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朱自清故居及周邊建筑以及作品介紹</p> <p class="ql-block">朱自清</p><p class="ql-block">中國現代作家</p><p class="ql-block">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朱自華,號實秋,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紹興,出生于江蘇省東海縣(今連云港市東海縣平明鎮),后隨父定居揚州。中國現代散文家、詩人、學者、民主戰士。1916年中學畢業后成功考入北京大學預科。1919年開始發表詩歌。1921年,加入文學研究會,成為“為人生”代表作家。1922年,與葉圣陶等創辦了我國新文學史上第一個詩刊——《詩》月刊,倡導新詩。次年,發表長詩《毀滅》,引起當時詩壇廣泛注意,繼而寫《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被譽為“白話美術文的模范”。1924年,詩文集《蹤跡》出版。1925年,應清華大學之聘,任中文系教授。創作由詩歌轉向散文,同時致力于古典文學研究。三·一八慘案后,他撰寫《執政府大屠殺記》等文章,聲討軍閥政府暴行。1928年,第一部散文集《背影》出版。1930年,代理清華大學中文系主任。次年,留學英國,并漫游歐洲數國,著有《歐游雜記》《倫敦雜記》。1932年歸國,繼任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一二·九運動中,他同學生一道上街游行。抗日戰爭爆發后,隨校南遷,任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教授。1946年10月返北平,受校方委托主編《聞一多全集》。同時,積極參加各項民主活動。1948年8月12日因胃穿孔病逝于北平,年僅50歲。所作《背影》《荷塘月色》等篇,為中國現代散文早期代表作,有《朱自清全集》出版。</p><p class="ql-block">朱自清六歲隨家人遷居揚州。在那里度過了童年和少年時代。他自幼繼承父輩的家學淵源,受到士大夫家庭的影響,逐漸養成“整飭而溫和、莊重而矜持”的文人氣質。1912年進入江蘇省立第八中學(今揚州中學)學習。</p><p class="ql-block">年輕時的朱自清</p><p class="ql-block">1916年中學畢業并成功考入北京大學預科,1917年升入本科哲學系。在北大期間,朱自清積極參加五四愛國運動,嗣后又參加北大學生為傳播新思想而組織的平民教育講演團。并與武仲謙結婚。朱自清之名是他1917年報考北京大學時改用的。</p><p class="ql-block"><br></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夹江县|
安丘市|
东方市|
余江县|
安塞县|
高雄市|
南皮县|
盐山县|
广元市|
石家庄市|
四川省|
高平市|
上犹县|
南宁市|
洮南市|
石首市|
荥阳市|
灵台县|
开鲁县|
钟祥市|
玉树县|
含山县|
尉犁县|
泽州县|
翁牛特旗|
百色市|
扬州市|
涿州市|
长沙市|
田东县|
淮滨县|
玉山县|
华池县|
明星|
三穗县|
平定县|
齐齐哈尔市|
阳信县|
佛学|
恩施市|
佛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