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話說金堆城地區在上世紀五十年代,當地人進出山的交通道路仍然走的是山間小道,以金堆街為中心,從東邊出山走寺坪翻老爺嶺,經華陽走甕峪出山到華陰夫水鄉趕集;從西邊出山走西川西坪翻過草鏈嶺(當地叫老牛山)進橋峪,出山在高塘鎮趕集。要去華縣上會就得走西川、東坪村進吳蚣溝翻秦嶺走石堤峪(當地人叫不頭峪)出山經杏林鎮直行到華縣城西關街上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五十年代代這三條出山交通道路石頭峪人氣最旺,雖然山路崎嶇不平,徒步行走很辛苦,但一路上擔炭的,肩杠木料和各種生活用品的人群川流不息,沿路邊的店鋪生意興隆,人來客往,一派生氣勃勃的景像,吸引著南北方向眾多的人群為生活繁忙奔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解放初期金堆的商業合作社有一支運輸生活物資的駝騾隊,幾十匹騾子駝著各種物資長途行走在石頭峪的山路上,也顯示出新社會人民生活穩定,市場繁榮的物流景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那個時期金堆城街道的商業有老街道、寺坪2個合作社,還有盧照像(姓盧開照相館);趙嵌牙(姓趙治牙);阮裁縫(姓阮縫衣服);王剃頭(姓王理發館)。另外要說金堆城通訊還是很艱辛的,書信報紙郵遞員從華縣郵政局用扁擔挑上步行擔到金堆城,路途長達130華里,往返一次路上需要三天時間。可見當地人向外通訊是多么艱難。這樣的狀況持續到1959年華金公路開通以后,書信報紙郵遞員乘坐交通班車經華陰夫水大敷峪運到金堆城,再由金堆郵政所派專人送到各村里設的接收點。</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這里重點敘述五十年代石頭峪交通線上的繁忙景像。</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華縣石頭峪是通往金堆的交通要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華州石堤峪(當地山里人叫石頭峪),又叫少華山西溝。在過去交通極不發達的年代, 這里是關中東部人們去商洛的一條商賈要道。由于石堤峪峪道寬闊,水流量大,彎大彎急彎多,峪道灘頭較大,小塊沖擊扇地塊較多,有“七十里石堤峪,八十八個潭,一百零八個彎彎賽江南”之說。石堤峪是華州區內上秦嶺七十二峪中的六道峪道中離縣城最近的一條峪道,也是華州區最大的一條峪道。所以,當時峪內人煙稠密,商賈云集,行人川流不息,成為當時人們來往秦嶺南北的重要交通干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石堤峪南北長35公里,從峪口到主溝最深處的石板岔,步行得走6個小時左右,可達商洛境內。一路上村舍點點、山路彎彎、峰巒疊嶂、怪石林立、水流潺潺、瀑布連連、鳥語花香、林海濤濤、水草茂盛、牛羊悠然、天藍云白、植被茂密、空氣清新、野生動物時常出沒(我們有次在橋吉口看見滿山的野雞,五顏六色的野公雞和灰不溜就的野母雞,好像是兩大陣營,公母不相往來似的),行人或肩抗手提,或擔擔推車,或搖騾牽馬趕驢,在夏季這里是人們休閑乘涼的好去處。當時峪內沿途有許多商鋪和店鋪為過往人流提供食宿服務,西吉口進去還有幾戶鐵匠鋪、騾馬店,給騾馬釘掌換掌,且這幾戶比較富裕,其中一戶還蓋了一磚到頂的兩層樓,這是我在華州個各峪里見的唯一一戶,山里基本都是土坯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石堤峪美景可圈可點。進山第一站是車彎村上七里,民謠有“上七里,下八里,金香爐,在樓里”。第二站是上、中、下灰池村,最高處的紅眼岔垴里有仰天池。第三站是天涯村,又叫天涯子村,村旁右手側面,石堤河對面,正面朝北,有一個直立、高大、挺拔、險峻,無人能及,獨有的山峰,可以作為攀巖的最好場地。第四站的康坪村小樹溝大過大樹溝,雖叫小樹溝,但實際比大樹溝大,溝長、寬、水大、樹多、景更美、人更多,大樹溝無一戶人家,而小樹溝要住十幾戶人家。這里松林秀美,山泉清冽,平滑的光石槽上一段迭宕瀑布,淙淙有聲,透出一股靜謐氣氛。石板岔瀑布和龍潭更是驚險無比,刺激好玩;石堤峪垴更是一處處女地,原生態,深山腹地,山高路遠,地老天荒,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逐峪逐溝逐片的欣賞,夠你幾十回、幾個月、幾十年也爬不完的,不信我們走著瞧!石堤峪大、長、寬,村多、溝多、岔多、口多、門多、店多、池多、里多,什么秋岔溝、春岔溝,上店、下店,東吉口、西吉口、橋吉口,東石門、西石門,東野牛溝、西野牛溝,上灰池、中灰池、下灰池,七里、八里、十八里等等,很有意思,也很有趣味。一年四季景色不同,去年冬天雪踏秋岔溝和春岔溝,冰天雪地,白雪皚皚,半尺深的雪踩非常舒服,冬天只要下雪,來年春末才會融化,兩溝幾十戶人家沒有一戶有人的,山里那個靜可想而知。今年夏天我們去西吉岔,幾乎走的沒路啦!大不大的一座廟宇,雖房頂已經塌掉,但墻內四周的壁畫卻栩栩如生,有些功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另外,七十年代后國家因備戰備荒的需要,把離山口不遠的山中間掏空,可以幾輛大汽車同時開,放的戰備物資,以備戰爭之用。有的說是中央的金庫,那年那月,什么領導讓在這里放了多少量進口車等等民間傳說。有的說是炮庫,反正見的人很少。山口駐扎著一個守備營,看管著山里的戰備物資。自從有了部隊,山里的路是華州區修的最早的,也是最好的,解決了山里人的出行問題,人們擺脫了出進身負背簍過獨木,腳踩列石蹚激流的現象。曾經的“石堤峪”是華州八大景之一,如今只能留在人們的記憶里。</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石頭峪的溪水常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華州通往金堆城的電話線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金堆鎮有各種各樣的土特產,核桃、板栗、松籽和許多野山果</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金堆鎮圖片</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金堆鎮大山里的城市</b></p>
主站蜘蛛池模板:
仁寿县|
韶关市|
年辖:市辖区|
朔州市|
江口县|
南开区|
慈利县|
康马县|
瓦房店市|
桂阳县|
南川市|
银川市|
松阳县|
彭泽县|
田林县|
宜川县|
昌吉市|
瓮安县|
丰都县|
犍为县|
华坪县|
蒲江县|
叙永县|
醴陵市|
隆安县|
阳山县|
扶余县|
吉水县|
桃源县|
綦江县|
鄢陵县|
信阳市|
上栗县|
庐江县|
铁岭县|
鄂尔多斯市|
增城市|
蓝山县|
义乌市|
太原市|
兰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