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崇文塔及李世達歷史考略

離離原上草

編者按:之前雖對涇陽崇文塔有所耳聞,也曾路過瞻仰,但并未有機會真正領略其詳,2018年5月,因工作調整,有幸在西咸新區涇河新城工作,單位距離崇文塔不遠,4年當中,帶親友參觀、閑暇之余游覽,不但與之有了頻繁近距離接觸,對塔的前生今生也有了較為深入的了解,更對建塔之人,明代重臣——涇陽人李世達的生平歷史產生了濃厚興趣,遂不斷搜集資料,擴展對崇文塔及李世達的認識。<br>2020年,因與我工作有些許關聯,更因敬佩李世達是陜西歷史上一位重要的法治人物,經過一番挖掘,在單位和崇文塔文管所的支持下,我們設法制教育基地于此。2022年8月,我調離涇河新城,恐年久對塔又產生“距離”,遂將之前資料整理編撰。<br> 在整理編撰過程中大抵分為四個過程。一是收集整理資料,即對現有的相關文獻資料,包括一些民間傳說進行匯總,其中既有古籍資料,如《明史》《明神宗實錄》《瞻園集》等,還有互聯網“百度百科”等網文,另有實考的一些碑文、墓志等;二是對已有資料進行反復推敲、論證,對原不詳之處予以補充。例如對李世達簡歷的生卒年月、主要任職經歷等時間節點進行了推敲論證,比如從多個記載中,推測出李世達的出生年月,其中舉人時19歲、中進士24歲,進士名錄載其生日為十月二十七,結合古人使用陰歷紀年,使用虛歲等因素,考定李世達出生年月日;再如對史載相關重要人物、事件進行了核實,如“殷公”“楊格愍公”“胡公甫”等現有資料未能釋明者進行了查證等等;三是對現有資料有誤之處進行了修改,例如對文言文翻譯、斷句當中有誤之處,如《瞻園集˙御史大夫李敏肅公世達傳》記載:“尋為方伯楊恪愍公所知諸所崇禮備至西安守石州胡公甫下車見而奇之與為忘年之交”。360百科翻譯為:“楊守謙知道他的事跡后,禮邀至西安。石州守胡公剛下車,見而奇之,與其成為忘年之交”,斷句有誤,我查閱史料:應斷為“其事跡被時任陜西督學副使、左參政(布政史之下)楊守謙(謚號:恪愍)所知稱贊推崇備至,西安知府石州人胡公甫(即胡汝輔,山西石州人,陜西通志卷二十二)到任后得知來見,并認為他異于常人,兩人成為忘年交。此處“下車”應為官員到任之意,另“西安守”因為官名別稱,即西安知府,我查閱史料,時任西安知府的是山西石洲人胡汝甫,并且按照官職序列排位也符合古人文章一般寫法,即“殷公”為陜西巡撫,楊格愍公為陜西布政使參政,最后是西安府知府。再如對一些文章的直譯后的曲解進行糾正,如“山西大同府倉副使”,有文章解釋為管倉庫的小吏,其實此乃明朝之官職,戶部、承宣布政使司、各府都設有此職務”,大抵是負責后勤建設等方面的官員,府一級“倉大使”為正九品,副使則“不入流”,但確屬政府官員,并不是簡單的“庫管”。四是在史料的基礎上對李世達、崇文塔的特點、軼事進行了總結編撰,此部分可能含有個人的推測和感情色彩,但總體不脫離“紀實文學”的范疇吧。<br> 另需說明的是,許多數據來源于史料原文,例如《明神宗皇帝實錄》這是由明代官修史館編纂,以編年體的形式記載了萬歷時期的重要事件,因此所依據的時間也以此記載為準,同時我采用“萬年歷”將古歷換算成為公元紀年,應該說是相對準確的,但《墓志銘》對人物的描述不免有一些溢美之詞,以此推斷的情節未必十分精準;再者,對一些史料原文認為不太關鍵之處只是大略意譯,未能逐句逐字推敲,也許還存在不盡之處。<br> 總言之,受個人力量、水平之限,還有不盡、不準之處,敬請廣為指正。<br><br><br>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崇文塔及李世達歷史考略</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b>崇文塔</b></font></h1><div><br></div> 崇文塔巍然矗立于涇河北岸,位于陜西省咸陽市涇陽縣崇文鎮,現屬國家級開發區——西咸新區涇河新城。關于塔的建設時間,據現任文管所江鋒所長介紹,據不同資料記載應該有傳有多個幾個時間,但較為可信的是建于明代萬歷十九年(1591年),由涇陽人李世達倡導主持,南京鎮江工匠官施工所建,據《陜西通志》卷二十八載:“文塔寺,在(涇陽)縣東南涇干,塔高凌云,李少保敏肅公必達建”。崇文塔是現存中國古塔中的最高磚塔,也是全國保存最好的磚塔之一。<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一、崇文塔建筑基本情況。</b></div> 崇文塔主體全部用青磚修建,地面也均為青磚鋪就,僅門檻窗沿、塔內佛龕和所嵌碑石為石材,以及大門、頂層小門使用了木材,除此之外沒有其他材質的建筑材料。該塔屬樓閣式結構,塔內構造為穿心式結構,內設券頂式環廊,有磚階梯沿中心柱盤旋而上,共13層。較有特點的是此塔一改唐代佛塔四面的風格(如大雁塔、小雁塔)根據八卦懸頂的古建筑原理設計,呈八棱形,從空中垂直俯瞰如同八卦圖。底層每邊長9米,周長計72米,底層為重檐式,在南向塔門上刻有崇文寶塔4字。塔的總高度為87.218米,是中國第一高古磚塔。<br> 崇文塔內有磚砌臺階,可曲折而上直至塔頂,塔的最高層為城堡式塔垛,登上13層后還可以沿著狹窄的洞門登于塔外,在如城墻般的塔垛內鳥瞰涇陽,當天氣晴朗時,游人們憑垛遠眺,巡視八方,可遠望八水繞長安、驪山晚照之盛景,更可觀涇、渭二河!該塔以銅葫蘆形狀的塔剎收頂。<br> 據載塔頂曾有八尊銅佛像、菩薩像和天王像等,造型逼真生動,栩栩如生,為明代建筑雕刻之珍品。塔基與大多古塔相同,為須彌座,各層斗拱,磚檐椽頭,以特殊磨制磚件拼裝,榫卯相扣,嚴絲合縫,并有磚雕各式各樣的花紋,極為秀美壯觀。<br> 崇文塔二層以上每層辟四券門、四佛龕,上下層門、龕依次相錯,龕內均置佛像1尊, 其中四層正南龕內為貼金佛像。這四門四龕的設計之巧還體現在充分利用了光學和力學上,經由塔內樓梯拾階而上,你會發現每層樓梯的上出口都會正對著上一層的通向塔外的門,這樣可以保證樓梯內有充分的光線,也利于通風;同時,每層的門和封閉的佛龕相互交錯,層與層之間也交錯,即單數層如果是門的話,對應的上層或者下層必定是龕,這樣就可以充分地將力分擔均勻。<br> 塔的層間疊澀出檐, 施仿木結構椽頭、額枋和菱角牙子,額枋上飾磚 雕蓮花、瑞獸、飛天、壽星等圖案。塔壁角施磚雕圓柱,檐角綴風鈴,頂置銅質寶葫蘆形塔剎。塔的每檐角掛有風鈴,晨曦月夜之中,風鈴叮咚作響,更為古塔增添了神韻。<br>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崇文塔舊照(清代)</h3> 清代詩人劉璜《同咸陽張天任明府登文塔》詩中所描述:“浮屠杳靄入青云,渭水涇流遠近分;背日丹梯風可御,藏煙翠柏鳥希聞。”<br> 崇文塔二至十層門、龕旁設有磚雕燈龕1對。我們可以閉眼想象一下這樣的場景,460余年前,屹立于關中平原的這座高塔,在沒有光污染、沒有霧霾的情況下,每至佳節,僧眾們在夜間點燃所有的燈龕,層層燈火,蔚為壯觀,方圓數十公里之內均可觀祥云籠罩、霞光綻放之盛景。<br><br>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崇文塔夜景</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月映文塔(攝于2020年)</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二、崇文塔的歷史考略</b></div><div><br></div><b> (一)唐代崇文塔。</b><br> 據傳,在明代崇文塔之前,唐代此地就建有一座高塔,亦為“崇文塔”,是為了紀念唐代著名傳奇小說作家李朝威(柳毅傳作者)命名之塔,《柳毅傳》是描述柳毅在涇陽涇水之畔,遇見龍女所托傳書的愛情傳奇小說,文中較為詳細的提及“涇陽”“涇水”等信息。相傳李朝威號“崇文先生”,一度就在塔下寫作。當然,史料記載李朝威確系唐代作家,生平事跡以及生卒年月無考。根據其創作活動大約推斷其生活在德宗貞元年間(785年~805年)至憲宗元和年間(806年~820年),留有作品兩部《柳毅傳》《柳參軍傳》,與唐代作家李公佐、李復言被并稱為:“隴西三李”,但具體生卒年月不詳,其籍貫也是《柳毅傳》結尾作者自述中推斷,因此,為紀念李朝威之塔一說并無實據。而此間存有唐塔有寺廟確有據可考,據史料記載,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關中大地震中,此間唐塔倒塌。<br><div><b> </b></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崇文塔配屬建筑(清)</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二)明代崇文塔</b><br><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崇文塔旁現存清順治十六年(1659年)“鐵佛崇文塔寺常住田供眾記”碑,高1.72米,碑文21行,記敘了修塔起因、經過、修塔人、資費來源、規模及寺屬田產等:概述該塔由李世達(號漸庵)于萬歷十九年(1591年)主持重修寺院時提議修建,旨在倡導涇陽、三原、高陵三縣學童努力向學。塔內碑文記載有“賜進士第資德大夫正治上卿太子少保都察院掌院事左都御史前刑部尚書南京史兵二部尚書邑人郭庵李世達、太學生白啟東書、皇明萬歷二十一年歲次癸巳孟秋上浣吉旦立石”。崇文塔于明萬歷三十三年(1605年)竣工,歷時13年有余,亦有19年之說。</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text-align: center;"> 盡管塔的每層均有石碑,記載著周邊善男信女的捐資情況,但我覺得這座塔的建設應該是政府主導的項目,最起碼主要的經費是來源于官方的。緣于我在塔的八層的一方碑文“督修塔二三層題記”中發現有:“督修塔的官員為山西大同府倉副使張本”“建塔匠”即總工程師為“南京鎮江府建塔匠丁良益、龔念肆”的字樣,另有碑文記載建筑工匠還有“邑匠田得時、高汝清”,及當地工匠參與;據此可推此項目定有官方參與,有官方派出的工程監理“督修塔”。我看到有的文章推斷張本是一名管理倉庫的官員,此乃歧義,是簡單的文言文直譯,并不準確。實則“倉副使”一職在《明史˙志˙卷五十一》之有記載,倉副使為官職名,戶部、承宣布政使司,各府都設有此職務,但按照碑文記載“大同府倉副使”來看,府一級倉大使為從九品,副使則不入流,但應當屬于府設雜職官員,大體應是負責工程建設類、后勤管理保障類的官員。建塔的工程師從遙遠的南京前來造塔,不僅因為主持修塔的李世達在南京擔任過太仆寺卿、吏部尚書、兵部尚書參贊機務等要職,或也因南京曾是大明王朝的都城,建筑業水平發達吧。</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 text-align: center;"> </span></div></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督修塔二三層題名記</h3> 盡管此次進士出身的“文化人”李世達修塔旨在倡導家鄉學童崇文尚學,但還是免不了代入宗教色彩,隨塔建設的還有一院寺廟。清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崇文塔寺院因“觀中回亂”被焚,僅有古塔和五間大門樓幸存,事變平息后,三原李姓人氏住在該寺的大門樓上。后來,李姓家境富足,又重修了寺廟及大門樓。故而崇文塔一直得以保持原狀,宏偉挺秀,成為一方勝景。<br> 據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出版的《西北畫報》第二卷第10期刊登崇文塔照片及文字說明:“塔在縣城東南廿涇水北岸崇文寺內,為明萬歷十九年邑紳刑部尚書李建安(世達)重修。高二十余丈,工程美固,絕頂圍以垛墻,墻外有古柏一株,當系鳥雀移植者,惜近已因旱致死。下托高可四尺之大銅盤,紅綠斑駁,金星閃耀。民十五(1926年),劉鎮華軍駐寺中,碎盆取銅以去。塔眼中之銅、鐵、石佛今尚存數十尊。”<br>崇文塔1956年8月6日公布為陜西省名勝古跡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6月25日,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1935年《西北畫報》刊發崇文塔景</h3> 時至今日,四百多年過去,崇文塔巍然矗立在涇河之濱,經歷歷史滄桑與歲月的洗禮,見證了這座城市的物換星移,陪伴著生于斯長于斯的涇河人。<br><br>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三、塔內文物</b></div> <div> 除塔內外的石碑石刻外,崇文塔還存有部分文物。據2008年出版的《咸陽市文物志》記載“1979年4月在該塔頂部發現八尊鎏金臥佛、彌勒佛”,《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叢書-034·咸陽卷·涇陽文物》介紹8件鎏金銅造像為“1980年6月于崇文塔頂發現”。另外,曾有材料介紹“塔頂原有銅盆一口,盆下置有各型迥異銅佛像8尊,可惜的是銅盆在關中大旱中1929年(此處與民國畫報記載略有不符)后被人擊破竊走,小銅佛像也于1980年被當地小孩子挖出賣銅,幸被縣文化單位發現贖回,現存于縣博物館”,可作為銅造像發現情況的一則參考。<br>這八尊鎏金銅佛像我本人雖未見過實物,但卻在崇文塔文管所處看到過鎏金銅佛像的圖片,其中一尊為臥佛造像。大體可分為兩類:一類為佛 教造像類,包括銅鎏金釋迦牟尼臥像、銅鎏金大肚彌勒像、鎏金菩薩造像;其他5件造像,則可歸為道教造像,包括銅鎏金真武大帝坐像(舊定天王像)、銅鎏金雷神坐像(舊定天王像)及道教護法神三種(舊定武士像)。這八尊造像也與崇文塔的一個傳說相關,后文會提及。<br><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崇文塔舊照</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四、崇文塔建造過程</b></div> <div> 建筑工期不論是13年,還是另一傳說的19年,總之崇文塔建設過程是漫長的,尤其是在沒有鋼筋水泥混凝土、腳手架、塔吊等現代工具的支撐下,想要修建一座有十三層,高度達到87米的高層建筑,無疑是一件浩大、復雜的工程,如何高空作業?這是古人給我們留下的一個疑問。如果是《正大綜藝》節目拍攝崇文塔的話,我想這可能就是留給觀眾的一道題目。<br>堆土而建——具體說來就是:建成一層便在周邊堆一層土,形成一定的坡度,既方便運輸建筑材料,同時又能保障高空作業,最終將土堆至80余米高,直至完工后再將土扒掉,一座高塔便平地騰出。可以想象一下土方工程量,以及土坡的長度。用簡單的計算方式可以略算,假設堆土高度為80米,按照45度的坡度計算,坡長則大約為114米。如按照30度坡度計算,則坡長大約需162米。可想使用土方量之大,難怪工程持續十余載,特別是前期工程進展是很緩慢地。據塔內碑文記載推算。萬歷二十一年開工,至萬歷二十七年孟夏,(1599年5月)僅竣工三層。<br> 十余載的工期令周邊的地名也受此影響,崇文鎮得名自不必多講。崇文塔西北的姚坊村當時因為建塔需求,興起了一座座作坊,聚集了一批批工匠,建起許多磚窯,這一帶后稱窯坊,后雅化為“姚坊”,塔東也有“羅家窯”,也曾是燒磚之地。<br> 建塔大量的土方來自周邊,另外塔建成之后土并未回歸原地,導致周邊地貌發生微小變化,塔北的蔡壕村以及西北方的坡底村據傳是取土地而得名,坡底村主要是由于離姚坊村較近,建塔燒制磚的過程中取土較多,造成坡底村處于一個低洼地帶,故在涇陽平原之地出現了“壕”“坡”這樣的地貌。另據一說,坡底村的部分先民就是建塔的工匠,后來定居于此。<br>塔北有村子專門為建塔磨米面,這一帶又有不計其數的石磨子,緣于明代沒有水泥,工程的建造需要大量的米磨成面熬成漿加砂等來黏合建筑材料,該地現稱磨子橋村。<br><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五、崇文塔的神話傳說</b></div><div><br></div> 1、建塔原因傳說一。相傳明朝萬歷皇帝的一位寵妃死了,皇帝聽說她的精靈飄到了蓬萊島,于是傳見李尚書,讓他在離京二十里處,修座高三十丈的“望仙塔”,皇帝希望站在塔上,能時時看見自己的寵妃。這李尚書,原籍涇陽縣,居官二十多年未還家,時常思念家鄉,一聽皇帝說離京二十里,他滿腦子就是離“涇”二十里,沒有多想就忙帶夫人、女兒星夜趕路急回家鄉。回來后,李尚書將建塔之事曉喻州縣,籌集銀兩,著手選址,數載之后,皇帝派人檢查建塔情況,宮人尋遍京城周邊不見塔的影子,皇帝一查之下方知塔建在了涇陽,大怒之下法辦了李尚書。<br> <div> 2、建塔原因傳說二。據史料記載,李世達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中進士,萬歷二十三年(1595年)致仕回鄉,大半生漂泊在外,晚年想為家鄉做點貢獻。看到涇陽縣地處關中平原腹地,有“關中白菜心”之美譽,宛如一幅展開的畫卷;中有涇河蜿蜒而過,如同流淌的一池墨水;在縣城西北嵯峨山、北仲山連綿起伏形似筆架,當地人稱“筆架山”,有卷、有墨、有筆架,唯獨缺了一支筆,故“文不盛,官不興”,有術士指點:應在縣東南方位巽位立一座文峰塔(象征筆),這樣有筆、有墨、有筆架、有紙卷,方出人才。于是經過精挑細選,選定崇文塔位置,選址后立即開展了建設工作,這個傳說本人倒是很認可,不僅基于傳說所描述的地形地貌特點,包括崇文塔的造型特點,并且個人覺得符合李世達依靠讀書取得功名一路升遷,崇德尚法個人特性。李世達主持監修崇文塔本意是鼓勵“涇三高”之地生員崇文尚學,希望能多出人才,雖然也許是一種美好的傳說,但自此之后的百年間,特別是近現代以來,當地涌現出了許多宗師級文化人物,如馮潤璋、于右任、吳宓、李若冰、雷抒雁、白描等,也許就是受崇文塔之靈氣吧。<br> </div><div> 3、八尊銅佛像的傳說。據說崇文塔奠基之時出現了難題。因崇文塔距涇河不遠,塔基已挖下三丈多深時,下面全是流沙、淤泥,這樣的地質怎能撐起三十丈的高塔?建塔匠也犯了難,時值李尚書已死,其女喚作翠云的,立志完成父親遺愿,其建塔的精神感動了九天玄女,給翠云托了一個夢說:“建這塔,高出世間,涇河灘地恐托不起,特為你召金氏八弟兄,他們每人一方,作為基石,可萬無一失。”次日,翠云及建塔匠起身一看,基坑內果然金光耀眼,忙令眾人下坑清除淤泥、流沙,下邊便見一塊八邊青石,周方五六丈,上有八尊銅樣的、尺來高的人,石盤中央,刻有文字:“天心民心,建塔涇濱;孝女感天,名塔崇文”。于是以此為基礎建成了高塔,并且還特地為九天玄女在塔頂建立金身。當然,這只是一個神話傳說,但無巧不成書,神話中的“金氏八弟兄”卻和塔頂的八尊銅佛像不謀而合,確實令人稱奇。<br> 其實,據史實考證,李世達女兒并無資料,史料記載李世達長男李梓、同明代重臣陸光祖的兒子陸忠基一同錄為“國子生”,次男李樟。塔未建成,李世達于1599年身故,其侄子完成了剩余工程。而在崇文塔建造的過程中,周邊縣、鄉信眾有捐款的,也有捐物的,所捐佛像也不在少數,其中塔內保存的造塔功德碑之一這樣記載:“明萬歷二十八年大明國陜西西安府涇陽縣廣張里廣吉鄉故信士王?寬妻李氏率男王知微等刻立,施銀一五兩于崇文塔寺第十層造佛像五尊,又施銀一兩二錢于塔頂造佛像二尊,故立斯石以記發心云”。碑文記載與塔頂造佛像二尊恰好與塔頂發現的釋迦牟尼涅盤像、銅鎏金大肚彌勒造像數目相同,如果這兩尊佛像來自明萬歷時期涇陽縣佛教信徒李氏率其子王知微等家人捐造,那也許塔頂的佛教、道教造像有可能來自不同的造塔信眾捐造,共同收藏于崇文塔頂。<br> </div><div> 4、喇嘛拉斜崇文塔的傳說。有人說崇文塔并不十分端正,而是微微向東南方向傾斜。那么,崇文塔為什么會向東南方向傾斜呢?<br>崇文塔雖重建于明代,但它所在的鐵佛寺的修建時代卻要上溯至唐代。可以較為肯定的是,唐塔大多有地宮的,比如法門寺塔,南京大報恩寺阿育王塔。傳說崇文塔寺內原藏有唐代佛骨舍利、佛教經文和一大批造型精美的法器,明代建塔之時將這些寶物保存在了塔基之中。<br> 有一年,一個喇嘛來到涇陽想盜走塔內封存的佛教寶貝。到當地一打聽才知道,要想取出寶物,就必須推倒磚塔。而當地還傳說,若想推倒崇文塔“塔倒二里半,砸死騎驢漢。”一聽這話,喇嘛當時就有些后怕。便退到離塔三、四里外的涇河灘上,用涇河灘的頑石壘了三頭石牛,并從塔頂寶鐘底下綁了三根紅繩,拉到河灘,分別綁在了三頭石牛的脖子上,做法吆喝石牛一起使勁拉,喇嘛費了九牛二虎之力仍沒有挪動。<br> 這時,一位鬢發斑白的老人從渡船上走下來,喇嘛趕忙上前詢問其中的緣由。只見老人手捋胡須,鎮靜地說道:“如果過河的一百個人中,有一個人說石牛能把塔拉倒,這塔自然就倒了。”喇嘛一聽,尋思這有何難。從此以后,便每天站在河灘討問渡河之人。喇嘛在河灘一站就是幾個月,好不容易問過了一百個人,但竟然沒有一個人相信石牛會把塔拉倒。喇嘛弄了個沒趣,灰溜溜地逃走了。<br> 打這以后,當地的人們便發現,原本端端正正的崇文寶塔竟然微微傾斜了,這塔竟是喇嘛這幾個月用石牛給拉的微微傾斜了。<br> 這自然又是一個神話,我多次觀察塔,不知是不是心理暗示作用作祟,居然確感到有點傾斜,您若是有興趣,也可遠觀崇文塔,看看是否有傾斜,朝哪個方向傾斜。<br> 傳說固是傳說,然而在現實當中,想盜塔的歷代人確有人在,塔內佛像被盜(破壞)殆盡,塔頂的銅盆也被軍閥劉振華的部隊盜走。距離現代最近的一次被窺視,則是二十世紀初。2018年咸陽市公安局成功破獲公安部督辦的“1·16”彬州市開元寺塔地宮文物被盜案件,犯罪嫌疑人衛某某利用六個月挖洞盜走了彬塔地宮文物,并且先后盜掘了咸陽興平清梵寺塔(唐代)、渭南蒲城慧徹寺塔(唐代)、寶雞岐山太平寺塔(宋代)、咸陽旬邑泰塔(宋代)、山西代縣阿育王塔(元代)等5座古塔地宮及1處古墓葬群。據辦案民警透露,在審訊中,該伙嫌疑人交代也曾產生過盜崇文塔地宮之念,并且實地勘察過,一是因為周邊建有大量建筑物且安保防范嚴格;二是他們通過“考證”認為,崇文塔為“崇文尚學”而建,并非一般的佛塔,應該沒有地宮,因此放棄。<br><br></div><div> 5、塔會和佛像救女的傳說。崇文塔建筑特點每層均有四門四龕,龕內均有佛像。崇文下有古廟會,也稱“塔會”的習俗,每逢正月十五至正月二十三,善男信女們紛紛前來登塔祈福十分熱鬧。近年來,涇河新城也致力于打造文化平臺,利用“古塔會”營造新影響,但由于疫情從2020年起,塔會就停辦了,不知將來是否會恢復。<br> 據傳,2002年的一次塔會上,一名8歲的小姑娘不慎從12層高的崇文塔上跌落,有目擊者表示2層佛塔上的一尊佛像,伸出手接住了小姑娘,才使小姑娘毫發無損。為了表示感謝,小姑娘一家給這尊佛像燒香披紅,至今都還能看到崇文塔上的披紅佛像。關于此說我認為更像一件道聽途說的夸大事件,登過崇文塔的人都知道,站在塔下望上去,覺得塔檐并不寬,但實際登上塔沿門向外觀看,會看到塔檐并非想象的那樣狹窄,尤其是二層,約有1米多的寬度,如同樓房陽臺一般,人可以輕松地在走動,古時寺眾若要點燈必要從門里走出去,現代為了確保安全,文保部門才給每層的門都加了鐵欄桿,如果小女孩從3層門鉆出去掉至2層佛龕處,并且無大傷倒是有可能的。因為只有3層、5層等奇數層的門,對應的下一層才有佛龕,才有佛像,12層門下面對應的2層是門,肯定沒有佛像,斷然是不對的。<br> 另外,歷代以來,塔的外立面佛像幾近被盜被毀殆盡,現在我們所能看到的是近年來群眾所捐贈的,據我所知,當地人——崇文書院院長王偉國的母親就捐贈了一尊石佛,即塔的一層正北的佛像,這些佛像都出自近代,應該沒有什么神奇的來歷。佛像接女孩一事在互聯網上傳得沸沸揚揚,我在線下倒是沒有聽說過。<br><br></div><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六、關于中國“第一高”磚塔之稱</b></div><br> 一次,我給一位同志介紹崇文塔為“中國第一高磚塔”時,他笑著質疑地問:這是不是一個文字游戲?用“磚”“塔”等定語一組合就成中國第一高了,去掉“磚”字未必就是最高。我笑著回答他:嚴格意義上講應該稱之為“中國第一高古塔”更為確切,現代建筑的多樣化,名稱的個性化已經突破了傳統“塔”的概念,比如說“廣州塔”,它名字叫做塔,但實際是一座現代建筑更確切,再比如各地的電視塔、信號塔,這些現代建筑稱之為“塔”的比比皆是,但不是我國古代塔的定義了,崇文塔的“最高”指的是古建筑中“塔”的范疇,與現代建筑沒有可比性。<br> 還有一次,一位同志帶有疑問式地問:“我上次去河北定州,他們那里也稱定州開元寺塔是中國第一高塔,到底誰是中國第一高?”翻開資料我們會發現中國現存古塔中,總體高度(包括塔剎)超過80米的有4座;分別是:開元寺塔(河北省定州市)即定州塔,建于北宋咸平四年(1001年),至和二年(1055年)建成。高84米;文峰塔(山西省汾陽市),建于明末清初,高84.93米,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中京大塔(內蒙古寧城縣),即大明塔,約建于遼重熙四年(1035年),原高74米左右,1981維修更換塔剎后高80.22米,最后一座就是崇文塔,值得注意的是,這次統計數據是90年代文保統計所報高度,當時,崇文塔因1919年銅塔剎被毀,一直未修復,因此《陜西省志》記載為83.214米。2000年初期,在對塔修復過程中,按照歷史照片數據重修了塔剎,高度達到了87.218米,實為中國現存最高古塔。<br> 現在崇文塔西面一層門頂之上,所存80年代白底黑字對塔的介紹,其中塔高是修改過的,痕跡非常明顯,故有人質疑塔的真實高度,甚至有人在互聯網發文質疑,說原數據“八十一點九一米”被篡改了,并且言之鑿鑿地稱:2001年第5批國保單位的公布數據塔高實為“81.91米”。<br> 我查閱了國務院2001年6月25日公布的第五批文保單位目錄。僅查到名錄,并無對外公布的報保資料數據。但我想無論當時報保數據是多少,以當下的技術手段,測定這個塔的精準高度應該不是難事,我也相信87.218米這個數據是真實的。<br>除去最高磚塔,要突出建筑特點,我們還可以得到關于中國古塔的以下幾個“之最”。<br> 最高的磚木塔:江蘇省蘇州市報恩寺塔,即北寺塔,建于南宋紹興二十三年(1153),高76米;<br> 最高殘塔:山西省運城市太平興國寺塔,即安邑裂塔,建于北宋,原高約89米;歷經多次地震后殘存十一層,殘高仍達71米,此塔目前自上而下裂為四瓣,塔頂裂縫超過1 米寬,仍巍然矗立,堪稱奇跡。<br> 最高古鐵塔是咸陽千佛鐵塔(咸陽北杜鐵塔)又名千佛鐵塔,在距咸陽市15公里的北杜鎮。塔方形十級,高33米,邊寬3米,純鐵鑄成,建于萬歷十八年。<br> 最高木塔是山西省應縣佛宮寺釋迦塔,建于宋至和三年公元1056年,南宋慶元一年公元1195年增修完畢,是中國現存最高 最古的一座木構塔式建筑,2016年釋迦塔曾獲吉尼斯世界紀錄認定為世界最高的木塔。<br> 最高石塔是福建泉州開元寺寺廟東塔,寺內有兩座石塔被稱為是東西塔。東塔被稱為“鎮國塔”,始建于唐代,后經多次毀壞與重修,現存石塔為南宋重建,高達48.24米,為最高石塔。西塔為“仁壽塔”,始建于五代時期,也經多次毀壞與重修,現存石塔也是南宋時期重建,高達44.06米。<br> 最古老的磚塔是河南登封市嵩岳寺磚塔,建于公元523年,即北魏孝明帝正光四年,高15層,這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塔。<br> 體積最大的古塔是內蒙古的中京大塔,塔基底徑48.6米,塔體直徑34米,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br><br><br><br><br>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李世達考略</h1> <div> 李世達(1534年—1599年),字子成,號漸庵, 后改號廓庵,陜西涇陽花李村人,崇文塔的主持修建者,他不僅是明代萬歷年間的一位重臣,也是涇陽歷史上所產生的一位高官,同時被譽為陜西古代的一位重要法治人物,史書多有記載。翻開《明史 列傳·卷一百零八》 記載有李世達生平,現在互聯網百科等介紹的基本是以此為據,或為明史原文,或為其今文釋義,文中屬概略記敘,一些詳細的時間節點也未能說明,對此我查閱了《明神宗皇帝實錄》《明世宗皇帝實錄》《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明倫匯編官常典》《焦太史編輯國朝獻征錄》《明陜西通志》等文選數百卷,考得一些較為詳細的數據作為補充。<br><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一、李世達人物簡歷</b></div><div><br></div> 1、1534年1月1日,嘉靖十二年十二月十七日出生于陜西西安府涇陽縣;<br> 2、1552年,嘉靖三十一年壬子科,19歲時中舉人;(據陜西通志卷三十一 選舉二)<br> 3、1556年4月27日,嘉靖三十五年三月十八五,會試第85名入選參加廷試,列三甲第202名,賜進士及第;<br> 4、1561年,嘉靖四十年,授戶部主事;<br> 5、1563年,嘉靖四十二年,癸亥年,調任吏部考功清吏司主事(正六品)。<br> 6、1563年,嘉靖四十三年夏季調任吏部文選清吏司,后因病歸;<br> 7、1567年,隆慶元年,升任吏部稽勛清吏司員外郎(從五品),不久又調任考功清吏司員外郎;<br> 8、1568年,隆慶二年,升吏部考功清吏司郎中,不久又調任吏部文選司郎中(正五品);<br> 9、1569年7月13日,隆慶三年六月三十,此間離職三年為曾祖父守孝,為褒獎其孝道,升為通政使司“右通政提督謄黃”,不理司事,品級為正四品。<br> 10、1572年8月23日,隆慶六年七月十六,假期滿,重新任命為通政使司“右通政提督謄黃”,不理司事。<br> 11、1573年1月19日,隆慶六年十二月十六,升南京太仆寺卿;(從三品)<br> 12、1574年5月5日,萬歷二年四月十五,升南京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巡撫山東;<br> 13、 1577年10月25日,萬歷五年九月十五,升為右副都御史總理河道;(正三品);<br> 14、1578年1月14日,萬歷五年十二月初七,因總理河道日久無功、暫行裁革,不久巡撫浙江;<br> 15、1580年11月23日,萬歷九年,加授為南京監察御史;<br> 16、1584年1月17日,萬歷十一年十二月初五,原任總督漕運兼巡撫鳳陽;<br> 17、1584年7月12日,萬歷十二年六月初五,升為南京兵部右侍郎;(正三品)<br> 18、1584年9月4日,萬歷十二年八月十一,改任戶部右侍郎。<br> 19、1584年12月18日,萬歷十二年十一月,升任吏部左侍郎。<br> 20、1586年3月22日,萬歷十四年二月初三,升吏部左侍郎李世達為南京吏部尚書;(正二品)<br> 21、1587年6月16日,萬歷十五年五月十一,改任南京兵部尚書兼任參贊機務;<br> 22、1587年7月13日,萬歷十五年六月初八,改任(北京)刑部尚書;此處史載同年9月5日,再次記載任職,按照缺失字樣分析,應該是李世達此前以病乞辭,皇帝未準,此次再次宣布調任;<br> 23、1588年6月18日,萬歷十八年五月十七,升為都察院左都御史;<br> 24、1592年,萬歷二十年十月,以六載考績加太子少保;<br> 25、1593年11月14日,萬歷二十一年十月二十二,李世達再次以病乞休,皇帝下旨有疾準回原籍調理,痊愈之后再起用。<br> 26、1599年11月4日,萬歷二十七年九月十七,皇帝賜李世達祭葬如例,推斷李世達應在此前或此時病逝,同年12月17日,即十一月初一,皇帝給予功績肯定;<br> 27、1600年1月16日,萬歷二十七年十二月初一,贈太子太保李世達,謚:敏肅,終年六十七歲。<br><br>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嘉靖三十五年丙辰科進士錄</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二、李世達的歷史記載</b></h1><div><br></div>1、《明史列傳·卷一百零八》原文。<br> <div> 李世達,字子成,涇陽人。嘉靖三十五年進士。授戶部主事。改吏部,歷考功、文選郎中,與陸光祖并為尚書所倚。隆慶初,丁曾祖憂。起右通政,歷南京太仆卿。<br>  萬歷二年以右僉都御史巡撫山東。尋進右副都御史,總理河道。未上,改撫浙江。旋移疾歸,起督漕運兼巡撫鳳陽。黃河南侵,淮安告警,世達請修石堤捍城;寶應氾光湖風濤險惡,歲漂溺,請開越河殺水勢。俱報可。遷南京兵部右侍郎。召改戶部,復改吏部,進左侍郎。擢南京吏部尚書,就改兵部,參贊機務。<br> 俄召為刑部尚書。中官張德毆人死,世達請置于理,刑科唐堯欽亦言之,德遂屬吏。大興知縣王階坐撻樂舞生下吏,帝密遣兩校尉偵之,讞日為巡風主事孫承榮所拒。校尉還奏,帝怒詰世達。世達言偵伺非大體。承榮竟奪俸。東廠太監張鯨有罪,言官交劾,帝曲貸之。世達執奏,帝乃屏鯨于外。駙馬都尉侯拱宸仆斃平民抵法,世達請并坐拱宸。乃革其任,命國學肄禮。罪人焦文粲法不當死,帝怒入之。會朝審,命戶部尚書宋纁主筆。世達言于纁,薄文粲罪。忤旨,詰問,復據法以對。帝卒不從。時帝燕居多暴怒,近侍屢以非罪死,世達因災異上書以諷。浙江饑,或請令罪人出粟除罪。世達言:“法不可廢,寧赦毋贖。赦則恩出于上,法猶存。贖則力出于下,人滋玩。”識者韙之。改左都御史。兵馬指揮何價虐死三人,御史劉思瑜庇之。世達劾奏,帝鐫思秩。復劾罷御史韓介等數人。帝深惡言官,下詔申飭,責以挾私報復。世達言:“效忠持正者,語雖過激,心實無他。即或心未可知,而言不可廢,并宜容納。惟緘默依阿,然后加黜罰。則讜言日進,邪說漸消。”報聞。二十一年,與吏部尚書孫鑨同主京察,斥政府私人殆盡。考功郎中趙南星被劾貶官,世達力爭之,反除南星等名,遂求去,不許。其秋,吏部侍郎趙用賢以絕婚事被訐,世達白其無罪。郎中楊應宿、鄭材疏詆世達,遂連章乞休去。歸七年卒。贈太子太保,謚敏肅。<br><b>2、釋文要義。</b><br> 李世達(1534年—1599年),字子成,涇陽人。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的進士。授職為戶部主事。改任吏部職務,歷任考功、文選郎中,在吏部任職時與陸光祖并為尚書嚴納所器重。隆慶初年,遇上曾祖父的喪事回家守孝。后起用為右通政,歷任南京太仆卿。<br> 萬歷二年(1574年),任右僉都御史巡撫山東。不久晉升為右副都御史,總管河道。還未上任就改任浙江巡撫。旋即稱病回鄉,后起用督察漕運兼鳳陽巡撫。黃河向南侵蝕,淮安報警,李世達請求修筑石堤捍衛城邑;寶應氾光湖風濤險惡,每年都造成水災,請求開通越河抑制水勢。神宗都答復可以。他調任南京兵部右侍郎。改任戶部職,又改任吏部職,升任左侍郎。提拔為南京吏部尚書,就職后又改任兵部,參與機要事務。<br>  不久被任命為刑部尚書。宦官張德將人毆打致死,李世達奏請將其交法司處理,刑科唐堯欽也主張如此,張德才被交給主管的官吏處治。大興知縣王階因用鞭子抽打樂舞生被交法司處治,神宗秘密地派遣兩名校尉偵察此事,審判定罪的那一天被巡風主事孫承榮拒絕。校尉返京上奏,神宗憤怒地責備李世達。李世達稱偵探不合大體。孫承榮最終被剝奪了俸祿。東廠太監張鯨犯罪,言官爭相彈劾,神宗曲意寬恕了他。李世達執意上奏,神宗才將張鯨排斥出京城。駙馬都尉侯拱宸的奴仆打死了平民被依法懲治,李世達請求將侯拱宸一起治罪。于是革除了侯拱宸的官職,命令他去國子監學習禮儀。罪犯焦文燦依法不應判死刑,神宗惱怒地將他列入死囚之中。遇上朝廷會審,命令戶部尚書宋纁主筆。李世達對宋纁說,對焦文燦從輕發落。這抵觸了圣旨,神宗責問,他又據法律做回答。神宗最終沒有依從。當時,皇帝閑居,很暴躁,身邊的侍從屢屢無罪被處死,李世達趁著災異上奏諷諫。浙江發生饑荒,有人請求讓罪犯捐出粟以免罪。李世達稱:“法律不能廢棄,寧可赦免也不能出賣。赦免就體現了皇恩,法律仍然存在。贖人則力量來自下面,人們更加藐視法律。”有識之士對此稱是。<br>  他改任左都御史。兵馬指揮何價虐待三人致死,御史劉思瑜庇護他。李世達上奏彈劾,皇帝降了劉思瑜的官級。他又彈劾并使御史韓介等人受到罷免。皇帝很厭惡言官,下詔申斥,指責他們挾私報復。李世達勸諫:“效忠且正直的人,話語雖然偏激,心中實在沒有別的意思。即使居心叵測,而諫言不能廢置,應該一并容納。只是阿諛奉承的人,此后應加以罷黜。則正直的話每天能聽到,邪說漸漸消失。”皇帝答復知道了。<br>  萬歷二十一年(1593)他與吏部尚書孫鑨共同主持京官的考核,將政府中的私人全部貶斥。考功郎中趙南星被彈劾貶官,李世達極力抗爭,皇上反而將南星除名,于是他請求辭職,皇上不同意。這年秋天吏部侍郎趙用賢因為拒絕婚事遭人攻擊,李世達辯白他無罪。郎中楊應宿、鄭材上奏詆毀李世達,他便接連上奏請求退休。回鄉七年后去世。贈封為太子太保,謚號敏肅。<br><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御史大夫李敏肅公世達傳》(澹園集)一</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御史大夫李敏肅公世達傳》(澹園集)二</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御史大夫李敏肅公世達傳》(澹園集)三</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御史大夫李敏肅公世達傳》(澹園集)四</h3> <b>3、《御史大夫李敏肅公世達傳》(墓志銘澹園集)</b><br> <div> 注:焦竑為明代著名思想家、文學家,嘉、隆、萬三朝士林領袖之一。所著《澹園集》記載《御史大夫李敏肅公世達傳》<br><br></div><div><b> 正文:</b>敏肅公,諱,世達;字:子成;號漸庵,晚更號:廓庵。關中涇陽人,生而穎異,日誦千言,自其髫年即具博大之器,卓犖之識,一時薦紳先生咸器之年。十二,督學使者殷公置高等補博士弟子員尋為方伯楊恪愍公所知諸所崇禮備至西安守石州胡公甫,下車見而奇之,與為忘年之交,當是時巳瑩精大道,孔孟根宗,伊周事業,日在寤寐中嘗夢謁“高皇帝帝授明珠,一命曰:善自珍之,異日當為國寶也”。<br>年十九,登嘉靖壬子賢書;丙辰,成進士,授戶部主事;癸亥,調吏部考功司主事,巳調文選,以養病歸;隆慶改元,起升稽勛員外郎;未幾,調考功;戊辰,升本司郎中,調文選;丁曾大父憂三年,起升謄黃通政,給假回,起升南太仆卿。今上改元,升右僉都御史、巡撫山東;升右副都御史總理河道戊寅,以原官巡撫浙江,旋告病復,以原官起,總督漕運兼巡撫鳳陽;甲申,升南兵部右侍郎,改兵部,是歲升吏部左侍郎;丙戌,升南吏部尚書,改南兵部尚書、參贊機務;召為刑部尚書,改都察院掌院事左都御史;壬辰、以六年滿和太子少保;癸巳乞骸骨歸,奉旨馳驛養□□□□□卒年六十有七訃□,上震悼久之,賜諭祭:謚敏肅。<br> 始公在戶部監兌湖湘,旦暮竭心,計佐度支之急,前后入銓司佐,黜陟品藻人群,百不失一,會大計,當事者拱手聽裁,即見斥者無不心服以去,時徐文貞公在柄地,而秉銓者為嚴文靖公,公與陸莊簡公同為司屬,得以摉揚側陋薦進之,往往從田間躋華膴列卿貳銓局之公流,聞宇內前后所未有也,其開府山東,議班操、蠲積逋、減馬價著,為挈令時蔣大爵,范儒以明經舉安廷璞李遐齡以知印擢楊果趙蛟以都吏進而白東阿(東阿知縣白棟)朱萊陽一掛吏議又力昭雪之,不以身格為軒輊,也膠□議起,公身履其地,相上宜權經費所為條析利害,甚具東上,不至勞民傷財為大役累公之功多矣。<br> 戊寅改撫浙江,不數月,公疏辭疾引退者,八年起,督漕河念□應□險惡,歲漂舳艫,無算為請,開越河,殺水勢,列五款以上綱領節目犂然畢具,朞年而竣,比原估料價省費一萬有奇。晉南太宰與海忠介公,意氣相期,擔荷國事所甄,敘群品如矚眉睫大察,汰遣數百人,下逮輿臺,無不悅服者,入為大司寇,章數十,上無非平允詳慎務廣,上好生之德,時上惡邊臣偽增,首功怒至不可□公□于輕重之間,以定厥罪,而比附重辟,執不奉詔卒出,其人于必死之地,真回天力也,會密遣□校偵部,事公慮敝竇不可長,屢疏明非體乞亟罷去上改容謝乃巳權珰憑借威靈勢張甚,在事諸臣莫敢誰何,公具疏先革其禁近,供事徐正罪以杜禍,原是又發宮闈,所未發之奸,而開廷臣所不敢開之口,巳御史職雄俊所抨擊,無與抗者,往臺長不甚有所甄別,公謂吏治日衰,民生寡遂,皆職此之繇,乃舉回道,考察例行之斥韓介、劉瑜、黃正色輩五六人,臺中始悚然,改觀易慮一,以奉公為急,且申明憲典,傳布天下,俾撫巡無得以問,餽相加遺,所薦下吏亦無得執贄及門,違者論如法,于時道路風清,苞苴弊絕,嗚呼盛矣!<br> 公正以褆躬忠以狥國不難,以一人排群議,觸忌諱,侃侃然,貞而不激,通而不隨,宏而不疏,細而不窕,獨斷于是非襍遝之中,抗色于傾側危疑之際。國事既濟,身名亦全誠,可謂臣主相遭,千載一時也。<br> 論曰孔孟論學,莫急于知人,蘇子瞻乃謂蕭何知韓信非,有術而可學,何其謬也,李公胸懷洞達,無所不茹納,即窮鄉下吏,片長寸善或舉以告公無不知者此豈得之性□□□□□相于四方,替罷謁見者,必問地方人才,客去隨疏于籍故,朝廷索才如取之橐然,譬之良工構室,棟梁榱桷,小大畢獲,誠儲之素也,余見公數巨冊人才,臧否良楛種種,皆具惜夫。<br> 未正冢卿之位,而公去然,其及于世者,亦豈微也哉。<br><b>4、簡要釋義</b><br> 敏肅公,忌諱:世達;字:子成。號漸庵,晚年更號:廓庵。關中地區涇陽人,生而聰穎異常,每天背誦千字,他幼年時就十分聰穎,有遠見卓識,十二歲的時候,被督學使者殷公(應為時任陜西巡撫殷學,嘉靖二十二年出按陜西)錄為高等補博士弟子員,其事跡被時任陜西督學副使、左參政(布政史之下)楊守謙(謚號:恪愍)所知,稱贊不已,十,西安知府胡公甫(即胡汝輔,山西石州人,陜西通志卷二十二),到任后得知來見并認為他異于常人,兩人成為忘年交。<br> 當時,日晶瑩精靈大道,孔子、孟子根宗,伊周事業,一天李世達在睡夢中曾夢見拜見“高皇帝朱元璋”,皇帝授予明珠,謂之珍惜,有一天會成為國之寶也。<br> 十九歲,即嘉靖三十一年,(壬子年)中舉人;嘉靖三十五年,(丙辰年)中進士,授戶部主事;嘉靖四十二年,(癸亥)調吏部考功司主事,巳調文選,以養病歸。隆慶改元(1567年)起升稽勛員外郎;不久調任吏部考功司,隆慶二年(戊辰)升考功司郎中,調文選。<br> 丁曾大父憂三年,起升謄黃通政,給假回,起升南太仆卿。<br> 萬歷皇帝登基后,升李世達為右僉都御史、巡撫山東;不久升右副都御史,總理河道;萬歷六年1578年,(戊寅)以原官巡撫浙江。不久因病請假又以原官,總督漕運兼巡撫鳳陽;<br>甲申日任南兵部右侍郎,改任兵部;這一年,升任吏部左侍郎;丙戌;升南吏部尚書,將南兵部尚書,參贊機務, 召入任刑部尚書,改都察院左都御史掌管院事,壬辰以六年滿和太子少保,癸巳請求辭官歸奉圣旨快馬養。 口口口口口死時六十有七,訃告,萬歷皇帝震驚悼念很久,賜告祭:謚號:敏肅。<br> 開始他在戶部管理湖南一帶民生事務,早晚盡心,計算輔助度支的當務之急;前后入吏部任職,對考察升降品評官員、人才,萬無一失,在大是大非的決斷面前,當事者拱手聽從裁斷,即使被貶的人也沒有不心悅誠服的離開,時值內閣首輔徐階(徐文貞)掌握大權,嚴訥為吏部尚書,掌握任免官吏的權力,李世達與陸光祖同為其部屬,這一時期大量的人得以發現、重用和升遷,聽說是前所未有的。<br> 他在山東任巡撫期間主持軍事訓練、免除了拖欠的稅款、降低了馬匹的價格,并且提拔了一些有才能的官員。其中蔣大爵、范儒、安廷璞、李遐齡、楊果、趙蛟等人,都是在不同職位上得到提拔或重用,也為東阿知縣白棟等一些官吏平反。李世達還親自到膠州處理事務,仔細分析了經費使用的情況,并權衡了利弊,力求不給百姓帶來負擔,盡量避免大規模工程造成的勞民傷財。其政績受到了肯定,為百姓和國家做了許多好事。<br> 戊寅改任浙江巡撫,不到幾個月,上述皇帝稱病引退,2年后,即萬歷八年,再次出任官職督漕河,兼鳳陽巡撫。當時黃河泛濫南侵,淮安告緊,李世達建議修石堤捍城。寶應氾光湖風濤險惡,每年沖淹良田,李世達請示朝廷開越河以殺水勢,施工方案計劃安排井井有條、周密詳盡,一年后,竣工比原估料價格節省費用一萬有余。<br> 在南京吏部任職期間李世達和海瑞,意氣相期,擔負為朝廷選人用人的重要職責,他們考察官員如同審示睫毛般的客觀清楚,即使被罷免淘汰的數百人,削官為民也沒有不心悅誠服的。他入朝擔任刑部尚書,負責審理案件,他親自所作的大要案件都體現了公平、謹慎和詳盡的原則;他非常重視法律和人權尊嚴,對那些不按律例執行、擅自夸大的官員感到厭惡和憤怒。在判決時他能夠準確地權衡案件的輕重,判定罪犯的罪行,而且他堅持自己的判斷,即使面對皇帝不贊同的壓力,也能夠堅持己見,避免了將無辜的人置于死地,這顯示了他非凡的能力和正直的品格。<br> 時逢皇帝安排人秘密派遣偵探調查一些事務、案件,李世達認為此舉不光明正大,因此多次上疏,最終得到了皇帝的批準。李世達還通過改革措施,清除了一些依靠權力作惡的宦官,揭露了宮中的秘密,并且敢于在朝堂上公開直言進諫,讓其他官員感到震驚。他強調了吏治的重要性,認為吏治的衰敗和民生的凋敝都是因為官員的不作為,因此,他采取了措施,重新審視和考察官員,罷免了一些不稱職的官員,如韓介、劉瑜、黃正色等人。他還強調了法律的重要性,要求全國官員遵守法律,禁止賄賂和不正當的饋贈。這些措施帶來了政治清明,消除了腐敗。<br> 李世達在國家大事中堅持公正和忠誠的態度和行為,敢于堅持己見,不懼怕挑戰多數意見,敢于觸碰禁忌,堅定地表達自己的立場。在處理各種復雜事務時,他既堅持原則又不激進,既通達事理又不隨波逐流,既寬宏大量又不失細致,既不輕率也不拘謹。在是非難辨和危機四伏的情況下,他能夠獨立判斷,保持立場堅定。讓國家事務得到妥善處理,個人的名聲也得以保全,深受皇帝支持,這種默契的君臣關系,可以說是千載難逢的。<br> 孔子和孟子認為了解人也是一門非常重要的學問,蘇軾認為蕭何能夠識別韓信的才能并非偶然,而是有方法可以學習的。李世達胸懷寬廣,能夠包容一切,對人才有著敏銳的洞察力,即使是來自偏遠地區的小官員,只要有一技之長,他都能發現并舉薦,朝廷能夠像取用囊中之物一樣輕易地找到所需的人才,也就是因為李世達平時就注意積累和記錄人才信息。自己曾見過李公記錄的大量人才資料,其中對每個人都有詳細的評價。<br> 李世達這樣的人早逝十分可惜,因為他雖然沒有獲得更高的官職,但他的貢獻和影響對國家來說是巨大的。<br><br></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三、李世達人物故事</b></h1><div><br></div>1、幼時聰穎、年少得志。<br> <div> 據考,李世達出生于涇陽縣一個普通商人家庭,祖上曾以經營狐皮為業,其祖父李柰,父親李廷相,母王氏。世達排行第四,根據料載其生日為十二月二十七,以其19歲中舉,24歲中進士,67歲卒的資料推算,其應生于嘉靖十二年十二月十七日,即1534年1月1日。李世達少時聰穎,能夠日誦千言。<br>十二歲的時候,李世達被督時任陜西巡撫的殷學(1501-1560),錄為高等補博士弟子員,其事跡被時任陜西督學副使、左參政楊守謙(謚號:恪愍)所知,都大為稱贊不已;西安知府胡公甫(即胡汝輔,山西石州人,陜西通志卷二十二),到任后得知來見并認為李世達異于常人,兩人還成為忘年交。<br>據傳,一天李世達在睡夢中曾夢見拜見明高皇帝朱元璋,皇帝授予明珠一顆,謂之珍惜,說有一天會成為大明國之寶也。事實也證明,李世達年少有為,19歲即中舉人,24歲得丙辰科進士,后來曾與著名的海瑞共事,海瑞從其副,然而海瑞卻要長李世達20歲,其35歲方中舉。<br><br></div><div> </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陜西巡撫殷學</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西安知府胡汝甫</h3> 2、性情耿直、練達剛明。<br> <div> 近期,央視熱播的一個電視連續劇《顯微鏡下的大明》,是改編自馬伯庸先生同名小說的一部劇,據馬老師本人定義書乃“歷史劇本”,劇情中有李世達其人,但看評論之后很多人對李世達定性是一個比較事故的政治老手,有反面之意,我感覺和歷史人物有點不對路,仔細查閱了馬伯庸的原文,倒也沒有具體出現過李世達的情節,也許是電視編劇后來加工的吧,并且劇中一些時間節點和李世達這個歷史人物對不上。例如劇中的范淵說20年前曾和李世達一同辦過案,據考明朝確有范淵其人,但卒于1512年,而李世達1534年才出生,兩人不是一個時代的人,因此,最起碼電視劇《顯微鏡下的大明》明顯失實于史,并非馬伯庸所說“歷史劇本”。<br> 雖然本人對李世達人物的觸摸僅限于些許古籍資料等,也許是不全面的,但以我之所見來刻畫李世達這個人物,自感用“陜西楞娃”在描述李世達的性格特征應該是準確的。他性情耿直,能拉下臉,敢于直言,不僅在做都察院左都御史是這樣,也不僅僅在皇帝面前敢于做一個直言的諫臣,在其他崗位上亦是如此。<br> 據史料記載李世達任僉都御史巡撫山東不久,就發現一件別人認為很平常的“怪事”,即驛遞之后的腐敗,并且這個事件所牽扯到的是孔子第六十三代孫孔尚賢。當時按照明朝廷慣例,衍圣公每年都要進京朝貢一次。孔家子孫,世代受孔子教誨,而這孔尚賢雖是孔子嫡系后代,但卻不按孔子教誨行事,他利用朝貢的機會,為經商夾帶私貨,還在沿途朝貢的路上肆意擾民,地方官吏慎于衍圣公之威,無人敢加以干涉。李世達現場沒給孔尚賢臺階下,進行了斥責,回去之后憤憤然地給張居正寫了奏疏,先談設立驛遞的最初目的,再談驛遞的原貌喪失,最后談了朝廷官員不加節制使用驛遞造成的影響。<br> 最終萬歷九年皇帝下詔:“衍圣公孔尚賢歲賀入京,騷擾驛遞諸不法事,下撫按勘覆上命且從寬,貸痛加省,改以后同三氏子孫,都著三年朝覲時入賀”,自從一年覲見改為三年期。孔尚賢在反思自身的基礎上,頒布了具有綱領性質的族規《孔氏祖訓箴規》,其中明確了“克己秉公”“勿嗜利忘義”等家規。<br><br></div><div>3、執法嚴格、剛正不阿。<br><br></div><div> 李世達后入京任刑部尚書,執掌全國司法事務,其剛正不阿,執法嚴格。<br> 《明史李世達傳》記載:浙江饑,或請令罪人出粟除罪。世達言:“法不可廢,寧赦毋贖。赦則恩出于上,法猶存。贖則力出于下,人滋玩。”反映的是明代萬歷三年六月,浙江因海潮泛濫成災,淹沒人畜房屋無數。朝中大臣有人建議明神宗朱翊鈞降旨令犯罪之人捐錢糧贖罪減刑。李世達表示強烈反對,上書表達了自己的法治思想,他指出:“法律不能褻瀆,在這種情況下,寧可公開規范的赦免罪犯的罪行,也絕不能以錢糧贖罪。公開的、制度化的赦免既合乎“法安天下、德潤人心”的傳統,體現了朝廷的恩澤,又維護了法律的尊嚴;如果讓罪犯出錢物贖刑期、贖罪行,讓人認為是法律可以交易而來,力出于下,則玷瀆了法律尊嚴,人們會不再畏懼、遵守法律”。<br>駙馬都尉侯拱宸的仆人打死平民,李世達不僅依法治其罪,還請朝廷一并治侯拱宸管教不嚴之罪,侯因而被革職,命其在“國學”學習法律。中官張德將人打死,李世達沒有因為張德是皇帝身邊的人,而有絲毫徇情枉法,而是嚴格按照法律治了他的罪。<br> 李世達的法制理念不僅體現在執法嚴格、不徇私枉法、不畏權勢方面,還體現在執法公平、公正方面。犯人焦文粲犯罪,但不至于判處死刑,但萬歷皇帝很惱怒他,非要將其置于死地不可,甚至萬歷覺得李世達過于“刻板”,將案件交于歷任吏部尚書宋纁辦理,但李世達依然堅持己見,并且面見宋纁要求按律法執行,因此冒犯了皇帝,皇帝當廷質問他,他用法律據理力爭回答,不肯退讓,這在皇權、人治思想盛行的封建社會,的確是一個罕見的法治案例。<br> 李世達在任期間,不斷強調法律的重要性,要求全國官員遵守法律,禁止賄賂和不正當的饋贈,這些措施帶來了政治清明,有效地減少了腐敗。<br>李世達不僅執法嚴格,他還研究修訂了許多法律不盡之處,相當于司法解釋,使得明萬歷期間的律例得以更加完善,如他補充制定了“六凡”,例如在殺人案件中,補充了凡是子孫殺祖父母、父母者為加重情節;凡是偽造官府文印者一律問斬的加重情節。<br> 數百年之后,李世達主持修建的崇文塔依舊聳立于涇水之畔,其名深留于浩瀚史冊之中,他是涇陽縣在中國《二十四史》中留名的杰出人物,在他的身上,既體現中國文人“尚文、修齊、治平”的抱負,展露出了為民請命,不懼威權的傲骨,還浸透著堅守法理的襟懷與思想,是陜西古代著名的法治人物之一,其法治思維理念有非常積極的一面。<br><br></div><div>4、清明勤勉、政績斐人。<br> </div><div> 李世達出身布衣,要說學識也并非頂尖,例如其中丙辰年會試八十五名,廷試是三甲第二百零二名,當年廷試三甲只取了二百零三名,李世達在其母的墓志銘中也提到:“世達已故丙辰對策切實利害亡溢頌得末第末調”,但是他在從政路上屢獲升遷,備受皇帝和朝廷重視,在南京吏部任侍郎期間,與陸光祖一并備受尚書嚴訥所倚重,言無不聽、計無不從;后再任南京兵部尚書參贊機務,不僅成為二品大員,更手握實權、職任極重。據史料載:明成化以后,朝廷下旨令南京兵部尚書兼任參贊機務一職,此后形成定制,位列六部之首。后期,李世達執掌北京刑部和都察院,自不必多講,也是執掌生殺黜陟的核心權力。而相較之同科一甲之狀元諸大綬也僅僅官至吏部右侍郎(正三品),探花金達官至國子監司業(從四品),應該說李世達是官場得意,分析其從政之路,我們會發現“勤政為民、正直無私”是他備受信任和器重的原因之一。<br> 在戶部主事期間,李世達監兌湖湘,盡心竭力計算輔助度支的當務之急;在山東任巡撫期間,制定規章制度、清理賦稅,并且率先垂范,事必躬親,消減了許多勞民傷財之事。<br>萬歷八年,李世達再次總理河道,負責全國的水利工程,當時黃河泛濫南侵,淮安告緊,李世達建議修石堤防洪。明代淮揚之間的漕運稱湖漕,由于沿湖風高浪激,湖堤屢修屢圮,民甚苦之,操舟者亦甚不便。當時流傳著“不怕過江,就怕過湖”,時值寶應氾光湖風濤險惡,每年沖淹良田,李世達為民請命,請示朝廷開寶應越河以殺水勢,他計劃安排周密詳盡,一年后工程竣工,運道不再經氾光湖,易湖漕為坦途,施工費用還比預算價格節省費用一萬有余。萬歷皇帝賜名寶應越河“宏濟河”,清代揚州學者劉文琪謂之此運河之大變革也。如今,這一水利工程至今還造福當地百姓。<br> 之后、李世達還擔任南京太仆寺卿,主管兩淮及江南馬政,明朝時沒有現代化交通工具,交通、戰爭重要的工具之一就是馬,可以說“國之大事在戎,戎之大事在馬”,李世達在此任上也是成績顯著。<br> 萬歷皇帝十分器重李世達,從幾個細節可見一斑,一是“癸巳京察”之后,萬歷雖然偏向于內閣首輔王錫爵,遷怒于吏部,但只是追究了趙南星和孫鑨的責任,甚至李世達多次請辭而不許,最后一次因病請辭,皇帝還留下“痊可之日,撫按官具奏,起用”的后手棋,再者李世達病逝后,消息傳至萬歷處,史記:“上震悼久之”。可見皇帝也是十分震驚和痛惜。<br>正如焦竑為記載《御史大夫李敏肅公世達傳》所總結李世達的為人特點在處理各種復雜事務時,他既堅持原則又不激進,既通達事理又不隨波逐流,既寬宏大量又不失細致,既不輕率也不拘謹,在是非難辨和危機四伏的情況下,他能夠獨立判斷,保持立場堅定。《明史》文昌政本評價李世達“七卿之任,蓋其重矣、奉職勤慮,李世達尤其卓然者哉”。<br><br></div><div>5、知人善任,秉公澄汰。<br><br></div><div> 翻看李世達的從政經歷,其在吏部從事人事方面的工作近10年,在通政使司、都察院從事紀檢監察方面的工作時間更長達約18年,不僅知人善任,并且鐵面無私,對無才疏的官員也毫不留情。<br> 李世達在吏部任職期間,對考察升降、品評官員、人才,萬無一失,在大是大非決斷面前,當事者拱手聽從裁斷,即使被貶的人也沒有不心悅誠服的離開,時值內閣首輔徐階(徐文貞)掌握大權,嚴訥時任吏部尚書,掌握任免官吏的權力,李世達與陸光祖同為其部屬,李與陸的意見無不被嚴訥采納,這一時期大量的人得以發現、重用和升遷,是前所未有的。明朝最著名的首輔張居正非常認可李世達,常與其通信交流探討吏治。<br> 在其任都察院左都御史(明朝以左為上,相當于中紀委書記)期間,嚴整吏治,為清明官場之風,還提出了“四項禁約”:即凡在京各部門的官員不許惡意陷害誣告地方官員;來京覲見、出差的地方官員不許營求打點;被審查撤職的官員不許誣陷留用官員;來京覲見、出差與京官不許相互饋贈、私下交際。<br> 也正是李世達的剛正無私,造成了明朝歷史上著名的“癸巳京察”。明朝自弘治年間始,定京官六年一查,也稱“京察” “內察” 。京官四品以上自己向皇帝述職,由皇帝定去留,五品以下則由吏部考察,實際負責人是吏部尚書、都察院左都御史和吏部考功司郎中。萬歷二十一年(1593),吏部尚書孫鑨、李世達主持,由吏部考功郎中趙南星協理癸巳年京察。這次京察,史稱“秉公澄汰”“無所徇私”。無私到什么程度呢?孫鑨的外甥——吏部文選員外郎呂胤昌,首先就被貶斥;趙南星的姻親也被貶斥,一時公論,為官不稱職者貶黜殆盡。然而吏部將其結果不經王錫爵為首輔的內閣直接呈交皇帝,使內閣無法庇護其想要保護的一些人,激化了與內閣的矛盾,發生激烈的斗爭。<br> 最終,萬歷皇帝聽信內閣之言,但“板子”也只是象征性地打在孫、李之下的官員,貶降趙南星三級,孫鑨為趙南星等人辯解無罪未果,于是辭官;李世達則認為自己同孫鑨同掌京察,而趙南星卻獨被貶成為“替罪羊”,心中不忿,兩次為趙南星辯解,不想激怒了萬歷皇帝,反而將趙南星貶為民。李世達憤而求辭,皇帝未準;萬歷二十一年十月二十二壬寅,1593年11月14日,李世達再次以病求辭,萬歷皇帝“卿有疾,準乘傳(奉旨)回籍調理,痊可之日,撫按官具奏,起用”的批準,自此李世達告老還鄉,未等再次啟用,1599年李世達病逝家鄉。</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李世達母親墓志銘</h3> 作者:張斌,畢業于武警工程大學,長期從事公安政法宣傳工作,陜西省作協會員、西咸新區作協會員、西咸新區攝影家協會會員,多次在全國非虛構文學大賽獲二等獎,近年來,在《法治日報》《人民公安報》《人民公安》《陜西日報》等刊物發表紀實文學、論文、通訊300余篇。20余部紀實文學類作品被中央電視臺《今日說法》《一線》《天網》等欄目拍攝為專題片。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巴尔虎左旗| 汕头市| 永宁县| 天门市| 泾源县| 霍林郭勒市| 家居| 山西省| 女性| 乌兰县| 固阳县| 林口县| 南安市| 慈利县| 新津县| 峨眉山市| 和静县| 霍城县| 米泉市| 阿坝县| 凤冈县| 崇阳县| 永嘉县| 博客| 墨竹工卡县| 永登县| 大方县| 瑞金市| 永嘉县| 琼结县| 公安县| 广灵县| 徐闻县| 鹤岗市| 五峰| 南宁市| 东乌珠穆沁旗| 杨浦区| 舒兰市| 洛隆县| 瑞金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