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不知從何時起,一些臺賬逐漸“變了味”,讓人疲于應付、不堪其重。今年,中央層面整治形式主義為基層減負專項工作機制辦公室就通報了一起與之相關的典型案例,某地用“寫臺賬”的方式管理基層干部,強制大家每天定位打卡、上傳日志,加重了工作負擔。有的基層需要提供的臺賬紛繁復雜,涉及黨建、安全生產、社會保障、衛生健康等方方面面。有社區干部就曾反映自己一年要制作上百本臺賬。與此同時,臺賬衍生出來的奇葩現象讓人啼笑皆非。</p><p class="ql-block">無論是什么性質、何種規格的會議、活動,準備臺賬資料的時候,文字、數據、照片“三件套”缺一不可,若能提供視頻則“錦上添花”,仿佛沒圖片就等于沒做過,或是拍得好就等于做得好。于是,有些干部在走村入戶時,主要想的不是怎么做好工作、怎么讓百姓滿意,而是把照相留影當成“頭等大事”,主打一個“干活上走個過場,拍照上精益求精”。</p><p class="ql-block">有的地方對臺賬的要求高之又高,比如,文件格式精確到標點,涂過、改過就要重寫,字數要達標、內容要豐富、圖文要精美。有地方不“卷”內容“卷”包裝,看誰的臺賬本子厚、盒子多,看誰的排版更考究、裝幀更精美,甚至有基層單位花錢請人專職做臺賬,在設計和規格上“卷”入了“next level”。還有地方不惜弄虛作假,巧立臺賬的名目套取上級撥付的專項資金,引發網友強烈吐槽“干得好不如臺賬編得好”。</p><p class="ql-block">有時明明是同一項工作,但為了迎接不同部門的檢查,就要變著法地將臺賬“做出花”,讓人無奈感慨“相同的食材,居然要做出不同菜系、花樣美食”。有的地方有了電子臺賬還不夠,紙質臺賬也不能少,傳上去一份線上簽章,還得再打印出一份線下蓋章,重復又奔波。有些臺賬規定只能手寫,但動輒幾十頁、十幾本,讓人疲于應對,只能“求助”于自動寫字機等工具。某電商平臺的一款自動寫字機月銷量上萬臺,購買評價里不乏直言“臺賬好幫手”的。</p><p class="ql-block">近年來多地持續推進臺賬“數字化”,本意是減輕基層負擔,但有的地方實際操作下來卻反饋“徒增煩惱”。比如,不同臺賬對應不同平臺,有的平臺數據還不能共享,同樣的內容要在不同平臺間復制粘貼;有的系統條目眾多、操作復雜,按鈕菜單“傻傻分不清楚”,甚至上傳照片還要先用P圖軟件調整比例與像素;還有的服務器承載能力有限,以至于基層干部還得專挑深夜人少的時候“錯峰”登錄平臺。事實上,臺賬本身并沒有問題,它是基層千頭萬緒的一種記錄,也是繁復工作的一種存檔。然而,當“事前計劃、事中紀要、事后總結”被扭曲成了“事事要臺賬,處處要留痕”,基層干部便很容易背負上沉重的“負擔”。</p><p class="ql-block">基層是離群眾最近的地方,是政策落實的“最后一公里”,本就任務不少、負擔不輕。而基層干部也沒有“三頭六臂”,往往是才走出會議室,就鉆進辦公室,又或是才從田間地頭回來,就做起了資料整理、尋蹤索跡的“匯總員”。</p><p class="ql-block">面對各類檢查、考核、督導,沒有一本本臺賬“傍身”無異于一場場“裸考”。為了通過“考試”,一些基層干部不得不做足“功課”,填資料、做臺賬、編輯圖文、上報更新……工作量得不到有效配置,基層工作的重心該如何安放,需要打上一個問號。</p><p class="ql-block">做臺賬、補臺賬、改臺賬,若是每天為臺賬發愁,無疑會增加基層干部的心理壓力。比如,在有些考核中,臺賬“做得漂亮”一定程度上是個亮眼的“加分項”,于是,搜羅數據、核查比對、熬夜填表成了有的基層干部的“家常便飯”,每每提起“反復修改還是不合格”都是“一把辛酸淚”,一本填完還有一摞,讓人倍感焦慮。</p><p class="ql-block">尤其是對于一些年輕的基層干部而言,剛參加工作就被臺賬“綁”住了手腳,錯誤地認為“原來基層工作就是忙臺賬”時,又何談激發他們參與基層治理實踐的內生動力。正如有年輕人感嘆的那樣:“我們的創造性和工作熱情,正被無休止的填寫和更新臺賬消磨。”</p><p class="ql-block">脫離了實際。基層工作的臺賬本應是取材于實踐、貼近于群眾的,既要有具體工作的經驗做法,也包含著對大事小情的心得思考。翻開一本臺賬,理應既能了解一方民情,又能洞察一地作風。</p><p class="ql-block">但某些地方臺賬要得多、催得緊,導致一些本該從群眾實際情況中獲取的數據,陷入“閉門造車”的“捏造”與“張口就來”的“估計”,反而脫離了實際、罔顧了群眾期待。此外,那些“一眼望不到頭”的臺賬,占據了基層干部過多時間與精力,也讓他們無暇去到田間地頭、扎根豐富而又鮮活的實際。臺賬當主角,實績靠邊站,說到底是一種本末倒置。</p><p class="ql-block">少一些沒必要的檢查和考核。臺賬之困,源于考核之弊。面對過多過度的“痕跡管理”,還是得從考核、檢查等“根子”上把好關。領導干部當樹立科學的政績觀,須知檢查的次數不是越多越好,考核的項目也不是越細越好,臺賬的內容重在突出重點,能夠客觀、真實地反映工作過程和成效即可。</p><p class="ql-block">比如,有地方就曾將6個部門合成1個督查組,所有檢查工作在一天之內完成;再如,有地方推動考核的形式從“翻臺賬”轉變為“曬成效”,減少檢查臺賬資料的比重,多看現場、多問過程、多聽民意,把工作考核更多地放在實施效果和群眾滿意度上。</p><p class="ql-block">臺賬泛濫,還有個重要原因是上下級之間互相“提防”,上級部門看不到臺賬就對基層做的工作成果“將信將疑”,而基層也將臺賬當做是對自己的一種“保護”,出了問題一紙臺賬就是最好的“證明”。可見,從不理解和不信任土壤中“生長”出來的臺賬,很可能異化為形式主義、痕跡主義。</p><p class="ql-block">這也意味著,上下級之間需要建立起順暢的溝通渠道和有效的協作機制。比如,上級部門應堅持不擴大臺賬檢查的外延,少一些苛責與質疑,多一些溝通與理解。而基層也應做到真實、準確地記錄,積極、主動地溝通,既匯報工作進展,也客觀反饋實踐難題。</p><p class="ql-block">讓臺賬回歸記錄的初心。臺賬作為工作的記錄本,再精美、再考究都脫離不了其作為記錄的功能。一本好的臺賬應該是“言之有物”的,能夠幫助基層干部進行事中管理,又是“言之有理”的,在事后拿出來可以被反復“咀嚼”、引人思考。倘若每一位干部都能正確認識和使用臺賬,相信對于干好基層工作是有所助益的。</p><p class="ql-block">此外,“數字化”手段應該為臺賬賦能而不是“負能”,數字平臺的設計者要立足為基層減負的視角,打通數據壁壘、實現數據整合,構建開放共享的信息平臺。</p><p class="ql-block">整治臺賬上的“指尖之困”,防止形式主義死灰復燃,不妨多一些務實,多一點不懈,多一點理解,才能避免陷入“臺賬做好了就是工作做好了”的怪圈。</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八宿县|
邵东县|
巩留县|
邯郸县|
错那县|
周口市|
和平区|
百色市|
苏尼特左旗|
四子王旗|
诏安县|
东乡|
乐陵市|
无极县|
连州市|
高邑县|
林口县|
北海市|
澄城县|
五台县|
汉寿县|
渭源县|
本溪市|
崇仁县|
岳池县|
景泰县|
高淳县|
汝州市|
广南县|
甘德县|
炎陵县|
马山县|
平果县|
邵东县|
江陵县|
冕宁县|
屯门区|
左云县|
湖口县|
花垣县|
屯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