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有這樣一個名詞,見證了一代代人的青春時光,有這樣一段經歷,銘刻在莘莘學子的記憶深處,直到幾十年后回顧,仍能清楚記得,那就是【高考】。</p><p class="ql-block"> 1977年恢復高考的消息發布,不啻在960萬平方公里的國土上卷起了激動、興奮與期待的風暴,激活了各階層廣大群眾“休克”了十多年的心,更是給早已對上大學絕望了的適齡青年開啟了夢想的時代,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一個通過公平競爭改變自己命運的時代到來了!那是積聚了太久的渴望,那是壓抑了多年的夢想,那是一個國家重張“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大幕的序曲…</p> <p class="ql-block"> 繼毛澤東1976年9月9日逝世后,10月7日政治局會議一致同意華國鋒任中共中央主席、中央軍委主席,成為中國黨、政、軍最高領導人(當年10月18日,《華繼承偉大舵手》這個標題出現在《時代》雜志上),任期四年零八個月:1976年10月至1981年6月;作為權力核心實際主政,卻只有兩年零三個月:1976年10月至1978年12月。作為新中國歷史前30年與后40年的過渡(鄧公1989年評價到:華國鋒只是一個過渡,說不上一代,它本身沒有獨立的東西,就是“兩個凡是”),當今教科書很少提及…80年以后出生的一代青年人更是茫然…我們應懷著崇敬之心,銘記歷史,珍惜現在,共創未來。筆者查閱舊日官媒和相關史料,對1977年重啟高考的脈絡略作疏理,是為還原事實的本來面目,恢復其本然狀態。</p> <p class="ql-block"> 廟堂上恢復高考的決策,石破天驚;考場里春蠶食葉的下筆,文若春華…盡管過去了四十多年,仍被國人稱道。筆者根據“新三屆”學人的回憶文章和過去媒體的相關報道按時序摘錄、羅列,權作為一種紀實。</p> <p class="ql-block">一、消息終成官宣</p><p class="ql-block"> 1977年3月21日《參考消息》第四版,【本刊訊】三月十八日香港《大公報》譯載日報《獨賣新聞》消息:《中國整頓考試制度》披露說:“我今后大學招生擬采取‘兩條腿’的做法,既從工農兵中選拔,又從高中考選品學兼優的學生,直接升入大學。”有心的家長讀后,敏銳地察覺到高考制度會發生變化,當即給插隊的兒子寫信,“你對這個問題感興趣嗎?”信中叮囑“應該學點真本領,數學基礎一定要打(好),年輕人要有志氣,要有上進心,不能得過且過,要苦下功夫!”充分體現了家長的殷殷關切之情(《八封家信見證父母與我的1977高考往事》——上海崇明插隊知青 劉翔)。</p> <p class="ql-block"> 1977年5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聽取中國科學院負責人方毅等匯報中國科學院工作。華國鋒指出:“考慮要開一個科學大會,把勁鼓起來。人數要多一點,這個會要使全國震動。科學大會的規模可以大些,把大家的積極性調動起來。對人民有貢獻的專家和群眾,要給以表揚,戴紅花。他們應受到國家和人民的尊重。”華國鋒還說:“科學技術不僅本身要現代化,而且要走在前面,要為四個現代化做貢獻。”會議決定,在1977年冬季或1978年1、2月份召開一次全國科學大會,由中國科學院和國防科委負責籌備。并于6月6日批準了由方毅任組長的16個單位負責人組成的籌備領導小組。1977年9月18日,發出了《關于召開全國科學大會的通知》,《通知》指出:“四個現代化的關鍵是科學技術現代化”,“科學人才的培養,基礎在教育。”</p><p class="ql-block"> 此舉體現了中央領導意在重新定義知識分子的重要性,重申科學技術的價值,這本身就是一種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通知》應該是它的“根本風向”和“歷史出處”。</p> <p class="ql-block"> 1977年8月4日至8日,剛剛復出不久,分工主管科技和教育的鄧小平,召開了科技與教育工作座談會。</p><p class="ql-block"> 科學界領頭的是中國科學院負責人方毅,教育界領頭的是教育部部長劉西堯。參加座談會的33位同志,絕大多數是科教界名人。如北大校長周培源,清華校長何東昌,南開校長楊石先,復旦副校長蘇步青,還有中國科學院的吳文俊、王大珩、鄒永魯等,武漢大學查全性算是年紀較輕輩分淺的:52歲,副教授;最年輕的參會者是中科大青年教師 溫元凱,31歲,助教。</p> <p class="ql-block"> 8月6日下午查全性發言:“招生是保證大學教育質量的第一關,它的作用就像工廠原材料的檢驗一樣,不合格的原材料,就不可能產出合格的產品。當前新生的質量沒有保證,原因何?一是中小學教育質量不高;二是招生制度有問題。主要矛盾還是招生制度的問題。”之后痛陳現行招生制度的四個弊端:“一、埋沒人才,熱愛科學有前途的青年選不上來,二、現行招生制度卡了哪些沒有特殊關系的工農子弟上大學,三、敗壞了社會風氣,助長了走后門等不良風氣,四、嚴重影響中小學學生和教師的積極性,小學生都知道,上大學不需要憑文化,只要有個好爸爸!”</p><p class="ql-block"> 查全性的慷慨陳詞,擊中了鄧小平的心弦,鄧小平聚精會神傾聽。查教授接著提出建議:“一、應該建立全國統一招生報考制度,二、按照高中文化程度統一考試,三、真正做到廣大青年有機會報考,能按自己志愿選擇專業。”</p><p class="ql-block"> 頓時,座談會插話踴躍,氣氛熱烈。吳文俊、王大珩、汪猷、溫元凱等紛紛發言,贊同查全性的主張。查全性又鄭重建議:“一定要當機立斷,只爭朝夕,今年能辦的事就不要拖到明年辦!”</p> <p class="ql-block"> 查全性有所不知,就在這個座談會之前的一個月,6月29日至7月13日,教育部在太原已經召開過全國高等院校招生工作會議,形成了1977年高校招生方案。還是延續過去的十六字方針(自愿報名,群眾推薦,領導批準,學校復審)。8月4日,教育部已將1977年招生方案報送國務院了。查全性更不知道,就在8月1日,鄧小平在聽取方毅、劉西堯匯報時指示:“一年準備,從明年開始兩條腿走路,一半直接招生,一半從別的路子來,特別是理工科。開學的時間統一在秋季好。”</p><p class="ql-block"> 鄧小平原先的想法,1977年用一年時間做準備,1978年正式恢復高考,生源一半是應屆畢業生,一半來自社會青年。</p><p class="ql-block"> 眼前的這位查全性卻提出要在今年就恢復高考。</p><p class="ql-block"> “今年就恢復高考,還來得及嗎?”鄧小平側身轉頭問教育部長劉西堯。查全性趕忙插話:“來得及!來得及!寧可推遲兩個月高考,不然,又招來20多萬人,好多不合格,浪費損失可就大了!”“推遲半年高考,還來得及!”劉西堯的回答,進一步增強了鄧小平的信心。</p><p class="ql-block"> 鄧小平當即表態:“改嘛,既然今年還有時間改,就堅決改嘛!把太原招生會議的報告收回來,根據大家的意見修改,這涉及到幾百萬人的問題,今年開始改,不要等了!”</p><p class="ql-block"> 座談會結束后,教育部于8月18日起草形成了《關于推遲招生和新生開學時間的請示報告》,鄧小平批送其他中央領導同志,并寫下批語:“這是經過考慮,為保證重點大學學生質量而商定的,擬同意。”華國鋒等常委及有關副總理均圈閱同意。至此,1977年恢復高考基本確定下來。</p> <p class="ql-block"> 實際操作過程并非那么容易。1977年8月13日至9月25日,在京召開了高等院校招生第二次工作會議,這在共和國歷史上僅見(一年兩次招生會議)。會議整整開了40多天,時間之長,前所未有。會上,各界人士激烈討論,在要不要廢止群眾推薦、恢復高考制度,以及怎樣看待前十七年教育路線的問題上,與會者分歧很大,一時間爭執不下,議而不不決…《人民日報》記者穆揚和王慧平敏銳的發現了癥結要害所在,決定編發內參,9月15日以《情況匯編》(特刊第628期)報送中央。內參稿——《全教會(紀要)是怎么產生的?》一文,直指《紀要》中對十七年的估計和對知識分子隊伍狀況的估計(即“兩個估計”),是由張春橋和姚文元親自修改定稿的,《紀要》中存在的問題成了教育戰線的癌癥。鄧小平看過這份內參后,于9月19日上午,約談教育部主要負責人時,提出教育戰線要拔亂反正。他指出:最近《人民日報》寫了一份材料(內參),講了《全國教育會議紀要》產生的經過,很可以看看。這份材料說明了問題的真相,建國后十七年,各條戰線都是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路線占主導地位,唯獨你們教育戰線不是這樣,能說得通嗎?鄧小平明確指出:“兩個估計”是不符合實際的(《鄧小平文選》第二卷)。他要求教育部“辦事要快,不能拖”。9月21日,劉西堯部長傳達了鄧小平最新的談話精神,招生工作會議很快結束,最后終是支持恢復高考的占了多數。會后,教育部修正了之前6月份在太原召開的會議后上報的方案,10月2日形成了關于1977年高等學校招生工作的意見送呈鄧副主席審閱,待指示后上報黨中央、國務院。足見教育部劉西堯部長的謹慎態度。</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意見》明確指出了當年恢復高考招收大學生的制度,即以成績擇優錄取新生。“招生文件”規定:“今年招生推遲到第四季度進行,1977年的新生于明年2月底前入學。從1978年起,普通高等學校6月份開始招生,9月上旬開學。”</p><p class="ql-block"> 10月21日,《人民日報》以頭版頭條發表了全面地正確地貫徹執行毛主席的教育方針《高等學校招生進行重大改革》的消息并配發社論《搞好大學招生是全國人民的希望》。通過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等媒體,以頭條新聞發布恢復高考的制度,這個振奮人心的喜訊瞬間傳遍全國各地城鎮鄉村、邊防哨所。</p> <p class="ql-block"> 10月22日,《人民日報》頭版刊登《就今年高等學校招生問題 教育部負責人答記者問》,對高考招生政策進行了詳細解讀。10月23日,《人民日報》繼續在頭版刊發了一篇署名為“卞古”的評論《文化考試很有必要》,文章寫到:恢復文化考試,是這次招生辦法的重要內容之一。自從“四人幫”炮制和吹棒“白卷英雄”張鐵生以后,大中小學的文化考試,或者干脆取消,或者名存實亡。“考不考,都升學”,“學不學,都畢業”。影響所及,在教育戰線,確實是“一場災難”。文章最后說:現在,科學技術要快上,科技隊伍要擴大,如果我們大學的教育質量不提高,“四個現代化”就會落空。</p><p class="ql-block"> 連續三天,《人民日報》都在頭版發表與恢復高考相關的文章,可見恢復高考、擇優錄取新生,為隨后的教育和科技奠定深厚基礎,有著重要的意義。</p><p class="ql-block"> “卞古”這一筆名,蘊含著豐富的寓意。在古漢字的本義中,“卞”指法、法度,代表著一種秩序和規則;“古”字直接指向歷史、古代,寓意著傳統文化、歷史典故。“卞古”筆名整體寓意著既注重法度規范,又敢于挑戰、勇于創新,象征著對歷史的尊重和反思,以及對未來的期許和展望。</p> <p class="ql-block"> 從1977年3月21日《參考消息》披露《中國整頓考試制度》的消息,到10月12日國務院批轉《關于1977年高等學校招生工作的意見》,再到《人民日報》官宣《高等學校招生進行重大改革》并經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頭條新聞廣而告之,歷時七個月之久…頗費周折,實屬不易。這里有教育工作者的疾呼,有資深科技工作者的附議,也有新聞工作者的推動,有分管領導的拍板定調,更有最高領袖的贊同支持,核心層(中央常委)更是一路綠燈的集體決策,也包括教育部負責人對改革潮流的順應。實事求是地說:是江湖廟堂的緊密互動形成歷史的合力!</p> <p class="ql-block"> 《參考消息》引述外媒報道:“教育部已經召開過一次重要會議,旨在招生辦法上和入學后的教學上提高學術水平。這大概是多數教師、家長和有為的青年感到寬慰的事情。”認為:“這一大改革顯示出來,中國為了要使工業科學技術現代化,在本世紀內趕上世界先進水平,不僅是大學,就是作為基礎的初等教育,也要使學業水平標準化,并予以提高。”</p> <p class="ql-block">二、深情傾住筆端</p><p class="ql-block"> 1977年冬天,關閉了11年之久的高考考場,重新敞開;570萬出身不同、年齡懸殊、身份迥異的考生涌進考場。</p> <p class="ql-block"> 全國各地幾乎所有的考點,門口都拉起了這樣一條橫幅,上面寫著:“祖國,請您挑選吧”,“熱烈歡迎考生接受祖國的挑選”,這是莘莘學子的青春誓言,也是偉大祖國對考生的未來期許。 </p><p class="ql-block"> “文革”后的首次高考從11月28日開始到12月25日結束,全國各省、市、自治區組織命題和考試,最終錄取27.3萬人,于1978年春季入學,夏天又舉行了全國統一高考,610萬人報考,錄取40.2萬人,在當年秋季入學,形成了唯一特倒的雙學籍年份,在中國高等教育史上極為罕見,具有特殊的歷史意義。</p><p class="ql-block"> 不管當年考題水平高低如何評價,所有的報考考生站在了同一條起跑線上。對于個人來說,是命運的巨大改變,對國家而言,則是一次大面積的擇優選才…當年的作文題,具有濃厚的歷史印記和鮮明的時代特色。盡管與今天的高考語文卷相比或許略顯粗糙、簡陋,但它們卻是當代中國高考試卷邁出的第一步,具有前所未有的歷史節點意義。北京卷為“我在這戰斗的一年里”,安徽卷為“緊跟華主席,永唱《東方紅》”,廣東卷為“大治之年氣象新”,云南卷為“攻書莫畏難”,河北卷為“園丁贊歌——記我最尊敬的一位老師”,山西卷為“心里的話兒獻給華主席”…可以說各省的命題做文,百花齊放,各具特色。</p><p class="ql-block"> 1978年2月19日,《人民日報》在第二版刊登了1977年高考中的優秀作文,并加了編者案:在華主席為首的黨中央關懷下,1977年高等學校招生工作行將結束。我們高興的看到,實行招生制度改革,廣開才路擇優錄取,為選拔各方面的優秀人才開拓了廣闊的道路,通過這次考試,各個學科都發現了不少優秀的人才,充分顯示了新的招生制度的優越性。盡管由于“四人幫”的干擾和破壞,使教育質量嚴重下降,但是許多青年為革命刻苦學習,仍然取得了比較好的成績,這里發表三位考生的作文答卷就是有力的證明。其中一篇是北京密云縣知青考生劉學紅的作文——我在這戰斗的一年里,閱卷評分99分(作文占比0.7折算),這篇作文在扣題、整體布局、剪裁以及場面描寫、人物刻劃等方面具有示范價值。</p> <p class="ql-block"> 4月7日,《人民日報》在第三版的又發表了兩篇高考優秀作文,其中一篇為廣東考生陳原平的滿分作文《大治之年氣象新》,文章通過描述粉碎“四人幫”后,國家迅速走向大治。作者探訪冬日校園,看到批判專欄批判“四人幫”的罪行,頌歌專欄歌頌華國鋒的豐功偉績。特別引人注目的一幅題為《春滿校園》的圖畫,畫面上是一枝含苞怒放的杏花,象征著新的生機和希望,預示著中國社會開始復蘇,各行各業都在積極恢復和發展。讀來令人對國家的未來充滿期待和希望。</p> <p class="ql-block"> 《人民日報》刊登高考作文,是表達一種姿態,鼓勵年輕人都來參加高考。兩次刊登的5篇優秀作文中,還有山西省五臺縣回鄉知青考生邊新文《心里的話兒獻給華主席》,因為作文拿了滿分,在當時引起轟動。邊新文能在考場上構思并寫出飽含深情、詞藻華麗的散文詩一樣的奇文,實屬難得。由于刊登在《人民日報》上,也成為我們高中語文老師要求必須背誦的范文。于是,讓我知道對黨和領袖的感情,可以這樣表達。盡管40多年過去了,想起自己1979年冒著大雨、1980年頂著日烈趕往考場參加高考的情景仍歷歷在目,想起考場上緊張嚴肅的氣氛,想起錄取分數線公布之后等待自己分數的焦急心情。幸運的是1980年我終究成為了一個高考幸運兒。感謝黨和國家提供了這個相對公平公正的競爭平臺,讓我們農家子弟站在了自己把握命運的考場上,和邊新文一樣,當然對黨對領袖有著由衷的感激之情。今年再次讀到此文,仍然感到情真、事真、理也真。現全文截圖照錄如下:</p><p class="ql-block"> 《心里的話兒獻給華主席》</p> <p class="ql-block"> 1977年高考優秀作文,飽合深情,感人肺腑,讓我們知道對黨和領袖的感情應該這樣表達!</p><p class="ql-block"> 經過嚴格的高考選撥,1978年春天,被錄取的新生意氣奮發地走進了大學校園;同年秋季,第二批大學新生如期入學,形成了中國教育史上一年雙學籍的盛況。</p> <p class="ql-block"> 正是在本省邊新文這樣的榜樣引領下,在本校同班李海見、高建生等5位同學考入大學的激勵下,筆者在病休半年后,經過一學期的復讀,考上華北電力學院(今華北電力大學),感激杏中母校各位恩師的精心教誨。回顧自己的人生成長歷程,只有用“幸運”兩個字才能概括:我們幸運的遇上了中國共產黨勇于撥亂反正的年代,幸運的趕上了重新恢復高考制度;畢業后又幸運地參與到國家改革開放的偉大事業中…為此,我從內心感謝1977年那場高考,徹底改變了“升學的命運不掌握在自己手里”的窘境,使“知識改變命運”的時代破冰而來,更使“尊重知識、尊重人才”成為社會新風尚!其劃時代的重要性不言而喻。</p><p class="ql-block"> 當年《人民日報》刊登的高考優秀作文,無論題目為何,考生均深情傾注筆端,無不對黨、對領袖抒發著歌頌贊美之情,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和濃郁的歷史印記,即使放在今天也是“風采依然”。因為當年8月12日~18日,召開了中國共產黨第十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告了文化大革命的結束,重申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任務(包括加強經濟建設、發展文化教育等八項任務),選舉出了新的中共中央領導集體。</p> <p class="ql-block"> 今年是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七十五周年,適逢我大學畢業四十周年,在同學聚會上大家不約而同地贊美1977年冬季高考的示范引領作用,并各自交流畢業四十年來的發展成長經歷和享受到的改開紅利…</p><p class="ql-block"> 恢復高考在似水流年中漸行漸遠,即使是那段歷史的見證者也漸漸模糊,何況當時的我們僅僅是旁觀者,而對于80后來說,對此則恍如隔世。然而,記憶,尤其是年事趨高的記憶并不可靠。當事人的回憶文章在談到恢復高考的傳聞,有說是五、六月份,也有認為這一消息令人費解、或許有誤記的可能。好在1977年3月21日的《參考消息》和知青家長(母親)3月23日寫給插隊兒子的信件,留下了記載,早在當年的三月份就有聽到恢復高考的傳聞,這一點官方文件檔案中可能不作留存。而1977年8月7日的一份《科教工作座談會簡報》更是成為千萬人心目中最為珍貴的文件,忠實地記錄了查全性教授的倡議疾呼…2017年有記者采訪92歲的查老,老人家說:“當年我只是說了幾句真話,真正決定恢復高考的人是小平同志!”正是查老大膽建言,使中國廣大學子重新感受到了曙光的照耀(《長沙日報》2017年6月4日)。最終促成了鄧小平拍扳恢復高考的實施“時間點調整”,華國鋒同意恢復高考的“方向性調整”,從而實現了從“群眾推薦、領導批準”到“文化考試、擇優錄取”的高考制度重大改革,被史家稱為眾望所歸、民心所向的“歷史性拐點”;把查全性教授稱為“倡議恢復高考第一人”。</p><p class="ql-block"> 2017年12月9日,78級大學生黃麓、黃衛兄弟二人向查全性先生敬贈雕像,以完成他們四十年來的心愿。</p> <p class="ql-block"> “君恩重泰山,寸草報春暉”。</p><p class="ql-block"> 黃氏兩兄弟敬贈查老雕像,此舉表達了一代人對查全性先生的感激之情,也是表達對當年恢復高考的所有奉獻者的感恩之心,更是表達“豐碑建在百姓之中”的樸素情懷!當年如同秋日驚雷的恢復高考消息發布,在經過歷史長河的淘洗之后,如果還能夠被人們記得并傳頌,往往是因為其人“全性率真”的直諫,值得所有的國人敬重。</p><p class="ql-block"> “天地之間有桿秤,那秤砣就是咱老百姓”,誠哉斯言。當年刊登在《人民日報》上的高考優秀作文,考生深情傾注筆端的這樣表達,確屬發自內心,著實感人肺腑,概而言之一句話:“美其事,實則尊其人”。</p><p class="ql-block"> 恢復高考,是撥亂反正的先聲,更是改革開放的序曲。它不僅恢復了青年通過公平竟爭接受高等教育的權利,也對整個國家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草就此文,是為對那段歲月的回顧,或許能為后人還原一段本然的史實;為進一步解讀,弄清為什么這樣?進而做出以然判斷,提供完整的真實可信的資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4年11月11日于興隆家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鳴謝:本文大部分來自網絡77級、78級考生的回憶文章,照片為相關文章中截圖…在此一并表示感謝!</p><p class="ql-block"><br></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油尖旺区|
万年县|
从江县|
当阳市|
河北区|
信阳市|
青浦区|
德令哈市|
九台市|
六枝特区|
鄂尔多斯市|
英山县|
甘孜县|
泽州县|
高要市|
黄龙县|
威宁|
平江县|
甘孜|
金坛市|
阳山县|
利川市|
什邡市|
宜君县|
游戏|
凌源市|
明溪县|
儋州市|
绥阳县|
忻城县|
左云县|
石景山区|
老河口市|
廊坊市|
东乡族自治县|
龙门县|
丹凤县|
略阳县|
安国市|
台安县|
桂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