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軍事測繪紀事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測繪兵正在進行地形測圖控制測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西藏察隅的神秘雪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西藏察隅陡峭的山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西藏察隅的原始森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西藏察隅的美麗湖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以上圖片均為網絡下載</span></p> <p class="ql-block">從1962年至1982年,“丈量世界屋脊的英雄測繪大隊”——原成都軍區某測繪大隊在高原軍事測繪工作中,先后有22名指戰員為此獻出了生命,有78名指戰員為此負傷,為此致殘,平均每年傷亡5人,這在和平時期,一個團級單位這么大的傷亡是非常罕見的。即或是未受傷,由于受西藏惡劣的自然環境的傷害,大多數指戰員身上都留下了高原病后遺癥,過早離世的比比皆是。他們為祖國的測繪事業而犧牲,而負傷,而致殘,他們無愧于中國人民解放軍這個稱號,無愧于中國人民,無愧于中國共產黨,是當之無愧的英雄。劉振剛就是22名犧牲的指戰員之一,時年僅22歲。</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劉振剛,生于1954年,1972年12月從北京順義縣入伍。該照片從《軍事測繪》1983年1月增刊1上翻拍,后經拼多多修復上色而成。</span></p> 壹 <p class="ql-block">1976年8月7日的布宗溝(現為布宗村)測繪部隊某地形測量中隊五組營地,藍天白云的映襯下,顯得格外的生機盎然,這正是測繪兵企盼的好天氣。</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作者用AI人工智能軟件模擬繪制的某測繪部隊地形測量中隊五組營地示意圖</span></p> <p class="ql-block">這天一大早,副組長劉振剛就起了床,簡單吃了個早餐——幾塊壓縮餅干就涼水,然后背上蔡司經緯儀020,帶著助手新戰士鄭華平準備上山完成白紙測圖外業的第一道工序——控制測量。</p><p class="ql-block">察隅,雪山與原始森林深深相融,它既賦雪域的純凈,又擁有森林的勃勃生機。在這里,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那連綿起伏高不可攀的雪山,它們在云霧繚繞中若隱若現,仿佛是天地之間的神秘屏障;山腳下茂密的原始森林與縱橫交錯而又奔騰翻滾的河流,更像是一片暗流涌動的深綠海洋,充滿了原始的生命力和殺機,簡直一幅深動又神秘的畫卷。布宗溝位于西藏察隅縣上察隅鎮政府駐地西北方向,貢日嘎布曲河谷地帶,東南鄰畢達村,西北鄰墨脫縣格當鄉,距上察隅鎮政府59公里,離非法的“麥克馬洪線”就一步之遙,非常近,不時還會有叛匪出現,更有印度軍隊的虎視眈眈。在上世紀70年代中后期,這地方還是一塊無圖區,測繪兵還未開墾的處女地。這地方不僅無圖還無路,稍不留意就可能踩出實控線外。這里的天氣脾氣十分古怪,前幾分鐘是藍天白云,紅花大太陽,讓人汗如雨下;后幾分鐘就可能是烏云翻滾,狂風大作,暴雨瓢潑,寒冷刺骨。就這古怪的天氣,就足以讓人防不勝防,措手不及。劉振剛所在五組的任務區域就在布宗溝北面盡頭麥克馬洪線一側。</p> <p class="ql-block">為了抓住這難得的好天氣,劉振剛和鄭華平在冰冷浸骨的河水和荊棘叢生的原始森林中艱難地穿行,腳被尖利的石塊劃破,衣服和皮肉被刺篷抓破,花了四個多小時才趕到了目的地。</p><p class="ql-block">一到他倆就開選點,定點,觀測,記錄,做完4個控制點的觀測任務后就已是下午六點過,天快黑了。劉振剛與鄭華平趕緊收整好觀測設備和資料,準備下山回營地。遠遠望去,感覺山上離山下營地并不遠,如果直線回去頂多1個多小時就可到達(不可能的事),但是原路返回的話恐怕要四、五個小時才能到達營地,加上天黑路險,要想又快又安全地回到營地恐怕很難。他倆來回不停地尋找,終于發現一條沒有路的捷徑——沖溝(多年山水沖積而成)。從上往下看,山頂到山底坡度大約有75~80度,垂直高度約百十來米,很陡,坡上有零零散散的小樹,松散的沙石,突出而尖利的巖石和樹樁。山腳是一片沖積而成的沙灘。劉振剛覺得可以試一試從這里下山。他于是對鄭華平說:“小鄭,腳架及測量資料先放在你這兒,我背著經緯儀先試著從這兒下去,如果能順利下去的話,你再從這里下來,如果不行的話,你再另尋它路好嗎?!”</p><p class="ql-block">“那,副組長您要小心!注意安全!如果不行的話,您回來我們再重新找下山的路。”</p><p class="ql-block">“好!”說完劉振剛就背上經緯儀試探著往山下走去,說是走其實是抓住那些矮樹叢或小樹或灌木叢一步一步往下蹭。</p><p class="ql-block">看著副組長在陡坡上艱難地挪動,鄭華平的心跳提到了嗓子眼上。劉振剛每挪一步,鄭華平的心跳就會加快,甚至有種眩暈的感覺,似乎眼睛也有些模糊,然后兩手緊緊地抓住身邊的小樹枝或帶刺的灌木叢,刺出血了都沒有疼痛的感覺。鄭華平看著副組長的每一個動作,眼不敢眨一下,氣也不敢喘,甚至“副組長您要小心”的話都不敢說,怕影響他的注意力。看著劉振剛艱難的動作,再瞟一眼百余米高的陡坡,鄭華平真想喊一聲:“副組長,您還是爬上來,我們另外找路下山吧!”可是他沒喊,沒敢喊,還是怕影響副組長的注意力。鄭華平看著副組長的每一個艱難動作比自己親自攀爬還緊張一百倍,把手使勁地按住胸口,怕心臟跳了出來。</p><p class="ql-block">不好,鄭華平突然發覺副組長背上的儀器箱好像被一塊突出的巖石頂了一下,身子晃動了兩下腳下踩空然后頭朝下從陡坡栽了下去,他嚇得不知所措,好大一陣才哭出了聲……五個小時后,鄭華平才拖著疲憊的身軀跌跌撞撞回到了五組營地,昏倒在帳篷外。</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以上兩幅圖片為作者用AI人工智能軟件繪制的劉振剛墜崖示意圖</span></p> 貳 <p class="ql-block">以下是劉振剛同中隊的戰友邱超馳的回憶。</p><p class="ql-block">劉振剛不幸犧性后,五組組長王順和立即向中隊領導匯報請求支援,中隊領導指示離五組最近的王仁祥小組派人前往五組協助處理,將遺體搬運至180多公里外的察隅縣烈士陵園安葬。當即王任祥組長就指定我帶上一名76年的墊江兵前去支援,我們用了近5個小時才趕到了劉振剛所在五組駐地。當我到了駐地后,王順和組長就要我跟他一道去劉振剛墜崖現場了解情況,說是要寫事故報告。我倆順著劉振剛墜崖的地方向上攀爬,發現坡道上有很多突兀的巖石,地面有上大量的血跡和腦漿……據王順和組長及該組戰友們說,劉振剛是頭朝下摔下來的,頭部深深地撞在了沙灘上,腦袋還插入他自己的身體,顱骨破裂腦漿飛濺,慘不忍睹。我的眼睛瞬間模糊,眼淚止不住滾滿了臉龐。</p><p class="ql-block">天突然下起了滂沱大雨。要把振剛戰友的遺體運往察隅烈士陵園,還有180多公里,只能靠人力抬運,還要在荊棘叢生的原始森林中穿行,徒涉縱橫交錯的河流,這是一件非常艱難的事情,因此采用分段一站接一站轉運的方式,由就近的作業中隊安排人員組成轉運組。</p><p class="ql-block">我們砍來樺樹棒,用背包繩捆綁成一個簡易擔架,把遺體安放在上面。為了防止遺體滑落,造成烈士“二次傷害”,用繩子把遺體牢牢地捆綁在擔架上。第一個遺體轉運組共5人,4個人負責抬擔架,1個人負責用刀在前面砍路。天黢黑,路很滑,手電筒由于進水,沒多久就沒電了;沒辦法,我們又用3根蠟燭捆在一起點燃照亮,但風雨交加,蠟燭熄了點,點了熄,熄了點,一路折騰,不到8公里的路,我們走了近10個小時,汗水和雨水把我們澆成了落湯雞,一個二個累得幾乎昏倒。</p><p class="ql-block">180多公里,幾個轉運組通過100多個小時的艱難爬涉,終于將振剛戰友的遺體安全送到了察隅烈士陵園,入土為安。</p><p class="ql-block">大隊黨委根據劉振剛烈士生前的愿望和在工作中的表現,追認劉振剛為中國共產黨黨員、記三等功。</p> 叁 <p class="ql-block">劉振剛的犧牲,戰友們心里有千萬個不舍,不相信,他的英容笑貌早已深深嵌入到大家的腦海里頭了。</p><p class="ql-block">戰友杜立堂回憶說,我與劉振剛是一起從北京順義區(原順義縣)入伍,且分在同一個中隊的戰友,他給我講了劉振剛的故事:</p><p class="ql-block">1974年4月,我們十中隊在新繁鎮進行作業培訓。一天,鎮東大街的農副產品倉庫發生火災。火情就是命令,中隊除值班站崗的外,全部都沖向火災現場,劉振剛第一個沖上房頂,奮力撲打。那個時候沒有什么先進的滅火器材和工具,基本是靠人的勇氣和力氣,我們的洗臉盆是常用的滅火工具之一。倉庫內存放有多種物資,其中被燒的干辣椒很多,那氣味既辣眼,又刺鼻,盡管他被熏得很難受,卻一直在那里奮力撲火,直到火被撲滅。待他退出火場出現在大家面前時,大家看到他滿身滿臉的煙灰,活脫脫一只大熊貓,不由得指著他開心地大笑起來,他也指著戰友們笑起來,因為大家都看不見自己是啥模樣兒。</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奔馳在雪域中的悶罐軍列示意圖。作者用AI人工智能繪制。</span></p> <p class="ql-block">1973年4月25日,我們從駐地出發前往烏魯木齊,悶罐軍列一路拖著長長的濃煙和咣當咣當的車輪聲,從漫漫的沙漠和雪原身上碾過,載著測繪戰士們一路向前奔跑。由于長時間乘車,又是悶罐車,車內的戰友們異常疲憊,大家都無精打采,一點精神頭都沒有。本來和大家一樣疲憊的劉振剛跑前跑后,一會兒為戰友們打飯,一會兒為戰友們送開水,忙得不亦樂乎。劉振剛為了給大家提神打氣,給大家講起了他家鄉牛欄山鎮金牛村。他說:我們家附近有一座山叫牛欄山,山上有一個洞叫金牛洞,洞里有一頭金牛,它經常下山去潮白河里喝水。這里依山傍水,風景優美,就是著名的牛欄山鎮,鎮上更著名的是“牛欄山二鍋頭”。他說,歡迎戰友們有機會一定要去我們家鄉喝“牛欄山二鍋頭”哈,到時候我請大家。講完還來一段牛欄山地方小曲兒。戰友們打趣說:“好,我們都去喝,把你家喝窮了,看你急眼不?”哈哈哈……,悶罐車箱里響起了一陣歡快的笑聲……</p> <p class="ql-block">劉振剛烈士犧牲已經48周年了,他為祖國的測繪事業拋了頭顱,灑了熱血,是我們大隊的驕傲,也是我們測繪兵的驕傲,更是我們中國人民解放軍的驕傲!他是我們的英雄,我們要永遠記住他!</p> END <p class="ql-block">這里要感謝為本文提供英雄劉振剛資料的戰友們,如杜立堂、牛陽坡、邱超馳、楊開華、鄧昌平等。謝謝你們!</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作者簡介</span></p> <p class="ql-block">楊龍明,男,生于1954年12月26日,1974年12月參軍入伍,在1982年中央軍委命名的“丈量世界屋脊的英雄測繪大隊”從事軍事測繪工作,曾參與我國最后一塊無圖區——西藏墨脫縣的軍事測繪工作。1987年底轉業地方工作。工程測繪工程師、經濟師。現已退休。</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浪卡子县|
三江|
左贡县|
台中县|
曲水县|
安平县|
泌阳县|
滦南县|
松阳县|
微山县|
西平县|
南城县|
衡东县|
青田县|
南乐县|
扬中市|
望江县|
山东省|
图们市|
大庆市|
九江市|
香河县|
黄龙县|
湛江市|
翁牛特旗|
抚宁县|
滕州市|
北流市|
阿拉善盟|
龙游县|
桐梓县|
阜阳市|
巫山县|
泾川县|
溧水县|
南岸区|
周至县|
鹤岗市|
彰武县|
铜鼓县|
尤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