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2024年10月英倫三島游(三)

顧強生

<div>從9月27日到達倫敦,到10月3日止,我們已經游玩過<b>英格蘭、威爾士、愛爾蘭、北愛爾蘭</b>和<b>蘇格蘭,</b>又回到了英格蘭。</div><div>按照旅行社原定的行程計劃,10月4日應該從曼切斯特出發,經斯特拉福德和水上伯頓,到斯溫頓入住。導游主動告知,若抓緊時間,可以<b>繞道增加一個游覽景點邱吉爾莊園</b>,須另行購票每人60英鎊。盡管我們網上查到邱吉爾莊園門票每張300多元人民幣(約合36英鎊),但考慮到車輛繞道、司機和導游額外付出,全團一致同意委托購票繞道游覽邱吉爾莊園。并且午餐、晚餐都自行解決,以壓縮時間,導游為此還退還每人餐費10英鎊。不錯,很講信用!</div> 從<b>曼切斯特</b>開到<b>斯特拉福德</b>約2.5小時。 <div>古老的<b>斯特拉福德小鎮</b>坐落在英國中部沃里克郡的<b>埃文河畔</b>,是一座非常古樸、寧靜、整潔的迷人小鎮,因偉大的<b>莎土比亞</b>而聞名于世。藍天下,莎士比亞筆下著名的<b>小丑試金石</b>的銅像立在亨利街的街頭。其夸張的造型和表情,似乎像是老熟人一般在歡迎我們的到來。銅像底座刻著他的名言:“<b>傻子以為自己聰明,但聰明人知道他是個傻子。</b>”</div> <p class="ql-block"><b>威廉·莎士比亞</b>(William Shakespeare),英國文藝復興時期劇作家、詩人 ,被譽為“<b>人類文學奧林匹斯山上的宙斯</b>”。1564年4月23日,出生于英國沃里克郡斯特拉福德鎮。1587年,開始演員生涯,并開始嘗試寫劇本。一生創作的戲劇有《亨利六世》、《理查三世》、《羅密歐與朱麗葉》、《仲夏夜之夢》、《威尼斯商人》、《哈姆雷特》、《奧賽羅》、《李爾王》、《麥克白》等,為我們描繪了文藝復興時期千姿百態的英國以及歐洲眾生萬象。</p> “<b>莎士比亞中心</b>”,不知道是什么場所,既沒開門,也無暇入內參觀。 <p class="ql-block"><b>莎士比亞故居</b>坐落于亨利街北側,是座帶閣樓的二層木結構樓房。頗具滄桑感的紅色斜坡瓦頂,原色的泥土墻面,窗戶微凸——大概是飄窗的雛形。這座16世紀的老房子保護的很好,整座樓的門窗緊閉,沒有一絲燈光。</p><p class="ql-block">1564年4月23日,莎士比亞出生于此,52年后的4月23日去世。<b>4月23日,是他的生日也是忌日</b>,這樣的巧合不同尋常,如同他的人生。</p> 不知道從哪里可以入內參觀,只得隨很多人擁在莎翁故居屋邊,透過鐵柵欄觀看院內景象??床怀鰝€所以然!<div>其實,亨利街的這座老房子只是<b>莎翁的出生居所</b>,其故居還包括另外幾處,分布在小鎮及周圍,如安妮·哈薩薇(莎翁妻子)小屋、瑪麗·亞登(莎翁母親)故居、莎翁鄉村博物館、荷爾小莊園等,我們統統都無緣了。</div> <b>埃文河</b>(River Avon)是英格蘭河流,全長154公里。它又被稱為<b>上艾芬</b>(Upper Avon)、<b>沃里克郡艾芬</b>(Warwickshire Avon)和<b>莎士比亞艾芬</b>(Shakespeare's Avon),因大文豪威廉·莎士比亞生于埃文河畔斯特拉特福得名。我們看到的就是這一段。空中藍天白云,河水晶瑩剔透,埃文河美極了! 河畔大樹下乘涼的英國老人、火紅的楓葉中遛狗的英國老人以及河邊一長溜排開坐著觀景的英國老人(其中還夾雜著一位中國大媽周錦華),好一幅悠閑自在的畫卷! 河中的天鵝也不甘寂寞,上得岸來加入人群。 <p class="ql-block">斯特拉福德的<b>浪漫恬靜和受人憧憬</b>都是因為文學大師莎士比亞的存在。莎翁早已離世人遠去很多年,他曾經居住過的房屋,曾經發生過的愛情,曾經創造過的故事,都很恬靜地停留在斯特拉福德,從此斯特拉福德這座風光嫵媚的小鎮被賦予了動人無比的愛情想象。無論是走在林蔭小道中,坐在靠背長椅上,還是重讀莎翁絕美的愛情故事,都可以感受曾經的甜蜜和溫馨在指間的流淌。</p> 離開<b>斯特拉福德</b>,直奔<b>邱吉爾莊園</b>。未進莊園,門外已是大片青草綠地,游人扶老攜幼,顯然都是前往邱吉爾莊園的。據說這些綠地也屬于邱吉爾莊園! <b>邱吉爾莊園</b>是宮殿建筑群,又稱<b>布蘭姆宮</b>(Blenheim Palace),位于牛津郡伍德斯托克鎮附近。英前首相<b>溫斯頓·邱吉爾</b>于1874年誕生于此,死后葬于附近的布雷頓教堂。該宮1705年由英議會撥款修建,系由當時安妮女王賜予馬爾伯羅一世公爵<b>約翰·邱吉爾</b>(溫斯頓·邱吉爾的祖先),以表彰他在1704年8月在布蘭姆擊敗法軍。 布蘭姆宮是歷代馬爾伯勒公爵府邸,是英國唯一一座非宗教非王室卻具有“宮”稱號的建筑。布蘭姆宮主體建筑由兩層主樓和兩翼的庭院組成,主樓<b>公爵紀念堂</b>是布萊尼姆宮的一個標志性建筑,紀念堂的屋頂上有<b>小塔和鐘樓</b>。支撐公爵紀念堂大門的4根石柱名為<b>考林辛式石柱</b>,具有歌頌馬爾伯勒功德的寓意。建筑主體用石柱連接,取代了墻壁。紀念堂的頂端有一尊<b>雄獅與公雞相斗</b>的雕塑,這象征著勝利的力量。 進入大廳,最令人驚嘆的是由詹姆斯·桑希爾于1716年繪制的天花板:按照戰爭的順序在布蘭姆宮中展開,展現了馬德羅的勝利。長長的拱形走廊一直延伸到大廳的南北兩邊,這是溫布勒的典型之作。 室內還陳設著家族油畫、壁毯及各種裝飾擺件,每一件都出自名家之手。 邱吉爾莊園也是英國園林的經典之作。它將田園景色、園林和庭院融為一體,顯示出卓越超群的風范。1987年,這座官邸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布蘭姆宮建在格里姆河邊,園林設計師通過建造堤壩蓄起了兩個形狀狹長的湖泊。兩湖相接處,一座小橋筆直地通向宅邸的中庭,橋的另外一端連接著河對岸的牧場。中庭、主路、小橋和對岸的草坪上以綠植勾勒出的線條形成一條直線,將周圍廣闊的田園、園林和庭院融為一體。隨意裝點的橡樹林、湖泊、玫瑰園、小瀑布體現出英國式園林講究自然的鄉野風格,大草坪上的雕塑、噴泉和修剪整齊的植物又具有法國巴洛克式園林布局嚴謹、偏愛幾何圖形的特點。 <b>布蘭姆宮西側</b>充分呈現出花園整體布局的絢麗多姿,遠處有體現英格蘭自然景色的花園,湖邊則有意大利梯田式花園,同時又體現出法國式的幾何圖形的園林風格。官邸西側還有一處修建在臺階上的<b>水景園</b>,水景園的中間和四個角落各有一座噴泉,黃楊、雕像和裝飾墻錯落有致地分布在水景園之中,顯得<b>生氣盎然</b>。水池周圍用白色石頭砌成邊框,將黃楊的輪廓勾勒得格外分明。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成功地保衛了英國,后來擔任英國首相,因而名垂青史的英國首相<b>溫斯頓·邱吉爾</b>就誕生在布蘭姆宮,他是<b>第八代馬爾伯勒公爵的孫子</b>,他繼承了這個顯赫家族的優良傳統,發揮軍事才能,帶領英國贏得了戰爭。 參觀了<b>溫斯頓·邱吉爾</b>圖片和實物的的生平展覽,還與這位偉人“合影”留念! 邱吉爾莊園內不乏喝咖啡、遛狗的英國游客,悠閑自在。 離開<b>邱吉爾莊園</b>,前往<b>水上伯頓</b>。 <p class="ql-block"><b>水上伯頓</b>(Bourton on the water)擁有"<b>小威尼斯</b>"之稱,是每個來<b>科茨沃爾德</b>(Cotswolds)游客的必到之處,也是最受本地人歡迎的地方之一。清澈見底的<b>溫德拉什河</b> (Windrush River)貫穿整個小鎮并流入泰晤士河,小河上坐落著超過兩百年歷史的低矮拱形石橋。</p> 小鎮不大,有一些小商店、咖啡館和餐廳,溫馨優雅。 戰爭紀念碑 10月4日入住斯溫頓<b>希爾頓逸林酒店</b>(Double Tree by Hilton Hotel Swindon)。<br><b>斯溫頓</b>是位于英格蘭西南部的小鎮,在倫敦西面,距倫敦市區約130公里,是一個很小的城鎮。它的最大特點是有很多跨國公司在小鎮周圍設有大型生產制造基地,如摩托羅拉、諾基亞等。鎮中心街道整潔,有步行街和一些比較大型的購物場所。鎮里還有幾個小小的博物館,歷史博物館、內燃機車博物館等。<div>我們僅僅是在斯溫頓住宿一晚,并沒有參觀游覽任何景點的計劃。<br></div> 10月5日早上驅車來到<b>牛津</b>。<div><b>牛津</b>(Oxford)是一座英國的古城,位于倫敦的西北方,屬于<b>牛津郡轄下的一個市</b>。牛津是泰晤士河谷地的主要城市,傳說是古代牛群涉水而過的地方,因而取名牛津。因它是<b>世界一流學府的地位</b>和遍布各地的古跡而聞名,使它成為人們極度夢想的城市。牛津從7世紀起便有人居住,9世紀建立的距今有1100多年歷史的牛津城是<b>英國皇族和學者的搖籃</b>。</div> <div><b>殉道者紀念碑</b>(Martyrs' Memorial)又稱為殉道者紀念塔,建于1841年,為哥特式尖塔建筑,這座塔紀念的是被燒死在牛津的三位劍橋畢業生,<b>坎特伯雷大主教托馬斯?克蘭麥</b>、<b>倫敦主教尼可拉斯?里德利</b>和<b>溫徹斯特主教休?拉蒂默</b>三位受難者,他們堅持自己的信仰而被判火刑,塔上分別有他們的雕像和精致的花紋圖案,還有牛津大學的校徽。<br>這座塔位于牛津St.Giles大道路口,塔三面七角,位于三條大路交匯處,車水馬龍。這座古老的紀念塔,濃縮了<b>天主教與新教的殊死搏殺</b>以及皇室的腥風血雨。</div><div>1555年10月16日,根據信奉天主教的瑪麗女王命令,堅持新教信仰的沃斯特主教(bishop of Worcester)拉蒂默和倫敦主教里德利被燒死在火刑柱上。那天,同樣堅持信奉新教的坎特伯雷大主教克蘭麥被逼觀看這兩人的受刑過程。5個月以后,也就是1556年3月21日,克蘭麥也在同一地點被燒死,這三人史稱“<b>牛津殉道者</b>”(Oxford Martyrs)。</div> <b>牛津大學</b>(Oxford University)是許多人前來造訪牛津的最主要原因,這個大學城在過去八百多年中,為全世界造育出許多杰出人士,但牛津大學確切成立的時間已不可考,有檔案明確記載的最早的授課時間為1096年。<b>公元1167年</b>英格蘭與法蘭西戰爭之際,因得到了英國王室的大力支持而快速發展;<b>公元13世紀中期之后</b>各個學院陸續成立,開始牛津大學的璀璨歲月。牛津大學是英語世界中<b>最古老的大學</b>,也是世界上現存第二古老的高等教育機構。 <b>貝利奧爾學院</b>(Balliol College, Oxford)是牛津大學最著名、最古老的學院之一,<b>以活躍的政治氛圍著稱</b>,曾經培養出了多位英國首相和其他英國政界的重要人物。此外該學院也是招收最多外國學生的牛津學院。英國前首相阿斯奎斯曾形容貝利奧爾的學生“<b>平靜地流露出一種自然的優越感</b>”。<div>現代經濟學之父<b>亞當·斯密</b>是貝利奧爾學院校友。</div> <b>嘆息橋</b>始建于1913年,正式名稱為赫特福德(Hertford)橋,她跨過新學院路連接了<b>赫特福德學院</b>的新舊兩個部分,是牛津大學的一個著名景點。<div>傳說牛津大學學生從左側的教學樓回右側的宿舍樓時,因考試成績不理想而在橋上深深嘆息,故得名嘆息橋。其實是由于此橋形似意大利威尼斯的嘆息橋故被稱謂。</div> <b>博德利圖書館</b>是牛津大學下屬的圖書館,包括老館、新館、拉德克利夫圖書館、法律圖書館、印度研究所圖書館和羅茲·豪斯圖書館,此外各院系都設有綜合或專業圖書館。牛津大學總圖書館是<b>英國第二大圖書館</b>,1602年正式建立,但其歷史可追溯到14世紀。直到20世紀50年代末,該館一直是英國藏書最多的圖書館,60年代初才讓位于不列顛圖書館。 <b>拉德克利夫圖書館</b>,主要收藏現代史、教育、文化藝術、英國文學、拉丁美洲研究等專業文獻。獨特的圓形穹頂使得它成為<b>牛津大學最知名的地標之一</b>。 <b>圣瑪麗教堂</b>是牛津大學的主教堂,已經有近千年歷史,建筑宏偉而華麗。這是一座<b>后哥特式建筑</b>,站在尖塔上可以飽覽整個牛津的風光。圣瑪麗教堂<b>早期是各學院的共用教堂</b>,所有的儀式、正式的會議、考試都在這里進行。后來各個學院的活動越來越獨立,教堂的作用逐漸弱化。<div>在13世紀那場著名的大學師生與市民的混戰中,國王裁定<b>市民賠償大學的損失</b>,負擔之后500年大學的費用。所以在每年的修士節那天,都會有一隊牛津市民代表來到教堂,將賠償款交給學校的德高望重者?,F在這已經成了一種<b>頗富象征意味的儀式</b>。</div><div>每個周日上午十點,圣瑪麗教堂中都會進行<b>布道</b>。受邀布道的經常都是名人,而講座的題目卻<b>遠不限于宗教</b>。</div> <b>湯姆門</b>(Tom Gate)是<b>基督堂學院</b>的主入口,其身后的<b>湯姆塔</b>(Tom Tower)是由克里斯多佛·雷恩設計,建于1681-1682年,后期哥德式風格使湯姆塔成為十八世紀中葉<b>哥德復興運動的先驅</b>。塔內有一個重達7噸的<b>大湯姆鐘</b>(Great Tom)。 <b>戰爭紀念花園</b>(War Memorial Garden)位于<b>基督堂學院</b>南側,是一座紀念“二戰”的小花園。園內的鮮花綠葉景色很美,令人不自覺有種向往和平寧靜的感覺。 牛津大學<b>基督堂學院</b>可謂牛津大學里<b>最牛的學院之一</b>,學院的歷史悠久、規模大、出的名人多,其創辦者更是著名的<b>紅衣主教沃爾西</b>。 我們以<b>基督堂學院及其戰爭紀念花園</b>為背景,留下到此一游的影像。 下午游覽<b>溫莎城堡</b>。 <b>溫莎城堡</b>(Windsor Castle)是英國王室溫莎王朝的<b>家族城堡</b>,也是現今世界上有人居住的城堡中最大的一個。溫莎城堡的歷史可以回溯到征服者威廉一世時期,城堡的占地板面積大約有45,000平方米。與倫敦的白金漢宮、愛丁堡的荷里路德宮一樣,溫莎城堡也是<b>英國君主主要的行政官邸</b>。已故的英國女王伊麗莎白每年有相當多的時間在溫莎城堡度過,在這里進行國家或是私人的娛樂活動。 <div>正在播放的視頻是<b>查爾斯國王</b>2023年6月19日的嘉德日儀式。查爾斯國王與<b>卡米拉王后</b>以及已故<b>戴安娜王妃</b>的故事,不但是溫莎城堡的趣事,也為世界人民所熟知。</div>英國王室中不乏為人津津樂道的愛情故事。1936年,<b>英王愛德華八世</b>在此向曾兩度離婚的美國平民辛普森夫人求婚,為了愛情毅然放棄王冠,由一國之君降為溫莎公爵,出走英倫三島,直到1972年其靈柩才重返溫莎。這段“<b>不愛江山愛美人</b>”的風流逸事,不但使古堡聲名遠播,也為溫莎平添了幾分纏綿浪漫的氣氛。 溫莎堡位于泰晤士河南岸小山丘上,距倫敦近郊約40公里,是一組<b>花崗石建筑群</b>,氣勢雄偉,挺拔壯觀。最初由威廉一世營建,目的在于保護泰晤士河上來往的船只和王室的安全,自12世紀以來一直是<b>英王的行宮</b>。我們只是走馬觀花,遠看了一下<b>圓塔</b>、<b>玫瑰園</b>的外觀,入內瀏覽參觀了<b>國賓樓</b>和<b>圣喬治禮拜堂</b>。<div>圓塔位于城堡的制高點上,山坡下四周玫瑰花園圍繞,現在是皇家檔案館和皇家收藏館。</div> <b>國賓樓</b>(The State Apartments)包含有國王和女王的餐廳、畫室、舞廳、覲見廳、客廳、滑鐵盧廳等,以收藏皇家名畫和珍寶著稱。 溫莎城堡規定室內不許拍照攝像,我未加注意,“無知者無畏”,公然舉起相機咔嚓拍攝,即被阻止,幸已留下幾張。 <b>圣喬治教堂</b>始建于1475年,教堂中殿是哥特式垂直建筑的典范。這里被人們稱作“<b>不列顛皇家圣殿</b>”,英國歷史上許多重大事件都發生在此。自18世紀以來,英國歷代君主及許多王室成員死后都埋葬在這里。每年嘉德勛章的頒布儀式也在這里舉行。<div>教堂內也不準拍照。</div> 城堡出口處巡邏的警察英俊雄武;不遠處街心矗立的是為紀念<b>維多利亞女王</b>在位五十周年而建造的塑像。 <b>維多利亞女王</b>(1819年5月24日—1901年1月22日)是英國歷史上<b>在位時間第二長</b>的君主,僅次于伊麗莎白女王,在位時間長達64年。她也是第一個以“<b>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女王和印度女皇</b>”名號稱呼的英國女王。維多利亞長期受自由主義思想的熏陶,她在位時(1837年6月20日—1901年1月22日)是英國最強的“<b>日不落帝國</b>”時期,英國歷史上稱為“<b>維多利亞時代</b>”。此時,英國加大殖民擴張,在一定范圍內建立和占領了很多殖民地。英國的自由資本主義由方興未艾到頂尖、進而過渡到壟斷資本主義的轉變時期,工商業經濟領先,科技進步國力強大,君主立憲制得到充分發展,使維多利亞女王成了<b>英國和平與繁榮的象征</b>。1901年1月22日,維多利亞女王在英國懷特島逝世,享年82歲。 緊鄰溫莎城堡的是“<b>溫莎皇家購物中心</b>”和<b>火車站</b>,商鋪林立,人頭攢動,甚是熱鬧。那里還陳列著貼有英國皇家標志的蒸汽火車頭的模型,供人參觀。 10月5日在倫敦“<b>老友記</b>”晚餐后,入住 LONDON CROYDON AERODROME HOTEL。 10月6日是英倫三島游覽的最后一天,專門游覽<b>倫敦市容</b>。 先來到久負盛名的大英博物館。<div><b>大英博物館</b>(The British Museum),又名不列顛博物館,位于英國倫敦<b>新牛津大街</b>北面的羅素廣場,是一座規模龐大的希臘復興式建筑,十分壯觀。該館成立于1753年,于1759年1月15日起正式對公眾開放,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宏偉的綜合性博物館,也是世界上規模最大、最著名的<b>世界四大博物館</b>(法國盧浮宮、英國大英博物館、俄羅斯艾爾米塔什博物館、美國大都會博物館)之一。博物館收藏了世界各地許多文物珍品及很多偉大科學家的手稿,藏品之豐富、種類之繁多,<b>為全世界博物館所罕見</b>。大英博物館擁有藏品800多萬件,由于空間限制,有99%的藏品未能公開展出。</div> <b>大英博物館是免費入場的</b>。博物館秉持著實用原則——藏品應向公眾開放并可免費入場參觀。這種原則也基于一種啟蒙思想,即盡管人類文化間存在著差異,但是通過彼此的交流,它們是可以互相了解的。而博物館就是這種<b>人類跨文化研究的平臺</b>。<div>博物館前門排隊的都是散客,我們團隊預約參觀的是在博物館后門排隊入內。</div> 旅行社為我們安排了<b>大英博物館專業講解員</b>帶領我們參觀,其專業水平確實令人贊嘆,對那些展品來歷典故爛熟于胸、娓娓道來,且手持IPAD,不時展現圖片,解說引人入勝。盡管如此,我們畢竟對這浩瀚的文物不甚了解,一時半會也消化不了鋪天蓋地的知識,只能當作故事聽過了事。 現有建筑為19世紀中期所建,共有70個常年對外開放的固定展館。<div><b>中國文物</b>被大英博物館視作最重要的收藏之一,總數多達23000余件,珍品如山。大英博物館稱古代中國藏品與古代希臘、埃及收藏一并為大英博物館收藏的<b>最重要最珍貴的人類文化遺產</b>。大英博物館中的展品從商周的青銅器,到唐宋的瓷器、明清的金玉制品,很多文物都是<b>絕世珍藏</b>,例如河北行唐縣清涼寺壁畫、東晉顧愷之《女史箴圖》的唐代摹本、西周的康侯簋、唐代的殉葬三彩等。</div> 這是著名的<b>甲骨文卜辭</b>“登婦好三千登旅萬呼伐羌”,在展館內被用作中國古代珍品的標題板,還翻譯成了英語,但肯定失去了中國<b>古漢語的韻味</b>啦! <p class="ql-block">“<b>中國畫</b>”的英文標題板,右側中文是我添加上去的。</p> <b>晉朝羅漢</b>塑像 <p class="ql-block"><b>明朝地獄法官及其助理</b>釉面瓷像</p> <p class="ql-block">作為西方文明的發源地,古希臘文明曾經在科技、數學、醫學、哲學、文學、戲劇、建筑等方面都做出了卓越的貢獻,深深影響了后來的世界。</p><p class="ql-block">遺憾的是,古希臘文物遺留下來的大多都散落于世界各地的博物館中。在大英博物館,古希臘的展品足足占據了一樓三分之一面積的展廳!</p> 公元前30年至公元200年的<b>希臘安多曼雕塑</b>。公元前2世紀和1世紀,羅馬人在地中海擴張了他們的帝國,征服了希臘王國。他們欣賞他們遇到的希臘雕塑,將許多雕像運回羅馬,并制作復制品裝飾他們的別墅、公共建筑和圣所。 <div>大英博物館里<b>最大最精美的希臘神廟</b>,卻是土耳其統治者的陵墓!17號展廳“<b>奈莉得紀念堂</b>”里一座高大的神廟拔地而起,它是大英博物館里最完整最精美的神廟,學名叫“<b>涅瑞德紀念碑</b>(The Nereid Monument)”,又因其外形俗稱為“<b>海之女神廟</b>”。它出土于今天土耳其西南部,距離費特希耶不遠的的桑索斯(Xanthos),建于公元前390-前380年,是當時阿契美尼德帝國(Achaemenid Empire)統治者埃爾比納(Erbinna)的陵墓。<br></div>土耳其奧斯曼帝國境內有許多埃及、亞述和古希臘古跡。19世紀,英國、法國和德國的一些考古探險隊獲得了許可,可以挖掘這些遺址并拆除物品和建筑。19世紀40年代初,旅行家兼古董商查爾斯·費羅斯率領兩支探險隊前往土耳其西南部的利西亞。費羅斯發現涅瑞德紀念碑時,它已經成了一片廢墟。費羅斯在皇家海軍水手的協助下,將沉重的石雕和建筑作品轉移和運送到馬耳他,然后再運往英國。 神廟正面有3尊裙擺飛揚的<b>女神塑像</b>,可惜都沒有了頭顱。涅瑞德是希臘神話中海神的女兒,和波塞冬一起樂于幫助同風暴作斗爭的古代水手。但許多雕塑的原始位置都無法確定,今天我們看到的復原展出的雕塑位置也一直存在爭議。 <div><b>帕特農神廟</b>是為奉祭女神雅典娜而建的神廟,是雅典衛城宏偉建筑群的中心部分。該神廟的規模之宏大、裝飾之奢華,展現了這座城市在其帝國鼎盛時期的實力和財富。18號展廳展出了帕特農神廟外部的裝飾雕塑。</div><div>19世紀初,英國外交官埃爾金伯爵托馬斯·布魯斯從奧斯曼帝國統治下的希臘拿到當局所謂"許可",把帕特農神廟乃至雅典衛城的大量大理石建筑裝飾和雕刻切割下來,運回英國。隨后英國政府將這些石雕收購,作為大英博物館的館藏展出。</div>帕塔儂神廟是<b>古希臘建筑雕塑藝術集大成之作</b>,是歐洲文明的象征和始祖圣地,因此,神廟中的雕塑具有重要的藝術價值和地位。這座神廟經歷2000多年漫長歲月的風雨飄搖,又加上戰爭和人為的破壞,現今只剩下立柱支撐的軀殼和殘缺不全的雕塑。<div><b>希臘要求大英博物館歸還帕特農神廟雕塑</b>。2023年11月26日,希臘總理米佐塔基斯在接受英國廣播公司(BBC)專訪時表示,他將在與英國首相蘇納克、英國最大反對黨工黨領袖斯塔默會晤時,討論有關"大英博物館歸還希臘帕特農神廟大理石雕塑"的問題。2023年12月27日,希臘文化和體育部長莉娜·門佐尼表示,如果英國愿歸還帕特農神廟大理石雕像,希臘愿意提供一些珍貴文物作輪流展覽之用,以“填補大英博物館的空白”。</div> <div>排檔間飾(Metope)及三角楣飾(pediment)的<b>雕像取材古希臘神話</b>,而橫飾帶(frieze)處的裝飾則主要表現了當時雅典人民的宗教活動。</div>上圖中間偏右的<b>命運三女神</b>是希臘神話中掌管命運的三位女神阿特洛波斯、克羅托和拉刻西斯。這組精美絕倫的雕塑由古希臘最偉大的雕塑家菲迪亞斯(Pheidias)創作于約公元前447至公元前438年。雕塑原在帕特農神廟東側山形墻上,是神廟雕塑的優秀代表作。雖然因年代久遠,雕塑頭部和手臂殘缺,但人們依然能透過女神衣褶隱現出來的豐滿、柔美的身體,欣賞到細膩的雕刻和精湛的藝術。這座<b>帕特農雕塑是大英博物館最有價值的藝術品</b>。 <b>宙斯與赫拉</b>這幅浮雕,人物面目已經模糊,但其形態還是清晰可辨。坐在椅子右側的是<b>眾神之父宙斯</b>,左邊則是宙斯的<b>妻子赫拉</b>。宙斯頭發卷曲,滿臉絡腮胡子,他以其權杖和王座而聞名,展示其至高無上的威嚴。赫拉也是一頭卷發,輕羅薄紗遮不住著她那雍容豐滿的身姿。她側身看著宙斯,傳統的姿勢后拉她的面紗,彰顯優雅華貴。 這件紫色大理石雕像來自于埃及底比斯的拉美西斯神廟。<b>拉美西斯二世</b>是古埃及歷史上最偉大的<b>法老</b>,是一位<b>強大的國王和戰無不勝的將軍</b>。這位埃及法老大約在3300年前統治廣大的埃及和敘利亞地區,他在位67年,是古埃及史上統治時間最長、影響最大的法老,標志著埃及帝國的權力達到頂峰。這尊半身像也是<b>博物館鎮館之寶</b>。<br><br> <b>蓋爾·安德森貓</b>(The Gayer-Anderson Cat)是一件公元前600年左右<b>古埃及青銅貓坐像</b>,帶有銀匾和黃金首飾。收藏家蓋爾·安德森1939年將其捐贈給大英博物館,從此雕像得名“蓋爾·安德森貓”。 看看大英博物館自己是怎么解釋“<b>帝國遺產和奴隸制</b>”的吧: <div>在大英博物館中央大廳有一個著名的巨大的<b>圓形閱覽室</b>,原屬于大英圖書館。1997年,由于大英博物館過分擁擠,將大英圖書館從大英博物館內正式獨立了出來,搬遷至了新館。2000年整修之后,原屬于大英圖書館的閱覽室恢復了<b>1857年時的風華</b>,開放給所有大眾。</div>閱覽室大廳四周全是書架,兩三層樓高,閱覽室中央是書桌,圍成很多圈,頂部是巨大的穹頂彩繪。歷史上許多學者、名流、政治活動家都曾光顧這里,博覽群書,進行研究和寫作。他們包括馬克思、列寧、喬治·伯納德·肖、托馬斯·哈代、魯迪·吉卜林和奧斯卡·王爾德等。<b>卡爾.馬克思就曾經在此寫作巨著《資本論》</b>。 中午在大英博物館街對面的一家小餐館內品嘗了“英式國宴”——<b>炸魚&薯條</b>。餐館大言不慚地打出廣告:這是<b>最好的英式食物</b>! <div>下午我們來到倫敦塔橋旁邊的碼頭,乘上游船游覽泰晤士河。</div><div style=""><b>泰晤士河</b>(River Thames)是英國的母親河,它發源于英格蘭西南部的科茨沃爾德希爾斯,全長346公里,橫貫英國首都倫敦與沿河的10多座城市。在倫敦下游河面變寬,形成一個寬度為29公里的河口,注入北海。在倫敦上游,泰晤士河沿岸有許多名勝之地,諸如伊頓、牛津、亨利和溫莎等。泰晤士河的入??诔錆M了英國的繁忙商船,然而其上游的河道則以其靜態之美而著稱于世。在英國歷史上泰晤士河流域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b></b></div><b>倫敦塔橋</b>(Tower Bridge)是一座上開懸索橋,橫跨泰晤士河,因在倫敦塔(Tower of London)附近而得名,是從泰晤士河口算起的第一座橋,也是<b>倫敦的象征</b>。該橋始建于1886年,1894年6月30日對公眾開放,將倫敦南北區連接成整體。<div>我們乘坐的游輪從倫敦塔橋附近開往威斯敏斯特橋之間,相距約4.5公里,建有十座橋,結構風格不同,景色各有千秋。這些橋除了那座叫千禧的,其它都是老橋,其中滑鐵盧橋、蘭勃士橋和威斯敏斯特橋最為壯觀。</div> <p class="ql-block">倫敦塔橋北側的<b>倫敦塔</b>(Tower of London)擁有900多年的歷史,是倫敦一座<b>標志性的宮殿、要塞</b>,英國數代國王都在此居住過,詹姆士一世是將其作為宮殿居住的最后一位統治者。倫敦塔也曾作為堡壘、軍械庫、國庫、鑄幣廠、天文臺、避難所和監獄,特別關押上層階級的囚犯。最后一次作為<b>監獄</b>使用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p> <b>倫敦橋</b>(London Bridge)修建于1179年-1209年,是倫敦泰晤士河上一座幾經重建的大橋,連接著南沃克自治市高街和倫敦市的威廉王大街。倫敦橋與倫敦塔橋不是同一座橋,它也是倫敦的象征之一,被稱為<b>倫敦的正門</b>。<div>倫敦橋南側的<b>碎片大廈</b>(The Shard)是位于倫敦市中心的摩天大樓,又稱<b>摘星塔</b>,高約310米,是<b>英國最高的建筑</b>,倫敦重要的城市地標,于2012年7月5日正式揭幕。<br>碎片大廈運用了精密復雜的玻璃幕墻,這個極富表現力的建筑立面由成角度的窗玻璃組成,同時反射光線,改變天空的變化模式。這種立面處理可以讓建筑形式根據天氣和季節的不同而發生改變。</div> <div>2000年這個世紀之交的時刻,在泰晤士河的水面上也架起了一條耀眼的“銀帶”——<b>千禧橋</b>(Millennium Bridge)。比起那些古老、雄偉、茁壯、鋼勁的“前輩”來,這位剛出生的“小妹妹”就以她簡潔明快的結構、輕巧纖細的造型和連續流暢、充滿活力的美感顯得格外與眾不同,被譽為“<b>搖擺橋</b>”。這座耗資1820萬英鎊的步行橋于2000年6月10日首次向公眾開放時,橋身出現明顯擺動,三天后被迫關閉。有關部門在這座350米長的步行橋上加裝了91個類似汽車減震器的裝置,方得以重新向公眾開放。</div> <div><b>南華克橋</b>(Southwark Bridge)位于千禧橋和坎農街鐵路橋之間。這是一座拱橋,連接了南華克和倫敦市。1921年建成,1995年成為二級保護建筑。</div><br> <b>黑衣修士橋</b>(Blackfriars Bridge)是一座意大利風格的橋,位于黑衣修士鐵路橋和滑鐵盧橋之間。1769年開通,是繼倫敦橋和威斯敏斯特橋后倫敦泰晤士河上的<b>第三座大橋</b>。 <b>倫敦眼</b>是世界上首座觀景摩天輪,為倫敦的地標建筑之—,當時的贊助商是英國航空公司,<b>為迎接千禧年而建</b>。<div>這座巨型摩天輪高達135米,坐在上面可以俯瞰倫敦。摩天輪共有32個觀景座艙,每個座艙可以載客25人,旋轉一周需要30分鐘時間。上個世紀末,為了迎接新千年的到來,倫敦市政當局精心打造了這座世界第一的觀景摩天輪。如今,“倫敦眼”已成倫敦一張“燙金”的城市名片。</div> <b>威斯敏斯特橋</b>(Westminster Bridge)是一座拱橋,連接了西岸的威斯敏斯特市和東岸的蘭貝斯。英國國會、大本鐘及倫敦眼等名勝分列于橋的兩端。威斯敏斯特橋于<b>1862年開通</b>,以取代1750年時即已啟用的舊橋。英格蘭遺產委員會在1981年時將此橋列為二級星登錄建筑。 <div><b>威斯敏斯特宮</b>,又名英國<b>國會大廈</b>(Houses of Parliament)是英國議會(包括上議院和下議院)的所在地。英國國會大廈是典型的哥特式復興建筑的代表作,1987年起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大廈西北角就是著名的<b>大本鐘</b>。威斯敏斯特宮是英國浪漫主義建筑的典型代表,其內部一方面以帕金設計的裝飾和陳列出名,另一方面也以其所收藏的壁畫、雕塑等聞名遐邇,有幕后“藝術博物館”的美譽。</div> <b>大本鐘</b>(Big Ben)舊稱<b>鐘塔</b>(the Clock Tower),是聯合王國國會大廈威斯敏斯特宮的附屬鐘塔,是<b>倫敦的標志性建筑</b>。根據格林尼治時間,每隔1小時報時一次。每當議會召開會議的時候,大鐘上方的燈就會點亮,鐘面會發出光芒。這個大本鐘代表了英國古典文化,也是英國人的驕傲。<br>1859年,建于議會大廈主體的東北角,由當時的工務大臣<b>本杰明·霍爾爵士</b>監制,耗資2.7萬英鎊,為了紀念他的功績,取名為大本鐘,本是本杰明的昵稱。<br>2012年6月2日,包括三大主要黨派高級成員在內的331名議會成員支持將“鐘樓”改成“伊麗莎白塔”的議案,用以紀念伊麗莎白二世登基60周年。同年6月26日,<b>大本鐘</b>(Big Ben)正式更名為<b>伊麗莎白塔</b>(the Elizabeth Tower)。 <div><b>威斯敏斯特教堂</b>(Westminster Abbey),意譯為<b>西敏寺</b>,始建于公元960年,1045年進行了擴建,1065年建成,1220年至1517年進行了重建。威斯敏斯特教堂在1540年英王創建圣公會之前,它一直是天主教本篤會教堂;1540年之后,成為圣公會教堂。1987年,威斯敏斯特教堂與威斯敏斯特宮和圣瑪格麗特教堂一起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批準作為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br>威斯敏斯特教堂可以說是<b>英國的象征之—</b>,建成后承辦了國王加冕、皇家婚禮、國葬等重大儀式。</div> <b>議會廣場</b>不僅是倫敦重要的旅游景點,而且許多歷史性的重要機會與抗議活動都曾在這里上演,廣場上還矗立著多位名貫古今的世界政治家塑像,如英國前首相丘吉爾、美國前總統林肯、南非前總統曼德拉。 <b>白廳</b>(WhiteHall)是倫敦市內的一條街。它連接國會大廈和唐寧街。在這條街及其附近有國防部、外交部、內政部、海軍部等一些英國政府機關,因此人們用白廳作為<b>英國行政部門的代稱</b>。原“白廳”已于1698年毀于大火。在白廳的路中心,豎立了一座<b>和平紀念碑</b>,是英國主要的戰爭紀念碑。每一年的榮軍紀念星期日,都會舉行莊嚴的紀念儀式。 <p class="ql-block"><b>唐寧街10號</b>(10 Downing Street),是一所喬治亞風格建筑物。傳統上,唐寧街10號是第一財政大臣的官邸,但自從此職由首相兼領后,就成為今日普遍認為的<b>英國首相官邸</b>。其設計樸實的黑色木門,綴上白色的阿拉伯數字“10”,成為了人所共知的標記。但其實游客在唐寧街口已被攔住,是看不到這扇門的。</p> <b>二戰婦女紀念碑</b>,是白廳街上一座重要的紀念雕塑,用于紀念那些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為國家做出貢獻的廣大婦女群體。它是在二戰結束60周年之際,由雕塑家約翰·W·米爾斯創作并落成的。2005年7月9日,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為二戰婦女紀念碑揭幕。 國防部大樓前矗立著<b>道格拉斯·黑格</b>(Douglas Haig,1861年6月19日——1928年1月28日)的騎馬雕像,他是第一代黑格伯爵,英國陸軍元帥、軍事家,1915~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擔任英國遠征軍司令。<div>黑格伯爵出生于蘇格蘭愛丁堡,我們在愛丁堡也看到他的街頭塑像,可以說他是英國人心目中的英雄。但是意志堅定的黑格也是一戰中<b>最受爭議的將領</b>,因為他的作戰幾乎總是伴隨著雙方的大量人員傷亡。黑格甚至因此獲得了“屠夫”的外號,這使得他有時成為冷酷、愚蠢和漠視士兵生命的代名詞。</div> <b>英國皇家衛隊</b>的騎兵雄姿!<div>旁邊貼著告示:小心點!馬可能會咯咯叫或咬人,不要碰馬。謝謝!</div> <b>特拉法加廣場</b>(Trafalgar Square)是倫敦的名勝之一,建于1805年。它不僅吸引了眾多的外國游客,而且也是倫敦市民政治、文化活動的中心,人民都愛在此廣場歡度除夕夜、圣誕節,或政治示威。<div>廣場最突出的標志是<b>納爾遜紀念柱</b>,高53米。此碑紀念著拿破侖戰爭中的海軍上將、英國民族英雄<b>霍雷肖·納爾遜</b>。柱頂是將軍的銅像,柱底四周是四只巨型銅獅。柱基為青銅浮雕,反映了1805年英國海軍戰勝法國海軍的場面。</div><div>紀念柱周邊有一些基座銅像,包括數位歷史名將、君主和美國國總統華盛頓。</div> <b>圣詹姆斯公園</b>(St. Jamess Park),倫敦市中心的<b>古老皇家公園</b>,以鴨園著稱,<b>緊鄰白金漢宮</b>,是市民游客小憩休閑的絕佳之地,也是電影《達·芬奇密碼》的拍攝地之一。原本是圣詹姆斯宮的鹿園,17世紀時查理二世聘請法國景觀設計師重新造景,19世紀初在英國著名建筑師納許進一步美化之下,成為倫敦市中心<b>最美麗的公園</b>。 <b>白金漢宮</b>(Buckingham Palace)是英國君主在倫敦的主要寢宮及辦公處,是英國國家慶典和王室歡迎禮舉行場地之一,在英國歷史上的歡慶或危機時刻,白金漢宮也是一處重要的集會場所。<div>1703-1705年,白金漢和諾曼比公爵約翰·謝菲爾德在此興建了一處大型鎮廳建筑“白金漢宮”,構成了<b>主體建筑</b>。1761年,英王喬治三世獲得該府邸,并作為一處<b>私人寢宮</b>。此后宮殿的擴建工程持續超過了75年,為中央庭院構筑了<b>三側建筑</b>。1837年,維多利亞女王登基后,白金漢宮成為英王<b>正式宮寢</b>。二戰期間,宮殿禮拜堂遭一枚德國炸彈襲擊而毀;在其址上建立的<b>女王畫廊</b>于1962年向公眾開放,展示皇家收藏品。<div>白金漢宮對外開放參觀,每天清晨都會進行著名的禁衛軍交接典禮,成為英國王室文化的一大景觀。</div></div> 我們去時,沒有見到正式的禁衛軍交接典禮,也未能入內參觀,只能在外拍攝幾張照片,看到了門外巡邏上崗的哨兵。細細一瞧,好似亞裔面貌,那是英國的“鄉下人”吧? <p class="ql-block">倫敦的大街上,既有各種小汽車,也有雙層公共巴士,居然還有人力觀光三輪車!</p><p class="ql-block">這次的英倫三島游,親眼目睹、親身體驗了英國和愛爾蘭的著名景點、城市鄉村、大街小巷、文物風情,旅游路線合理,餐飲住宿舒適,深感是<b>最滿意的一次出境旅游</b>!</p><p class="ql-block">10月7日中午,我們乘坐東航MU202航班返回上海,10月8日上午回到家中。</p><p class="ql-block"><br></p><h1><b style="color:rgb(237, 35, 8);">再見,倫敦!</b></h1><h1><b style="color:rgb(237, 35, 8);">再見,英倫三島!</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謝 謝 觀 賞 !</font></b></h1> <a href="http://www.xsjgww.com/57xvv8ez?first_share_to=copy_link&share_depth=1&first_share_uid=2401951"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英倫三島游(一)</a><br><div><br><div><div><a href="http://www.xsjgww.com/5842vjbp?first_share_to=copy_link&share_depth=1&first_share_uid=2401951"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英倫三島游(二)</a><br></div></div></div>
主站蜘蛛池模板: 翁牛特旗| 隆林| 镇宁| 白银市| 保亭| 永善县| 西丰县| 临西县| 麻阳| 涿鹿县| 高陵县| 唐山市| 岳阳市| 开化县| 乌兰浩特市| 浠水县| 长春市| 犍为县| 班戈县| 万盛区| 理塘县| 尤溪县| 安宁市| 疏勒县| 深泽县| 南宁市| 安阳县| 新建县| 白河县| 塔城市| 西乡县| 鄂州市| 兴化市| 安化县| 郁南县| 丽江市| 海原县| 沛县| 岫岩| 紫金县| 个旧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