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感悟《金剛經(jīng)》</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世界三大宗教中,佛教起源最早,至今已有2500多年歷史。</p><p class="ql-block"> 佛教從西漢末年至東漢初年開始傳入中國,由于漢武帝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國策,佛教受到限制,發(fā)展緩慢。</p><p class="ql-block"> 唐朝初期發(fā)生了兩個故事。一個發(fā)生在隋朝末年,少林寺13棍僧救唐王的傳說。第二個故事是唐太宗貞觀三年,年僅29歲的青年和尚玄裝帶領弟子,赴西天(古印度)取經(jīng),歷經(jīng)種種磨難,最終取回經(jīng)書,翻譯傳播。佛教在唐代得到廣泛發(fā)展。</p> <p class="ql-block">一,《金剛經(jīng)》——佛教哲學寶典</p><p class="ql-block">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簡稱《金剛經(jīng)》,是如來世尊釋迦牟尼在世時與長老須菩提等眾弟子的對話,由弟子阿儺記錄,整理成文。</p><p class="ql-block"> 《金剛經(jīng)》于魏晉南北朝時期傳入中國,自東晉到唐朝共有六個譯本,以佛學大師,翻譯學鼻祖鳩摩羅什所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最為流行。</p><p class="ql-block"> 佛教能夠流傳,是因為其“眾生平等”、“抑惡揚善”、“生死輪回”、“因果報應”、“人人皆可成佛”等主張,得到世人贊同認可。佛教具有很強的包容性,傳教方法不拘一格,靈活多樣,很快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融為一體。</p> <p class="ql-block"> 人們把《論語》、《道德經(jīng)》和《金剛經(jīng)》并列為儒道釋三家的宗經(jīng)寶典,成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故有“以儒做人,以道養(yǎng)生,以佛清心”和“儒為表,道為骨,佛為心”的說法。</p><p class="ql-block"> 《金剛經(jīng)》旨在論述成道境界,列為《大正新修大藏經(jīng)》般若部,被譽為“佛教之王,佛經(jīng)之首,諸佛之智母,菩薩之慧父,智慧中的智慧”,為出家和在家佛教徒所頌持。是一部開啟人生智慧的佛學經(jīng)典,是研究佛學理論最重要的一部哲學著作。</p> <p class="ql-block">二,“娑婆”——眾生的世界</p><p class="ql-block"> 一部哲學經(jīng)典,必然要對所處的客觀世界作出自己的解釋。佛家認為,世界分為物質(zhì)的世界和精神的世界,而物質(zhì)世界變化莫測,虛幻不實,難以把控。因此,佛教特別重視精神世界的修煉和提升。</p><p class="ql-block"> 讓我們穿越時空,回到2500多年前,對當時的社會現(xiàn)狀作一粗略了解。</p><p class="ql-block"> 那時的中國,正處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群雄爭霸,戰(zhàn)亂不斷,倫理失常,社會無序。當時的古印度,也是等級森嚴,貧富懸殊,普通民眾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p> <p class="ql-block"> 人類的一切行為,其最終目的,都是為了創(chuàng)造更好的生存環(huán)境。孔子、老子和釋迦牟尼,都是那個時期先后出現(xiàn)的先哲,他們所作的一切努力,是想改變當時社會狀態(tài),建造一個嶄新的世界。</p><p class="ql-block"> 于是,孔子創(chuàng)立了儒家學說,旨在建立一個有序和諧社會。老子寫下《道德經(jīng)》,希望人們遵重和順應自然規(guī)律,實現(xiàn)無為而治。而遠在古印度的釋迦牟尼,則另劈途徑,創(chuàng)立了佛學。</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佛陀認為,眾生生活的世界,是一個存在嚴重缺憾,污濁不堪,永遠不完美的世界。在這個世界里,充滿了業(yè)障、誘惑、痛苦、煩惱、欺騙、恐懼……</p><p class="ql-block"> 佛陀認為,人生就是“苦”,有“生、老、病、死、愛離別、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積盛”八種苦。蕓蕓眾生,無一不生活在一個業(yè)障深重,充滿煩惱,無邊無際的苦海之中,佛教稱之為娑婆世界。</p><p class="ql-block"> 釋迦牟尼放棄皇位繼承和優(yōu)越的生活條件,立下宏愿,渡盡眾生,消除煩惱,脫離苦難,修行悟道,成為一個至高無上,大徹大悟,具有大智慧的人。</p> <p class="ql-block"> 佛教對佛的解釋是“覺者、智者”,既有覺悟有智慧的人。</p><p class="ql-block"> 佛教有一句啟發(fā)性的話語:“用肉眼看世界,只見名利;用天眼看世界,只見輪回;用法眼看世界,見因果;用慧眼看世界,見幻象;用佛眼看世界,充滿慈悲。”</p><p class="ql-block"> 總體上講,佛教的世界觀,重精神而輕物質(zhì),務虛而不務實,充滿了唯心主義的神秘色彩。</p> <p class="ql-block">三,“我執(zhí)”——煩惱痛苦的根源</p><p class="ql-block"> 佛教認為,痛苦煩惱不是來自外界,而在于你心中有一個執(zhí)著的“自我”,這是一切痛苦的根源。你的貪婪、欲望、固執(zhí)、虛榮、攀比、你的自以為是等等,才是罪魁禍首。</p><p class="ql-block"> 佛陀悟道成佛后說:“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zhí)著,而不征得。”說明,想要開顯如來的智慧,就要拋棄妄想執(zhí)著。</p><p class="ql-block"> 在這個世界上,外界的一切人或者事物,根本不可能困得住你,也打不倒你。整個生命和靈魂的痛苦,都是因為我們的認知、胸懷、視野、境界不夠,執(zhí)念太深太重所至。</p> <p class="ql-block"> 佛教認為,一切過往皆是緣。世上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壞事,所有的發(fā)生都是對你行為和思想的矯正,都是促使你的一切越來越好,越來越完善和優(yōu)秀。所以,反觀自己,充分認識自身的不足,接納一切的發(fā)生,敢于放空自己,解脫自己,戰(zhàn)勝自己,達到無我的境界,才能成為真正的強者。</p><p class="ql-block"> 在《金剛經(jīng)》里,佛祖為了闡明破除我執(zhí)的道理,現(xiàn)身說法,反復強調(diào):如果你們說我?guī)椭嗌俦娚鷾缍攘送纯酂溃瑢嵸|(zhì)上并沒有眾生被我滅度。為什么這么說呢,如果菩薩心中還有自我、他人、眾生及長壽相狀,那他就不是真正的菩薩。所謂菩薩心暢,就是不圖回報的仁慈之心。</p> <p class="ql-block"> 佛陀進一步舉例說,如果一個人做好事的時候,心里還裝著我的執(zhí)念,那么他心里一定持有期待回報的想法。布施應該像陽光普照大地,雨露滋潤萬物那樣,不執(zhí)著于表相,不期回報,其功德是無邊無量的。</p><p class="ql-block"> 破除我執(zhí),用現(xiàn)時的語言表述,就是破除私心雜念,進入無我的境界。修行的目的,就是要徹底與我執(zhí)決裂。</p><p class="ql-block"> 因此,佛經(jīng)中反復強調(diào):我執(zhí)不除,地獄不脫;我執(zhí)不除,不入佛道;我執(zhí)不除,遇佛不見;我執(zhí)不除,學法無益;我執(zhí)不除,智慧不生。</p><p class="ql-block"> 正所謂,心有枷鎖,處處皆地獄;面向菩提,滿眼是蓮花。</p> <p class="ql-block">四,修行——悟道成佛的必由之路</p><p class="ql-block"> 《楞嚴經(jīng)》中說:“雖有多聞,若不修行,與不聞等,如人說食,終不能飽。”佛家十分重視踐行,強調(diào)學佛修行重在真修,不能停留在“知”的層面,不能局限于讀誦和研究佛經(jīng),重要的是要把學到的佛理應用于實際生活中。離開了修行,就像看別人吃飯,自己的肚子永遠是餓著的。</p><p class="ql-block"> 據(jù)說有一天,禪宗五祖召集眾僧作偈,為交班作準備。</p><p class="ql-block">神秀的偈語是:</p><p class="ql-block">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p><p class="ql-block"> 時時勤拂拭,莫使有塵埃。”</p> <p class="ql-block">慧能的偈語是:</p><p class="ql-block">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p><p class="ql-block">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p><p class="ql-block"> 慧能“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理念與佛祖“拈花一笑”相契合,成為禪宗六祖,對禪宗貢獻大,后人把慧能大師的教言編成《壇經(jīng)》流傳于世。</p><p class="ql-block"> 兩段偈語,不同答案,形成了佛教修行悟道的兩條不同途徑,導致禪宗分為南頓宗和北漸宗兩個派別,南派講究頓悟,北派講究漸悟。頓悟通常指那些特別聰明,悟性極高的人,瞬間省悟;而漸悟是通過苦修,逐步開悟,最終悟道者。修行中,多數(shù)人走的是北派漸悟之路。</p> <p class="ql-block"> 對修行悟道,佛家明確提出“三學”、“八正道”等一系列主張。三學即“戒、定、慧”。戒指行為規(guī)范和道德修養(yǎng),是“三學”的基礎。定指靜心深入的修行,能夠?qū)W⒂谝粋€對象而不受干擾。慧指智慧和洞察力,了解萬事萬物的真實本質(zhì)。持戒而入定,由定而生慧,三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p><p class="ql-block"> “八正道”,即八種修行的方法和途徑。包括“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yè),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p><p class="ql-block"> 佛教注重實踐,強調(diào)修行,要求嚴格,制定了一整套清規(guī)戒律和層次,視之為修道成佛的不二法門。</p> <p class="ql-block">五,“悟空”——修行的最高境界</p><p class="ql-block"> 《金剛經(jīng)》是佛教最重要的經(jīng)典,主要講述大乘佛教的空性與慈悲精神,前半部說眾生空,后半部說法空,通篇闡述空的智慧。</p><p class="ql-block"> “空”是佛教哲學中的一個核心概念,意味著“領悟空性”或“覺悟空性”。?悟空二字,寓意深刻,代表著昄依佛門,破除迷障,放下執(zhí)著,返本歸真,悟道原空,修成正果,即成佛的境界。</p><p class="ql-block"> 《金剛經(jīng)》作為哲學著作,通篇充滿哲理。佛教在對事物的認知上,有自己獨特的視角、方法和表述。</p> <p class="ql-block"> 經(jīng)文在論述一系列重要觀點時,多采用“肯定,否定,肯定”的句式,諸如:“我相——非相—無相”,“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所言法相者——即非法相——是名法相”等,讓人一頭霧水,不知所云。</p><p class="ql-block"> 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對此作了科學解讀。人們對客觀事物的把握,必經(jīng)“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再上升到實踐認識”三個階段。經(jīng)過持續(xù)反復的認識和實踐,不斷驗證完善,使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在實踐的基礎上實現(xiàn)統(tǒng)一。</p><p class="ql-block"> 當我們把“肯定,否定,肯定”視為一個認知過程,所<span style="font-size:18px;">不同的是,后面的肯定與之前的肯定已經(jīng)有了質(zhì)的區(qū)別,是認識的飛躍和升華。每一次循環(huán)往復,都使</span>人們認識不斷深化,更加接近事物的真相和本質(zhì)。這樣,我們就找到了解開智慧之門的密碼。</p> <p class="ql-block"> 佛教認為,眾生由“色、受、想、行、識”五蘊積集而成身,五種妄想妄動,蘊積不散,像陰影一樣遮住了人的智慧,蒙蔽了自性,不能得到發(fā)揮。世上一切事物空幻不實,對于現(xiàn)實世界不應執(zhí)著或留戀,應該遠離實相。</p><p class="ql-block"> 據(jù)說,禪宗六祖慧能聽五祖宏忍大師講解《金剛經(jīng)》,當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時候,慧能大師瞬間開悟。這八個字被視為該經(jīng)的核心,講的就是在修行與日常生活中,應當不執(zhí)著于任何事物,達到一種心無掛礙,超脫自在的境界。</p><p class="ql-block"> 悟空,說到底,就是降伏我們的內(nèi)心,讓我們的內(nèi)心變得空靈、仁慈、悲憫、柔軟,進入“無住無相”、“四大皆空”的狀態(tài)。一個人內(nèi)心空靈通透,才能容得下萬事萬物。這種狀態(tài),在佛教里被稱為涅槃,是修行者的最終目標和最高境界。</p> <p class="ql-block">六,般若——做人的大智慧</p><p class="ql-block"> 閱讀《金剛經(jīng)》,一個很重要的問題,要突破文字表達的困擾。這是因為,古代的文字表達與今天的文字表達;宗教語言的表達與傳統(tǒng)文化的表達;梵語的表述與漢語的表述,盡管經(jīng)過翻譯,之間仍然有著天壤之別。就像我們讀古代的文言文一樣,需要看翻譯注解才能讀懂。</p><p class="ql-block"> 哲學和宗教,包括一切教育的落腳點,最終都要歸結(jié)到“做人”這個根本問題上。一部《論語》,通篇講述的都是如何立身做人的道理。還有一部最短的佛經(jīng)叫《心經(jīng)》,只有兩百多字,兩位書法好友曾書寫贈我,可稱為《金剛經(jīng)》的濃縮本,講的同樣是修行悟空的道理。藏傳佛教更是簡捷方便,將六字真言“嗡嘛呢叭咪吽”取代繁瑣的經(jīng)文,我在川藏線工作時曾請教多人,聽說堅持念誦就能驅(qū)邪避禍,遇難呈祥,升起智慧。</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說到這里,想起新兵入伍時學習“老三篇”,毛澤東主席在《紀念白求恩》中講的那段話,一個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了毫不利已,專門利人的精神,“就是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于人民的人。”</p><p class="ql-block"> 正如古人所言:“蓋萬卷者,天下一理。”</p><p class="ql-block"> 《金剛經(jīng)》也不例外,從始至終講的都是做人的道理。卷末有四句偈文:“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還說:“法尚應舍,何況非法。”</p> <p class="ql-block"> 佛陀在經(jīng)文中苦心孤詣,反復強調(diào):你們不要以為見到我的法相,或者聽說我在哪里講經(jīng)授法,就以為是見到了如來本尊,這就完全錯了。那廟里的塑像哪里是我,我哪里是在講法,千萬不要為之所困所誤。我是在給你們講做人的道理呀,講如何修行,如何破除我執(zhí),離苦得樂,怎樣才能成為一個有覺悟有智慧的人啊!</p><p class="ql-block"> 我非佛門中人,只是以一顆平常心去感悟經(jīng)典的表層和邊緣。以我淺薄的認知,這就是《金剛經(jīng)》的根本要義和核心內(nèi)容,這就是釋迦牟尼傳授世人的金剛般若大智慧。</p><p class="ql-block"> 感悟經(jīng)典,有兩句心得:</p><p class="ql-block"> 法到無時即為道,修到無我便是佛。</p><p class="ql-block"> 文/游德遠</p><p class="ql-block"> 2024年11月昆明</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杂多县|
石屏县|
昌宁县|
仁化县|
南通市|
迭部县|
高雄县|
郸城县|
寻甸|
佳木斯市|
日照市|
寿宁县|
宁河县|
晋宁县|
尤溪县|
谢通门县|
珠海市|
赤峰市|
万州区|
汽车|
德令哈市|
中西区|
宾川县|
大城县|
青川县|
松潘县|
丽江市|
株洲县|
牡丹江市|
武冈市|
通道|
周口市|
建始县|
赤城县|
灌阳县|
蒙自县|
竹北市|
海南省|
清远市|
克拉玛依市|
桃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