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短耳鸮:是鸮形目鴟鸮科長耳鸮屬的鳥類。這種中等體型的鸮類在日間更為活躍,常見于開闊的田野或沼澤地帶,以小型哺乳動物為食,分布廣泛,遍及北美、歐亞大陸、南美草原以及冰島、夏威夷和加拉帕戈斯群島等地。</p><p class="ql-block"> 短耳鸮體長34-43厘米,體重206一475克,雌鳥略大于雄鳥。羽毛呈淡褐色,腹部顏色最淺,翅膀及胸部有條紋和斑點。翼尖附近有明顯的淡色斑塊。頭部圓大,耳羽極短,不明顯。面部盤灰白色,眼眶黑色,眼晴黃色。雄鳥面部盤白色偏灰,雌鳥整體顏色更深。幼鳥外觀與成鳥相似,但上部羽毛更暗,具淺色尖端。</p> <p class="ql-block"> 在繁殖地會發(fā)出一系列低沉的“呼呼”聲和各種刺耳的吠聲。在繁殖地以外的地區(qū),它們很少發(fā)聲。</p><p class="ql-block"> 與長耳鸮的區(qū)別在于:短耳鸮有黑色眼影,眼為光艷的黃色,耳羽不明顯;而長耳鸮眼紅黃色,耳羽明顯。短耳鸮偏好開闊草地,白天活動,長耳鸮則要夜間活動。</p> <p class="ql-block"> 棲西于低山、丘陵、平原、沼澤、湖岸和草地。多在黃昏和晚上活動,但白天亦可見其活動,飛行時貼近地面,常交替進行鼓翼飛翔和滑翔,以鼠類為主要食物,也會捕食小鳥、蜥蜴、昆蟲等。</p><p class="ql-block"> 繁殖期為4一6月,巢筑于沼澤附近地面草叢或次生闊葉林內(nèi)的朽木洞中。每窩產(chǎn)卵3一8枚,卵為白色,由雌鳥孵化,孵化期24一28天。雛鳥晚成性,約24一27天后可飛翔。</p><p class="ql-block"> 短耳鸮在全球的分布與數(shù)量受小哺乳動物密度影響,數(shù)量波動較大,部分地區(qū)的種群呈現(xiàn)下降趨勢。</p> <p class="ql-block">2024年4月拍攝于晉寧東大河濕地</p><p class="ql-block">拍攝/后期/大海一FWZ</p><p class="ql-block">2024年11月8日制作</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望都县|
大化|
仁布县|
思南县|
玛纳斯县|
正蓝旗|
临桂县|
乌拉特前旗|
涟水县|
桂平市|
贺兰县|
平山县|
兰西县|
仙居县|
霍山县|
禹城市|
鲁山县|
万载县|
孝感市|
兖州市|
会理县|
红原县|
南丹县|
嘉鱼县|
宿州市|
遵义市|
城步|
吉安市|
岢岚县|
雷波县|
霍山县|
曲麻莱县|
吴旗县|
县级市|
江阴市|
丹江口市|
肇东市|
崇仁县|
德令哈市|
乌拉特前旗|
托克托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