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播讀:陳小燕</p> <p class="ql-block">四月,又到了塔城的“山花節”,老朋友金爺夫婦,提議去塔城轉轉,我很高興。</p><p class="ql-block">我曾在塔城市,和塔城附近的兵團農場工作過,前后約二十年,塔城可以說是我的第二故鄉,只是近些年很少回去。這次的回鄉之旅,勾起我一些沉寂多年的零星記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塔城的紅房子“蘇聯領事館”</p><p class="ql-block">一</p><p class="ql-block">紅房子,是塔城的標志性建筑,很多游客甚至是沖著“紅房子”而來,我的老朋友就是其中之一。</p><p class="ql-block">塔城的“紅房子”,指的是兩處俄式建筑,一處是“紅樓”,既現在的“塔城博物館”。另一處是現在的“塔城貝拉賓館”,既早年的“蘇聯領事館”。</p><p class="ql-block">“蘇聯領事館”的建筑,要更“俄式”一些。除了紅墻綠頂外,屋頂上高高的尖塔,和凸出的洋蔥形的穹頂,更具俄式風格。</p><p class="ql-block">塔城還有兩座“宣禮塔”,也是紅裝,與“紅樓”和“領事館”著色一致。據說,早先在兩塔之間,曾經有過一個清真寺,只是早已被時間的塵埃掩去,而今建成了“雙塔公園”。</p><p class="ql-block">二</p><p class="ql-block">我們刻意選擇在“貝拉賓館”的貴賓樓住下,以便欣賞這個具有異國他鄉味道的大院。</p><p class="ql-block">貝拉賓館在“領事館路”上,而“領事館路”,就是因為“領事館”而得名。</p><p class="ql-block">這是一條比較偏寂的小街,賓館大門口,矗立著一塊原石,上面刻著“塔城貝拉賓館”六個大字。</p><p class="ql-block">三</p><p class="ql-block">四月的清晨,有點涼。</p><p class="ql-block">我們在院子里隨意漫步,大院并不大,前面沿街用鐵柵欄圍著,其他三面,被鄰居的后墻取代了圍墻。早年,院子里的大樹遮天蔽日,而今,只有一棵百年老榆樹,孤身孓影形單影孤。平房后面,尚有一片綠地草坪,果樹上的花兒,盛開怒放,樹下隱藏著幾頂雪白的帳篷,樣式典雅別致,營造出十分浪漫的情調。</p><p class="ql-block">院子里的主體建筑是領事館大樓,右側是一棟平房,目前是“貝拉餐廳”。餐廳經營俄式大餐,前廳有面包爐,現烤現賣,各式各樣的“列巴”擺滿餐柜,游客可以打包帶走。</p><p class="ql-block">我們沒有吃俄式大餐,俊英老友端出兩個熱騰騰的大面包,我們就坐在門口的搖椅上,品嘗起來。你撕一塊我撕一塊,又回到小時候的樣子。面包的外形和味道,都不再“依舊”,記得當年的“列巴”黑大粗,沒有這么白嫩細膩,口感味道都很“粗狂”。</p><p class="ql-block">主樓和餐廳之間,有一個方形水塔,雖然看上去有點笨重,但不失風雅和俄式特征。這三棟建筑,是整座院子里,當年留下的唯一“三遺物”。</p><p class="ql-block">領事館改成地委辦公樓以后,我曾經進去辦過事,對大樓的建筑風格印象頗為深刻。</p><p class="ql-block">領事館的門窗設計非常考究,不僅外面有精美的立體線條裝飾,里面設計也非常精美。特別是窗臺里面,類似現代的“飄窗”,而且外窄里寬,呈喇叭狀,便于采光。臺面上鋪著厚厚的木板,與厚重的墻體融為一體,顯得寬大舒展,女人們可以坐在上面做針線曬太陽,孩子們可以在上面嬉戲玩耍,窗前鋪上地毯,構成一個完美的活動空間。</p><p class="ql-block">后墻角頂天立地的壁爐,顯得豪華、大氣、溫暖。</p><p class="ql-block">四</p><p class="ql-block">樓前的小廣場上,橫著一塊巨石,上面簡約銘刻著這座紅色大樓的歷史變更。</p><p class="ql-block">大意為:“1851年,中俄簽訂《伊犁塔爾巴哈臺通商章程》,俄國根據此條約,單方面取得在塔城、伊寧設立領事,和免稅貿易等權益,并于1892年4月,在塔城設立領事館。</p><p class="ql-block">1917年俄國爆發“十月革命”,國內時局動蕩,1920年塔城領事館關閉。</p><p class="ql-block">1924年中蘇建交,1925年,蘇聯政府在原址開設領事館,1927年、1932年,分別對使館進行重修和增建。</p><p class="ql-block">1955年,大批俄羅斯人回國,同年年底,蘇聯政府把領事館移交中國政府。經改造后,成為塔城地委辦公樓。”</p><p class="ql-block">“貝拉賓館”的前身是“地區賓館”;“地區賓館”的前身是“地委機關”;“地委機關”的前身是“蘇聯領事館”;“蘇聯領事館的前身是“俄國領事館”。早先是俄國“單方面”行為,最后是主動“移交”給中國,演變過程清晰且乃人尋味。</p><p class="ql-block">五</p><p class="ql-block">塔城的“紅房子”,早先是紅磚本色,至于后來為什么又涂成這種深沉的紅色,不得而知。猜想可能是受蘇聯紅色革命的影響,因為至今俄羅斯的很多地方,仍有大量這種顏色的建筑物。</p><p class="ql-block">這樣一處極具特色的建筑,作了賓館,沒有成為塔城的網紅“打卡點”,十分遺憾。</p><p class="ql-block">另外“貝拉”這個名字,有點“拉丁”,既沒有中國地名特征,似乎也沒有那種一聽就讓人想到“俄羅斯”的感覺。</p><p class="ql-block">六</p><p class="ql-block">“國弱任人欺,國強受人敬”。</p><p class="ql-block">站在原“蘇聯領事館”的樓前,不免感慨萬千,百年來,我們與這位北方鄰居的關系,可謂五味雜陳,當年是“八國聯軍”中的“一軍,”擄我財寶割我領土,后來成為我們的“老大哥”,頤指氣使居高臨下,而今淪為我們的“小弟”,頻頻示好不時獻媚,而這種角色的變換,無非是國力較量的結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原蘇俄領事館</p> <p class="ql-block">塔城貝拉賓縮</p> <p class="ql-block">貝拉賓館就是原來的蘇聯領事館</p> <p class="ql-block">貝拉賓館的大門</p> <p class="ql-block">洋蔥式穹頂很搶眼</p> <p class="ql-block">石頭上記載著領事館的前生今世</p> <p class="ql-block">被春色籠罩的領事館</p> <p class="ql-block">夜色下的尖頂屋</p> <p class="ql-block">蘋果樹下的白房子</p> <p class="ql-block">巍然挺立</p> <p class="ql-block">領事館院里的水塔</p> <p class="ql-block">平房現為貝拉歺廳</p> <p class="ql-block">貝拉歺廳</p> <p class="ql-block">貝拉歺廳前帶頂蓬的四人搖搖椅</p> <p class="ql-block">貝拉歺廳的另一個門</p> <p class="ql-block">面包房</p> <p class="ql-block">別致的造型和顏色</p> <p class="ql-block">獨特的,具有裝飾性的排水設施</p> <p class="ql-block">衛生間也很俄式</p> <p class="ql-block">院里上歲數的大樹,只有這一棵了。</p> <p class="ql-block">俄式鴿子樓</p> <p class="ql-block">悠閑之地</p> <p class="ql-block">金爺的領導在車上</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隆昌县|
突泉县|
衡山县|
兴安县|
伊宁县|
莱西市|
玛纳斯县|
西平县|
日喀则市|
陆河县|
永德县|
碌曲县|
房山区|
闻喜县|
靖边县|
葫芦岛市|
江门市|
富顺县|
台北县|
行唐县|
清新县|
永年县|
哈密市|
安宁市|
思茅市|
应城市|
临高县|
新宁县|
林州市|
锡林郭勒盟|
许昌市|
桐乡市|
台南县|
天柱县|
汶上县|
社会|
雷山县|
巴彦县|
德江县|
顺昌县|
图木舒克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