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一個圣人:孔子,一座山:泰山,她們的組合是中華民族的一部歷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個圣人,孔子。</p><p class="ql-block">東周春秋時期文化十分活躍,呈現(xiàn)了諸子百家局面。孔子處在這種文化氛圍中。自幼好學(xué)的孔子三十歲已博學(xué)多才,有了自己的以“仁”為核心的思想體系。</p><p class="ql-block">設(shè)杏壇“免費”授業(yè),授課的過程,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弟子達3000人,還有懂“六藝”的賢士72人。55歲又周游列國,68歲返回故里又修定了魯國編年史《春秋》。</p><p class="ql-block">孔子一生未著過書,《論語》是其弟子再傳弟子根據(jù)孔子授業(yè)的言語匯成的書,是一部語錄性的思想散文。從個人修養(yǎng)到社會、國家的行為規(guī)范,形成了“君子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儒家思想體系。</p><p class="ql-block">儒家思想的發(fā)展并非一帆風(fēng)順,戰(zhàn)國時期末端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為了達到文化統(tǒng)一,首先就是“焚書坑儒”。</p><p class="ql-block">歷史總是向前走的,秦滅漢起,漢武帝采納董仲舒的“獨尊儒術(shù)、罷黜百家”,儒家思想從此雄霸中國近兩千的歷史。</p><p class="ql-block">一種思想的統(tǒng)一,在生產(chǎn)力相對落后的時期是非常重要的。縱觀世界史,羅馬帝國在公元383年把猶太人耶穌創(chuàng)建的基督教列為國教,基輔大公公元8世紀把東羅馬的東正教列為國教才有羅斯帝國的崛起。用教的思想和信仰達到治理國家的目的。在孔廟中也可以看到我國少數(shù)民族金元清時期皇帝祭祀孔子的歷史文物,可以說是識務(wù)者。</p><p class="ql-block">儒家思想畢竟是“農(nóng)耕文明”的產(chǎn)物,隨著生產(chǎn)力、科技的進步,儒家思想也有與時代發(fā)展格格不入的地方。上個世紀初的“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均對儒家傳統(tǒng)文化進行了抨擊。引起深思的是發(fā)起抨擊的組織者大多數(shù)是飽讀史書的學(xué)者。這是不是一種歷史的醒悟?</p><p class="ql-block">儒家思想畢竟是國家學(xué)問的重要組成部分,吸取精華,除去對新質(zhì)生產(chǎn)力發(fā)展影響的思想因素才是必要的。知識的認知需要的是知識邏輯,怕的是知識內(nèi)循環(huán),咬文嚼字,用歷史文化解釋現(xiàn)代文化,還有甚者居“當(dāng)代大儒”,“新儒”等。儒家的發(fā)展南有朱熹、還有王陽明,已經(jīng)夠豐富的了,無需……。</p><p class="ql-block">中國文化需要往前學(xué),不要向后學(xué),后面的僅是歷史的記憶。向前學(xué)才能進步!</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孔廟。</p><p class="ql-block">孔子居住的原本是三間草房,73歲逝世后,第二年魯國君主將孔子舊居擴建改為廟來祭祀孔子。</p><p class="ql-block">從西漢到清朝,歷朝歷代都奉行“尊孔崇儒”的國策,孔廟的建筑規(guī)模也越來越大,到明朝時占地已達327畝,現(xiàn)存的建筑布局主要是明清兩代。對孔子頂禮膜拜,前后有12位皇帝19次到孔廟祭祀,僅乾隆帝就有8次。</p> <p class="ql-block">明朝加修的宮墻,仞為丈量的尺度,出自《論語》,意:孔子的才學(xué)、人格魅力高的誰也比不上,稱之為“萬仞”。</p> <p class="ql-block">“至圣廟”明代所建,關(guān)于祭祀孔子的廟,很多地方稱“文廟”或“夫子廟”。明代給予了最高的稱譽“至圣”。</p> <p class="ql-block">“大中門”宋元時期的廟門。意:“中庸”不偏不移。</p> <p class="ql-block">“弘道門”明代修建,命“天階門”,是孔廟正門。清代重修,雍正皇帝命“弘道門”,后乾隆皇帝御筆“弘道門”。</p> <p class="ql-block">“大成殿”是孔廟的主體建筑,是祭祀孔子的中心場所,殿中有孔子的座像。</p><p class="ql-block">大成殿始建于宋代(1018年),命運多舛,歷經(jīng)宋金元明清四個朝代,均因戰(zhàn)火、雷火和火災(zāi)被毀。清雍正二年重建后又遭火災(zāi),雍正又組織力量重新修建,并要求按皇宮的標(biāo)準(zhǔn)建造。雍正八年(1730年)完工。</p><p class="ql-block">大成殿前檐十根拄,每根均有兩條盤柱騰飛的龍。臺基兩層有浮雕龍陛。</p><p class="ql-block">雍正御書“大成門”。</p> <p class="ql-block">大成殿內(nèi)孔子座像栩栩如生,炯炯有神的雙眼,透露出智慧的光芒,令人肅然起敬。</p><p class="ql-block">據(jù)史料記載孔子身高1.90米,身材高大、儀表堂堂。</p> <p class="ql-block">孔子在此生活時所用水井。</p> <p class="ql-block">秦始皇焚書坑儒,孔子九代孫將有關(guān)儒家思想的書藏在此墻中。</p> <p class="ql-block">十三碑亭里有帝王碑57塊,除漢文外還有滿文、八思巴文(蒙文)。</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孔府。</p><p class="ql-block">孔子死后故居改成廟供人祭祀,而后人處于附廟而居,廟堂合一。明代1377年完建了孔府的主體建筑,廟宅才分開。此后不斷的擴建發(fā)展,形成了現(xiàn)龐大的建筑群。</p><p class="ql-block">北宋宋仁宗在1055年賜予孔子46代嫡孫孔宗愿為”??圣公‘封號,這一封號是子孫代代相傳,整整傳襲了32代。從宋、金、元、明、清至民國35年孔子嫡77代孫孔德成結(jié)束。孔德成于1948年攜家到臺灣,后任考試院院長。</p><p class="ql-block">“??圣公”是位于朝廷文官之首的官位,有極高的政治、社會地位。</p> <p class="ql-block">“??圣公”期間孔子嫡孫也曾參入地方行政管理,府中設(shè)有大堂。</p> <p class="ql-block">慈禧太后賜給孔子76代嫡孫世襲“??圣公”孔令貽的母親彭氏一個壽字,壽字中多了一點,意:多一點長壽。</p> <p class="ql-block">孔府書齋。</p> <p class="ql-block">戒貪圖,立于出入的門庭,警示子孫!</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孔林。</p><p class="ql-block">孔林是孔子及后代的家族墓地,離孔府距離有兩公里左右。現(xiàn)有面積3000余畝,圍墻長度有八公里。區(qū)內(nèi)有各種樹木4萬余株,整個區(qū)域似如一片原始林帶。墓冢10萬余座,是世界上最大的家族墓群。</p> <p class="ql-block">孔子墓。“大成至圣文宣王”是孔子的封號。</p><p class="ql-block">碑前石供案原為漢代建,后唐代用泰山封禪的泰山石重建。</p><p class="ql-block">孔子墓的左側(cè)十米左右是兒子孔鯉的墓,孫子孔伋的墓在前方15米左右。這種布局意喻,孔子攜子抱孫。</p><p class="ql-block">孔伋的父親孔鯉在孔伋一歲時逝世,孔伋從小由孔子帶大,接受理解孔子思想最深刻,創(chuàng)辦了子思學(xué)派,并根據(jù)孔子的思想著有《中庸》一書。至于孟子是孔伋弟子的弟子。</p> <p class="ql-block">進入孔子墓前是孔廟。</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尼山圣境。</p><p class="ql-block">尼山離曲阜30余公里,是個山環(huán)水聚,靜的令心醉的地方。</p><p class="ql-block">孔子在這里出生,名仲尼,排行老二。文革期間批孔被稱為“孔老二”。</p> <p class="ql-block">尼山圣境是重金打造的旅游圣地,世界儒學(xué)中心。</p> <p class="ql-block">孔子銅像高72米,佇立在尼山最高處。作者根據(jù)唐代畫圣吳道之的畫作《先師孔子行教像》為藍本,把孔子打造成可愛、可親、可敬,智者、師者、長者融為一體的形象。</p> <p class="ql-block">銅像兩側(cè)植3000棵杏樹,意喻:3000弟子、72賢士。</p> <p class="ql-block">孔子銅像下是寬闊的“金聲玉振”廣場,定時有禮儀表演,幽揚的古韻會把你帶入圣境之中!</p> <p class="ql-block">大學(xué)堂一樓的集賢廳裝飾精美極至,古香古色,美侖美奐。</p><p class="ql-block">大廳端面巨幅油畫,是孔子坐在杏樹下給72名賢士授業(yè)的場景。</p> <p class="ql-block">集賢廳兩側(cè)各有30座雕塑,每組雕塑均是表現(xiàn)《論語》及儒家學(xué)說中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二樓是大學(xué)堂,從一樓集賢廳始到大學(xué)堂稱為“大學(xué)之道”共80級臺階。從臺階一步步上走,“高山仰止”四個大字越來越醒目,給人一種從內(nèi)心產(chǎn)生的敬慕之感。</p> <p class="ql-block">《大學(xué)》巨幅篇章進入眼簾,</p> <p class="ql-block">大學(xué)堂可坐1500人。</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座山,泰山。</p><p class="ql-block">泰山海拔1545.3米,是我國東部最高之山,“會當(dāng)臨絕頂,一攬眾山小”,它是第一時間看到日出,可與蒼天對話,傳遞信息的圣山。</p><p class="ql-block">秦始皇戰(zhàn)國時期滅六國建立了統(tǒng)一的國家秦國,是第一個到泰山山頂設(shè)祭壇”封禪”的皇帝,封禪具體講就是皇帝與天的對話,向蒼天報告國家統(tǒng)一、國泰民安、國運昌盛的豐功偉績,同時祈求蒼天護佑。其后朝代有五位皇帝即:漢武帝、漢光帝、唐玄宗、唐高宗、宋真宗到泰山頂設(shè)壇“封禪”。還有六位皇帝登上山頂祭祀,僅清乾隆帝11次到泰安就登頂泰山六次。其次歷史上還有24位帝王派官前往泰山祭祀。</p> <p class="ql-block">三次到泰山,一次從岱廟直接乘車到南天門,那是很早以前的特意安排。最近時間我在三天內(nèi)由濟南前往泰山兩次,第一次因山上風(fēng)雨濛濛掃興而歸,所以才去了第二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天外村入山囗。兩排共12根龍柱每根高7.2米,代表到泰山封禪及祭祀的12位皇帝。</p> <p class="ql-block">中天門到南天門的纜車。</p> <p class="ql-block">往南天門爬山的游客??個唏噓大喘,支撐的動力是均有一顆虔誠的心,到山頂祈福心里的愿望能得到實現(xiàn)。</p> <p class="ql-block">十八盤的山道僅是鏡頭中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進了南天門是天街,天街的商業(yè)氛圍濃厚。</p> <p class="ql-block">上臺階的是碧霞寺,俗稱“奶奶廟”是祈福的圣地。</p><p class="ql-block">泰山“道、儒、釋”三種文化并存,當(dāng)然主要以道儒為主。道,泰山玉皇頂是玉皇大帝,碧霞寺碧霞元君是泰山“鎮(zhèn)山之神”。儒有歷史悠久的孔廟,還有儒家泰山派,孟子本不能同孔子齊名,單稱孟子,經(jīng)泰山派的力挺在宋朝時期被稱為:“孔孟”。孔子也曾親登泰山之巔。</p> <p class="ql-block">“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chǎn)”。到泰山旅游的打卡地。</p> <p class="ql-block">在接近山頂處竟然有一口水井,人說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現(xiàn)在可不能這樣說了。</p> <p class="ql-block">摩崖石刻、碑文遍布泰山達2200余幅,穿越2500余年的時空,記載了中華民族的歷史進程。作品有皇帝、有地方官員、有文人墨客所為,組成了豐富的多層面文化寶庫。</p><p class="ql-block">秦二世胡亥到泰山祭祀,隨行丞相李斯以小篆書寫碑文78字,再加陪秦始皇封禪時所寫的碑文共200多字,現(xiàn)殘留9個半字,目前保存在山下岱廟中,被譽為泰山鎮(zhèn)山之寶。</p><p class="ql-block">小篆字是中國書法藝術(shù)的鼻祖,楷、行、隸、草均是小篆字的延伸。</p><p class="ql-block">小篆字最重要的是開啟了中國文字的統(tǒng)一。</p> <p class="ql-block">“置身霄漢”是清朝的巡撫李樹德所書。</p> <p class="ql-block">“云峰”兩字是康熙帝登泰山祭祀的御筆。</p> <p class="ql-block">黃色的長篇石刻是公元726年唐玄宗到泰山封禪親自撰書的”紀泰山銘”1008字”。此石刻中是石刻中的瑰寶,經(jīng)常作貼金處理。</p> <p class="ql-block">“登泰觀海”四個大字蒼勁雄渾在崖刻群右邊,是明嘉靖年間進士四川人謝東生書寫。</p> <p class="ql-block">玉皇頂就在上方。</p> <p class="ql-block">玉皇殿內(nèi)的“古登封臺”四字是乾隆皇帝御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孔子當(dāng)年在此處腑瞰眾山小。趙樸初書寫“孔子小天下處”。</p><p class="ql-block">康熙帝見此碑,“雄峙天東”,即御筆“果然”兩字。</p> <p class="ql-block">漢武帝除封禪外還七次登臨泰山,在玉皇頂下還立了無字碑。左側(cè)小碑為郭沫若書寫。</p> <p class="ql-block">觀象臺是民國時期所建,目前與玉皇頂享受“同等待遇”。均是泰山高度最高點,也是泰山的地理標(biāo)志。</p> <p class="ql-block">“五岳獨尊”現(xiàn)已成為泰山標(biāo)志打卡地,要想清靜拍個照很難。這四個剛勁有力的大字是清朝泰安府皇室親戚愛新覺羅.玉構(gòu)所書</p> <p class="ql-block">作者:魏壽清、中國攝影家協(xié)會會員。</p><p class="ql-block">中國老攝影家協(xié)會會員</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昌黎县|
新干县|
神木县|
应城市|
盱眙县|
彭州市|
齐齐哈尔市|
吉木萨尔县|
抚宁县|
慈溪市|
邹城市|
靖边县|
巴塘县|
南木林县|
读书|
乌拉特中旗|
改则县|
灵台县|
昂仁县|
同仁县|
泾川县|
璧山县|
汶川县|
弥渡县|
高州市|
兖州市|
镶黄旗|
鲜城|
曲靖市|
阆中市|
娄底市|
库尔勒市|
神木县|
柘荣县|
尚志市|
巨鹿县|
湟中县|
邛崃市|
廊坊市|
宾川县|
德惠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