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22px;">1.龍川古村</i></p> <p class="ql-block"> 今天的行程安排得滿滿當當。早飯后(8:30)驅車去績溪龍川,約兩小時后到達。</p><p class="ql-block"> 在外圍一點看不出景區模樣,象是普通的鄉間村莊。根據導航指示,從大路轉個彎來到一個停車場,下車才發現有座頗為氣派的仿古建筑,高大的門樓上刻有“中國龍川”牌匾。</p> <p class="ql-block"> 進入景區“游客接待中心”大門,里面是個幽靜的院子,有迴廊、亭閣、假山,一片池塘內金魚悠閑地搖頭擺尾。</p><p class="ql-block"> 走過那座扶欄石橋,院子角落有個圓門,穿過門洞,眼前忽然一亮,原來這里別有洞天,深藏著個古老的村莊。</p> <p class="ql-block"> 可眼前景象令我較為意外:一條清澈的河流縱貫并不太大的村莊,看似僅5、6百米長。河兩岸是典型的徽州特色民居,粉墻黛瓦,馬頭昂昂,鱗次櫛比,村巷幽幽,一派古村落意蘊。</p> <p class="ql-block"> 說起來這里稱為龍川景區,又稱龍川古村,還稱龍川水街,有資料介紹說龍川是坑口村的古稱。而我覺得最形象的是水街。且不管它了,在這幽靜的河邊漫步,行走在充滿古意的街道上,近聽溪流淙淙,遠看綠水青山,何等愜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河上架設著幾座橋,無論是現造的或是古時留下的,簡樸而不浮華,卻是別有韻致。</p> <p class="ql-block"> 水街兩邊有許多文物古跡、歷史建筑,具有極其濃郁的地方特色和極高的文化價值。</p> <p class="ql-block">(時代烙印)</p> <p class="ql-block"> 出名的是幾家古今豪門。胡氏宗祠被稱為江南第一祠,還有胡宗憲少保府、鄉賢祠等等,共同成就了龍川古村的“木雕藝術博物館”和“民族藝術殿堂”之美稱。</p> <p class="ql-block">(胡氏宗祠,為明代戶部尚書胡富、兵部尚書胡宗憲、清朝紅頂商人胡光鏞的族祠。)</p> <p class="ql-block">(少保府)</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奕世尚書坊是明代正宗石雕牌樓,為徽派石雕之最。)</p> <p class="ql-block"> 在河邊一家小飯館吃碗面點饑時,有位小老漢主動和我們搭訕。他是本村人,也是胡氏宗族,講了些前任國首濤哥祖先的軼事,也印證了些民間傳說。在他的指引下,我們找到了“胡氏茶莊”,和在內巷深處的濤哥祖宅。不禁感慨于其人的低調,親民和嚴于律己的風范。</p> <p class="ql-block">(聯想起泰州胡氏茶莊和靖江季市茶莊,可都是其分號?)</p> <p class="ql-block"> 走出龍川水街,心中別有所想:這個AAAAA級景區如此低調,但其人文底蘊卻又是如此厚重,真不枉走了一回。</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22px;">2.仁里古村</i></p> <p class="ql-block"> 出龍川,駕車僅十多分鐘,就到了相距僅10公里的另一景點——仁里古村。</p><p class="ql-block"> 對于仁里原本一無所知,僅是從網上搜索得來的。下車一看,并沒有熱門景區的氣象和設施,車只要隨意停在村口路邊。眼前的建筑群也基本是“原生態”狀,沒有明顯的改造跡象,確實象個古老衰敗的村落。我覺得這到是好事,但愿今后建設也不要用力過猛,為商業化而破壞了其原汁原味。</p><p class="ql-block"> 村頭有個宣傳欄,有介紹仁里的內容,粗略看了下,大致有了點了解。</p> <p class="ql-block"> 原來眼前這不起眼的村子竟然有1500年歷史,曾是徽商會集的水陸碼頭,聚財蓄氣,千丁萬灶,素有“小小績溪縣,大大仁里村”之說。目前村中仍完好地保留了明清時期的三街四門十八巷風貌。有四座古代門樓、三座明清古祠堂、古牌坊、古民居、古書院、古碼頭、桃花古壩、古井隨處可見,依稀可現當年歷史商業重鎮的繁華。</p><p class="ql-block"> “千年仁里古村,徽杭古道重鎮”的名聲更令我咋舌。</p> <p class="ql-block">(墻上有“程氏家規”,這村里絕大部分是程姓,象龍川古村是胡氏祖籍一樣。)</p> <p class="ql-block"> 從西門城樓進村,不似其它景點有明顯的指示路牌,只得憑著感覺在彎曲的巷弄里穿來穿去。也沒時間和興趣去考證那些古跡和豪門巨賈的宅第,覺得文化氣息濃郁或順眼的就拍照片。但巷子狹小逼仄,拍的照也歪歪斜斜、缺檐少角,不成體統。也不講究,留個紀念罷了。</p> <p class="ql-block"> 從西門繞到南門,有點暈了,卻在迷迷糊糊中看到幾家門前有極簡易的介紹,肯定是名門望族了,卻不料隱藏在這古村中。</p> <p class="ql-block"> 據介紹歷史上的仁里名人輩出,俊彥如林。當看到“程開甲祖居”時,心生敬慕,這也是我唯一知曉的名人,原來“兩彈一星”功勛程開甲院士祖籍也是仁里。</p> <p class="ql-block"> 時當正午2:00,我們已無心逗留,曲里拐彎轉到村外,也沒回頭“一望千年是仁里”,也來不及為眼前的凋敝而感嘆,且再啟程去尋訪名聞遐邇的徽杭古道了。</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22px;">3.徽杭古道</i></p> <p class="ql-block"> 從仁里古村開車到徽杭古道景點,僅一小時路程。進了景區覺得有些懵懂,和我們預先的猜度有極大差距,原以為可以駕車駛上一段,如川藏公路。詢問后方知誤解了,只能徒步,非但是山路彎彎,而且路途遙遙。那售票處工作人員說,全程走下來要6——8小時,還僅是開放的一段。</p><p class="ql-block"> 我心下發怵,身體原因,雖喜歡旅游,但幾次發誓決不爬山。可既來之又不忍半途而廢,問清可以走一段后折返回原地,毅然決定再食言一次。更重要的理由是了解到這徽杭古道和茶馬古道相類似,頓時引起了我們極大好奇心。</p> <p class="ql-block"> 抬頭前望,景區內青山披翠,迎面一幅瀑布,飛流直下,氣勢磅礴。</p><p class="ql-block"> 上了幾級臺階,在入口處有些宣傳圖片,粗略一讀,增加了淺淺的認識。</p> <p class="ql-block"> 原來徽杭古道是我國繼“絲綢之路”“茶馬古道”之后的第三條著名古道,在歷史上曾經產生過巨大的政治、經濟、文化作用,同時,也是一條集自然風光及神秘文化的走廊。 </p><p class="ql-block"> 我們要走的這一程稱為“江南第一關”,是景點較多,也是風景較為秀麗的一段。</p> <p class="ql-block"> 摘錄資料:“江南第一關,又名瑤瑤巖,位于徽杭古道西部(伏嶺鄉東部),是徽杭古道重要關隘,門楣西刻“江南第一關”,東刻“徽杭鎖鑰同治二年里人建造邵道棠題”,海拔424米,是清涼峰主要通道,……” </p><p class="ql-block"> 山道有一米多寬,中間是大理石板鋪就,寓意“龍脊”;兩側是鵝卵石或其他石頭堆砌,寓意“龍鱗”。一開始就是向上登山,據說江南第一關就有石階1400級。這是最令我頭痛的,尤其向上走石階,我必會胸悶氣喘。卻暗自鼓勵自己,加油!</p> <p class="ql-block"> 沿路風景確實不錯:山巒疊翠,怪石嶙峋,溪流奔騰于亂石之中……。隔著山澗,可見今人修建的有護欄的棧道。而我們正攀爬的這一面卻是懸在山腰的古道,蜿蜒于崇山峻嶺之中。</p> <p class="ql-block"> 山道越來越險峻,這對我來說是艱苦的考驗,因為一側是石壁,另一側卻是灌木叢遮掩著的懸崖深淵,而且沒有護欄。可能是心理作用,觸發了我多年未有的恐高癥。一路戰戰兢兢,腿軟膝麻……。</p> <p class="ql-block">(“徽杭鎖鑰”與前面“江南第一關”門楣相呼應)</p> <p class="ql-block"> 到達古道海拔424米的最高峰處,也是我們預期的返折點,有條山道轉向對面的棧道,</p><p class="ql-block">休息片刻后,即沿著棧道下山返回了。</p><p class="ql-block"> 下山又感受到別一樣風景,遙看對面古道上在攀援的游客和徒步旅行者(專業),感慨于無限風光在險途。</p> <p class="ql-block"> 出逍遙谷行走一段,天色已近傍晚,趕去黃山市住宿還有兩個多小時的路途。我們沒走高速,導航選的是兜兜轉轉的山道。到達目的地時,是晚上8點多。墨黑的天空閃爍著稀疏星斗,夜色中的城市也已燈火闌珊。</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22px;">4.查濟古鎮</i></p> <p class="ql-block"> 早餐后約8:30繼續我們的旅程。途經太平湖,被一路的秀麗風光所吸引:四周青山環抱,翠崗連綿;湖內綠島錯落,星星點點;湖水碧藍清澈,藍天白云倒映水中,……真不負其“黃山情侶”、“東方日內瓦湖”之美譽。車沿著山道蜿蜒行駛,我們享受著這片湖區早晨的清新和寧靜。</p><p class="ql-block"> 一小時后,查濟古鎮到了。</p> <p class="ql-block">(太平湖)</p> <p class="ql-block">(進景區)</p> <p class="ql-block"> 查濟古鎮,其實也是個古村落,外圍沒有明顯的過度“開發”景象。也不知景區的高大門樓在哪里,有沒有“游客中心”?在路邊停好車,我們跟著前面幾位游客“摸”進了村子。</p><p class="ql-block"> 從村頭看過去,建筑舊得真切,舊得純天然,舊得斑駁陸離。使我聯想起幼時去外婆家——一個偏僻小村莊的自然景象:彎曲的河道,清澈的河水,染著青苔的小橋,纏著藤枝的老樹,披著爬山虎的山墻……。</p> <p class="ql-block">(村頭)</p> <p class="ql-block">(女孩在寫生)</p> <p class="ql-block"> 這是又一種風格的古村(鎮)。根據資料和我的觀感,大致歸納以下幾個特點:一、有1400多年的悠久歷史;二、查姓人占絕大多數(90%以上);三、據說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大的明清古村落,原有108座橋梁,108座祠堂,108 座廟宇;四、有“奇葩三雕,交相輝映”之說,三雕就是用在建筑上的木雕、磚雕和石雕,在查濟的民居、祠堂、牌坊、橋梁、墓室等建筑上,處處散落著三雕的身影,或優雅,或雄渾,或繁復,姿態各異,美輪美奐;五、精奇的建筑與自然風光,似一幅幅水墨畫卷,因此吸引了許多美術界人士,被譽為“寫生第一村”。</p> <p class="ql-block">(民居)</p> <p class="ql-block">(祠堂)</p> <p class="ql-block"> 尤其最后一點,我一進村就見到了,后來更是處處碰到捧著畫板握著畫筆的學生和愛好者,村上步行街兩邊還有多處來自全國各藝術院校掛牌的“教學實踐基地”。</p> <p class="ql-block">(亭閣)</p> <p class="ql-block">(小橋)</p> <p class="ql-block"> 令我意外的是在“查氏文化展”中見到了兩位人物介紹,一是金庸(即查良庸),武俠小說宗師級人物。我年輕時也是“金庸迷”,幾乎讀過他寫的所有小說。老實說,也是所有中國近現當代作家中我所讀作品最多的,沒有之一。</p><p class="ql-block"> 第二更令我驚奇的是著名愛國實業家、被稱為著名紡織大王的查濟民先生,也是查氏后裔。他還是靖江的女婿,他的岳丈劉國鈞,夫人劉壁如,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人物。靖江劉國鈞中學(原名生祠中學)就是因他們夫婦二人的贊助而改名的,當然也是為了紀念劉國鈞這位愛國實業家。</p> <p class="ql-block"> 值得一提的是2001年生祠中學創省重點,2002年更名為“靖江市劉國鈞中學”,及2004年轉評為江蘇省三星級普通高中等活動,我都有過參與。</p><p class="ql-block"> 查濟雖美,不是久留之地。依依別過,去此程的最后一個景點。</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22px;">5.桃花潭</i></p> <p class="ql-block"> 出查濟古鎮,仍沿著太平湖去下一個景點——桃花潭。相距并不遠,一路風景尚佳,按導航到了景區游客中心,下車時正是烈日當空的正午。</p> <p class="ql-block"> 門票是免費的,只花了十元錢買了張船票。心下奇怪,莫非能乘船在潭(湖)水中漫游——甚合吾意。</p><p class="ql-block"> 進入景區,游客寥寥無幾,眼前是一片疏曠的農田,油菜已枯黃等著收割,卻不見十里桃花的美景,當不在季節。不遠處到是有座樓閣,趨前一看原來是“文昌閣”。</p><p class="ql-block"> 文昌閣是桃花潭的一座標志性建筑,建于清代。說登臨文昌閣,可以俯瞰整個桃花潭景區,領略其壯美風光。可惜不開放,索然無味。</p> <p class="ql-block"> 附近再無其它景點,卻不知手中船票在哪乘船?問過路邊擺攤的,他隨手一指,說直走去碼頭。見前面有三五游人,我們也循路盲目地跟著,頭頂驕陽似火,此時已是汗水濕透了衣衫。 </p><p class="ql-block"> 心里有些煩躁,也不知碼頭究竟在哪,還有多遠?偶然見到路邊有指示牌,遂根據箭頭方向前進。</p><p class="ql-block"> 無意間走進了一片顯得陳舊破落的建筑群,雖也有街巷店鋪,房屋也是典型的明清徽派風格,卻人煙稀少。當時我們心里急著要找到渡口去桃花潭,速速地走街穿巷,也沒認真游覽。后來才知道,這里是翟村老街,又稱南陽老街,是不該錯過的景點,具有很高的歷史和文化價值。</p> <p class="ql-block"> 在彎彎曲曲的巷弄中又摸索了一陣,赫然發現前面有座古色古香的二層閣樓,懸著塊《踏歌樓》牌匾,側有“汪倫別業居”及文字介紹。</p><p class="ql-block"> 這座小樓,是后人為紀念李白、汪倫兩人的深厚情誼所建造的“踏歌岸閣”。傳說李白就是在此題下《贈汪倫》這首千古絕唱:“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p> <p class="ql-block"> 穿過門洞,沿石階而下,是東園古渡,即汪倫踏歌送別李白處。眼前一片碧澄的湖水,這就是桃花潭了。</p><p class="ql-block"> 此時我才明白,這桃花潭其實是青弋江的一部分,這里自然風景確實很美:潭面水光瀲艷,碧波涵空;潭岸怪石聳立,古樹青藤紛披;飛閣危樓隱約其中,猶如蓬萊仙境……尤其是春天,桃花盛開,景色更為宜人。桃花潭之名大概也由此而來。</p> <p class="ql-block"> 乘渡船僅幾分鐘就到了對岸。原以為是座島,上去后才知道是景區的又一個古村落,名為萬家村。認為是主要景區,我們游玩時態度較前在翟村老街時認真多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這個古村自然風景也不錯,有高低起伏的山崗土坡、有潺潺流動的溪水,街巷縱橫交錯。尤其有幾處具歷史文化價值的建筑,如義門、彩虹橋、汪倫墓和懷仙閣等等。至于青蓮居、萬家酒店是不是李白和汪倫相聚喝酒的地方,亦或是傳說,就不得而知了。</p> <p class="ql-block"> 在老街慢悠悠轉了一圈,覺得雖剛去過幾處類似的古村古鎮,但各有風格不同,也是豐富了我們的相關閱歷。</p><p class="ql-block"> 時間不早了,想起來如原路返回去停車場,還得乘渡船再步行那么遠,不禁心下發怵。偶然聽到一位導游說可乘車回游客中心,但因為是旅游淡季,景區內接駁車不提供服務。實在不想走回頭路,吃二遍苦受二茬罪,只得叫了輛黑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余不多言,回到停車場,取車直接返回南京。</p><p class="ql-block"> 途中一家人游興未盡,談起李白,真心佩服,才高十八斗也不止,將敬亭山和桃花潭描繪得那么高端大氣,不愧是詩仙。</p><p class="ql-block"> 掰指一算,這三天自駕游收獲滿滿:途經了石臼湖、固城湖、太平湖、青弋江一節(桃花潭);游覽了淳溪老街、龍川古街、仁里古村、查濟古鎮、翟村(南陽)老街、萬村老街;登上了敬亭山,攀過了清涼峰一段(江南一第關)。</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巩义市|
永城市|
华安县|
恩平市|
新巴尔虎右旗|
贵港市|
北川|
景宁|
莆田市|
台中县|
汤阴县|
平江县|
循化|
湖北省|
渝中区|
盖州市|
繁昌县|
丰城市|
敦化市|
颍上县|
木兰县|
金平|
昌都县|
宜宾县|
兴山县|
哈尔滨市|
大石桥市|
呼和浩特市|
仙游县|
洛南县|
黑水县|
长沙市|
绥芬河市|
边坝县|
孝感市|
曲周县|
甘泉县|
沈丘县|
邯郸市|
固始县|
洛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