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儻駱古道林間小路</font></h1><div><font color="#ed2308"><br></font></div><div> 在三國時期,劉備在漢中建立了對付曹魏的軍事基地,征戰進退,儻駱道是通北的首選道路。中唐以后,儻駱道成為官道,官員任免,回京述職,多走此路,路上曾經遍布亭帳館舍,以備軍旅之用。<br> 儻駱道,從周至駱峪口沿駱峪、經厚畛子,越興隆嶺,沿酉水華陽至洋縣。這條路線主要于軍事活動。正始二年(244),魏將曹爽出駱峪伐蜀。甘露二年(257),蜀將姜維出儻駱道伐魏。唐代,儻駱道曾一繁榮,成為由長安入川最捷近的道路,沿途館驛多達11處。建中四年(783年)德宗避亂南鄭,廣明元年(880年)僖宗去蜀,都取道儻駱。<br> 相傳當年楊貴妃就是取道儻駱道,再沿漢江水路入長江到達揚州,最后飄洋過海去了東瀛。<br> 儻駱道遠古以來由先民開辟,一直是溝通南北的捷徑,較多歷史記載見于《三國志》,與軍事行動密切相關。三國時期,劉備在漢中建立了對付曹魏的軍事基地,征戰進退,儻駱道是通北的重要道路。因這條道路山高谷深,人煙稀少,行程相對較短,且北指關中腹地,南抵漢中門戶,便于藏兵、調兵和出奇兵,每到戰爭時期,古道上戰事頻繁,羽書飛馳。有趣的是,雖然漢劉秀起兵征戰過程中與儻駱道關系并不密切,且在正史中未見相關記載,但儻駱道上,尤其在南段,大部分的歷史傳說與他相關,如馬道梁上有三塊呈品字形分布,有一人多高的大石塊叫支鍋石,相傳是因劉秀行軍至此支鍋造飯而得名;梁東側有條細長彎曲的山脊叫蟒嶺,相傳是有條修煉成精的大蟒,在劉秀與王莽激戰正酣時趕來助戰,希望立功受封,獲得正果。劉秀雖然戰事不利,但他是真命天子,封賞是有效力的。可這位蟒妖能力有限,貽誤戰機,遭劉秀斥責,失望羞愧之下,盤桓曲蜷在此化作蟒嶺。興隆嶺以南最高的山叫漢王山,也因劉秀得名。又有山民講,漢王山是劉邦行軍布陣的地方,等等,不一而足,大部分與劉氏宗室和龍蛇有關。 到了唐代,國力強盛,經濟繁榮,關中陜南物資轉運激增,商賈往來不絕,每條南北古路都經過大規模的整修,有關儻駱道的記載不絕于史書典籍,蔚為大觀了。唐代是儻駱道通行條件最為完備,商旅往來最為頻繁的時期,有三十里一驛站,十里一郵亭之說。唐高祖武德七年,即公元624年,朝廷征調民力整治疏通了儻駱道,在北口設置了駱谷關。整個唐代,儻駱道作為官驛大道,尤為通暢。公元784年唐德宗李適為了躲避朱泚兵變,經儻駱道逃難來到漢中。德宗長女唐安公主時年23歲,因經受不了一路的艱難困苦,到洋縣后不久暴病身亡,就地安葬在縣城西40里的馬暢鎮。德宗悲傷之極,雖在逃亡途中,仍以相應的規格埋葬公主,現公主墳被作為歷史文物和旅游資源得以保護。還有一種傳說,安史之亂后,楊玉環并沒有在馬嵬坡被吊死,后來走儻駱道逃到了日本。 唐代以降,政治經濟重心東移南遷,關中的經濟地位不復往昔,關東通往河南湖北的武關道,關西通往四川的陳倉道地位凸現,儻駱道不再整修,逐漸衰落。到了近代,隨著佛坪縣城東遷到佛坪袁家莊,108國道(周城公路)開通,儻駱道已被廢棄,再也見不到各色風塵仆仆的行旅了。只留下了大量的神怪志異,還有無數的英雄偉績和傳奇故事在山民間口耳相傳。 [1]<br> 儻駱古道自然風光極為美麗,古道南端地處亞熱帶低地山區,氣候濕潤,降水豐沛。海拔2000米山區,年平均降水超過1000毫米。即使氣候變暖,暖冬持續,降水減少,這里的雨雪增減量也不是很大。因而,秦嶺南坡和大巴山區,成為漢水最為可靠的水源地。在以往年份,雖然山上積雪沒有這般厚,但仍覆蓋高山地帶,歷經數月才消融,保障了山間河溪水流常年不斷。古道的北端,在秦嶺北坡的駱峪中,雖然地處暖溫帶季風氣候,但山谷中仍是草木蔥蘢,溪水奔流。秦嶺北坡的山勢陡峭,與秀麗幽深的南坡比較起來,這里的景色更壯觀一些。<br></div>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六盘水市|
余干县|
呼伦贝尔市|
商都县|
左权县|
龙口市|
麻江县|
锡林郭勒盟|
常宁市|
嘉定区|
偃师市|
济源市|
正阳县|
西林县|
峨眉山市|
大姚县|
壤塘县|
城口县|
宜宾县|
勐海县|
林芝县|
金塔县|
莱芜市|
泰和县|
社旗县|
横峰县|
那坡县|
漳州市|
敦化市|
老河口市|
梁平县|
嘉禾县|
罗源县|
佳木斯市|
华阴市|
潞西市|
日喀则市|
陆河县|
宿迁市|
北川|
唐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