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平稱遼西 不過七十年<br><br> 建平縣境域,1955年前稱熱東,其后稱遼西。建平稱遼西不過70年。<br><br><div>一,熱河省<br> 熱河省是關外東四省之一。清朝為卓索圖盟、昭烏達盟。乾隆四十三年(1778)設承德府,統一州五縣,即平泉州、灤平縣、豐寧縣、赤峰縣、建昌縣、朝陽縣。民國十七年(1928年)9月17日,國民政府改熱河省,為關外東北四省之一。轄15縣、20個旗,省會設在承德縣(現承德市)。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3月,熱河省被日本侵略軍占領,劃入偽滿洲國。1948年11月12日人民解放軍收復承德,成立熱河省,歸東北局領導。1955年7月30日熱河省撤銷,承德市、承德縣、青龍縣、隆化縣、興隆縣、圍場縣、豐寧縣、灤平縣、平泉縣劃歸河北省,赤峰市、赤峰縣、寧城縣、烏丹縣、敖漢旗、翁牛特旗、喀喇沁右旗劃歸內蒙古自治區,凌源縣、建昌縣、建平縣、北票縣、朝陽縣、喀喇沁左旗劃歸遼寧省。<br><br><div>二、遼寧省<br> 清康熙元年(1662年)稱“鎮守遼東等處將軍”。康熙四年(1665年)改稱“鎮守奉天等處將軍”,即“奉天將軍”。而后“奉天”逐漸由原來奉天府名稱擴大為其所轄的整個行政區稱謂。乾隆十二年(1747年),定稱“鎮守盛京等處將軍”,即“盛京將軍”,但其所轄行政區仍稱“奉天”。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裁撤盛京將軍,設奉天省,省會為奉天府(今沈陽市)。</div><div> 1929年,張學良將奉天省改為“遼寧省”,意為“遼河兩岸永遠安寧”,但民間仍習稱“奉天省”。1932年偽滿洲國復改“奉天省”。1945年,中華民國政府改回“遼寧省”。1949年,遼寧省分遼東省和遼西省,后合并恢復遼寧省。<br><br><div>三,遼西<br> 遼西之名,最早源于戰國時期。公元前300年前后,燕國大將秦開征伐東胡,辟地千里,修長城,置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五郡,秦漢因之。遼西郡,治陽樂(今遼寧義縣西),轄境相當今河北遷西、樂亭以東、長城以南,遼寧松嶺山脈以東、大凌河下游以西地區。其后轄境漸小,十六國前燕移治令支(今河北遷安南),北燕又移治肥如(今盧龍北),北齊廢入北平郡。<br><br><div>四,熱東、遼西<br> 建平縣境域,在戰國、秦漢時期,不歸遼西郡管轄,而是歸屬右北平郡(郡治平岡,今寧城縣黑城)。1903年置縣前,歸平泉州管轄,屬承德府。置縣后,屬朝陽府。今朝陽市轄區在1955年劃歸遼寧省之前,不稱遼西,而稱熱東。<br> 其一,1945年11月初,在凌源建立冀東軍區熱東軍分區,負責熱東地區的地方軍事工作。1946年4月,軍分區在凌源刀爾登同熱遼縱隊二十七旅合并,仍稱熱東軍分區。司令員丁盛,政委王國權。 <br> 其二,抗日英雄宋凌閣, 1899年生于熱河省朝陽縣(今北票)章吉營子鄉牤牛營子村。由宋凌閣后裔宋錦春撰寫,東北大學出版社出版的《熱東抗日志士宋凌閣傳略》,稱宋凌閣為“熱東抗日志士”。<br> 今遼寧省西部的地級市有阜新市、朝陽市、錦州市、葫蘆島市,一般將這一地區簡稱遼西。其中錦州、錦西(葫蘆島)兩市,原本是遼寧省西部地區,是正宗的遼西。而阜新市于1948年4月18日改屬遼北省。1949年4月21日撤遼北省劃歸遼西省。1954年6月19日,撤銷遼東、遼西兩省建制,合并為遼寧省,阜新歸屬遼寧省。惟朝陽市所轄一旗五縣,于1955年7月30日熱河省撤銷后,才劃歸遼寧省。因坐落于遼寧省最西端,成為名副其實的遼西,至今不過70年。<br><br><div>五,熱河義勇軍<br> 東北四省,分別為黑龍江、吉林、遼寧、熱河。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日本侵略軍隨即占領東北三省,1933年又占領熱河省。抗日戰爭期間,東北四省相繼涌現出眾多抗日隊伍,分別稱為黑龍江抗日義勇軍、吉林抗日義勇軍、遼寧抗日義勇軍和熱河抗日義勇軍,統稱東北抗日義勇軍。王蘊萍(建平縣馬場鎮插花營子村人)組織隊伍參加熱河抗戰,擔任熱河國民抗日軍總指揮(少將軍銜),副總指揮李賜如(李寶璉),總參謀長榮向超。下轄兩路軍、五個師、一個炮兵旅。王蘊萍同時兼第一路軍司令:下轄二個師,第一師師長賈甫臣,第二師師長王興五;副總指揮李賜如同時兼第二路軍司令:下轄兩個師,第一師師長李海峰,第二師師長宋桂亭。<br><br></div></div></div></div></div>
主站蜘蛛池模板:
哈巴河县|
册亨县|
江西省|
连城县|
弥勒县|
手游|
甘洛县|
吉安县|
岳普湖县|
沾益县|
蚌埠市|
武安市|
湘潭市|
旌德县|
绥芬河市|
思南县|
澎湖县|
班玛县|
厦门市|
扶绥县|
大丰市|
平原县|
广元市|
昭苏县|
调兵山市|
平果县|
马边|
灯塔市|
寻乌县|
漯河市|
潮州市|
周至县|
绥化市|
永修县|
登封市|
犍为县|
项城市|
灌阳县|
万宁市|
洛浦县|
辉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