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前幾日,讀到《五百年前是一家》一文頗為感慨。尤其是文中“槐樹上墜滿了槐豆,槐豆像一個個小葫蘆串在一起,似骨肉相連的兄弟,在陽光下相依相靠,自在著”的描述,更是令人充滿遐思,也讓我陡然萌生想去洪洞古槐下看看的沖動……</p><p class="ql-block"> 在我老家村莊南首的西側,也有一棵老槐樹。那時年幼,壓根就不曾顧及她的來歷。后來工作在外,家鄉(xiāng)的古槐也就成為了我心中的記憶。</p><p class="ql-block"> 父親是教師,也算是村里的文化人。有一年過節(jié)回家,已離休的父親正伏案為村內(nèi)王氏族譜寫序。那時起,我才知道:菜園村,明徙立,抱子槐,挺矗立。見證六百春秋。</p><p class="ql-block"> 2011年的春天,父親給了我一本編制、裝訂精美的《王氏族譜》,并叮囑我說:有空看看,知道你的根來自哪里。因心不在焉,回家后就將其束之高閣了。</p><p class="ql-block"> 近些年,生活富裕了,尋根問祖的人也多了起來。這也難怪,人到世上走上這么一遭,最終去哪里,大家心里都清楚,但自己的祖先來自哪里,對好多人來說心里卻是一個謎,知道的也大多只是相傳。</p><p class="ql-block"> 盡管將《王氏族譜》束之高閣,但幾次搬家,我都將它完好無損地保留至今。</p><p class="ql-block"> 也許已是耳順之年,再次仔細翻閱,感覺的確與以往有些異樣。族譜開首便是《老槐樹記》,詳細記載了菜園村和老槐樹的來龍去脈,也一并詮釋了“先有老槐樹后有菜園村”的紛爭。至于是否是傳說,我無從考究。既然寫上族譜了,我就相信。</p><p class="ql-block"> 菜園村王姓祖先是由明朝洪武年間自山西遷徙,始祖王剛也在移民之列。首遷于河北省棗強縣南關而居數(shù)載,明永樂四年(1406年)二次移民,王氏祖先王堯當時任棗強縣執(zhí)事,奉命帶隊遷移。</p><p class="ql-block"> 王堯又名王華,是保定府臺的二公子。自幼習武、為人耿直,且喜好行俠仗義,打抱不平。當時,他肩挑一旦筐,帶著自己的一雙兒女與移民一起遷移。有時為了吃上一口飯,他不得不在沿途百姓家干幾天活掙些報酬。就這樣,他一邊打工一邊行走,并為移民擺平了很多麻煩,大家都熱情地稱呼他為“大王”。</p><p class="ql-block"> 幾經(jīng)周折,他們來到了山東青州府樂安縣東南鄉(xiāng)。那里的陽河上有一座小橋,為路人必行之路。當?shù)赜袔讉€地痞把持此橋,凡行人車輛都要收錢。王堯見此后不由義憤填膺,出面阻止。并在聶村(現(xiàn)為河溝)前住下,定期到陽河橋上查看,以防地痞再行搗亂。兩岸農(nóng)民拍手稱快,為感其德,稱該橋為“大王橋”,一直流傳至今。這也是今天大王橋的來歷。</p><p class="ql-block"> 王姓在聶村前居住逐漸繁衍成莊,人稱王家莊子,并由此向東近三里開辟了屬于王姓的菜園地。由于王家莊子近靠陽河,地勢較低,加之陽河每到夏天經(jīng)常決口,深受其害。</p><p class="ql-block"> 隆慶二年(1568年),因洪水過大,王家莊子房屋傾、圯難居,遂陸續(xù)遷往地勢較高的菜園地居住,取莊名菜園。閑暇時,王氏祖先在菜園地挖掘了一處水井。為了方便休息乘涼和思念山西洪洞縣廣濟寺的古槐,又在水井旁栽植了一棵槐樹。從此以后,也就有了村人世代口碑相傳的“先有老槐樹后有菜園村”的說法。</p><p class="ql-block"> 在當?shù)兀@顆古槐樹早已遠近聞名,村里老少皆稱她為“吉祥樹、老槐爺”。有一些村民認為和堅信,老槐爺是有靈性的,是她們心中的圖騰。誰家有喜事,都要到古槐前張貼喜字,鳴放鞭炮;如有身體不適者,也要到古槐前燒香祈禱;有的還要刮點樹皮、折一截樹枝帶回家燒水喝或燙洗患處。痊愈者(心理療法)則會前來祭奠還愿;也有不育不孕者前來與古槐擁抱,祈求添子多福。</p><p class="ql-block"> 有一年的春節(jié),村內(nèi)王氏家族舉辦了一次盛大的祭祖儀式。在一處寬敞的廳堂內(nèi),中間擺放著供案、祭品;“同姓同族同思水源木本,共祖共宗共念春露秋霜”的對聯(lián)分列兩邊;四周懸掛的幔帳上書寫著王氏家族的歷代祖先,以及分枝散葉后的第幾公支、第幾世孫。老槐樹的腰身上也系上了長長的紅絲綢。</p><p class="ql-block"> 農(nóng)村老家有起早過年的習俗。大年初一,天還沒亮,窗外就已傳來噼噼啪啪的鞭炮聲。待家人盛上第一碗水餃,父親對我說:你在村上住的時間少,祭奠祖上的第一碗飯你去送吧,別忘了磕頭。</p><p class="ql-block"> 祭祖從除夕就已經(jīng)開始了。當我踏著夜色、拎著盛裝祭品的籃子、聽著或遠或近零星的鞭炮聲來到舉辦祭祖儀式的院子時,里面已有好多人,同我一樣拎著籃子很虔誠地排成隊列站在那里,并依次進屋,在香案上敬獻祭品、下跪磕頭,也有老者一邊磕頭一邊說著什么。</p><p class="ql-block"> 這天來參加祭祖的,不是只有本村的王姓族人。同姓同族同宗且居住在外鄉(xiāng)的,也從幾十里外趕來祭祀尋親。大家相互或由他人介紹,各訴輩分,若是長輩則趕忙下跪磕頭拜年。臨近中午,輩分高的族人一聲招呼,外鄉(xiāng)的親人們就分別由村里的家人領回吃飯,推杯換盞,其樂融融一家親。</p><p class="ql-block"> 大年初三的下午,日頭還高高的,老槐樹下就已擺好了供案祭品。王姓的族人們就老老少少按時辰聚集起來,一起為祖先送別。俗稱“送老爺老媽”。 族長高頌祖上功德,孝子慈孫跪拜叩謝庇蔭;鞭炮聲脆,人聲鼎沸,好一處熱鬧的場景。</p><p class="ql-block"> 如今,古槐樹高近十五米;樹干胸徑約1.6米,需用四人合抱才能抱過來;樹冠直徑18米。其主干外層早已開裂干枯,不知何年間,從樹內(nèi)部又長出一樹,且呈逆時針方向扭轉上長,人稱”槐中抱子古槐”。如今根深葉茂、遮天蔽日。</p><p class="ql-block"> 多年來,古槐前一直香火不斷。鼎盛時期,念佛唱小調(diào),唱曲扭秧歌,外加圍觀者多達上千人,宛然成了一個中型廟會。村人們唯恐把老槐樹刮死,特意修建了鐵圍欄進行保護。直到2023年村莊改造,為便于觀賞,又重新修起了大理石矮墻圍欄。1985年,老槐樹被定為縣級文物。</p><p class="ql-block"> 《五百年前是一家》中說:古大槐樹至今已有1800多年歷史。清朝順治年間,汾河發(fā)大水,古大槐樹被沖毀。1914年在古大槐樹的原址上修建的遺址,以碑代樹,碑寫“古大槐樹家”;在古大槐樹上生出的二代大槐樹有四百年的歷史,于上世紀七十年代干枯。但令人欣慰的是,旁邊第三代大槐樹已近百年,依然枝繁葉茂著。</p><p class="ql-block"> 作者實地見證,所述一定是真實的。而2009年修訂的王氏族譜中《老槐樹記》卻寫到:據(jù)說,洪洞的老槐樹仍在。當初,為了思念山西洪洞縣廣濟寺的古槐而在菜園的水井旁栽種下的那顆小槐樹,如今已經(jīng)歷了六百多年的春秋。它矗立在菜園村的村頭,與洪洞的老槐樹隔空相望,共同無言而真實地見證著這里的生靈生生不息的歷史足跡,護佑著這片土地。</p><p class="ql-block"> “據(jù)說”二字有時候也會成為一種念想。族譜中既然是據(jù)說,那就據(jù)說吧,就當洪洞的老槐樹還在。讓這份念想留在人們心中,或許會成為后人尋根問祖的一種寄托!</p><p class="ql-block"> 寫下這些文字后,我特意讓老家的發(fā)小拍了一張老槐樹的照片。看到照片,我很欣慰。改造后的村莊煥然一新,那棵庇佑祖祖輩輩繁衍生息的古槐依然枝繁葉茂著……</p>
主站蜘蛛池模板:
翁牛特旗|
英超|
基隆市|
临泽县|
隆尧县|
毕节市|
英吉沙县|
台北市|
孝义市|
虞城县|
中超|
平罗县|
兴城市|
大连市|
永康市|
大庆市|
扶余县|
正镶白旗|
山阴县|
包头市|
青河县|
于田县|
噶尔县|
苍溪县|
永兴县|
新沂市|
峡江县|
杭锦后旗|
庄浪县|
通城县|
郎溪县|
临汾市|
峨眉山市|
泰安市|
香港
|
准格尔旗|
门源|
称多县|
沅陵县|
象山县|
洛浦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