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長嘴捕蛛鳥:是雀形目太陽鳥科捕蛛鳥屬的鳥類。擁有橄欖絕色背部和檸檬黃色腹部,臉部有淡灰色和白色的模糊圖案。活躍于次生森林較低層、森林邊緣、種植園和花園中。盡管其名含有捕蛛之意,但也是食用昆蟲和花密。</p><p class="ql-block"> 長嘴捕蛛鳥體長13.3至16厘米,體重雄鳥10.3克至16.1克,雌鳥8.8至13.7克。雄鳥標本種具長而略向下彎曲的喙,上體橄欖色,頭頂羽毛深色中心,頭部兩側灰色,眼紋白色,有短黑須紋;翼上覆羽橄欖色,飛羽暗棕色帶橄欖邊,尾部暗棕色,邊緣橄欖色,尖端稍白;喉嚨和胸部灰白色,胸部微黃,其余下體亮黃色,通常尾下覆羽更白,胸毛橙色;虹膜棕至深棕色;喙角褐色,下頜基部更灰,或上喙黑色,下喙淺灰;腿黑色、深灰或藍灰色。雌鳥相似但體型較小,喉嚨更白,下喙基部更淡,無胸毛。幼鳥似雌鳥但更棕色,翼羽橄欖色邊緣明亮,喙和腳更淡。</p><p class="ql-block"> 發出一系列鼻音濃重的鳴叫聲。</p> <p class="ql-block"> 長嘴捕蛛鳥與同屬其他物種的區別在于其特別長而略彎的喙,以及獨特的橄欖綠色和檸檬黃色羽毛組合。不同亞種之間在喙長、顏色深淺、下體顏色上有細微差異。</p><p class="ql-block"> 棲息于多種類型的森林下層,包括紅樹林、再生次生林、受干擾和重度砍伐的森林、森林邊緣、婆羅洲的kerangas、沿海植被、次生生長、種植園、花園和農田,尤其偏愛芭蕉(Musa)和姜科植物(Zingiberaceae)附近。一般分布于海拔600米以下;在印度南部可達1500米,尼泊爾75至305米,中國2100米,馬來西亞半島1680米,蘇門塔臘、爪哇和巴厘島2000米;在婆羅洲從海平面到1500米。</p> <p class="ql-block"> 長嘴捕蛛鳥繁殖期在印度東北部為3至9月,主要集中在5月至8月,巢通常位于海撥400至1000米的茂密常綠闊葉林中,由葉脈構成,固定于大型葉片下方。每窩產卵兩枚,卵白色微沾粉紅色,帶有紅褐色斑點,斑點在鈍端較密集,常常圍繞鈍端形成一個環帶,也有的卵為白色而帶有紫黑色斑點。卵大小約為17.0至19.1毫米x12.5一13.9毫米。</p><p class="ql-block"> 分布于東洋界,包括孟加拉國、不丹、文萊、柬埔寨、中國、印度、卯度尼西亞、老撾、馬來西亞、緬甸、尼泊爾、菲律賓、泰國和越南。在中國,分布于東方山脈(如蘭辛吉、維薩卡帕特南私奧里薩邦部分地區)和西方山脈,以及東北印度,延伸至東南亞。在新加坡等地己局部滅絕。</p><p class="ql-block"> 長嘴捕蛛鳥是良好的傳粉者,尤其對野生香蕉和姜科植物家族的多個物種有益。它們在一些地方已經因森林碎片化而消失。</p> <p class="ql-block">2024年9月23日拍攝于版納勐侖植物園</p><p class="ql-block">拍攝/后期/大海一FWZ</p><p class="ql-block">2024年11月8日制作</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浙江省|
亚东县|
安多县|
嵊泗县|
阿瓦提县|
阳东县|
花垣县|
福安市|
宁南县|
响水县|
中江县|
房山区|
宝山区|
常山县|
新巴尔虎右旗|
云霄县|
揭阳市|
错那县|
黔西县|
兴义市|
桓台县|
常州市|
柯坪县|
类乌齐县|
安岳县|
大足县|
聊城市|
贵溪市|
仙游县|
香港|
颍上县|
嫩江县|
琼结县|
翁牛特旗|
荔波县|
平陆县|
临武县|
台东市|
石门县|
灵山县|
高雄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