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太極尋根之旅</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 (吳增元老師特將此文推薦給我,看后很受啟發,收獲頗多,特編成美篇,一是便于日后方便學習,二是提供給有緣人共享。)</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 能讀懂孫祿堂這四句話,你就是當代的大師!</b></p><p class="ql-block"><b> 本文作者馬可中國2015于陳家溝</b></p><p class="ql-block"><b> 本文作者簡介:@馬可中國,1963年生,25歲接觸禪修,2004年開始學太極拳。2014年發起太極尋根之旅,足跡遍布大江南北,終于找到傳說中的太極真傳。2019年10月創立《極禪自然練功法》,初步揭開了修行和太極拳的神秘面紗!</b></p><p class="ql-block"><b> 有一首奇詩,只有四句話,卻道盡形意拳秘密、八卦掌和太極拳真相。盡管后世各種解讀很多,但詩中隱含的終極玄妙,至今無人直接點破。這首詩就是一代武學宗師孫祿堂的《煉神還虛歌》,全詩如下:</b></p><p class="ql-block"><b> 道本自然一氣游,空空靜靜最難求。</b></p><p class="ql-block"><b> 得來萬法皆無用,身形應當似水流。</b></p><p class="ql-block"><b> 1923年,一代宗師孫祿堂在他出版的《拳意述真》一書中,巧妙地留下了這首詩。10年后(1933年)一代宗師駕鶴西去,終年73歲。至此,人間再無孫祿堂!</b></p><p class="ql-block"><b> 一代宗師孫祿堂</b></p><p class="ql-block"><b> 此前,宗師在《形意拳學》、《八卦拳學》和《太極拳學》三大巨著中,已經給形意、八卦和太極拳愛好者指明了方向。這首詩則是收官之筆,直接說透了武學的核心、真諦、真相和精髓!</b></p><p class="ql-block"><b> 馬可同學發起5年太極尋根之旅,找到打人如走路的民間高人之后,終于目睹和見證了傳統武學的真諦。今天,請允許我來試解孫祿堂宗師這首詩的核心和精義,希望對武學和太極愛好者有啟發。不當之處,敬請指正。</b></p><p class="ql-block"><b> 第一句:道本自然一氣游</b></p><p class="ql-block"><b> 聞道,求道,合道,是中國傳統武學和太極的終極追求!</b></p><p class="ql-block"><b> 如果以道為追求和目標,傳武玩著就練成了;反之,如果不以道為追求,習武基本就是純玩,和傳武真諦就沒什么關系了。</b></p><p class="ql-block"><b> 道本自然,道就是自然,自然就是道。合道的練法,都是自然的;所有不自然的練法,都和道沒什么關系。換句話說:凡是天天打沙袋、練力量的,都是不自然的。</b></p><p class="ql-block"><b> 動物都是自然練功。如果我們不注意,我們甚至不如率真自然的動物了。</b></p><p class="ql-block"><b> 老虎不練就會餓虎撲食,白鶴不練就會白鶴亮翅,白蛇不練就會白蛇吐信,白猿不練就會白猿獻果。</b></p><p class="ql-block"><b> 一氣就是元氣,元氣就是先天元氣。</b></p><p class="ql-block"><b> 生命過程,就是耗損先天元氣。練功就是為了增加先天元氣。</b></p><p class="ql-block"><b> 所有的自然練功,都增加元氣;所有的有為練功,都耗損元氣。慢練的太極拳,只是消耗慢一點而已。</b></p><p class="ql-block"><b> 所有的單式和套路練習,和西方拳擊大同小異,都是耗損,都是直接耗損元氣;通過自然練功來增加內氣,就是以武入道的入口,除此別無他路。</b></p><p class="ql-block"><b> 中國傳武是體悟科學,大道至簡。某一天你聽說傳武具體練法時,會忍不住笑了——怎么會這么簡單?</b></p><p class="ql-block"><b> 對的,不笑不足為道!</b></p><p class="ql-block"><b> 第二句:空空靜靜最難求。</b></p><p class="ql-block"><b> 中國傳武和西方武學的理念和練習方法,幾乎是截然相反的!</b></p><p class="ql-block"><b> 西方武術,是有為練功,是為學日益;</b></p><p class="ql-block"><b> 中國傳武,是自然練功,是為道日損;</b></p><p class="ql-block"><b> 西方武學是在動中練,中國傳武是從靜中求。</b></p><p class="ql-block"><b> 中國傳武練功在靜功中,逐漸把自己松開、松透、松空,達到身明——身體明白。只有身體明白,才能體悟到中國傳武的精妙。</b></p><p class="ql-block"><b>空空靜靜難求也容易,關鍵是能否想到去追求!</b></p><p class="ql-block"><b> 自己不知道、不練到、不想到,有人天天跟你說,你也聽不見、聽不懂;只有懂得空空靜靜的真諦,苦苦追求,聽到才會醍醐灌頂,如獲至寶。</b></p><p class="ql-block"><b> 道法自然,自然即道。</b></p><p class="ql-block"><b> 沒有絕對的空和絕對的靜,絕對的空是頑空,絕對的靜是死靜。只有自然而然的空和靜,才是自然大道。</b></p><p class="ql-block"><b> 告訴你一個秘密:道家的自然修身(打坐和站樁)和修心法,就是孫祿堂最終登上武學巔峰的核心秘密。</b></p><p class="ql-block"><b> 第三句:得來萬法皆無用</b></p><p class="ql-block"><b> 法無定法,萬法歸一。</b></p><p class="ql-block"><b> 我們對武學的認識,往往就是力量、速度和招法,而中國傳武的真諦是無力打有力,以靜制動,以無招勝有招!</b></p><p class="ql-block"><b> 力量、速度和招法都是體驗,都是過程,中國傳統武術的終極目標,就是用來超越這些體驗和過程的。</b></p><p class="ql-block"><b> 中國傳武,都是全憑心意用功夫,都是從身明、心明和手明,達到化境,最后達到以不變應萬變,以無招勝有招,無為而無不為!</b></p><p class="ql-block"><b> 當我們丟了自然,丟了一氣,沒有讓自己的身體發生本質的變化,宗師的學說就只能成為傳說,甚至成為外行笑談了。</b></p><p class="ql-block"><b> 第四句:身形應當似水流</b></p><p class="ql-block"><b>身形應當似水流是對傳武最高成就的一種形象比喻。</b></p><p class="ql-block"><b> 上善若水,水約等于道,約等于太極(太極即道之子)。</b></p><p class="ql-block"><b> 身形應當似水流,就是像水一樣無孔不入,就是無形無相,就是全身透空,就是無為而無不為。</b></p><p class="ql-block"><b> 最接近水的神韻的動物,莫過于猴子了。所以,孫祿堂人稱賽活猴!</b></p><p class="ql-block"><b> 通過自然練功,把身體松開、松透、松空,達到身明之后,身體就能像猿猴一樣靈活了。</b></p><p class="ql-block"><b> 古人類像猿猴一樣敏捷,與獅子、猛虎單挑未必輸。現代人已經失去自然,通過道法自然的練習,回歸自然本能,完全可以重新擁有賽活猴的靈敏,并重新獲得與獅子老虎單挑的能力。</b></p><p class="ql-block"><b> 中國傳武都是以道為體,取太極、五行八卦之理,效仿動物應急技擊技巧為用而創編的。</b></p><p class="ql-block"><b> 道法自然,就是學習自然精華,最后合于自然,甚至超越自然。</b></p><p class="ql-block"><b> 孫祿堂到底告訴我們什么了?</b></p><p class="ql-block"><b>一代宗師孫祿堂可謂用心良苦,他將一生武學精華,都濃縮在這首詩里!</b></p><p class="ql-block"><b> 這首詩,既是我們習武之人的路標,也是終極目標。</b></p><p class="ql-block"><b> 無論你學過多少拳,練過多少年,這里永遠都是起點,也是終點。</b></p><p class="ql-block"><b> 孫祿堂這首詩,概括起來,就是下面這6句話:</b></p><p class="ql-block"><b> 1,習武的起點是求道,終點是入道。如不以武入道為起點和終點,最多是玩玩,而不是真正的武者,也不會取得什么成就。</b></p><p class="ql-block"><b> 2,道就是自然,自然練功就是入道的練法;所有不自然的練法,都和以武入道沒關系。不但難以有成就,到老也是一場空。</b></p><p class="ql-block"><b> 3,生命過程是耗損先天元氣;練功目的是增加先天元氣。所有的有為練功,都是在耗損元氣;只有自然練功,能增加元氣。</b></p><p class="ql-block"><b> 4,自然練功就是自然而然地入靜入空。空空靜靜難求也容易,只有懂得空空靜靜的真諦,苦苦來追求,聽到才會醍醐灌頂。</b></p><p class="ql-block"><b> 5,中國傳武練功是在靜中把自己松開、松透、松空,達到身明——身體明白。只有身體明白,才能體悟到武學之道精妙。</b></p><p class="ql-block"><b> 6,身形應當似水流就是身明,身明就是無形無相,就是全身透空,就可以無為而無不為。到此方知萬法歸一,無招勝有招。</b></p><p class="ql-block"><b> 孫祿堂這首詩,用一句話概括就是:自然(打坐和站樁)練功就是以武入道的入口和終點,由此入手,明師引路,方可登上太極和武學之巔,方知我命由我不由天。</b></p><p class="ql-block"><b> 馬可同學一生最大的驕傲,就是在禪修三十年,并得到明師指點之后,意外地創編了一套大道至簡的自然練功法——《極禪自然練功法》。</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附錄:孫祿堂《拳意述真》一書自序:</b></p><p class="ql-block"><b> 余自幼年好習拳術,性與形意、八卦、太極三派之拳術相近,研究五十余年,得其概要。曾著形意、八卦、太極拳學,已刊行世。今又以昔年所聞先輩之言,述之于書,俾學者得知其真意焉。</b></p><p class="ql-block"><b> 三派拳術,形式不同,其理則同;用法不一,其制人之中心,而取勝于人者則一也。按一派拳術之中,諸位先生之言論形式,亦有不同者,蓋其運用或有異耳。三派拳術之道始于一理,中分為三派,末復合為一理。</b></p><p class="ql-block"><b> 其一理者,三派亦各有所得也:形意拳之誠一也、八卦拳之萬法歸一也、太極拳之抱元守一也。古人云:“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人得一以靈,得其一而萬事畢也”。</b></p><p class="ql-block"><b> 三派之理,皆是以虛無而始,以虛無而終,所以三派諸位先生所練拳術之道,能與儒釋道三家誠中、虛中、空中之妙理,合而為一者也。</b></p><p class="ql-block"><b> 余深恐諸位先生之苦心精詣,久而淹沒,故述之以公同好,惟自愧學術谫陋無文,或未能發揮諸位先生之妙旨,望諸同志,隨時增補之,以發明其道可也。</b></p><p class="ql-block"><b> 民國十二年歲次癸亥直隸完縣孫福全序</b></p><p class="ql-block"><b> 本文寫于2021年4月29日初稿 2024年6月2日定稿</b></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永泰县|
承德市|
运城市|
辽源市|
洛隆县|
寻甸|
兴义市|
宝清县|
合川市|
昌吉市|
青冈县|
吉安市|
门源|
平陆县|
涿鹿县|
盐池县|
晋城|
榆树市|
海盐县|
高青县|
桐柏县|
高阳县|
平泉县|
华宁县|
景泰县|
嵊州市|
台湾省|
嵩明县|
平塘县|
茂名市|
辉县市|
鄱阳县|
河东区|
抚顺市|
重庆市|
当阳市|
西乌珠穆沁旗|
新余市|
镶黄旗|
许昌县|
剑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