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應邀參加10月9-11日在瑞金長征出發地舉行的全國紀念長征出發90周年慶典活動,把因疫情三年遲滯尋根的行程提到了議事日程。10月5日我與江西同鄉李妮姐一起登上南去的火車,奔赴那尋根的遠方。</p> <p class="ql-block"> 由于宜豐縣沒有直通車,我們首先坐高鐵來到南昌西站,在倒車去高安,由于當晚沒有去高安的火車,我們只能夜宿南昌,6號早晨踏上開往高安的動車,到高安后與三年前結識的江西宜春市高安中學法制安全處副主任劉龍杰取得了聯系,他與朋友一起開車接我們去往宜豐縣老家。</p><p class="ql-block"> 在劉主任的幫助,我們受到了宜豐縣政府相關領導的熱情接待。宜豐縣委常委,統戰部長袁寶珍馬上通知相關部門負責人,他們放棄國慶休假立即投入到尋根工作。</p> <p class="ql-block"> 來到宜豐縣政府,宜豐縣新紅會副會長李文回憶到,三年前收到宜豐縣新紅會會長胡樂輝的一條信息,并附一份《關于張建華處長函詢的回復》,要他參與此事。原來早在2021年6月,我給高安市中學法治安全處副主任劉龍杰的尋根信,希望他能轉交給相關部門,協助找到我父親張有才的出生地。劉龍杰副主任隨即把函詢轉給時在宜豐縣委擔任領導的同學,希望能幫助實現我的愿望。</p> <p class="ql-block">在宜豐縣政府我簡單介紹了父親和爺爺參加革命的時代沿革,父親張有才,1909年出生于宜豐的一戶貧苦農民家庭,因出生不久后母親去世,由羅喜珠哺乳養育。12歲時給人放牛,受盡欺凌。15歲時父親離家和爺爺一道鬧革命。1927年9月,18歲的父親與爺爺一起參加秋收起義。大伯和大娘(當時懷有身孕)未能離家,慘遭殺害。</p><p class="ql-block">1928年5月,井岡山會師不久,第四軍軍部特務連(中央警衛團前身)成立,父親編入特務連警衛班,成為毛澤東等主要領導的警衛員。1930年8月,隨毛澤東、朱德率領的紅一軍團路過宜豐,卻沒有進家門,從此再也沒回過家鄉。1931年,父親在瑞金進入紅軍學校學習,并加入中國共產黨。結業時,警衛班已改編為警衛連,父親任警衛連偵察一班班長,父親共經歷過五次反“圍剿”,爺爺在第五次反“圍剿”的一次戰斗中犧牲。紅軍長征到達陜北后,父親離開警衛連偵察一班,進入抗大學習,畢業后奔赴前線,參加過抗日、解放、朝鮮等戰爭,先后任連長、營長、副團長等職,榮獲三級“八一勛章”、“獨立勛章”、“解放勛章”。父親不知道自己的出生日期,將8月1日定為自己的生日。父親1955年授予少校軍銜(后享正軍職)。</p> <p class="ql-block">在朝鮮戰爭期間,因遭遇美軍化學武器,使肺部受傷,晚年轉化成嚴重的肺心病。戰爭結束后,四十多歲的父親在天津休養。經組織的安排,母親與父親結合并照顧他的生活起居,隨部隊走南闖北并育有我們五個女兒。</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由于我們五姐妹僅知道父親來自宜豐一個稱“姚家莊”的地方,只能從老地名為“姚家”而又是張氏聚居地的這一思路去打聽,因此宜豐縣委領導安排從全縣有“姚家”的地方開始尋找。不久,反饋的信息稱全縣有十數處姚家,尤其新莊姚家更多,但均無張氏聚居地。符合條件的只有花橋池源村姚家張氏、同安宅里村姚家張氏、同安羅家村姚家張氏,并于2021年6月11日作出回復,便有了三年前那次尋根的“回復函”。函中還建議我前去實地了解,找這幾處老人座談,通過詳細了解后,再進行確認。然而,當時受新冠疫情影響,不能出門遠行,故尋根之旅為此擱置了三年。</p><p class="ql-block"> 2024年10月,江西瑞金舉行中央紅軍長征出發90周年紀念活動,我作為紅軍后代應邀參加。由于心結未了,所以這次我特意提前幾天從天津出發,由江西籍紅軍后代李妮姐陪同來到宜豐,繼續尋根之旅。</p><p class="ql-block"> 10月6日上午九點,我們來到縣統戰部會議室,縣統戰部部長袁寶珍、胡樂輝會長、及相關工作人員,做了簡短的交流后,大家都認為按照《函詢回復》的內容,臨時組成以胡樂輝會長帶隊的“尋根小組”,前往28公里外的同安鄉。在去同安的路上,李文副會長考慮到隨我同來的司機不熟悉路線,主動與我們共乘一部車,途中順便了解一些情況。</p><p class="ql-block"> 李文副會長問我:怎么會不知道自己爺爺的名字?我說:爺爺犧牲時父親沒在身邊。后來曾經打聽過也沒有結果,于是父親決定不要再給組織添麻煩了,從此就很少提及此事。</p><p class="ql-block"> 突然我回憶起與爺爺和父親一同參加秋收起義時還有個叫“順子”(音譯)的人。“順子”比父親年紀還要小,也在警衛班。父親對這個老鄉關愛有加,“順子”不會編草鞋,每次都是父親幫他編,避免光腳行軍。紅軍長征過雪山時,父親目睹“順子”被大風刮得站不住腳,跌下懸崖,年輕的生命停留在雪山上。過草地時父親因饑餓吃皮帶,把皮帶鉚扣也吞了下去,鉚扣一直粘在肚子里,導致身體虛弱日常只能吃些流食。抗美援朝時,組織上考慮父親還未成家和身體原因,就沒有安排他入朝。在父親的再三要求下,組織只好批準,于是父親隨志愿軍第66軍赴朝參戰。……</p> <p class="ql-block"> 來到同安,同安鄉黨委書記姚瑤早早地在政府辦公大樓門口等待。接待室內,宅里村、羅家村以及同安張氏宗親會等相關人員都在場。在交談中,發現當地人員的敘述與父親的身世存在許多不符,后拿來數冊厚重的《張氏族譜》查閱,又不知屬于哪房哪支?猶如大海尋針,頓感到無從入手。正當大家茫然之際,我想到了1960年父親曾要求侄子李日光將奶奶羅喜珠送至天津家中贍養,胡樂輝會長聽后便提出通過公安部門的戶籍管理系統,在全縣范圍內查找是否有李日光此人,如有的話,再進一步查找是哪里人。這個建議讓在座人員眼前一亮。從查詢的結果得知,全縣稱李日光的人只有兩位,一位戶籍在澄塘鎮黃坪村,但已注銷(指死亡),另一位戶籍在縣城郊區的塔下村。大家通過年齡分析判斷,澄塘鎮黃坪村的李日光最符合我提供的信息特征。于是胡樂輝會長當即與澄塘鎮鎮長龍小淋聯系,請她通過黃坪村委會干部先了解下情況。隨后“尋根小組”驅車趕往31公里外的黃坪村。</p><p class="ql-block"> 到達黃坪村時,龍小淋鎮長和村委會干部已在村部等待。“尋根小組”一下車,村書記就說,曾經聽說過村里有一位參加紅軍的人,與住在黃坪村姚家的李日光有關系。聽到這個消息,“尋根小組”全體人員立刻燃起了希望。村書記接著與李日光的兒子李潤民電話聯系,要正在宜豐工業園上班的他趕緊請假回來一趟。電話里,李潤民稱他曾祖母叫羅喜英,名字相差一字,“尋親小組”人員的心隨即又懸了起來。李潤民又繼續說,他的曾祖母是有一個兒子在天津,六十余年沒聯系了,早年當紅軍走的,后來擔任團長,并接他的曾祖母去天津住了一段時間,可能是他記錯了曾祖母的名字讓大家懸著的心又放了下來。聽到這里,一切都對上了,我懷著忐忑不安的心終于平穩下來,熱淚奪眶而出,我苦苦尋找的根原來是在宜豐縣澄塘鎮黃坪村姚家。據《宜豐縣地名志》記載,黃坪村姚家一直有張姓居住,符合父親的身世。原來爺爺與羅喜珠同住姚家,羅喜珠生下不久的兒子夭折了,而出生不久的父親也因母親去世斷了母乳,好心的羅喜珠便把父親抱去哺乳。從此父親一生不忘哺乳之恩,不僅認羅喜珠為母親,而且把年已八十余歲的養母接到天津贍養送終,以盡孝心。在父親的《供養直系親屬》表中,已把羅喜珠列為父親的的直系親屬,為母子關系。</p> <p class="ql-block"> 李潤民夫妻趕到村部后,一家人終于相認,感動的淚水奪眶而出,現場人員無不為之動容。袁寶珍部長得到消息,在百忙中也趕到黃坪村委會,向我們表示祝賀。</p><p class="ql-block"> 李潤民敘述,聽他父親說,羅喜珠到天津大約生活了一年余,當得知李潤民出生后,心里掛念曾孫,便要回宜豐。張有才爺爺見再三挽留不住,安排兩名警衛員護送,到達宜豐縣城的當晚住在宜豐飯店。第二天早上,警衛員去食堂購買飯菜,回來時不見了羅喜珠奶奶的人影。警衛非常著急,四處尋找,結果在黃坪村姚家的家中找到了她。原來,羅喜珠奶奶為了不麻煩警衛員,忍受著三寸小腳的不便,獨自行走11公里回到了家。以后由于年事已高再也沒有來過天津,一直到去世。期間張有才爺爺經常郵寄錢和糧票供養老人,羅喜珠太奶奶為了不給張有才爺爺增加負擔,再也沒有與他聯系過。多么質樸忠厚的老人家!</p> <p class="ql-block">大家繼續一起陪我前往姚家,面對羅喜珠奶奶的舊屋和墓地,我手端著父親的照片,含著淚水說到:“奶奶,您的兒子來看您了……”</p> <p class="ql-block"> 通過我介紹父親的事跡,李文副會長回想起發生在宜豐一段鮮為人知的歷史。1926年11月下旬,受中共江西省黨部執委和省委分別指派,胡松、李艷芳、李志誠先后回到宜豐,利用“跨黨”身份,秘密發展黨組織,成立黨支部,在全縣鄉鎮建立多個農民協會和農民自衛軍,點燃宜豐的革命烈火,領導農民起來革命,啟發了農民的斗爭覺悟,他說:你爺爺應參與了農民運動。“四?一二”和 “馬日事變”后,中共中央決定在南昌發動起義。1927年7月上旬,根據中央的指示,湖南平、瀏陽工農義勇隊合編為國民革命軍第二十軍(賀龍部)獨立團,開赴江西參加南昌起義。7月22日,平、瀏陽工農義勇隊向南昌挺進。8月5日,平、瀏工農義勇隊經修水、武寧等地抵達永修的涂家埠。原準備從徐家埠車站乘火車去南昌,但車站已被國民黨軍二十五師占領。此時,中共江西省委地下黨來告知,起義部隊已撤離南昌。于是,兩隊負責人進行了討論,最后因意見未能統一而決定分開行動,平江工農義勇隊準備回師平、修邊界,瀏陽工農義勇隊則打算繞道安義、奉新,繼續追趕已南下廣東方向的南昌起義部隊。</p><p class="ql-block">8月9日,瀏陽工農義勇隊到達高安,獲悉南昌起義部隊已向福建邊界轉移。在追趕不上的情況下,決定由蘇先俊負責把部隊帶到銅鼓休整待命。部隊于8月11日從高安出發,先經上高,再到達宜豐,縣長王鏡明和工兵營聞風出逃,躲到縣城郊區塔下村。蘇先俊找到胡松、胡石崖等人,聽取匯報后,要他們盡快把黨組織遷到農村,以防國民黨的突然襲擊。第二天,瀏陽工農義勇隊就離開了宜豐。我你父親隨你爺爺參加了這支瀏陽工農義勇隊,一同參加的還有“順子”。你父親的哥哥開始也準備參加,因妻子有身孕,沒有去成,后被當地反動民團殺害。其實當時加入瀏陽工農義勇隊的宜豐籍戰士應遠不止他們三人,由于失去了聯系,現無法得知他們的姓名和下落,或許他們的名字早已鐫刻在某縣的烈士碑上,讓世人瞻仰。</p><p class="ql-block"> 瀏陽工農義勇隊于8月20日占領銅鼓。為了迷惑國民黨,表面上接受朱培德的招撫,改編為江西省防軍暫編第一師第三團,蘇先俊任團長。毛澤東到達銅鼓后,放棄設立師部的計劃,以暫編第一師為基礎,將集結在安源、銅鼓、修水的武裝力量重新統一改編為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下設四個團,共5000余人,原暫編第一師第三團的建制不變。毛澤東隨第三團行動,于9月10日在銅鼓縣城蕭家祠主持召開第三團排以上干部會議。次日按計劃從銅鼓出發,向瀏陽進攻。自此,宜豐籍的戰士們隨毛澤東從銅鼓轉戰至井岡山。這是你父親參加秋收起義的背景和經過。</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聽了李文副會長的講解,使我更加了解父親和家族的革命歷史,一家三人投身革命,大伯、大娘被殺害,爺爺在第五次反圍剿中壯烈犧牲,父親參加革命在第三軍團,毛主席隨第三軍團行動,那時父親就是毛主席的警衛,從秋收起義,到“五次”反圍剿,從二萬五千里長征,到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到抗美援朝,所有的戰役他都參加了,父親的一生是戰斗的一生。他用鋼筋鐵骨捍衛著錚錚誓言。父親永遠是我學習的榜樣,我要永遠跟黨走,永遠不忘自己的根!</p><p class="ql-block"> 此次尋根之旅,因爺爺、奶奶、大伯都已逝去,他(她)們的名字和家庭情況無法追溯留下一些遺憾,但愿張氏<span style="font-size:18px;">譜牒上有記載。</span></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作者:</p><p class="ql-block">張建華、女、65歲、中共黨員,退休前任市直屬機關副處級干部。現任天津市延安精神研究會副秘書長、天津市教育系統夕陽紅黨史宣講團成員、河西區黨校廉政宣講團成員,全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新長征(文化長征)工作隊成員,社區文化宣傳志愿者。</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沐川县|
桑日县|
五家渠市|
高淳县|
安溪县|
哈密市|
青阳县|
岑巩县|
宽甸|
聂拉木县|
涡阳县|
綦江县|
淳化县|
大兴区|
嘉荫县|
江山市|
安福县|
焦作市|
牟定县|
花莲市|
桃园市|
云林县|
玉溪市|
信宜市|
隆回县|
阳新县|
湘潭市|
德安县|
临海市|
木里|
盈江县|
四川省|
竹山县|
台安县|
大港区|
温泉县|
拉萨市|
桐乡市|
海淀区|
雅江县|
无棣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