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曾百思不得其解,為什么北魏立朝后,掌權(quán)的鮮卑族不趁機將他們本來信奉的薩滿教發(fā)揚光大,反而放下尊嚴大力推行漢文化和改佛教為國教。到了大同通過文物了解歷史后方意識到北魏鮮卑族的幾任皇帝何等聰明,他們既懂得奪取政權(quán)難,鞏固政權(quán)更難,人心要攏更要統(tǒng)。又懂得利用當時漢人普遍尊崇的儒教、道教來灌輸更利于統(tǒng)治的佛教思想,以消磨百姓處于亂世中的反抗心理。外來的佛教與傳統(tǒng)的儒釋文化因此迅速融合發(fā)展。寺廟建筑、繪畫、雕塑水平都達到了空前的高度。乃至千年以后,曾為都城的大同仍古寺遍地,佛像林立,甚至奪得“中國雕塑之都”的美名。參觀了大同幾座寺院后最大的感慨便是藝術不僅永恒,還可以改變世界。</p> <p class="ql-block">孝文帝拓跋宏推行的漢化改革,并不僅僅出于對漢文化的崇尚,而是有更現(xiàn)實的考量。他一定是意識到漢族被戰(zhàn)勝了可以任意驅(qū)使,但漢族所代表的農(nóng)耕文明,卻不能按相對落后的游牧文明之規(guī)則來任意驅(qū)使。不改革,讓中原沃土廢耕為牧,將會走回原始時代。而改革,讓被戰(zhàn)勝者的文化來戰(zhàn)勝自己,則可共同走向文明。<span style="font-size:18px;">所以尋找軍事之外的統(tǒng)治資格并強力推行漢化改革便成了國策。</span></p> <p class="ql-block">佛教傳入中原,始于東漢,大發(fā)展于北魏,皆因當時的統(tǒng)治者想到了用宗教愚弄統(tǒng)治百姓的招數(shù)。為了讓民眾相信皇帝為天選之子,北魏建國之初,沙門法果就宣稱皇帝即當今如來,拜天子乃是禮佛。皇帝也下旨按自己的相貌來造佛像。這種通過抬高帝身讓百姓認命臣服的作法既安撫了民眾,又減少了社會動蕩帶來的影響。</p> <p class="ql-block">當時社會動蕩,百姓生活困苦,號稱以救世、庇護為主基調(diào)的佛教讓民眾有了精神寄托。佛教宣揚的“生死輪回”“因果報應”等思想,將人們的注意力從眼前的苦難轉(zhuǎn)移到無法驗證的來世幸福上,起到了麻醉和安慰作用。“皇帝為天子”論的灌輸也讓民眾以為,之所以為皇不是因為他多能打或多聰明,而是上天選中了他。</p> <p class="ql-block">佛教身為外來宗教,<span style="font-size:18px;">佛法典籍煙波浩渺,五乘教理博大精深,</span>普通百姓難以接觸到更遑論弄通教意。要讓民眾接受,就得借助佛像、壁畫、參拜儀式這些通俗易懂的方式,以及通過借助已在民眾中有廣泛基礎的儒教與道教中的共同點來灌輸。于是建寺院、雕佛像、繪佛教故事壁畫藝術便在官、民的共同熱捧下遍地開花。</p> <p class="ql-block">隨著政治的日趨穩(wěn)定和經(jīng)濟文化的不斷發(fā)展,嘗到甜頭的帝王對佛教的態(tài)度一代比一代狂熱。帝后、大臣、宦官奉佛者眾,重禪修、興佛業(yè)、獎義學成時尚。舉國家之力所修石窟、寺、塔、佛像更是冠于一時。平城四方,佛寺百所,僧尼2000,建筑之偉、造像之多,宛如佛國。</p> <p class="ql-block">熾熱的崇佛信仰,使大同城市建設,建筑,繪畫,雕塑等藝術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直接迎來了我國歷史上第二次東西文化交流的高潮。作為絲綢之路東端的大都會,北魏首都平城迅速成為胡商梵僧的云集之地。一代代、一批批高僧、藝匠共同設計,共同制作,在大同創(chuàng)作出許多曠世無雙的藝術珍品。</p> <p class="ql-block">遼代統(tǒng)治者對佛教采取積極提倡和大力扶植的政策,幾代君王都虔誠信佛、盛辦佛事,發(fā)展佛教事業(yè)。華嚴寺始建于遼代<span style="font-size:18px;">1國力最強盛,佛教最興盛之時,也就是圣宗、興宗時期(1038年)。</span>近千年來,這座皇家寺院在戰(zhàn)火中屢次被毀又屢次重建。數(shù)代皇帝動用國家力量修建華嚴寺,供奉諸帝石像及銅像,都是為了鞏固自己的統(tǒng)治地位,花錢當然在所不惜。由四朝匠造的華嚴寺自然不同凡響。</p> <p class="ql-block">不同朝代的修繕重建都為后人留下珍貴的印記。但最難能可貴的還是它具有遼代佛教建筑的血統(tǒng)。其實這座寺院僅憑院內(nèi)兩座木構(gòu)大殿就足以引人注目了,因為它們是我國單體最大的大雄寶殿和藏經(jīng)殿,更牛的是還都為金代遺存。更何況里面的佛雕像和部分壁畫也是遠古時代的原作,堪稱遼金藝術的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華嚴寺依《華嚴經(jīng)》“慈悲之華必結(jié)莊嚴之果”的大乘教義而命名。<span style="font-size:18px;">這座隆盛于遼金兩朝的北國梵宮</span>,經(jīng)歷了幾代風雨戰(zhàn)火的摧殘,又經(jīng)歷代的多次修葺,可以說是飽經(jīng)滄桑。在逐漸走向沉寂的同時也多了幾分遺世獨立的禪意。</p> <p class="ql-block">大雄寶殿是華嚴寺上寺的主殿,殿門上有上下兩塊門匾,是清代原物。一為“大雄寶殿”,一乃“調(diào)御丈夫”。“大雄寶殿”的名稱來源于?釋迦牟尼佛的德號“大雄”,其中“大”表示包含萬有,“雄”則象征著懾伏群魔的力量。寶殿中的“寶”指的是佛法僧三寶,象征著佛教的核心教義和信仰。“調(diào)御丈夫”是佛的十號之一,意謂佛能教化引導一切可度者前往涅槃正道,正如馴馬師善于調(diào)御馬的品性一樣。</p> <p class="ql-block">千百年來華嚴寺一直在用自己最獨特的方式釋放著一種震撼塵世的美麗。除了建筑精美大氣,這里的雕塑和壁畫都是瑰寶。其中<span style="font-size:18px;">大雄寶殿內(nèi)為明代彩塑,薄伽教藏殿內(nèi)的遼代彩塑不僅多,還代表遼代彩塑天花板。而總面積875.2平方米的巨型壁畫占滿四壁,格外奪人眼球。</span></p> <p class="ql-block">“千手千眼觀音像”, 主像觀音取站勢,跣足站于蓮臺,頭上還重疊著十七個頭像,應為十八面觀音。四周出臂手若干,手指細長,掌中有眼,呈千手千眼狀。線條流暢,構(gòu)圖嚴謹,色彩艷麗,經(jīng)久不變。雖為清初作品,體現(xiàn)的卻是元代的畫風。</p> <p class="ql-block">大雄寶殿曾在兵火中焚毀,后代在舊址重建時補繪了被焚毀的壁畫。壁畫重繪時沿襲原壁畫的內(nèi)容和布局,重彩加以描繪。想到數(shù)百年后的今天,那些佛教故事還能通過這些涅磐重生的壁畫觸及震撼今人,頓覺藝術的偉大。</p> <p class="ql-block">三個大殿內(nèi)新繪的精美壁畫,都是中央美院的教授帶領著150余名學生歷時三年多創(chuàng)作的,這些壁畫嚴格按照古法繪制,且內(nèi)容考究,是現(xiàn)代美術的恢弘巨制,也是中國寺觀壁畫輝煌的延續(xù)。</p> <p class="ql-block">那些經(jīng)過央美藝術家們精心雕琢的壁畫,不僅是一幅幅畫作,更是一部部活生生的歷史教科書。讓現(xiàn)代藝術實現(xiàn)了與千年之前遼、金藝術隔空對話,完成了三百年來已不曾再現(xiàn)的寺觀壁畫的再造工程。</p> <p class="ql-block">華嚴寺大雄寶殿是現(xiàn)存遼金時期最大的佛殿之一,殿內(nèi)中央佛壇上塑有五方佛,中間的毗盧遮那佛,即大日如來。值得一提的是大雄寶殿內(nèi)采用減柱法構(gòu)造,減少內(nèi)柱12根,擴大了前部的空間面積,便于禮佛等各項活動。</p> <p class="ql-block">佛壇兩側(cè)臺基上侍立的二十諸天,身高2.8米,是一組極為精彩的塑像。他們神情不一,姿容各異,是明代雕塑當中的精品。為表現(xiàn)出護法天王對佛的虔誠和崇敬,工匠將<span style="font-size:18px;">彩塑的身軀前傾15度</span>。令人稱奇的是也許是這二十位天神虔心護佛的忠誠感動了上蒼,500年過去,歷經(jīng)天災人禍,這二十位重心前傾的天神均無一損毀。</p> <p class="ql-block">下寺中的薄伽教藏殿是整座寺院最古老的建筑,是國內(nèi)現(xiàn)存遼代小型殿閣式建筑的典型。“薄伽”,是梵語“bhagavat”的音譯,意為世尊,即佛陀。“教藏”意為這里是珍藏佛教經(jīng)典的寶庫。</p> <p class="ql-block">薄伽教藏殿建于遼重熙七年(公元1038年),殿內(nèi)依墻排列重樓式的小木作藏經(jīng)閣38間及“天宮樓閣”五間。均為巧奪天工、玲瓏之致的精品。教藏殿內(nèi)環(huán)繞排列雙重樓閣式木構(gòu)壁藏三十八間,下層為束腰須彌座,上置經(jīng)櫥,內(nèi)存明清時期藏經(jīng)一千七百余函,計一萬八千多冊。從宗教意義上講,佛教的典籍即是住世的“法寶”,是宇宙間至上的法則。</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藏經(jīng)閣制作極為精巧,分為上下兩層,上層為佛龕,下層為藏經(jīng)柜。</span>在殿后壁正中間工匠還在藏經(jīng)柜間搭建了一座圓弧拱橋,并在橋上建有“天宮樓閣”,這與佛教中傳說中的“天宮寶藏”不謀而合。是中國唯一的遼代木構(gòu)建筑模型,也被梁思成先生譽為“海內(nèi)孤品”。</p> <p class="ql-block">教藏殿內(nèi)的精彩還在于中央磚臺佛壇上那31尊彩色泥塑。正中是三尊主佛,主佛兩側(cè)有四大菩薩,前面有12脅侍、供養(yǎng)童子等;佛壇四角還有四大天王。雕塑是時間的印記,<span style="font-size:18px;">歷經(jīng)千年的香火煙熏,塑像身上的袈裟已落滿煙塵,但</span>這一堂精妙絕倫的泥塑群像所構(gòu)成的佛祖給弟子們講經(jīng)說法的生動畫面,依然給人以絕美的視覺享受。</p> <p class="ql-block">總感覺相較于傳統(tǒng)佛像的威嚴,這個崇尚包容的時代所打造的佛像多了一分親切之感。塑像姿態(tài)神情各盡其妙:<span style="font-size:18px;">或肅然環(huán)繞在主佛左右,或輕移蓮步,或?qū)W⒙牻?jīng),或現(xiàn)開悟之喜。</span>端莊的佛,慈善的菩薩,文靜的弟子,活潑的童子,兇猛的天王,<span style="font-size:18px;">每尊塑像都個性鮮明,</span>充滿了靈動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這尊菩薩的尊容,既有唐代豐滿圓潤、雍容華貴、端莊安詳?shù)氖⑹佬埏L,又有宋代的秀美俏麗,個性張揚的娟秀嫵媚之風,同時<span style="font-size:18px;">也具鄰家媽媽親切隨和的慈祥,細膩又真實,越品越有味道。</span></p> <p class="ql-block">這滿堂佛像都是人間百態(tài)的再觀,每一尊都自然,天性,不偽裝,正應了那句佛教名言:人人皆可成佛。1964年,郭沫若先生參觀華嚴寺時贊嘆下華嚴寺薄伽教藏殿里的塑像為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稱這種美,即便歷經(jīng)千年歲月,也仍然具有打動人心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其中最為精彩的莫過于露齒微笑菩薩。在古代笑不露齒、衣不露體、行不露足的封建禮制下,這尊菩薩像卻赤腳露背地站于蓮臺上,好像是領悟了佛祖講經(jīng)說法之意,會心一笑,露出了潔白的牙齒<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她那<span style="font-size:18px;">潔凈無言,天心爛漫</span>的微笑仿佛能穿透時光,于無聲處動人,給人帶來一種溫暖與寧靜。</p> <p class="ql-block">寺院向來是莊嚴的修行道場,但華嚴寺里無論是菩薩還是脅從、力士不僅長相接地氣像極了本地人,舉手投足也都似世俗凡人。例如這位用手掏耳的羅漢,仿佛鄰家大叔,又俏皮又親和。</p> <p class="ql-block">羅漢堂的十八羅漢表情生動,衣設洗練,充滿了濃厚的生活氣息。它不在于完美,而在于獨特,每一尊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p> <p class="ql-block">很多寺廟都有守護廟門的哼哈二將,他們是明代神魔小說《封神演義》中的金剛力士,都有神功。哼將鄭倫,能鼻哼白氣吸走壞人的魂魄;哈將陳奇<span style="font-size:18px;">能口哈黃氣將壞人定住擒拿。</span>別看他們被刻畫得怒目圓睜,動態(tài)頗具攻擊性,但<span style="font-size:18px;">游人不僅不怵他們,還爭相與他們合影。不為別的,只為他們被工匠刻畫得極具喜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巍峨壯觀的</span>五層華嚴寶塔是根據(jù)《遼史?地理志》上的記載重新建造的,是繼應縣木塔之后全國第二大純木榫卯結(jié)構(gòu)的方形木塔。通高43.5米,為大同最高的建筑之一。木塔整體造型美觀大方,因為遵循了古代寶塔的形制和法式,雖為仿古建筑卻毫無違和感。</p> <p class="ql-block">塔下暗藏一座近500平米、用100噸純銅打造的地宮。從天花到地板、從墻體到樓梯,全部用銅制造,是一處名副其實的銅宮殿,也是全國最大而且純粹的銅造地宮。</p> <p class="ql-block">光是殿內(nèi)大到3米、小到33厘米的銅佛造像,就達到1200尊,因此被稱為“千佛龕"。</p> <p class="ql-block">墻壁銅柱上還用圖畫記錄了釋迦牟尼一生的經(jīng)歷,如“樹下誕生”“天人獻衣”“得遇沙門”“妙轉(zhuǎn)法輪”等,內(nèi)容豐富多彩,金壁輝煌,十分壯觀。</p> <p class="ql-block">普光明殿氣勢宏偉,高懸普光明殿金字匾額,兩旁海藍色金字楹聯(lián):“世事熙熙從來富貴無了局到此說了就了,人生攘攘自古名利難放下如斯當放便放”不知點化了多少人。</p> <p class="ql-block">善化寺是一座承載著豐富歷史文化的古老寺廟。這座不收門票的古老寺院,文物珍藏之豐富、建筑年代之久遠都令人嘖舌。這座“大隱于世”的寺院,古樸又寧靜,是第一批全國文物重點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該寺修建于唐玄宗時期,賜名“開元寺”;五代后晉時,改名為“大普恩寺”;遼代時,寺院大部分被毀;金代時期得以重建,歷時15年才基本恢復原貌;明代時又改名“善化寺”。可以想象,幾百年前,這里的一殿一堂、一樹一葉,在人們心目中是何等神圣。</p> <p class="ql-block">最能體現(xiàn)盛唐雄渾之氣、遼金豪放之風的同樣莫過于主殿———大雄寶殿。這座大殿坐落于3米多高的月臺之上,就像一只展翅欲飛的大鳥,氣勢恢宏。作為遼代建筑,大殿以單體面積1200多平方米排名全國第三。</p> <p class="ql-block">大雄寶殿的藻井,稱得上是中國古建筑藻井中的天花板,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都美得不可方物。它的神奇在于<span style="font-size:18px;">不用釘子,利用榫卯、斗拱就可堆疊成繁復華美的圖案,那</span>考究的紋飾、精湛的工藝堪稱<span style="font-size:18px;">世上最美的華彩。</span></p> <p class="ql-block">善化寺大殿<span style="font-size:18px;">繼承了盛唐雄渾之氣、又有遼金豪放之魄。高</span>大寬敞的殿內(nèi)空間里的塑像,尺度、體量均高大壯碩,審美氣度雄闊健拔,與大殿的氣勢極為匹配。</p> <p class="ql-block">佛法不相信恒常,卻在無意間創(chuàng)造了永恒。這些塑像千百年沒有多少變化,他們高高在上,時光的流逝,對他們而言已是波瀾不驚,消失的是在此進進出出的人,包括我們。</p> <p class="ql-block">善化寺的塑像雖經(jīng)元、明、清各代裝鑾繪彩,但基本上仍保存有金代初塑的風格,這表明善化寺的塑像在歷史上得到了較好的保護和傳承,能夠較為真實的反映出金代的雕塑藝術水平。</p> <p class="ql-block">每一尊佛像姿態(tài)各異,或莊重,或慈祥,或威猛,不管是菩薩低眉,還是金剛怒目,都呈現(xiàn)出生動的光彩。</p> <p class="ql-block">善化寺的天王靈動活潑,感覺親切隨和,特別是北方多聞天王俊俏的胡須,深沉的目光如同安靜的美男子;而廣目天王調(diào)皮的眼神,夸張的表情,看了使人開心,虔誠叩拜諸位天王,感恩威德護世。</p> <p class="ql-block">與善化寺天王的彪悍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普賢殿里的普賢菩薩。這尊<span style="font-size:18px;">美麗端莊大氣且充滿靈性的菩薩像,</span>看上去應該是現(xiàn)代人的杰作。但她那寶相莊嚴的氣度讓瞻仰者相信,棲居在佛像里的神靈能夠聽見自己的祈禱。</p> <p class="ql-block">普賢殿內(nèi)西壁、南壁上尚存有清代壁畫,面積達100多平方米,令人稱奇的是清康熙年間所繪的壁畫,顏色還很鮮艷。中央美術學院采用異地創(chuàng)作拼接的形式,為善化寺大雄寶殿補繪的部分壁畫。體現(xiàn)了我國當代壁畫家對中國壁畫傳統(tǒng)的發(fā)掘與再造成果,實現(xiàn)了對古代壁畫宏大輝煌氣象的傳承。</p> <p class="ql-block">2011年,大同市文物工作人員對善化寺古建文物的墻體進行全面檢修時,在寺內(nèi)三圣殿的塑像后屏墻上,意外地發(fā)現(xiàn)了泥層下居然覆蓋有古代壁畫。這一發(fā)現(xiàn)立刻引起了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隨后,經(jīng)過專業(yè)人士揭取泥層、清理壁畫、修復脫落壁畫等一系列精耕細作的保護工作后,160多平方米的壁畫已完整顯現(xiàn)真容。</p> <p class="ql-block">大同的寺廟多,看點多,無論是寺院布局還是建筑以及壁畫、雕像均鮮見同質(zhì)化現(xiàn)象。除了上述幾家給我特別震撼的寺院,我覺得還有幾個殿也很有特色。如元代遺構(gòu)永安大殿正面的東西外墻分別寫著“莊嚴”兩個大字,每個字高達3.8米,令整個殿宇獨特而醒目。</p> <p class="ql-block">進入永安寺,很少有人不被滿墻壁畫所震撼。壁畫面積180余平方米,繪有882尊水陸人物,計135組水陸故事。其中,既有釋門禮拜的佛、菩薩等,又有道教崇信的仙宮星君和帝岳諸神,還有儒家禮教忠孝節(jié)義的典型人物,堪稱中國古代宗教人物的圖像大全。</p> <p class="ql-block">還有純陽宮的三清殿里殿墻體繪制了面積為154平方米的壁畫,內(nèi)容為四御大帝、28星宿、真武大帝及五行真君共佑華夏。北魏王朝最重要的貢獻在于華夏主流文化的確立,也即是儒釋道三教文化在中華大地逾千年的長期包納、共享和滋潤的結(jié)果。這組壁畫可作例證。</p> <p class="ql-block">想不到吧,大同應縣竟藏著一座與巴黎埃菲爾鐵塔和比薩斜塔并稱為世界三大奇塔的木塔。它的珍貴價值可以概括為最古(建于公元1056年),最高(高67.31米),最多(使用54種不同形式的斗拱),最巧(全靠榫卯咬合),最固(近千年屹立不倒)。其實應縣木塔應該叫釋迦塔,這座全稱佛公寺釋迦塔記錄著一個輝煌的平城時代,見證著農(nóng)耕文化與游牧文化的交融與發(fā)展……</p> <p class="ql-block">這座顏值搶眼的古建筑建于遼代清寧二年(公元1056年)至今已歷968年,雖歷經(jīng)狂風暴雨、強烈地震、炮彈轟擊(塔身上彈痕累累,可以看見嵌進去的彈頭)仍然屹立。應縣木塔屬筒體結(jié)構(gòu),以內(nèi)外兩圈立柱,形成如現(xiàn)代超高層建筑的套筒式樣。并采用了十分科學的叉柱造法,從而造成逐層內(nèi)收的效果,不僅減少了用料,而且增加了穩(wěn)固性。</p> <p class="ql-block">木塔全靠斗拱、柱梁鑲嵌穿插吻合,不用釘不用鉚,以50多種斗拱的墊托接連砌建而成。一座木塔匯聚的上千斗拱,宛如一朵朵盛開的蓮花。既增加了佛塔的美觀,又具有很好的受力特性。各部分梁柱形成可以相互調(diào)節(jié)的框架,對整體結(jié)構(gòu)的穩(wěn)定起到了關鍵作用,這也是佛塔能夠歷經(jīng)近千年,且承受地震、炮擊而屹立不倒的原因之一。</p> <p class="ql-block">千年前精益求精的造塔匠人,以對工藝的執(zhí)著,對材料的苛刻鑄就千年不倒的傳奇,讓時間成為刻度,讓空間成為舞臺,讓世界為中國喝彩。難怪梁思成會盛贊:“這塔真是一個獨一無二的偉大作品。不見此塔,不知木構(gòu)的可能性到了什么程度。我佩服極了,佩服建造這塔的時代,和那時代里不知名的大建筑師,不知名的匠人。”</p> <p class="ql-block">都知道木材耐久性差,易腐朽易焚毀。木塔千年不蛀不朽的原因,主要是因為木塔地處氣候干燥的黃土高原上,<span style="font-size:18px;">相對干燥,十分有利于木材的防朽,且</span>沒有在我們南方肆虐的白蟻。而天然守護神麻雁每天圍著木塔飛舞,把蟲兒都吃光了。另外一名天然衛(wèi)士就是老鼠的天敵——貓。而當?shù)厝嗣癫粩嗑S修和精心呵護更是功不可沒。</p> <p class="ql-block">木塔自建成之后,歷經(jīng)金、元、明、清各代,塔身內(nèi)外被懸掛上52塊歷史名人所書的牌匾和6副楹聯(lián)。其中“峻極神工”為明成祖朱棣親筆所書;“天下奇觀”為明武宗朱厚照所書。最大的第三層匾額上長2.56米、寬1.7米,正中書“釋迦塔”三個大字,兩邊分別還有230多個小字,為歷代所題。其中的題文:“大遼清寧二年特建寶塔,大金明昌六年增修益完。”這20個小字揭示了木塔修建的最早記錄。</p> <p class="ql-block">木塔的五個“明層”都有雕像及藻井,每一層所供的佛不同,<span style="font-size:18px;">各層佛像基本上是遼代原構(gòu)后代裝鑾。各層藻井上的彩繪圖案也不同</span>。整座木塔仿佛一座垂直方向?qū)訉永郫B的立體佛寺。<span style="font-size:18px;">過去信眾可以拾級而上,逐層禮佛,但目前只有一層開放。因不許使用閃光燈,所以就不放照片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這座近千年的木塔至今依然能夠供后人瞻仰,已經(jīng)是一個非常難得機緣了。</span>由于過去不斷積累的損壞,木塔每年都在傾斜。而以目前的技術,還不敢輕易對塔進行修繕。只能禁止游人登塔以防造成更大的破壞。所幸目前一層還可以進入,讓我們近距離地看到古代木構(gòu)件搭建的神奇、塔身留下的歷史印痕、彩塑、壁畫;走出木塔,能親身感受到古老木塔的壯觀雄偉。</p> <p class="ql-block">我們到達應縣木塔所在地的時候,小雨剛停,烏云還未散去,但游人依然不少。所幸兒子為避開游人的喧囂而遍尋角度,使畫面中的我呈現(xiàn)出的都是忘卻塵世喧囂,追尋內(nèi)心的寧靜,與千年木塔共享歲月靜好的模樣。文物本無聲,卻可讓歷史振聾發(fā)聵。真希望大同的文物永存,一直歲月靜好……</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崇左市|
色达县|
柳河县|
隆昌县|
东乌珠穆沁旗|
岐山县|
横山县|
太和县|
迁西县|
江都市|
崇阳县|
缙云县|
呼和浩特市|
额尔古纳市|
阳信县|
安乡县|
黔江区|
长乐市|
峡江县|
阳谷县|
宜章县|
平果县|
舞阳县|
遂川县|
光泽县|
万州区|
合山市|
高尔夫|
东平县|
平谷区|
阿拉善盟|
长岛县|
石渠县|
闽清县|
同德县|
沁水县|
安溪县|
库伦旗|
新竹市|
江油市|
东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