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國家博物館五大鎮館之寶

葛爺

<p class="ql-block">  鎮館之寶是指博物館中具有唯一性、獨特性、稀缺性、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的展品?。這些展品在博物館的藏品中具有極高的價值和地位,通常是參觀者必看的展品。?本篇列出國家博物館五大鎮館之寶,供參觀者參考。</p> <p class="ql-block">  一、玉龍</p><p class="ql-block"> 年代:新石器時期</p><p class="ql-block"> 玉龍,1971年出土于內蒙古翁牛特旗賽沁塔拉,是新石器時代后期的作品,公元前4700年﹣前2900年。玉龍由墨綠色的岫巖玉雕琢而成,軀體卷曲若鉤,造型生動,雕琢精美,它是中國龍的最早形象,有“中華第一龍”的美譽。</p><p class="ql-block"> 玉龍是國家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之一。它的出現,昭示著中國原始人類形成了一種對于龍的共同精神文化信仰。而把龍雕刻呈環形也有著特殊的含義。古人認為,宇宙的本質就是一個循環往復的過程,人則是被困在其中的渺小生物。圓環是描述這種循環的最佳形態,龍作為一種神話生物,被認為擁有控制循環的能力,可以連接生死,因此他們將玉龍塑造成環狀,祈求它們能夠保佑平安。</p> <p class="ql-block">  二、“后母戊”青銅方鼎</p><p class="ql-block"> 年代:商朝(商王武丁時期)</p><p class="ql-block"> “后母戊”方鼎,曾稱“司母戊”方鼎,1939年出土于河南安陽武官村,高1.33米,重832千克,是目前所知世界上最大、最重的青銅禮器,是國家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之一,享有“鎮國之寶”的美譽。</p><p class="ql-block"> “后母戊”方鼎因其腹壁銘文得名,是商王用來祭祀母親“戊”的祭器。“后母戊”是商王<span style="font-size:18px;">祖庚或祖甲</span>之母(武丁之妻)的廟號。鼎的造型方正,形體巨大,顯得雄偉莊重。鼎身四壁沿周緣裝飾簧警紋,足部裝飾饕餮紋,鼎耳上部裝飾魚紋,鼎耳外側裝飾虎食人紋。</p><p class="ql-block"> 以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科技價值三個主要的文物解讀視角觀察,“后母戊”方鼎在科技價值方面可謂商周青銅器的翹楚之作。因鼎的體量、重量均遠超過一般青銅器,因此在原料冶煉、塑模制范、澆鑄充型一系列鑄造過程中的技術要求極高、充分顯示出此時青銅器鑄造業龐大的生產規模和杰出的技術成就,是這一時期青銅文化發展高度的代表。</p><p class="ql-block"> 這件大鼎的發掘經歷了一波三折。1939年,河南安陽由于發現了大量的甲骨文而聲名鵲起。人們在地下發現了一個巨型青銅鼎。這只鼎還是殘缺的,只有一只“耳朵”。由于鼎太大,經過三個晚上的努力,人們才把它運到了地面上。</p><p class="ql-block"> 地里挖出寶貝的消息很快傳到日本憲兵的耳朵里,當時正值國難當頭,日本派出300人到村子進行大規模收繳。多虧村民急中生智,用一只不值錢的小鼎濫竽充數,才逃過一劫。最后為了安全起見,人們決定將它重新埋回地底。1946年抗戰勝利后,大鼎重見天日。經過專家的努力,大鼎的另外一只鼎耳被復制出來,重新恢復原貌。</p> <p class="ql-block">  三、“利”青銅簋</p><p class="ql-block"> 年代:西周(周武王時期)</p><p class="ql-block"> “利”青銅簋( gui ),又名武王征商簋,是西周最早的青銅器,國家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之一。1976年陜西臨潼零口出土,高28厘米,在它的內部鑄有4行32字銘文,記載了歷史上一件重要事件——武王伐紂時的“牧野之戰”。</p><p class="ql-block"> 銘文顯示周武王是在甲子日的清晨起兵,征討商紂王,而且僅用來一天時間就推翻了商朝,取得了這場關鍵戰役的最終勝利。銘文中有“歲”、“鼎”二字,意思是木星正當中天。這一天象恰好與《國語》一書中記載的關于牧野之戰當天的天象記錄吻合,為研究夏商周的具體年代和西周初期的歷史、文化、軍事等情況提供了寶貴的證據。</p><p class="ql-block"> 專家以此為依據,推算出武王伐紂的時間在公元前1046年。商朝后期,居住在陜西周原一代的周人逐漸強大起來,約在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聯合諸多方國、部落,經牧野之戰滅商建周,定都于鎬( hao )京,即今天的陜西西安,史稱西周。</p> <p class="ql-block">  四、“盂”青銅鼎</p><p class="ql-block"> 年代:西周(周康王時期)</p><p class="ql-block"> “盂”青銅鼎,俗稱大盂鼎,相傳于清道光年間出土于陜西岐山縣京當鄉禮村,幾經輾轉,后為晚清鑒藏家潘祖蔭所有。抗日戰爭期間,為躲避日寇劫掠,潘家將鼎裝入木箱安置于潘宅地下。1951年,潘氏后人潘達于女士將其獻于上海文物管理委員會,后藏于上海博物館。1959年入藏中國歷史博物館(今中國國家博物館前身之一)。</p><p class="ql-block"> 大盂鼎,是國博的鎮館之寶之一。鼎高100.8厘米,重超過300斤。鼎整體呈圓形,鼓腹下面有三個柱足。鼎的上部和柱足都裝飾有獸面花紋。大盂鼎最有價值的地方是內壁上鑄有19行291字銘文,文中記載了周康王對大臣盂的冊命,大意是,王說:“偉大的文王承受了上天的重大使命。到了武王,繼承文王建立了周國,排除了奸惡,長久地治理著百姓。辦事的人在舉行飲酒禮的儀式上,沒人敢喝醉,所以天帝以慈愛之心大力保佑先王。殷朝喪失了上天所賜予的大命,是因為殷朝從遠方諸侯到朝廷內的大小官員,都經常酗酒,才喪失了天下。現在我要效法文王的政令和德行,猶如文王一樣任命兩三個執政大臣來任命你:盂,你要輔助我主管軍隊,協助我遵行先王的制度治理疆土”。接著,王賞賜給盂珍貴的物品和臣子,供他驅使。盂頌揚王的美德,因此制作這座寶鼎。</p><p class="ql-block"> 這段銘文側面證明了商朝亡國的原因在于放縱酗酒,也體現出西周王臣上下對于禮制的重視。</p> <p class="ql-block">  五、“虢季子白”青銅盤</p><p class="ql-block"> 年代:西周(周宜王時期)</p><p class="ql-block"> “虢( guo )季子白”青銅盤在道光年間出土于陜西寶雞的虢川司后,先后為太平天國將領護王陳坤書、淮軍將領劉銘傳所得,直至1949年新中國成立,劉銘傳第四代孫劉肅曾才將其獻給國家。</p><p class="ql-block"> 這尊像浴缸一樣的大青銅盤,是國家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之一,也是中國禁止出境展覽的文物之一。它是西周時期的盛水器,全長137.2厘米,重215.3公斤,其中最有價值的內容是其內壁所寫的一片表彰軍事戰功的銘文。</p><p class="ql-block"> 古代有句話叫做:“國之大事,在祀與戎”,是說古人將祭祀上天和軍事行動看成國家最重要的內容。盤中銘文記載的內容就跟西周時期一次重大的軍事活動有關。</p><p class="ql-block"> 西周末年,中原地區逐漸受到周邊外族侵擾,因此展開了許多軍事活動。周宣王派虢國的季子白率領軍隊跟北方的驗猶( xian yun )打仗。季子白把敵人打得落花流水,不但殺死500名敵軍,還活捉了50名俘虜,把敵人的左耳割下來獻給周宣王以表戰功。周宣王非常高興,夸他是國家的英雄,還舉辦了隆重的慶功宴。虢季子白為了紀念這件事情,專門請工匠做青銅盤,鐫刻銘文以記錄。</p><p class="ql-block"> 這篇銘文四字一句,通篇用韻,體現了西周已發展出極高的精神文化水平,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p> 國之重器
主站蜘蛛池模板: 淮阳县| 惠来县| 榆树市| 开原市| 高雄县| 邵阳县| 五常市| 禄丰县| 仪征市| 沾益县| 西乌珠穆沁旗| 巴里| 台中县| 聊城市| 剑河县| 阿巴嘎旗| 祁东县| 绥江县| 武山县| 杭州市| 通山县| 西平县| 方城县| 蓬溪县| 西和县| 南和县| 利津县| 武汉市| 崇州市| 绿春县| 皋兰县| 甘孜县| 齐河县| 宁阳县| 扬州市| 安新县| 左权县| 吴桥县| 宁晋县| 景泰县| 双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