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詩詞學習</p><p class="ql-block">絕句結尾16種方法講五種</p><p class="ql-block">1,以景結情</p><p class="ql-block"> 我們知道寫詩最顯水平的是絕句,而絕句要想寫的耐人尋味,功夫全在結尾,尤其是結句,是全詩的點睛結穴之所在,歷來為詩家所重,那結局的結尾怎么寫呢? </p><p class="ql-block"> 我們在文章當中經常用到的結尾,有:卒章顯志和首尾照應兩種,這兩種方法當然可以用在絕句當中。白居易就特別喜歡用卒章顯志這個方法,但絕句由于它篇幅比叫短小,如果用卒章顯志這個方法,就會帶來一種弊病,叫"詞意俱盡"。也就是你的詩寫完的意思也表達完了,就不夠耐人尋味。</p><p class="ql-block">所以歷代詩評家,都多譏諷白居易的詩,過于淺白。但白居易的詩詞觀,就是詩要大眾化,所以淺白,就是它的一大特色、一大風格,所以也不能說盡玩深沉、含蓄不露,就是好詩。淺白也不是不可以,所以究竟含蓄還是淺白,這都是一種風格而已。但其實除了卒章顯志,絕句還有16種結尾的方法,那么這個系列我們就來講一講絕句結尾的16種手法。 今天講第一種叫以景結情,渾含不盡,什么意思?</p><p class="ql-block">“袁枚在《隨園詩話》當中說,詩家兩題,不過"寫景、言情"四字,也就是寫詩,就兩方面,要么寫景,要么抒情”。</p><p class="ql-block"> 但是由于絕句它篇幅短小,如果我們既要寫景又要抒情,都不能表達清楚,就是景也沒寫清楚,情也沒寫清楚,所以歷代的詩人,不會在這兩方面均衡的用力,</p><p class="ql-block">他們都是情景交融,以景結情,所以這也是歷代詩評家,比較贊賞的一種絕句結尾的手法。</p><p class="ql-block">①比較典型的是王昌齡的《從軍行》七首之二:琵琶起舞換新聲,總是關山舊別情,撩亂邊愁聽不盡,高高明月照長城。你看他前面講到這個琵琶,換了新聲,就是換了一種曲調,又換了一種曲調,但是無論你換什么曲調,總是擺脫不了"邊關舊別情"的范疇。</p><p class="ql-block">撩撥得人吶,心煩意亂。 正當我們在問,那詩人被撩撥得心煩意亂,是怨、是愁、是惱?結果他最后來了一句景,高高秋月照長城。是怨、是愁、是惱,由讀者自己去評估,這就是以景結情的妙處。</p><p class="ql-block">②唐詩當中比較早的采用這種方法的第一人是王勃,他在《山中》這首詩說:長江悲已滯,萬里念將歸,況屬高風晚,山山黃葉飛。你看山山黃葉飛,它就是典型的一個景象。王勃要表達什么感情呢?您自己去體悟,到了盛唐時期,李白、杜甫更是這方面的高手。</p><p class="ql-block">③比如李白寫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唯見長江天際流,最后是不是也給了一個景,一個畫面,表達的是什么?</p><p class="ql-block">以景結送別之情。</p><p class="ql-block">④李白的《哭晁卿衡》,結句是這么說的:白云秋色滿蒼梧,以景結悼念之情。</p><p class="ql-block">⑤杜甫的《漫興》九首之六:用碧水春風野昏,婚結懶慢情之。</p><p class="ql-block">⑥清代有一位詩人叫梁星海,他寫了一首詩《獨夜》:笛聲幽怨在天涯,但憶春時不憶家,一月照人凄欲絕,寺墻開滿海棠花,就深得唐人的詩法。</p><p class="ql-block">⑦我曾經也用過這種方法,比如在這首《夜思》當中我寫道:自做人來難得意,要求名去變生愁,眼前一片茫然事,明月高高照我樓。你看我前面說,自從做人以來,也就是自從出生以來,都不甚得意,要求名去便生愁,因為我要去求名利,所以我的內心當中就充滿了憂愁。</p><p class="ql-block">眼前事片茫然是,當你正想問我是哪些茫然事的時候,我給了一個景,明月高高照樓,都你自己去琢磨,自己去猜,代入你的感情。所以這個詩就顯得耐人尋味。好,以景結情、渾含不盡的絕句結尾手法,你學會了嗎?當然了,寫詩最重要的不是手法,而是立意。</p><p class="ql-block">2,移情入景</p><p class="ql-block">大家好,今天我們來講絕句的16種結尾手法的第二種,叫做移情入景。 移情入景和以景結情,雖然都涉及到了景和情,但這兩種是完全不同的寫法,</p><p class="ql-block">概念:以景結情,是先有景,后有情。我用一種景來表達一種情,你要想了解我的情,你就得細細琢磨我的景,而移情入景是先有情后有景,我正因為有了這樣的情,我才去說這樣的景,既然是移情入景,那一定是情景交融,情中有景,景中有情,兩者是不可以分開的。①舉個例子,韋莊的《臺城》:江雨霏霏江草齊,六朝如夢鳥空啼,無情最是臺城柳,依舊煙籠十里堤。韋莊,為什么要說臺城柳無情?</p><p class="ql-block">是因為韋莊自己有情,充滿了昔盛今衰,今非昔比的滄桑感。他才覺得臺城柳的郁郁蔥蔥,煙籠十里堤,是無情的。</p><p class="ql-block">②再比如李白的《獨坐敬亭山》,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相,兩不厭,只有敬亭山。李白看不厭敬亭山,他自己可以確定,但敬亭山看不厭李白,他是怎么確定的呢?沒有道理,沒有道理就對了。因為大家一定要記住,寫詩不是講邏輯,不是講道理,沒有理才有情,因為李白沒有知音了,他只好把敬亭山當做了知音,所以對韋莊來說,臺城柳的無情,源于韋莊的有情,這叫移情入景,他有情才覺得柳無情,對李白來說,把敬亭山引為知己,是因為他現實生活當中沒有知己,敬亭山越是他的知己,才顯得李白身邊的人太不懂他了,他太孤獨了,太寂寞了。</p><p class="ql-block">所以我們看移情入景,表面上是把景人格化了,但是你一定要記住,這不是普通的人格化,不是普通的擬人,因為你的這個人不是別人,正是你自己,正是作者。</p><p class="ql-block">③那么這個手法我也經常用,比如十幾年前,我還去大學求學的時候,就寫過這樣一首詩《赴蘭州求學》,海內飄零西去之,一塵孤影起行遲。殷勤只有清風送,知我青云不久時。之所以我要說清風送我,實際上是沒有人送我,我感到了失落,才調侃說,殷勤只有清風送。再比如畢業多年之后,我寫了一首《賞梅二首》,其中第二首說:近來事事違人意,且與梅花訴所思,我哭梅花顏色冷,梅花哭我不逢時。</p><p class="ql-block">你看大冬天的我去賞梅花,我知道梅花的顏色冷,我哭梅花顏色冷,這是可以確定的,但是"梅花哭我不逢時",有沒有道理的?沒有道理,但正因為我感覺自己生不逢時,不得伯樂,才借梅花的口,來對那些不賞識我的,工作上的不如意,做一個調侃,做一個抒發,做一個宣泄。這叫移情入景,大家學會了嗎?</p><p class="ql-block">3,案而不斷</p><p class="ql-block"> 今天我們來講絕句的16種結尾手法的第三種手法,叫做案而不斷。</p><p class="ql-block"> 這是一個比喻的說法,就好比法官把原告的觀點陳述一遍,把被告的觀點陳述一遍,但最后沒有宣判,沒有給出結論,這個方法我們在絕句的創作當中,也可以用到。因為絕句比較短小,我們如果要把什么都表達清楚,可能比較困難,我們就故意的只擺事實,不說觀點,留待讀者自己去思考,自己去玩味。 </p><p class="ql-block">①舉個例子,如杜甫寫的《江南逢李龜》:岐齊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p><p class="ql-block">這首詩的前兩句是寫安史之亂之前,李龜年還比較的得寵,還比較的得意,他能夠在岐王宅里演奏,他能夠在崔九堂前演奏,"尋常見"和"幾度聞",又說明兩個人的關系非常的熟,但是后兩句說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那李龜年作為一個宮廷的音樂家,他怎么會淪落到了江南?我們了解這個時代背景的話,就明白,這個時候已經發生了安史之亂,李龜年和杜甫都已經流離于失所,所以這里的落花時節,就不僅僅是指氣候,不僅僅是指季節,不僅僅是一個自然現象了,它是有深意的。</p><p class="ql-block">落花落的不僅是花,還有杜甫,還有李龜年,但這樣復雜的感情杜甫都沒有明說,留待讀者去細細的體味。</p><p class="ql-block">②再比如李清照寫的五絕《烏江》: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那項羽到底應不應該過江東?這個在歷史上是有爭論的,像杜甫就覺得他應該過江東。"包羞忍恥是男兒"嘛?但是王安石就覺得他不應該過江東,因為"中原一敗勢難回",所以這里是爭論不休的。李清照怎么看?她只是點到為止,說: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p><p class="ql-block">她好像說了,又好像沒說,所以這就叫“案而未斷"。</p><p class="ql-block">③比如說我也曾經寫過一首五絕叫《債》,大家要注意這個詩的題目叫債,債這個字很有深意,我的詩是這樣寫的:我有情三劫,文聞之合魂,緣生還自滅,不與眾人言。你看我也是案而未斷,我為什么不與眾人言,沒有明說,留待讀者去思考,為什么作者說他有情三劫,為什么又能夠"聞之合斷魂"?既然"聞之合斷魂",那一定是一個驚心動魄的、撕心裂肺的、波瀾壯闊的情感經歷,為什么又"不與眾人言"?</p><p class="ql-block">我相信,一個人。都有自己心中的答案,這就叫案而未斷,你學會了嗎?</p><p class="ql-block">4,問句作結</p><p class="ql-block"> 絕句16種結尾手法的第四種手法,問句作結。</p><p class="ql-block"> 故留懸念, 有懸念讀者就會自己去思考、去探索、去深究,豐富和完善了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由讀者和作者共同來增加這這首詩的內涵,自然就會詩味厚長。問句做結,可以分為4種情況,有疑問、有詰問、有設問、有反問。我們來一一舉例。 </p><p class="ql-block">①疑問做結,比如皇甫冉的《婕妤怨》:花枝出建章,鳳管發昭陽,借問承恩者,雙娥幾許長?這首詩不太出名。我們簡單解釋一下,班婕妤是漢成帝的妃子,一開始非常的受寵,但是自從漢成帝有了趙飛燕姐妹之后,趙飛燕姐妹經常在漢成帝面前進讒言,班婕妤恐怕被她們所害,就自求去長信宮侍奉皇太后。這首詩就是皇甫冉借用班婕妤的口吻所寫的,借問承恩者,雙娥幾許長?這一問,就把班婕妤的幽怨表達的淋漓盡致。引起讀者的遐想和深思。 </p><p class="ql-block">②設問作結,比較典型的是王維的《雜詩》其五: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你看王維不問別的事,單單問寒梅開花了沒有,這就引起了讀者的一些思考,可能每個人心目中的答案都不一樣,③詰問作結,比較典型的是李賀的《南園十三首》其五: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請君暫上凌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p><p class="ql-block">這一詰問,就把李賀想要到邊疆建功立業的心態,表現得淋漓盡致。</p><p class="ql-block">④ 反問做結,比較典型的是王翰的《涼州詞》,葡萄美酒夜光杯,欲琵琶催馬吹,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所以問句,作結就能夠留下懸念,就能夠讓讀者去思考,就能夠擴大我們這首詩的表現時間和空間。當然我也用過這個手法寫詩,⑤比如我寫的這首詩《牢記兩個務必》:遠見卓識敲警鐘,糖衣炮彈廢英雄,果然貪腐橫行日,記否當年務必聲?這是一個關于反腐的題材,寫得更妙的是安徽詩人祁慶達的《問夫》:得意春風逐笑顏,官人昨日又升遷,嬌妻枕上嗲聲問,下次要花多少錢?</p><p class="ql-block">這一問,盡在不言中。問句作結,故留懸念,你學會了嗎?</p><p class="ql-block">5,臨去秋波</p><p class="ql-block"> 今天我們來講絕句的第五種結尾手法,叫做臨去秋波,貴在傳情。 經常看電視,看戲曲的朋友們,一定看過這樣的一個情景,當兩個情人要分手的時候總是情意綿綿,依依不舍,那怎么表現呢?那就是一步一步回頭,到不得不分開的時候,還要回眸一望,這一望,就給人印象深刻。這個方法,我們也可以運用到詩詞的創作當中,也可以成為一種絕句的結尾手法。</p><p class="ql-block">①舉個例子,比較典型的是崔護的《題都護南莊》:去年今日此門中,桃花人面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p><p class="ql-block">據說崔護去年來這里郊游,口渴了,向一戶人家討水吃,結果給他送水的是一位漂亮的姑娘。第二年的同一時間,他又來到這里,想再次邂逅那位姑娘,可是那位姑娘已經搬家了,所以給崔護留下了無限的惆悵。在失落之余,他還給了我們一點點希望,叫桃花依舊笑春風。姑娘雖然沒有看到,但是好歹也賞識了一番桃花。這就是在失望當中給一點希望。</p><p class="ql-block">②再比如還有徐俯的《春游湖》,雙飛燕子幾時回,夾岸桃花蘸水開,春雨斷橋人不渡,小舟撐出柳蔭來。</p><p class="ql-block">,你看徐俯去春游,景色很美,雙飛燕子,夾岸桃花,但是徐俯想渡橋,由于下了春雨,漲水了,湖水漫過了橋,所以叫春雨斷橋人不度。正當徐俯失望之余,發現了驚喜,小舟撐出柳蔭來,有小船可載在你過湖,不是也很好嗎? </p><p class="ql-block">③再比如,我也用過這種結尾手法,叫做《自畫像》:長堤春雨細如簾,家住垂楊系小船,萬里青山人不見,折梅沽酒過江南。你看我說叫自畫像,但其實我并沒有把正面給到大家,我說"家住垂楊系小船",正當你以為下一句,我就要寫我自己的時候,我卻說"萬里青山人不見"。</p><p class="ql-block">當你正要失望的時候,我又說"折梅沽酒過江南",你看到一個手里拿著折梅的人,他向江南的方向走去,他到哪里去了?去沽酒。所以我給了你一個背影,也讓你似見非見。所謂的自畫像,不是畫的自己的樣貌,而是畫的自己的精神,這就叫臨去秋波,貴在傳情,你學會了嗎?</p> <p class="ql-block">詩詞方法學習(二2)</p><p class="ql-block">2024年10月 28 日 </p><p class="ql-block">韓 濬 廣州</p><p class="ql-block">顏庭月《詩詞十大表現手法》</p><p class="ql-block">6,雅俗</p><p class="ql-block">今天我們來講古詩詞的十大表現手法的第六大手法,雅俗。 </p><p class="ql-block"> 雅俗其實可以從兩方面去分析,第一方面是從事情上去分析,也就是從內容上去分析。</p><p class="ql-block">概念:古人認為淡泊名利,是雅,追逐名利是俗。精神境界是雅,物質享受是俗。 這就涉及到一個詩人的修養問題了,所以說什么樣的人,寫什么樣的詩,寫什么樣的詞,這是一方面。</p><p class="ql-block"> 另一方面,在詩詞的創作當中,所謂的雅俗,就是語言的一種運用藝術,所謂的雅,說白了就是多用書面語的表達方式和習慣用語,所謂的俗,就是多用接近口語的表達習慣和習慣用語。</p><p class="ql-block">這一方面比較典型的是在曲當中,曲是一種俗文學,但是由于它是一種士大夫的創作,所以它里面是雅俗共賞,雅俗共融的。</p><p class="ql-block">①比如張養浩的《山坡羊.潼關懷古》: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里潼關路,望西都,意躊躇,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 尤其前面幾句,他是非常典雅的,是典型的詩詞語言,但最后張養浩給了兩句特別通俗的表達,興,百姓苦,亡,百姓苦。興亡百姓都苦,這很明顯是老百姓的語言,老百姓的情感,老百姓的表達習慣,所以這首曲就顯得雅俗共賞。</p><p class="ql-block">②再比如中唐的詩人白居易,其實他就已經開始寫詞了,他的一首詞《憶江南》是這樣說的: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這首詞也是雅俗共賞的,其中的江南好,能不憶江南,是比較通俗的,是比較口語化的表達,但中間兩句: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這就是士大夫的表達,這都是文人的表達習慣,老百姓看見了是不會這樣去說的,不會紅勝火,不會綠如藍,所以這也是一首典型的雅俗共賞的作品,我們在詩詞創作當中要學會用雅的語言,也要學會用俗的語言,雅的語言太多,就會顯得高高在上,跟讀者有距離感,不夠親切,俗的語言太多,就寫不出那種詩詞的優美來。</p><p class="ql-block">7,巧拙</p><p class="ql-block"> 大家好!今天我們來講古詩詞的十大表現手法的第七大手法巧拙。</p><p class="ql-block"> 概念:所謂的巧其實就是你有一些巧思,你在表達的時候跟別人是不一樣的,你看到了不同之處別出心裁,所謂拙,其實就是直接的表達,樸素的表達,你沒有運用太多的技巧,直抒胸臆,也就是基本上誰看到了這樣的景象都會這樣說,并沒有在讀者面前故作與眾不同。 ①舉個例子,姜夔的《揚州慢》里有這樣一句話: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二十四橋仍在,這就是直接的表達,這就是樸拙的表達。</p><p class="ql-block">波心蕩,冷月無聲,這里面就有姜夔的小巧思,冷月無聲,他顯然把冷月擬人化了,沒有前面的樸拙,后兩句的巧思,就沒有根據,沒有后面的巧思,這首詩的表達藝術就大打折扣。</p><p class="ql-block">②再比如周邦彥《蘇幕遮》,其中有這樣幾句話,葉上初陽干宿雨,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葉上初陽干宿雨,這就是直接的表達,這就是是樸拙的表達,告訴你太陽出來了,把昨天晚上荷葉上的露珠全部蒸發了,然后他又說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他在說什么?他在說清風吹來造成了水面的漣漪,但是他沒有直接的去表達,他用了一種非常形象的非常巧妙的表達叫一一風荷舉,好像這個荷葉荷花又被擬人化了,好像晃動的葉子在不斷高舉一樣,用筆和造語都非常的巧。</p><p class="ql-block">8,曲直</p><p class="ql-block"> 今天我們來講古詩詞的十大表現手法的第八大手法,曲直。</p><p class="ql-block">概念: 曲,實際上就是委婉的表達。直,實際上就是直接的表達,直抒胸臆。曲直跟詩人的心境有關。一般情況下詩人心情比較平靜或者不便明說的時候,喜歡用曲的表達。如果詩人的心情比較激動或者不吐不快的時候,就習慣于用直的表達,當然曲直也不是截然分開的。大多數情況下,詩人會用曲直相結合的方式來進行詩詞的創作,</p><p class="ql-block">①比如李白的《夢游天姥吟留別》,表面上是在寫對仙境的向往,實際上在表達對現實的強烈的不滿。最后他直抒胸臆,安能催眉折腰事權,使是我不得開顏。,所以李白前面都是曲的表達,明顯對仙境的向往,實際上他是內心不平,內心對現實不滿,才想到說仙境多么多么的好,實際上沒有人想去仙境,都希望在現實有所成就,有所快意。所以李白的痛苦在于,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這一曲一直的表達,展現了李白率真可愛的個性。</p><p class="ql-block">②白居易的《琵琶行》,實際上也是曲直兼用,曲的,是他表面上在寫,對下層歌女的一個同情,實際上是他在政治受挫后,對現實的深刻認識,和世態炎涼的強烈不滿,他才注意到了下層的歌女,才注意到了琵琶女。</p><p class="ql-block">他在借琵琶女的遭遇來訴說他的不滿,只說同感,同是天涯淪落人,不說緣由,不說他是因為被貶了江州司馬才"青衫濕"所以比較委婉,他的曲直就沒有李白那么的坦率。</p><p class="ql-block">9,隱顯</p><p class="ql-block"> 古詩詞的十大表現手法的第九大手法,隱顯。</p><p class="ql-block"> 可能有些讀者會非常的疑惑,隱顯和曲直的區別。</p><p class="ql-block">概念:曲,我們可以理解為不直說,就是說的比較委婉,就拐著彎的跟你說,那隱顯理里的隱,我們可以理解為:不明說,就是話里有話。舉個例子</p><p class="ql-block">①比較典型的是唐代朱慶馀的《近試上張水部》: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大家都知道,這首詩實際上是在向張籍問,我到底能不能考上,所以它叫《近試上張水部》,只是他說得非常的不明顯。當然了張籍也聽出了他的話里有話,于是給他回了一首詩,叫《酬朱慶馀》:越女新妝出鏡心,自知明艷更沉吟,齊紈未足時人貴,一曲凌歌敵萬金。 那張籍也借著他這個話茬,回答了他這個問題,兩人的心照不宣。朱慶馀最后就成功的考上了。②但是有一位更有名的詩人孟浩然就沒有那么幸運了,孟浩然到40歲的時候,還沒有考中進士,不免心里就有點牢騷,于是寫了一首《歲暮歸南山》,里面有一句叫: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據說有一次孟,浩然到王維家里做客,這個時候正好唐玄宗也到了王維家,玄宗向孟浩然索詩,孟浩然就獻上了這首《歲暮歸南山》,結果唐玄宗說:卿不求仕,而朕未曾棄卿,奈何誣朕?于是孟浩然最后一次當官的機會也沒有了,但是過了幾年之后,孟浩然再給張九齡寫詩,求官做的時候,就懂得隱了。他借洞庭湖來說事,《望洞庭湖贈張丞相》,其中的頷聯很有名: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但這并不是孟浩然寫這首詩的目的,它的目的在后4句:欲濟無舟楫,端居此圣明,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他的意思當然也不是要去釣魚了,他是說能不能給我個機會,讓我也去上臺做一些事情,只可惜張九齡也許是沒有聽懂孟浩然的弦外之音,也許是并沒有機會來提拔他,并沒有施之援手,所以孟浩然一生布衣,沒有做過官。</p><p class="ql-block">③再比如杜牧在晚年的時候,寫過一首詩叫: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他是在批評商女嗎?顯然不是,他是話里有話,批評的是那些點歌的人,點歌的達官貴族,他們不知道亡國恨,還讓商女來唱這首《后庭花》,因為商女唱什么歌不是由她自己來決定的,是由欣賞者來決定的,所以杜牧寫的非常的不明顯,非常的隱。這就是隱的表達方式,</p><p class="ql-block">隱的對面當然就是顯了。</p><p class="ql-block">④比如有一首詩叫:漢家青史上,計拙是和親,他就比較的顯。雖然他用漢家來代替唐代。</p><p class="ql-block">但這在唐代是一種普遍的做法,傻子都知道你不是在做漢代的事,你是在說唐代的事,這是比較顯的。所以隱與顯相對,曲和直相對。李白說向往仙境是曲,說"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是直。那曲直和隱顯的區別,相信大家已經能夠領會了。</p><p class="ql-block">10,離合</p><p class="ql-block"> 古詩詞十大表現手法的第十大手法,叫做離合。 </p><p class="ql-block">概念:所謂合其實就是緊扣主題,緊扣題目。所謂離,其實就是蕩開筆墨,偏離主題。</p><p class="ql-block"> 為什么要偏離主題?因為你只是圍繞著主題在寫,就會顯得呆板刻板,所以你要有所發揮,有所引申。當然了你又不能引申得太遠,如果太遠的話,你的文章就沒有結構,就散了。尤其是在寫詠物詩的時候,我們講究不沾不滯,不即不離。</p><p class="ql-block">①這一方面典型的代表就是蘇軾的那首詞,《水龍吟》。蘇軾的《水龍吟》是典型的利用了離合技法的。 那么我們來分析一下這首詞開頭它怎么說: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教校。墜拋家傍路,思量卻是,無情有思,縈損柔腸,困酣嬌眼,欲開還閉。</p><p class="ql-block">前面這些句子,全部是在圍繞楊花在寫,都是在"合"的層面,但緊接著下面,他就開始"離"了,開始寫思婦了。怎么說呢?夢隨風萬里,尋郎去處,卻還被鶯呼起,這當然就不是在寫楊花了,這是在寫一個女人,她思念她的丈夫,思念她的郎,所以叫夢隨風萬里。</p><p class="ql-block"> 這里當然和楊花也是有暗通之處的,因為楊花是飄蕩的,思婦的夢也是飄蕩不安的,然后過片,他又離得更遠了,從商別離,到了傷春,怎么說? 不恨此花飛盡,恨西園落紅難綴,這就不僅僅是傷別了,而是傷春。</p><p class="ql-block">當然了傷春完了之后,他就不能再離了,離得再遠就有點收不回來了,所以叫"能離能收,能離能即"。然后他又收回來說:曉來雨過,遺蹤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這又是在寫楊花的。最后的結尾更妙了,他是又離又即,又合又離,二者融為一體。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這是在寫楊花嗎?是的。這是在寫楊歡嗎?又不是,好像又在寫離人,寫離人的淚。所以蘇軾的這首《水龍吟》,是典型的運用了離合技法,的廣大詩師友,你們在進行詠物詩詞的創作的時候,一定要注意不離不即,若離若滯不沾不的手法,這樣才顯得高妙,一定要善于學習古人的經驗,古人的智慧,比如說我曾經寫過一首五絕詩,就仿用了蘇軾的這首最后的一句,同樣是寫楊花的《春恨》:融融春意暖,飛絮亂沾身,恰似相思淚,爭憐離別人。</p><p class="ql-block">所以你看也是把楊花寫成了離人的淚,從哪里來?就是跟蘇軾~蘇仙學習的。</p>
主站蜘蛛池模板:
玉山县|
沂源县|
广汉市|
正定县|
大竹县|
竹溪县|
启东市|
将乐县|
神农架林区|
阿巴嘎旗|
双城市|
玉环县|
岳普湖县|
通江县|
察隅县|
当阳市|
万源市|
武宁县|
巴南区|
微山县|
建昌县|
紫金县|
法库县|
伊宁市|
盐津县|
石林|
府谷县|
巴里|
昌邑市|
三河市|
通江县|
密山市|
越西县|
翼城县|
曲阜市|
沧州市|
神农架林区|
绿春县|
任丘市|
宜兴市|
神农架林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