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遠色入江湖,煙波古臨川”,撫州古為臨川,素有“才子之鄉,文化之邦”之美譽,歷史上涌現了一大批名儒巨公,如王安石、曾鞏、晏珠、晏幾道、湯顯祖、陸九淵等。今天趁著天氣晴好,我們來到王安石的故里上池村探古尋幽。</p> <p class="ql-block"> 村口,矗立一座氣派的仿古牌坊,上書“十一世紀的改革家王安石故里上池村”一行醒目的舒體,乃撫州東鄉區人、新中國成立后的首任中國書畫家協會主席舒同題寫。</p> <p class="ql-block"> 入村的右邊一巨石上刻“王安石故里上池邨”,上池村為中國傳統村落。</p> <p class="ql-block"> 左邊塑有戴官帽的王安石坐像,其后是半月塘,再其后是上池村的主要看點一一王氏宗祠。</p> <p class="ql-block"> 王氏宗祠位于上池村(源里組)的南面,坐北朝南,大門為四柱三開四層牌坊式門樓,宗祠相傳為王安石的六弟王安上的后裔在宋末時所建,多次修建。是家族祭祀祖先和先賢的場所,門樓與池塘間空地上兩側豎立著歷代上池王氏后裔登科及第者的旗桿石,以彰榮耀。</p> <p class="ql-block"> 宗祠前堂懸掛有“荊國世家”牌匾。</p> <p class="ql-block"> 王安石,字介甫,號半山,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江西撫州臨川人(今江西撫州東鄉區),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官至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詩文長于說理與修辭,善用典,警辟精絕,風格或遒勁有力,或情韻深婉,以豐神遠韻的風格在北宋詩壇自成一家,世稱“王荊公體”。詩詞《元旦》、《梅花》、《書湖陰先生壁二首》、《登飛來峰》、《桂枝香.金陵懷古》,散文《傷仲永》、《游褒神山記》、《石門亭記》等是其代表作。</p> <p class="ql-block"> 北宋初,王安石曾祖父王克明“性枕山水,悅珠峰之壯麗,乃存故宅于府”,舉家自撫州鹽埠嶺遷居臨川縣明珠峰西側下的蘭塘水池邊上,命村“名曰:上池”。</p> <p class="ql-block"> 上池村作為王安石的故里,東眺鐵爐,云霧僚繞;南顧珠嶺,僜明似壁;北望金頂,巍峨旖旎。乃山川毓秀,人杰地靈之地。上池村高中進士20余人,僅王安石一家祖孫四代在北宋一朝就出有進士8人,王安石的叔祖王貫之、父親王益、長兄王安仁、王安石本人、四弟王安禮(后官至副宰相)、五弟王安國、六弟王安上、長子王雱。其中王安禮、王安國、王雱還被稱為“臨川三王”。</p> <p class="ql-block"> 王安石21歲進士及第后,歷任揚州簽判、鄞縣知縣、舒州通判、常州知府等職,政績顯著。在宋神宗繼位后,他任翰林學士,繼續闡述變法主張,并深得神宗賞識,提參知政事,任宰相期間,推行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熙寧變法(王安石變法),標榜青史,意義非凡,被列寧譽為“中國十一世紀偉大的改革家”。</p> <p class="ql-block"> 王安石雖出生在其父親王益任清江通判時的臨江,但其父親、祖父(王用之)的出生之地還是在這臨川七十九都上池村,不管怎樣,最終根還是在這里,其后王安石的長孫王棁、次孫王桁也都還是選擇了葉落歸根于斯。 歷史上王安石就更是少不了以上池村的來來往往,曾7次回到老家上池,特別是在其祖父去世之后,王安石的父親領著他在上池村守孝三年,于是上池村留下與王安石有關的遺物遺跡就有10多處,如荊公別墅、西林梅園、半山書院(云峰書院)、瑤田、龍安殿、西引寺(西梅寺)、世第門樓、世宦祠、荊公橋、荊公坡等。</p> <p class="ql-block"> 碩大的柱礎,堅硬無比。也像王安石二度宰相,銳于改革的堅定信心。</p> <p class="ql-block"> 王安石的《梅花》: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唯有暗香來。</p> <p class="ql-block"> 走出宗祠,為撫州曾有王安石和曾鞏兩位列“唐宋八大家”而自豪喜悅。腦中仍浮現王安石膾炙人口的精點詩句: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泊船瓜洲);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元旦);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登飛來峰)……</p> <p class="ql-block"> 王氏宗祠后面的露天議事臺。</p> <p class="ql-block"> 古樹參天,遮天蔽日。</p> <p class="ql-block"> 王氏宗祠外側的荊公井。</p> <p class="ql-block"> 荊公亭。</p> <p class="ql-block"> 荊公湖。</p> <p class="ql-block"> 竹軒公祠。</p> <p class="ql-block"> 總門里,位于上池村(源里組)的北面,屬清代贛派建筑群,是王安石23代后裔王來起在湖北老河口開辦冶煉業致富后,從湖北運回18車金銀珠寶,于清同治八年建成,由7棟贛派古建大院共同構成,規模龐大,趨勢宏偉,有江南榮國府之稱。古宅傳承了王安石家族的“聚族而居”的理念和儒家長幼有序,“先有族姓,后有門戶、地望”的觀念。</p> <p class="ql-block"> 總門里大院一色的三進二天井,現仍有人居住。中間有一條1米多寬的小弄道,通向“自新齋”。門前大石板場地,便于鄰里來往和爆曬谷物等。整個總門里還匠心獨具的設計了暗道和暗室,以達到防匪、排水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 石雕窗花。</p> <p class="ql-block"> 窗戶雖小,里小外大,只為多采點光。</p> <p class="ql-block"> 小弄道的大石板長期缺少光線,都長上綠色的青苔。</p> <p class="ql-block"> 穿過小弄道,左拐后面有棟布置較暗的房屋,名為“自新齋”,王氏家族有人犯了族規就會被關到自新齋里去思過,此外,自新齋門樓是斜建的,門框條石也是斜面的,門的斜對面是正門,寓意關在屋內的人要悔過自新,不走歪門邪道。</p> <p class="ql-block"> 這是上池村(里陽組)長茂堂,始建于明弘治年間,建筑整體從功能上為專用藥房設計、建造。長茂堂以種植藥材、賣藥為主,也可用實物兌換中草藥材,服務全村百姓。清道光年間,由里屋房王世賢一直經營打理,后在重慶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等地發展多家長茂堂分店,經營至今依然昌盛,堪稱中華百年老字號。2016年,重慶長茂堂后人、上池村里屋房第36代世孫王強、王剛一行八人到上池村尋根問祖,對照家譜后,確認與上池村現長茂堂后裔王思游家族屬同根血脈,溯根同源。</p><p class="ql-block"> 1930年12月至1931年2月,紅軍駐留上池村一個多月,長茂堂為駐村紅軍免費提供中草藥材,服務紅軍戰士多次。</p> <p class="ql-block"> 長茂堂旁邊的一家農戶門前,種的絲瓜競長的如此長,讓我們好奇。</p> <p class="ql-block"> “大夫第”為上池王氏三十世孫九一公王采蘭于同治元年(1862)所建,占地面積600平方米,王采蘭三兄弟均為清太學生,父子俱贈授大夫,他們除在湖南有二個批發店面三幢住宅、在漢口有一幢書院外,在上池老家村南還有五幢房屋,以此幢大夫第為中心散開。由于外門上方已毀壞,木門己鎖,我們只見到八字門外兩側的雕花磚墻,十分精美細致。</p><p class="ql-block"> 相傳,這幢豪宅“大夫第”,讓被毛主席稱為“馬背上的書法家”的舒同還產生一個小誤會。1921年8月撫州東鄉的舒同就讀于江西省立第三師范學校,與一同考入的上池村王振武屬同班同學,且私交甚密,在校時王振武多次接濟舒同,舒同也多次贈書法作品與同學王振武。1924年6月兩人畢業后,舒同追隨革命,參加紅軍,王振武考入北平內政部高級警官學校,兩人從此失去音訊。1930年12月,舒同任紅四軍政治部秘書,帶領紅軍撤退到上池村,發現“大夫第”房子氣派,誤以為是同學王振武家,遂將“大夫第”設為紅軍臨時指揮部,并叮囑部下保護好大夫第所有建筑與財產。第二天,舒同來到上池“衍慶房”巡視部隊時,發現上堂掛有自己書寫的書法作品,陡然間想起這才是自己贈予同學王正武的書法作品,恍然大悟,這才知道同學王振武的真正家宅在這里。</p><p class="ql-block"> 1931年2月16日(大年除夕)上午,上池村民為了讓紅四軍戰士過個好年,架起水車將驪塘車干,把塘中魚全部送給紅軍部隊, 上池村地下革命工作者王順太還買了一頭豬,宰殺好送給紅軍過年,年三十夜,紅軍再次接到撤退命令,由王順太當引路人,連夜從上池村羅家嶺撤退轉移至金溪與大部隊匯合,王順太在返回途中,在雙塘被白軍抓獲,時任白區金溪縣長朱一民親自拷問。未獲任何有效情報,被朱一民殺害,壯烈犧牲。</p> <p class="ql-block"> 世宦祠,為上池村古代建筑的代表作,占地面積366平方米,宗祠坐北朝南,三廳三開間,正大門石板上陰刻“世宦祠”三個楷書,兩側大門石匾上則陰刻“登科”和“及弟”字樣,筆鋒舒展,筆力遒勁,三大門的兩側還各有石墩一對,亦稱“三門六墩”,為典型的明代贛派建筑風格。</p> <p class="ql-block"> 歷史上世宦祠還曾有王安石的畫像和宋朝大書法家米?送給王家的寶硯,石硯上刻有“御賜之寶”四字,硯底米芾自刻銘文,十分珍貴(現存東鄉區博物館),這些東西是從這處夾墻里發現的。</p> <p class="ql-block"> 中央電視臺、住建部聯合在上池村開拍紀錄片《文脈春秋》。</p> <p class="ql-block"> 2021年上池村紀念四世祖王安石誕辰1000周年。</p> <p class="ql-block"> 王安石畫像。這張畫像是由北宋畫家李伯時所畫,創作北宋時期,描繪了晚年王安石的形象。王氏后人代代細心珍藏,文革時藏于世宦祠墻里,后維修時才發現并上交博物館,復制品懸掛王氏宗祠和世宦祠。因此民間又稱此祠為荊公祠。</p> <p class="ql-block"> 荊國世第。門樓四柱三間三樓式,上額石匾陽刻“荊國世第”四楷書,相傳為王安石弟王安上后裔在宋時所建,后歷遭火劫,重修重毀。</p> <p class="ql-block"> 睿二公祠。</p> <p class="ql-block"> 村中老宅年久失修,人員外流,現不少已破舊不堪。</p> <p class="ql-block"> 走在光亮的石板路上,看著兩邊滄桑斑駁的老宅,也許不久的將來,它們將完全消失,無可奈何。</p> <p class="ql-block"> 只有上池這座千年石質荊公橋,仍靜靜地躺在浝溪港上。</p> <p class="ql-block"> 離開千年上池古村,我們去黎圩鎮的另一個古村,王安石之弟王安國后裔居住的浯溪古村參觀游覽。</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汕头市|
团风县|
鄂托克前旗|
曲麻莱县|
武冈市|
高雄市|
肥乡县|
色达县|
大名县|
尼勒克县|
朔州市|
苏尼特左旗|
涪陵区|
元谋县|
临洮县|
华宁县|
剑河县|
内江市|
祁东县|
桦南县|
抚远县|
皮山县|
双柏县|
商城县|
上虞市|
通榆县|
兰考县|
溧阳市|
乡宁县|
广河县|
永兴县|
仙游县|
康保县|
正宁县|
治县。|
白山市|
额敏县|
电白县|
教育|
南溪县|
徐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