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甪直古鎮</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甪直古鎮隸屬蘇州市吳中區,是具有2500多年的悠久歷史,文化底蘊深厚,名勝古跡眾多,人文景觀棋布;是太湖流域保存完好的水鄉古鎮,鎮外湖、蕩、潭、池星羅棋布,素有“五湖之汀”、“六澤之沖”之稱,是典型的江南水鄉,素有“水鄉第一鎮”之稱。享有“國家4A級旅游景區”、“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全國環境優美鎮”、“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中國特色景觀旅游名鎮”、“中國民族建筑優秀魅力名鎮”等美譽。</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甪直古鎮的主要景點包括萬盛米行、王韜紀念館、?保圣寺、?葉圣陶紀念館、?江南文化園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萬盛米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萬盛米行是一家老字號店鋪,始建于民國初年,由鎮上沈、范兩家富商合伙經營。該行規模宏大,有存放糧食的間近百,是當時吳東地區首屈一指的大米行。萬盛米行舊址被列為第六批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著名文學家、教育家葉圣陶先生于1917年到甪直執教五年,他的名作《多收了三五斗》就是以萬盛米行為背景的,該文后被選進中學教課書,萬盛米行也隨之名聞海內海外。</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牛力水車—起源于周朝,是利用齒輪原理制造的,由牛力帶動平臥的大齒輪,大齒輪帶動小的立齒輪,立齒輪帶動河里多水車提水,當牛旋轉時,水車即可將河水提到田間灌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犁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稱量工具:有桿秤、升、斗、斛(hu)舊時十升為一斗,十斗為一斛。</b></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王韜紀念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王韜是中國近代著名思想家,生于用直鎮書香門第、18歲以第一名考中秀才。1849年王韜接受英國傳教士麥都思邀請到上海墨海書館,從事編譯西學書籍工作達13年。后因上書太平軍,遭清廷通緝,清廷搜獲該館后下令通緝,王韜以“圣朝之棄物,盛世之罪人”身份,于1862年10月逃離上海、開始了長達23年的流亡生活,其間他主要居住在香港,協助英華書院院長理雅各將中國的四書五經譯成英文、促進了中國文化在西方的傳播。1867-1869,王韜漫游西歐,這是中國知識分子第一次對歐洲的考察。1874年王韜在香港創辦了名的《循環日報》,自任主筆,積極傳播西方文化,呼喚改革開放,鼓吹變法圖強,其思想對洋務運動、維新變法和立憲運動都產生重大影響。1884年經李鴻章默許,王韜移家返結束了長期流亡生活。晚年積極支持孫中山、康有為的變法圖強活動。1897年秋,王韜在上海寓所城西草堂病逝,歸葬故鄉甪直。1998年甪直鎮人民政府為紀念王韜這位思想家,弘揚他的愛國思想和開放意識,籌建了這座王韜紀念館,紀念館為清代住宅建筑,面積800平方,共分王韜生平事跡陳列室,王韜故居、弢園三部分。當代著名書畫藝術家錢君匋題寫館名,雕塑家王大進為紀念館制作了王韜半身銅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國父之師</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894年,一位風塵仆仆的中年人來到上海城北吳淞江濱的淞隱廬,拜見一位已年近古稀的老人,他尊敬的稱這位老人為「老師」,并請他為其所寫的《上李傅相書》做修改。后來,他的文章被發表在上?!度f國公報》上,雖然當時的執政者并沒有采納他的救國主張,但他與這位老人的師生之誼卻一直保留了下來。二年后,這位中年人所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滿清王朝,中國近代歷史從此發生了巨大的變革,他就是中國近代民主主義革命的先行者,「中華民國」和中國國民黨的創始人,三民主義的倡導者——孫中山先生、而他所拜見的那位老人,就是中國近代最早開眼看世界的思想家、中國近代法治思想第一人——王韜。</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沈園又稱沈宅,是甪直鎮的教育家沈柏寒的故居,建于1873年,距今已有130多年的歷史,原建筑為3500平方米,現在對外開放只是一部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樂善堂在沈宅故居內,建于1870年,是甪直鎮上最豪華的建筑之一。原名“居逸堂”,后因為沈家“樂善好施”的善舉而改名“樂善堂”。</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樂善堂內二側的圓柱上有一對聯:“經濟有成,事業俱自苦志起;讀書最樂,俊彥都由名教來”;教育子孫后代的名言充分體現了沈氏家族的家風和文化底蘊,至今對我們都有一定的啟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鴛鴦廳原本是老宅主人的書房,梁架簡易,門窗有晚清民國風格,通風和光線良好。現按王韜故居陳列,放有書桌和字畫,中間大匾上書“蘅花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全景拍下的江南文化藝術展的大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保圣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保圣寺建于梁天監二年(503年),具有一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是“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積淀了豐富的文化遺存。寺內有六朝造像石、唐代經幢、北宋幡桿夾石、明代建筑天王殿、清初鑄鐵大鐘,而唐代塑圣楊惠之所作的羅漢塑像為鎮寺之寶,1961年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寺西院,有碑廊、唐代詩人陸龜蒙墓及現代教育家葉圣陶紀念館。寺內的千年銀杏、百年枸杞和紫藤,并稱“古木三絕”。</b></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天王殿是明崇禎三年(1630)重建,面闊三間,進深七檁。單檐歇山頂,簡瓦覆蓋。戧角起翹,輕巧若飛。微有“側角”的角柱和“四鋪做插昂”斗拱,仍存宋代建筑遺風。而浮雕“神童牡丹”紋飾的覆盤式柱礎,系宋代原物。</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保圣寺古物館?是一座集明代建筑精華、珍貴文物與唐代泥塑藝術瑰寶于一體的古剎。??塑壁羅漢?:館內的塑壁羅漢是唐代“塑圣”楊惠之的作品,九尊羅漢塑像置身在洞窟和云海之間,神情、衣飾栩栩如生,仿佛一幅山水之間的人物立體畫。這些羅漢塑像歷經千年風雨,依然生動傳神。保圣寺古物館不僅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剎,更是藝術和文化的寶庫,值得一游。?</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大鐵鐘—鐵鐘通高1.8米,口徑1.12米,壁厚0.11米,重約1.5噸。鐘頂提梁為雙首四爪龍式,造型生動,鐘口外撇,呈多瓣蓮花狀,曲線委婉。鐘身上部環鑄凸弦紋框面,中部四面鑄有“國泰民安”、“八方無災”、“風調雨順”、五谷豐登”。鐘體秀美,質地堅實,撞之有聲,體現了我國明末清初高超的冶煉技藝。</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青石經幢?:經幢建于唐大中八年(公元854年),全稱“尊勝陀羅尼經咒石幢”,造型秀美端莊,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古紫藤“蒙茸一架自成林”,暮春三月,串串淡紫色蝶形花朵,爛漫芬芳,為寺內古木“三絕”之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葉圣陶紀念館位于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甪直鎮葉圣陶公園,保圣寺西側,建于“吳縣立第五高等小學”原址上,1917年至1922年,葉圣陶曾在這里任教。在其逝世后,當地將原校區幾處舊址重新修建,辟為葉圣陶紀念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葉圣陶紀念館為江蘇省學校德育教育基地、江蘇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葉圣陶并不是甪直人,但他與甪直有著深厚的淵源。?葉圣陶出生于江蘇蘇州,并在甪直生活和工作過一段時間。1917年,23歲的葉圣陶應邀前往甪直,在吳縣縣立第五高等小學執教,開始了他的教育改革實踐。在甪直期間,他不僅進行了教育創新,還創作了許多與甪直相關的文學作品,如《多收了三五斗》、《倪煥之》等,這些作品以甪直為背景,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葉圣陶將甪直視為自己的“第二故鄉”,并在1988年逝世后長眠于甪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葉圣陶墓位于蘇州市吳中區甪直古鎮景區葉圣陶紀念館西北。墓園坐西朝東,墓臺高1米,長11米,寬10米,碑墻高3米,寬5米,全部由花崗石建成。碑墻上鐫刻趙樸初題書“葉圣陶先生墓”六個鎏金大字。葉圣陶的骨灰儲放在墓臺正中的石棺內。碑墻上方和墓臺四周的石欄柱以及臺墀上都雕有桃花、李花和萬年青圖案。</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2019年3月,葉圣陶墓及葉圣陶執教舊址一并被省政府列入第八批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井亭方形亭體,四角飛舉,曲線優美。粉墻漏窗,簡潔明快。體重輕盈,小巧秀雅。亭內設井一眼,井水清澈甘洌。寺前設井,實例不多,具有一定的地方特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井亭是87版《紅樓夢》取景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甪端—傳說中的一種神異之獸,吉祥之獸,日行一萬八千里,懂得四方語言,知道遠方之事,形如狻猊,專蹲風水寶地。(甪直鎮人民政府于1998年8月8日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狻猊—?狻猊的讀音是“suān ní”?。狻猊是中國古代神話中的神獸,傳說是龍的第五個兒子。</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小小古鎮有故事,石板小橋巡蹤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心隨景動思緒亂,唯有美篇留記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2024.10.2甪直古鎮手機拍照,于11月12日整理圖文。</b></p><p class="ql-block">?</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霞浦县|
吉水县|
鄱阳县|
沙河市|
铁岭市|
福州市|
昆明市|
昌宁县|
南投县|
内丘县|
建平县|
新民市|
通州市|
辽宁省|
凤山市|
黄龙县|
宁国市|
拜泉县|
河津市|
广平县|
曲靖市|
沾化县|
紫金县|
建宁县|
阿合奇县|
景洪市|
西林县|
青冈县|
沽源县|
精河县|
通江县|
奉贤区|
云南省|
沂水县|
大港区|
九寨沟县|
启东市|
德江县|
宜兴市|
合山市|
和平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