細品味的耐心與時間。</p> <p class="ql-block">若你對古鎮有情結的,若不想去人擠人的古街,若不想商業氛國過于濃重,那就來這條古街上走一走,找一家清靜的小店,與自己獨處一會,就很值得!</p> <p class="ql-block">離開南關廂,沿河步行來到干河街,簾入眼簾的是舊時舊景。</p> <p class="ql-block">干河街17號為詩人徐志摩祖居。徐志摩(1897一1931),名章垿,字志摩,小字又申。徐氏是新月派代表詩人,歷史對他褒貶不一。</p> <p class="ql-block">正對街面是故居臺門。</p> <p class="ql-block">臺門上方有金庸的手書“徐志摩故居”。</p> <p class="ql-block">穿過故居臺門是一幢獨立的小洋樓,</p> <p class="ql-block">故居小洋樓建筑外觀青灰色磚墻,中間疊加著數條紅磚線條,洋氣十足。內部彩色毛玻璃鑲嵌于古典的框架中,彰顯主人獨特的審美品味。這些裝修及布置都是徐志摩親手所為,足見其對這座宅居的喜愛。</p> <p class="ql-block">這是一幢中西合璧式的小洋樓,建筑面積600平方米,前后兩進,主樓三間二層,前帶東西廂樓,與門斗合成前天井。</p> <p class="ql-block">主樓正廳正上一白底黑子大扁額“安雅堂”,為啟功先生因原扁額已毀特為之補書。扁額下方有浙江文化廳副廳長兼文物局局長書法家鮑賢倫之隸書五言對聯“煙光隨地盡,水色到天無”和岳飛二十八孫岳石塵所面設色的《松竹圖》。</p> <p class="ql-block">主樓一層東西兩個廂房為徐志摩家世、生平及思想和文學活動的陳列,展示了徐志摩短暫而絢麗多彩的一生。</p> <p class="ql-block">展示陳列部分光線非常柔和。“偶然”詩作置放在醒目位置,各種時期的照片把參觀者帶入了詩人生活過的那個年代。</p> <p class="ql-block">后樓亦三間,與主樓及東西廂樓連接,形成四面圍合的走馬樓形式。</p> <p class="ql-block">二樓正中一間門上懸掛康有為題寫“清遠樓〞三字扁額,似為徐父書房齋名。三屋空無一物,墻壁上懸掛些今人書畫。</p> <p class="ql-block">此樓上有露臺,在露臺之上,晴日可眺望遠近南西兩山,月夜可仰看一天星斗、俯視萬家燈火。</p> <p class="ql-block">二樓的東廂房是一個粉色浪漫氣息濃郁的地方:一側為徐志摩書房,東墻上有百歲老人章克標所書“眉軒”二字橫幅鏡框,題曰“已卯中秋章克標百歲不老”。</p> <p class="ql-block">對面為當年徐志摩與陸小曼的新房,不僅全屋西式家具都是粉紅色的,連窗花墻紙都是粉紅色的!</p> <p class="ql-block">浴缸上面的五個水籠頭分別何用?百思不解。</p> <p class="ql-block">二樓的西廂房則是傳統中式風格:一為徐母臥室,一為徐志摩前妻張幼儀臥室,內部陳設均為木制家具,梳妝臺、書桌、太妃躺椅、雕花木床,一應俱全。</p> <p class="ql-block">正門后有磚雕“東海安雅”四宇,應是徐氏郡望與宗祖之意。</p> <p class="ql-block">說起“徐志摩” ,腦海中浮現的是“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這句在《再別康橋》中的著名詩句,是他和張幼儀、林徽因、陸小曼三位的情感糾葛?</p> <p class="ql-block">雖然這個故居目前才是國家AA級旅游景點,但話題性滿滿!</p> <p class="ql-block">干河街區最顯目的商店竟然是俄羅斯商品館。</p> <p class="ql-block">??多的文藝氣息。</p> <p class="ql-block">“干河街歷史文化街區”,聲勢浩大,看不到匹配的內涵。</p> <p class="ql-block">從干河街歷史文化街區去惠力寺途中邂逅張宗祥故居。</p> <p class="ql-block">張宗祥故居地處海寧市中心的繁華商業地帶,傍西山,接惠力寺,倉基河于門前緩緩流過。故居前石拱橋、連廊相接、古木參天,郁郁蔥蔥。周邊環境優美,集藝術人文與佛教神意于一團,具有典型的江南水鄉特色。</p> <p class="ql-block">張宗樣故居為三楹兩層西式磚木結構,樓后有天井。這幢小樓,主人生前題名“鐵如意館”。故居內陳列張宗樣生平業績介紹、書法、著作等,還有他收藏的鎮室之寶:鐵如意,和一張很大的書桌。</p> <p class="ql-block">張宗祥先生曾任漸江省教育廳廳長、浙江圖書館館長、浙江省文史館副館長、浙江省政協常委、西冷印社第三任社長。1965年8月16日逝世,享年84歲。</p> <p class="ql-block">惠力寺俗稱西寺,初名志愿寺、北宋更名為 “惠力寺”。寺院現有大雄寶殿、天王殿和鐘鼓樓以及伽藍殿、客堂、祖師殿、濟公殿、寮房、東側的附屬房。</p> <p class="ql-block">全國文物保護單位惠力寺經幢位于惠力寺天王殿前,建于唐咸通十五年 (874年),經幢石質,共兩座,東西分立。</p> <p class="ql-block">兩幢大小、形制以及鐫刻的花紋圖案均相同,整座經幢上下分十四段,安置在四邊形的方臺上。</p> <p class="ql-block">惠力寺前的石拱橋——紫微橋,又名西寺橋,建于元大德年間(1303年),它橫跨倉基河上至今已有700多年歷史了。</p> <p class="ql-block">紫薇橋是硤石鎮僅存的一座古石橋,橋面兩旁的石柱上雕著獅子桃子,石欄板雕刻著圖案。</p> <p class="ql-block">離開惠力寺走不多遠就是西山公園。</p> <p class="ql-block">山上有廣福寺。</p> <p class="ql-block">廣福寺香火很旺,我們去時正在做佛事,梵音裊裊。</p> <p class="ql-block">山頂的紫微閣,是海寧市標志性建筑,采用明清時代南方飛檐翹角的營造方式,全木質雕刻,工藝細致精美,極具文化氣息和觀賞價值。</p> <p class="ql-block">近代著名詩人徐志摩墓在山后,墓是八十年代中期重建,墓碑則是舊墓上的遺存,人為破壞的痕跡依稀可見。</p> <p class="ql-block">英年早逝的一代文學天才,詩一樣的人生。</p> <p class="ql-block">海寧市博物館與徐志摩墓隔街相望,為地方綜合性博物館,館藏文物包括陶器、瓷器、玉器、石器、青銅器、書畫等多個門類。</p> <p class="ql-block">文物精品館陳列了近200件文物,上迄新石器時代馬家浜文化,下至清代,是海寧燦爛輝煌歷史文化的集中體現。</p> <p class="ql-block">恐龍館內有三角龍、劍背龍、霸王龍的大型仿生模型。</p> <p class="ql-block">右側還有一副巨大的白色恐龍骨架,較為壯觀。</p> <p class="ql-block">海寧市博物館設計中外立面采用了色彩柔和、表面較光滑的花崗石面材,而在入口雨蓬、立柱、窗楣以及雕塑上運用了代表中國古文化的青銅,青銅表面傳統紋樣的雕飾喚起歷史情感的同時與光滑的花崗石形成較為強烈的對比,這里傳統與現代再次進行了“對話”。</p> <p class="ql-block">一日匆匆的腳步丈量了海寧,正如海寧之名,寓“海洪寧靜”之意,歷經千年風雨卻歸于淡泊,洶涌澎湃的大潮大浪終會在簡單美好的生活里找到平靜。</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浠水县|
张北县|
藁城市|
德清县|
美姑县|
达拉特旗|
赤壁市|
莱州市|
怀集县|
关岭|
长岛县|
遂昌县|
宝山区|
安福县|
巴林右旗|
响水县|
建湖县|
同心县|
沙河市|
库尔勒市|
嘉兴市|
青铜峡市|
江华|
民乐县|
琼海市|
莱州市|
文化|
宁强县|
株洲县|
富裕县|
罗山县|
绍兴县|
江口县|
桓台县|
博客|
上高县|
白朗县|
东平县|
呼图壁县|
峡江县|
贞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