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所談論的讀書范疇,僅限于文學,又以小說為主,非囊括通常意義上的科學、經濟等實用類書籍,雖文史哲有共通之處,譬如《史記》既是史書,亦可作為文學書,然而自古洎今已經約定俗成被視作文學作品,另如《莊子》之文哲雙重屬性,諸如此等亦為談論之對象。但我今日的主題重點并不在于某某具體書籍對象的剖析上,而是要闡述一種觀點,那就是:只有讀中國古典文學,才能獲得真正的文學體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予日間所讀之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當然,世界上沒有任何絕對的事情,也同樣沒有絕對的論斷,我的厚古薄今的觀點也只是從普遍角度來看的,最后可以總結為:古代的書大多是好的,現代的書大多是糟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那么古典文學好在哪,現代文學糟在哪,歸根結底在于文學內涵的基本屬性——文本語言。比較兩本小說作品的優劣,最直觀的評判標準就是文本語言的描寫上,情節各不相同,傳達的主體思想也因人而異,故事性和思想性沒有比較標準可言,真正可以直觀一目了然看到的,就是文本語言描寫的好壞。一本好書上手毋須閱讀幾個章節,只要一段或一頁,就可以獲得好的閱讀體驗,感受到文字的魅力所在,相反,一本爛書讀來語言索然無味,或如同嚼蠟,或流水賬似的平鋪直敘,毫無手法可言,雖然故事性很好,這也不是好的文學作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不要說《紅樓夢》因其超前的反封建意識的高度思想性而引領高峰,也不必說《金瓶梅》深刻批判了明代社會黑暗面而開創反面描寫方式的獨樹一幟,這些都不是支持它們屹立文學巔峰的主要因素,直接的講,就是因為文本寫得好,語言技法高超,人物形象刻畫生動,文本包羅萬象,多博物雜學知識,讀來雅而不艷,質樸而不庸俗,幾乎沒有一句累贅之語,緊湊而又多產,繁復而脈絡清晰,令人有細細品味的余地,閱讀一頁就會獲得一頁的享受在優質語言文字之中的愉悅體驗和各種雜學知識的汲取學習之路上,唐詩宋詞更不必說,其精煉的內涵和所傳達的語言文字的美感是其他文學作品所不能相及的。所謂文學,文字的學問,最直觀的評判高低的指標就是文字的運用上,其次才是對故事情節的考究,對主體思想的剖析。反觀當代文學,所謂獲得諾獎的《生死疲勞》,亦或流行暢銷頭版的《活著》,還有等等所謂口碑卓著之書,我不知此等書好在何處,或許故事情節離奇曲折,所反映的社會問題些許深刻,然而以我自身的閱讀體驗而言,讀了一段而已就毫無進展下去的興趣,我生怕“辱沒”了大作,又耐心看了幾頁,努力發掘文字藝術之處,然而事與愿違,皆乃流水賬似的語言,非是味同嚼蠟,實乃無物可嚼,讀了幾頁不知看了什么,空空如也,此種作品實在難入我目分毫。讀《左傳》雖有詰屈聱牙之感,然文辭之意味,令人品味非常,雖讀之一段之語,足矣回味無窮,而諸如以上當代“大作”,我讀之數頁,不惟無有品味之余地,反而一片茫然,許多的文字都是白白過了一遍腦力而已,我之腦力都被浪費了,于己深有愧色。再往前追溯,現代文學之經典作品《四世同堂》,此部書看似或許有如《紅樓夢》一般之感,然而真正讀之,此實乃味同嚼蠟無疑了。然而也不乏佳作,《家》、《圍城》、《邊城》、魯迅之文,皆乃文學新老交替之際產物,此時的文章還是好的,但也只是局部語言描寫的出色,其通篇的文本風格還是不能與古典文學中的優秀作品相提并論,差之非一星半點。同理,古典文學中也有糟糕的,諸如《封神演義》、《隋唐演義》、《鏡花緣》、《野叟曝言》、《說唐》、《說岳全傳》、《三俠五義》等,它們名氣很大,但要么冗繁枯燥,要么敘述手法單一,亦是名不副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現代文學多是壞在了學習西洋小說的敘事方式上,長篇大論的心理描寫,此乃新文學變革上最大的敗筆。古典小說是通過對人物神形舉止的刻畫來反映心理情況,有些地方只一語寥寥幾個字就有傳神的效果,此種寫法的優點是言簡意賅,給人細細品味的空間,有玩味感,不影響情節的發展,前后緊密連接,毫無阻滯。而現代小說往往嵌入大段的心理描寫,這種人物刻畫方式盡顯低級,等于直白分明的交代出人物的性格特征,而不是通過其他側面描寫來襯托出人物的形象,毫無對文本語言的品玩之地,并且很影響情節發展的進程,降低閱讀體驗。說及此,談到現代小說借鑒外國文學的寫法,就不得不引出我另一個觀點,那就是:中國人不能真正的閱讀出外國文學名著的價值所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答案很簡單,那就是語言的障礙。我們所看到的外國文學名著,諸如《紅與黑》、《百年孤獨》、《復活》等,它們在中國擁有廣泛的喜愛群體,但這些人真的感受到這些作品真正的文學魅力之處了嗎?他們所讀懂的只是這本書的故事情節和主體思想,根本不能體會到原作文本文字的文學美感和價值所在。因為所讀皆乃譯本,先不說英文譯成漢語之后的流失“水分”,一本書的不同譯者會根據各自的主觀所想而所譯不同,這就產生了分歧,即使能讓所有譯者保持一致譯法,我們看到的也只是漢字版的《百年孤獨》,它的語法規則已經完全轉化為漢語形態了,并且直觀呈現出來的效果就是流水賬一樣的白話語言,無非“哦,啊,親愛的”此等書面感覺,單就文本而言,它可能連中國普通的二流現代小說作品的語言美感都不如,就是一部單純平鋪直敘的故事書而已,何談名著?所以說現代多數人對于讀書的閱讀知趣,可能也就只停留在了對于這本書的故事性的解讀而已,完全忽視了對于文本語言這一最重要評定書籍質量高低標準的指標的審美,并且有些人倒反天罡似的認為古典名著反而成了讀不進去的書,對古典書籍文本的文字失去了閱讀趣味,不惟體會不出美感,反而覺得枯燥乏味,這是很令人感到悲哀的,長遠來講,這關系到傳統文化的傳承問題,細思極恐。話鋒回轉,《百年孤獨》確實是世界名著,但閱讀前提是以英文原本的方式去品味,這對于閱讀者而言,最基本的要求是要能看懂英語,這還不夠,還要對英文的各種遣詞造句和不同語態環境下的不同詞匯的用法和意思了熟與心,還是不夠,還要對作品所在國家的風土人情,世故百態有所了解,不夸張的說,要以一個真正的以英文作為母語的土著讀者的身份去閱讀《百年孤獨》,才能真正的品味到其文學內涵和文本藝術的價值所在,這才是在讀真正的具有極高文學藝術價值的世界名著《百年孤獨》,而不是我們平日所讀的中文“故事書”性質的《百年孤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放勛公曰:古人生猛而有義,今輩文明而無剛。——《放勛公閱〈新列國志傳〉衛懿公好鶴亡國篇札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上述論斷是圍繞談讀書的范疇而言的,下面我要談的是如何讀書,讀書法的問題。我反對一目十行式的速覽,即使是閱讀過程毫無障礙,通順無阻的情況下,也應放緩速度,細致品讀。一是有些語句需要反復思考推敲才能真正體會其隱藏含義,二是對于著書者的尊重,著書者嘔心瀝血、夜以繼日寫出的作品,少則幾月,多則數載,而己身倉促間一蹴閱完,實是有輕褻之意。讀的再多再快,若是沒有記住多少東西,光走馬觀花也是無濟于事的,若想對己身有所提升,要精讀細讀,尤為重要的是,遇到不認識和不確定字音字義的字,或由此關聯所想到的其它生僻字詞,一定要及時查閱,并且有意識把它記住,一時可能會忘,但在后續的閱讀過程中,還會碰巧遇到它,如此反復查閱記于心中,日久則會了熟于心,長此以往,日積月累之間就會積累很多字詞和駁雜細碎知識,平日里不見經傳,真到用時則會隨口而出,蹴筆而就,潛移默化間有所提高,如此讀書,才能明智漲識。故我總結為:書讀不在多,在于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干事者勿求貪心,貪多則易失,亦勿多動氣,氣大則運蹇,旋踵苦難即至,應戒急躁,否則多羈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放勛公讀《新列國志傳》蹇叔規諫秦穆公之語有感札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以上是我自身的讀書心得,今分享于眾,固然有個人偏見局限之處,諸君擇其善者而從之,亦不失為一好處。最后對于文學書之推薦,無非經史子集,我以為,散文則讀《史記》、八大家、《莊子》,詩歌則為《唐三百》,小說則有《紅樓夢》、《金瓶梅》、《水滸傳》、《三國演義》、《西游記》、《儒林外史》、《聊齋志異》、《新列國志傳》,皆為精品矣。</span></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安塞县|
图木舒克市|
阿坝县|
新闻|
崇信县|
张家港市|
广南县|
松溪县|
岑巩县|
循化|
神农架林区|
新沂市|
海门市|
昌吉市|
临邑县|
顺昌县|
杭锦后旗|
旅游|
荆门市|
秭归县|
临沭县|
庆云县|
扎鲁特旗|
平顺县|
江城|
林芝县|
临湘市|
巢湖市|
商南县|
京山县|
陵水|
蒲江县|
宜春市|
荆州市|
绥中县|
鄂温|
会泽县|
内乡县|
栾城县|
来宾市|
高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