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中國大運河博物館坐落于揚州三灣古運河畔,門前運河上有一座鮮紅色幾何造型的鋼構橋,在橋上向著博物館方向就能看到運河塔。</p> <p class="ql-block">參觀中國大運河博物館的預約很火爆,一周內根本預約不到。我等是采取了特殊手段,才得以入場參觀的。之前,通過媒體也了解到不少大運河的相關信息。參觀中國大運河博物館,系統了解大運河的前世今生,是我一直的夙愿。</p> <p class="ql-block">中國大運河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一項偉大水利工程,是世界上開鑿時間最早、規模最大、線路最長、延續時間最久的人工運河,2014 年收入《世界遺產名錄》。</p> <p class="ql-block">中國大運河開鑿于春秋晚期,隋代時第一次全線貫通,元代完成第二次大溝通。它是世界上唯一一條為確保漕運安全,達到穩定政權、維持統一的目的,由國家開鑿和管理的人工運河。歷經兩千余年的持續發展與演,它成為一個偉大農業文明的運行核心,溝通了國家的政治中心與經濟中心,促進了經濟繁榮、文化交流和科技發展。</p> <p class="ql-block">京杭大運河,這條貫穿中國歷史與地理的千年古道,承載著2500多年的故事。其起源可追溯到春秋時期,吳王夫差為北伐齊國而開鑿的邗溝,巧妙地將長江與淮河相連接。到了隋朝,隋煬帝對運河進行了前所未有的擴修改建,使其成為連接洛陽與涿郡的交通大動脈,被后世譽為隋唐大運河。元朝時期,為了進一步強化南北的交通聯系與經濟發展,元世祖忽必烈下令對運河進行裁彎取直,最終形成了我們今天所見的京杭大運河。</p> <p class="ql-block">陵口石刻,南朝(420-589)陵口石刻位于江蘇省丹陽市陵口鎮東南,夾峙在與大運河交匯的蕭梁河兩畔,為南朝齊梁帝王陵區入口標志,陵口因此而得名。陵口石刻是丹陽現存石獸中最大兩只,東為天祿,西為麒麟,足部皆殘。麒麟身長3.95米,腰圍3.6米,殘高2.9米;天祿身長4米,腰圍3.9米,殘高3.60米。</p> <p class="ql-block">唐宋對江南運河的治理。唐潤州刺史齊浣創建京口埭,節制水流;李豫治理練湖,蓄水濟運;常州刺史孟簡重開常州以西的孟瀆故渠,引江水南注通漕。北宋知潤州(江蘇鎮江)林希,在呂城堰建置上下閘,定時啟閉; 王愈提出監察辦法在京口、瓜洲、奔牛、潤州、常州等處建閘。杭州蘇軾疏浚苑山、鹽橋二河,同時造堰建閘,定時啟閉,分受江潮及西湖水,便利公私舟船通行。</p> <p class="ql-block">元代定都大都(今北京),國家政治中心北移。世祖忽必烈下令開鑿濟州河、會通河、通惠河等河道,根本上改變了淮河以北大運河的格局。從此,大運河不再流經洛陽, 河南和安徽北部的河段被廢棄,南北實現直行,航程縮短900多公里。現今意義上的京杭大運河由此誕生,成為世界上最長的人工河渠。明清時期,經過不斷整治修葺,新建、改建多處河道和水工設施,并完善漕運管理制度和機構,京杭大運河成為全國交通大動脈。</p> <p class="ql-block">石鋪路(清)。此石鋪路為江蘇鎮江鐵管城遺址考古發現的石鋪路面的一部分。石路東西向分布,揭露部分長約27米,寬約2米。根據地層疊壓關系,推測石路為明代始筑。清代晚期廢棄。</p> <p class="ql-block">大運河是人類歷史上超大規模水利程的杰作,以其世所罕見的時間與空間尺度,證明了人類的智慧、決心與勇氣。各具特色的高水平工程規劃,出現在不同的水資源和地形地質條件的區段,綜合解決了水、引水、節水、行船、等難題,大運河由此成為連接南北、通全國的交通網絡。按照工程系統類別分類,水源工程、水道工程、工程管理設施和運河附屬建筑等組成了大運河遺產的基本框架,是中國傳統水利科技成就的集中體現。</p> <p class="ql-block">濟勝通惠,白浮引水 -﹣元代通惠河水源工程。因沒有合適的水源,元初開鑿的京杭大運河無法直通京城。從南方運來的貨物只能在通州上岸,再轉由陸路運輸,耗費了大量的人力與物力。為解決通州至京城最后的一段漕運。著名水利工程專家郭守敬于至元三十年(1293 年)開鑿通惠河,至此南北走向的京杭大運河全線貫通。</p> <p class="ql-block">閘漕越嶺,會通引泉-﹣明代會通河水源工程。會通河又被稱作 "泉河",其水源很大程度上倚賴山東省西部諸泉的補濟。明初開會通河時,運河水量嚴重不足,明政府通過疏通泉源水道、調整泉源流向以及興修調節水量的設施,使魯西地區豐富的泉水資源成為保證會通河水源的重要手段。</p> <p class="ql-block">元明清時期,侵湖圍墾日漸增多。元初,全湖皆被墾為農田。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重開為湖,委人管理疏治。明洪武年間在下湖東堤建三閘,引湖水濟運,后漸湮塞。明末清初,侵田更甚??滴跄觊g,上練湖全部變成農田,下練湖也被私墾,湖閘荒廢,難以蓄水。清道光(1821-1850年)年間,將練湖改為濟北丹徒運河,同治七年(1868年)修復練湖 4 閘,光緒九年(1883 年)再次重修。1928 年練湖開墾為農場,蓄水功能完全消失。</p> <p class="ql-block">?大運河穿江過河處,怎么樣保持水位平衡和船只通行呢?方法是通過設置船閘和水閘來調節水位。?具體來說,船閘和船閘之間的空間被稱為閘室,通過連通器原理,慢慢把船只抬高到相應水位,確保船只順利通行?。</p> <p class="ql-block">虹橋?位于京杭大運河杭州段,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橋。它已有將近400年的歷史,橋上有三個大孔,橋墩兩邊有石獅雕像,是拱宸橋的守護神。橋上也有不少游客和當地居民,展現了杭州的歷史文化和現代生活的和諧共存?。</p> <p class="ql-block">大運河的國家管理始于春秋,興于隋唐,盛于明清,內容紛繁復雜,涉及職官機構、漕運倉儲、鈔關郵驛與閘壩和船政等諸多方面。國家興衰與運河命運休戚與共,運河通則王朝興,王朝衰則運河廢。大運河貫通了南北江河,也連接了海陸內外,促進了中華文明與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鑒,鑄造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開放包容的精神特質。</p> <p class="ql-block">中國大運河是世界上唯一一個為確保漕運安全,以達到穩定政權、維持統一的目的,由國家開鑿和管理的巨大工程體系。為確保其正常運轉,歷朝歷代對其進行了精心的組織、維護和管理。</p> <p class="ql-block">隋代通濟渠、永濟渠的開通,形成了政治中心與經濟重心的連通。為適應漕糧的運輸中轉,隋代開始建設一系列漕糧儲存倉和中途轉運倉場,并初步形成了水運儲倉體系。漕運規章制度始創于唐。發展到宋,漕綱始定,漕運體系得以真正完善。</p> <p class="ql-block">明朝規定的各省漕糧份額。</p> <p class="ql-block">清代漕運經歷了由盛而衰的過程,清前期沿襲明代成規,利用運河進行漕運。1873年,運河淤塞,漕政弊壞,清政府改由外輪海運漕糧。光緒二十七年(1902年)隨著漕糧折合成銀兩征收,京杭運河漕運事業終結。</p> <p class="ql-block">乾隆南巡圖。</p> <p class="ql-block">大運河不僅貫通了中國南北,同時銜接、延伸了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促進了貿易往來,既是溝通中外的經濟橋梁,也是聯結東西的文明紐帶。世界文明依靠大運可交流互動,不同文化在大運河的包容下交相輝映。</p> <p class="ql-block">大運河,不僅是糧食、鹽鐵等物資運輸的交通保障,更是沿岸腹地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對沿岸的興衰、新舊社會形態的更迭、民間風土人情的移化、中外經濟文化的交流等產生了不可磨滅的影響。大運河影響都城的選址與規劃,也影響沿線工商業城鎮的興起與衰落;塑造了沿線一代代人獨特的生活方式,衍生出豐富長久的經濟、社會、文化價值。</p> <p class="ql-block">水上運輸有利于瓷器的保存和批量運輸,運河的暢通促進了陶瓷生產和貿易。運河沿線的河北、河南、安徽、浙江等地區窯場廣布,技術先進。各地窯口生產的瓷器不僅運往全國各地,而且遠輸海外。</p> <p class="ql-block">江南絲織業在六朝時期已具特色,至唐宋達到較高水準,明清時期,江南是全國絲棉紡織業中心、分工細、產量多、質量高。紡織品貿易成為運河商品流通最主要的內容,遠銷華北、西北、遼東的布匹綢緞都經運河北上。遠河沿線形成很多紡織品中轉市場,尤以山東臨清為最。</p> <p class="ql-block">官窯貢磚。明永樂年間,山東臨清、江蘇蘇州等地的磚瓦燒造業因運河暢通而迅速發展。在明成祖朱棣營建紫禁城的過程中,臨清、蘇州等地被欽定為御用貢磚的燒造基地。這兩處的貢磚燒造后,即由運河運至北京。</p> <p class="ql-block">蘇州盤門模型。盤門位于江南運河蘇州城區段的故道上,是連接大運河與蘇州城的重要節點,也是全國現存唯一的水陸并聯城門。始建于公元前514年,是春秋吳國時期伍子胥所筑蘇州城八座城門之一、現存的城垣為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修筑,由兩道陸門、甕城與水門組成,兩道陸門間為近方形甕城,水門由相距4.6米的內外兩重城門組成、內外水門之間,南北砌泊岸,東南隅城墻內辟有洞穴通道、可循石級登城。</p> <p class="ql-block">慶云樓位于北京市西城區的煙袋斜街內,距離什剎海景區僅一步之遙,而什剎海是京抗大運河的終點之一?。</p> <p class="ql-block">大運河是流動的文化,延續了中華文明的輝煌歷史?;厥兹辏\河開通,滋養兆民,鑄就了炎黃子孫生生不息的家國情懷,塑造了華夏大地多元一體的文化格局。走進新時代,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方興未艾,國家文化公園規劃有序推進,古老的大運河以新生的文化景觀形態,散發著世界文化遺產的卓殊魅力,彰顯著中華民族改革創新的時代'精神和兼收并蓄的文化品格。</p> <p class="ql-block">今天的中國大運河,不僅是重要的文物保護單位和世界文化遺產,更是活態的交通設施、水利工程、生態廊道、文化景觀和旅游目的地,將一如既往地對經濟社會發展、文明交流互鑒發揮重要作用。</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锡林浩特市|
汽车|
额济纳旗|
湘乡市|
拜泉县|
龙岩市|
化德县|
白河县|
宜丰县|
永宁县|
旬阳县|
晋江市|
荔波县|
高淳县|
德江县|
阿巴嘎旗|
大邑县|
吕梁市|
成武县|
拜城县|
彭阳县|
湘西|
灌阳县|
海晏县|
白城市|
东明县|
安丘市|
兴业县|
长顺县|
四川省|
水富县|
南投市|
新巴尔虎左旗|
东台市|
苏尼特左旗|
集贤县|
石城县|
洪湖市|
海丰县|
江安县|
忻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