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平文史資料》乃余之友志軍弟歷時十載,查閱史料,錄其所述六百萬而析之。勘實地,踏鄉野,吊遺存,不辭辛勞,家鄉之古今則立于目下;訪鄉賢,咨學者,友同行,不恥下問,心得體會不計其數;取其正,去其偽,掇其果,廣征博引,而后則獨立成篇。結集成冊,傳之后人,堪稱家鄉地方史志研究之集大成者,并不過也。甫一出版,便快遞于我。令我快然于己,有感于斯。 始見書名,茲以為資料之匯編。實則不然,而以基礎資料為之因,論證復論證,推敲復推敲,自以為少有瑕疵,其果乃敢示人。余以為,名之謂《建平文史資料考證》,更為貼切也。但志軍弟低調謙虛,而以“建平文史資料”冠名也。透過志軍弟筆下之文字,余乃仿佛穿越時空,聽聞遠古牧笛號角之悅耳悠揚,鐵馬金戈之爭鳴碰撞,詩詞歌賦之低吟淺唱。一幅幅波瀾壯闊之歷史畫卷,輝映著建平人類社會發展之奮斗歷程;一縷縷升騰跳躍之文明曙光,點亮了遠古先人之前行之向;一段段曲水流觴之典籍史料,激蕩著家鄉故土之風塵歲月,世代滄桑。家鄉先世之心路歷程,喜怒哀樂,苦辣酸甜,呼之欲出,躍然紙上。讀罷此書,更覺家鄉歷史之悠久,文化之燦爛,文明之厚重,發展之曲折。飲水思源,根之所在,滿腔熱血,家國情懷,心之所系,日月可鑒。吾之敬佩之意,仰慕之情,亦不可名狀,溢于言表。 縱覽全書,收錄作者近十年來之主要研究成果,選其中百篇者,四十萬字也。雖獨立成篇,但又相互關聯,互為依存,相得益彰。全書所錄,以事分之,一乃全面考證其縣域行政區劃之歷史變遷,演變進程。建平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上下五千年,乃著名紅山文化重要發祥地之所在。遠古之時,鮮見于文字史料記載,均由出土文物佐證之。大量文字史書記載,始見于宋遼時代,作為宋遼互市通商,官員互使之主要通道,方有建平最初之行政框架。再而全面考證其建平地名之主要來歷及歷史淵源。如縣名,縣城之名,惠州古城之名,亦有蒙語地名之演化過程。《建平政區的形成與演變》之研究,此前則未有其論者。讀之令人耳目一新,如品佳釀。三乃全面考證其古代大家名人與建平之淵源,而對于宋人出使遼國所至建平之路徑及遺留詩作之研究,亦為古今之人未有述者也。作者考證之,公元1004年,宋遼兩朝在河南濮陽訂立“潭淵之盟”。雙方長達三十年之戰火硝煙息也,友好交往長達百二十年已矣。宋遼互派使臣者,乃六百八十二次之多也,且皆由重要官吏擔任。其中不乏歐陽修,蘇軾,蘇轍等歷史名人。史之留痕,未有知其祥者。散見于各類典籍文獻之詩詞歌賦不計其數,未有獨其甄者。而軍弟之研究整理,堪稱獨一無二者也。其中蘇轍的《惠州》一首,寫于建平惠州古城,詩曰:“孤城千市閉重闉,蒼莽平川絕四鄰。漢使塵來空極目,沙場雪重欲無春。羞歸應有李都尉,念舊可憐徐舍人。會逐單于渭橋下,歡呼齊拜屬車塵”。讀罷蒼涼悲壯之感,油然而生,不能自已。清朝康熙、乾隆皇帝四次蒞臨建平,皆有詩作傳之于后人。亦有本土名人名篇軼于民間,軍弟之書,則具而祥之。建平人杰地靈之久遠,文化淵源之厚重,書中處處現也。該書亦首次對建平之古碑碑文,古鐘銘文全面考證及釋義。讀其書,對建平之人文地理,風土人情,歷史沿革,世代交替皆有更為清晰之了解及認知。 該書文字風格簡潔質樸,分析考證縝密嚴謹,敘事過程詳略得當,篇與篇之間雖各自獨立,但又有很強之內在聯系,邏輯性較強。雖史料之考證,但并不覺晦澀難懂,相反可讀性甚堪。或娓娓道來,如行云流水,或抒情議論,情真意切。猶如昔人與今人之時空對話,生動,靈性,鮮活。文如其人,透過書中之文字,充分彰顯出作者深厚之文化底蘊,對于中國歷史,特別是地方史之深刻理解與獨到之見解,對家鄉的真摯厚愛與無限親情,責任感,使命感,是成就此書之無窮動力之源泉,否則斷然而不可為之。正如作者在后記中所述:搜羅典籍,查閱史料,尋訪耄耋,實地踏勘,個中甘苦冷暖,自知之也。“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寫一句空”,嚴謹治學精神知微見諸也。書中所錄所述,雖跨越千年,世殊事異,但絕非傳說杜撰,已乃建平地方歷史之真實再現,似若耳之所聞,目之所遇,親切而溫馨之蔚然也。古之異彩紛呈之家鄉建平,今日則更加輝煌燦爛耳。《徐潤建平行程考》所記之清末民初之窘況:“二十日,施粥開廠,……見無衣苦民,其小孩則上身單衣,情狀尤為可憐……目睹男女老少,有無上衣者,亦有無下衣者,共在土炕向火,且無食進腹數天矣,見此情景,心實慘然”。然此情此景早已不復存焉。今之家鄉,社會安定,民生福然,黨之英明,熠熠輝也。60萬父老鄉親,民心所向,共赴小康,前路漫漫,奮發圖強,此鄉親之所共識,亦乃為貫穿于全書之精華之所在也。 吾與志軍兄相識相知近三十年,他小我8歲,對我敬重有加,令我十分感動。1995年末,我被縣委從鄉鎮調任縣貿易局黨工委書記,當時志軍在局屬五交化公司任副經理,時年31歲。年輕有為,生龍活虎,朝氣蓬勃,無論是工作能力,業務水平,還是為人處事,自身修養,在全局幾十個所屬企業領導干部中,都堪稱一流,我亦甚賞識之。初見之,略顯拘謹,但隨之時間之推移,吾與之志趣相同,愛好相似,交好頗甚。工作之余,談資不盡,天文地理,政治經濟,古今文學,包羅萬象。在我看來,軍弟天資聰穎,敏而好學,視野開闊,低調內斂,且無不良之嗜好,具有大家之氣質與風范。在我之大力舉薦下,他被提為五金公司黨總支書記、經理,而后改任飲食公司經理。1998年10月,我與志軍及其他五人,乘坐一臺商務旅行車,行程近2000公里,考察了浙江,江蘇,上海等地的商業網點,歷時15天,眼界大開。2023年9月,我與志軍共四人,乘坐火車,游覽了桂林,昆明滇池,石林,四川的樂山,峨眉山,九寨溝,歷時15天。兩次愉快之外出之旅,熾熾之感情,濃濃之友誼愈甚。2010年,我調往縣人大常委會工作,離開商業系統,和志軍見面之機會漸少。2013年我退居二線,離開工作崗位后,便久居北京,期間回鄉次數有限。算起來,和志軍未曾謀面亦十年又四之久矣。每念昔日與之附言相與,愉之樂甚,溫馨而親切依舊,而今情隨事遷,居于兩地,向之所欣,感慨而惋嘆既之。 韶華已逝,青春不再。余今乃古稀老者,軍弟亦步入花甲。十數年不見,弟軍卻致力于地方史志之研究,且成就斐然,某些方面,竟填補其地方史志之空白,可喜可賀。雖不能和司馬遷《史記》相提并論、相互媲美,時代背景,人物命運,社會環境亦大相徑庭。但其文人情懷,心向高遠,卻一脈相承,此志一也。當今社會之風氣,大環境使然,追求金錢名利者十之九也,亦無可厚非。但不為名利所累,潛心篤志,十年未之間隔,蓋和者寥寥,更顯難能可貴,氣之可嘉也。其書至,余與之電話長談,已而贊之曰,弟之今所成就之事,雖不能揚名于當下,但必將流芳于后世。軍弟則莞爾一笑曰,其乃興趣愛好使然,并未所思久遠,僅此而已,不足道也。<div><br></div><div> 張文:甲辰始冬于北京(2024.11.07) </div>
主站蜘蛛池模板:
绥芬河市|
依安县|
丰镇市|
虎林市|
武鸣县|
安陆市|
拉萨市|
通海县|
长汀县|
关岭|
阳江市|
凤山市|
昆山市|
富顺县|
富蕴县|
运城市|
四平市|
嵊泗县|
郎溪县|
周宁县|
福清市|
兰溪市|
南陵县|
太湖县|
东乌珠穆沁旗|
岳普湖县|
高阳县|
浮山县|
德惠市|
晋中市|
成安县|
井陉县|
元江|
乌什县|
临泽县|
原阳县|
滁州市|
天镇县|
宜兰市|
江口县|
上杭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