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潛口民宅中的明園,位于清園的北面,中間隔有一個名為水香園的小湖。</p> <p class="ql-block">明園雖然也在公路邊上,但由于它的大門朝向清園,初此前往游覽還真的有點不大好找!</p> <p class="ql-block">明園中展示有小橋、涼亭、牌坊、祠堂及民宅等12個游覽點。</p> <p class="ql-block">這座不起眼的小橋,名為“蔭秀橋”,是明嘉靖年間,由當地尼姑出資建造的一座單孔拱橋,單側五個踏步,中間橋面不過三兩步,橋身由紫紅礫巖石砌筑,橋下是一條纖細的小溪,潺潺溪水繞山而去。傳說,橋的一端是尼姑庵,另一端則連接著村莊,?蔭秀橋的特別之處在于其橋名“蔭秀”二字一半為陽刻,一半為陰刻,這種設計仿佛使得橋成為了佛界與人間的分界線,<span style="font-size:18px;">因此也被稱為“陰陽橋”。</span></p><p class="ql-block">該橋兩旁低低的圓弧形的“橋欄”稱為羅漢板,看來尼姑也有思凡之心。不過,“歲月悠悠,楊柳依依,師太不知何處去,羅漢依舊笑春風”。</p><p class="ql-block">單側五個踏步,中間橋面不過三兩步。橋身由紫紅礫巖石砌筑,單孔,拱橋。</p> <p class="ql-block">這座牌坊名為“方氏宗祠坊”,顧名思義,它是徽州方姓氏族宗祠前的門坊,建于明嘉靖年間,距今已有500來年。</p> <p class="ql-block">牌坊全部用麻石建成,石雕工藝極其講究,以鏤空雕為主,上有各種瑞獸,</p> <p class="ql-block">以及36個靈芝如意。</p> <p class="ql-block">順著石階來到涼亭,它的名字叫“善化亭”,善化亭原來建在歙縣許村楊充嶺石道旁?,亭名意在行善,做好事。</p> <p class="ql-block">?亭上原有對聯,上聯為<span style="font-size:18px;">“走不完的前程停一停,從容步出”,下聯為“急不來的心事想一想,暫且丟開”,上</span>聯鼓勵人們在忙碌的生活中適時停下來,享受生活的美好;下聯則提醒人們面對急迫的事情,要學會放下,保持心態的平和。</p> <p class="ql-block">亭頂梁二橫木上寫有對聯,這還是第一次看到對聯在頭頂上,但是上聯已難辨識,經查閱是“陰德無根方寸地中種出”,</p> <p class="ql-block">但下聯“陽春有腳九重天上行來”仍能辨出,這副對聯意在勸人誠心行善方可積德,反映了古代徽州文化中對道德和修養的重視。</p> <p class="ql-block">過了善化亭,來到“樂善堂”。</p><p class="ql-block">明朝洪熙年間,崔氏族人崔聚奉命平亂,英勇不屈,壯烈犧牲。后宣德皇帝賜建忠義祠,賜號“樂善”。崔氏族人于清朝咸豐十一年在固鎮縣北新集建立宗祠,后人就以“樂善堂”為堂號流傳至今。</p> <p class="ql-block">原樂善堂為崔氏族人祭祀祖先的祠堂,以及逢年過節或婚喪嫁娶等重大活動時使用,后來除了上述活動時使用外,慢慢地演變為村中老人的活動和議事場所。</p> <p class="ql-block">樂善堂是二進三間的建筑,大門兩邊有廂房各一間,廂房有兩扇門,一扇朝大門,一扇朝天井,作為平時進出的通道,后進為統間,有24根梭形柱子,前后進之間有廡廊相連,堂內方磚鋪地,前后進之間有左右各一個下沉凹形天井,二井相通,這也是我在潛口民宅所看到的,第一個下沉式的天“井”。</p> <p class="ql-block">曹門廳是一座祠堂,原為汪氏敦本堂的分祠,堂屋在文革中被毀,現存門廳九間(包括廊屋)及左右廊屋各三間,平面呈凹形,中間為天井水池,結構較為簡單。</p> <p class="ql-block">由于曹門廳在建筑風格上,保留著宋、元營造古法的韻味,是目前國內稀有的明代民間建筑物,但對于我這個門外漢來說,只覺得祠堂門面闊有二十余米,且入祠的步階有三座倒是第一次看到。</p> <p class="ql-block">“司諫第”原坐落于潛口村,是明永樂初進士汪善的五位孫子為祭祖所建的家祠,它是明代遺構最早的建筑之一。</p> <p class="ql-block">用專業人士的話來說,“司諫第不僅保留了宋、元時期的建筑風格,還嚴格遵守明代的營造定制”。</p><p class="ql-block">而我只感嘆它的木構架用材很大,木作件雕刻精美,而祠堂里的天井成了水池,這也是少見。</p> <p class="ql-block">“司諫第”后進柱子上有對聯曰:“祖宗雖遠祭祀不可不誠”,“子孫雖愚經書不可不讀”。</p><p class="ql-block">這是家訓式的對聯,它教育汪氏后人,祖宗即使離我們年代久遠了,祭祀卻仍要虔誠;子孫即使愚笨,教育也是不容怠慢的。</p> <p class="ql-block">吳建華宅原坐落于潛口村,這是宅內門檻的照片,它在明清徽派建筑中較有代表性,宅內門檻分為二部份,下部為石材,上部為木質,它告訴我們徽州地區的氣候較為潮濕。</p> <p class="ql-block">天井內靠墻角的地方,有一圓形構件伸向下方井內,似是落水管,它里面是什么樣子呢?是什么材料呢?</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這幢房子原是徽州坤鄉(沙)村,</span>徽州富商方文泰的住宅。</p> <p class="ql-block">該宅是一座三間二進的樓房,進入大門后不是常見的天井,而是門廳,兩旁廂房,后進中間為客廳,兩側為臥室,前后進之間是一個較為寬闊的天井,左右有廡廊,以此圍成了一個口字形的四合院。</p> <p class="ql-block">天井中間有一石板過道,聯通前、后進房間。</p> <p class="ql-block">該宅面積雖然不大,但木作件上的木雕極為精致,每一個木作件都堪稱文物。</p> <p class="ql-block">每一扇窗戶下的窗欄板上,都有線條較為簡約,但雕工極為圓潤的圖案。</p> <p class="ql-block">大門用鐵質門釘、鐵條、方磚、木板聯結而成,不僅美觀,據說還能防止匪盜火攻。</p> <p class="ql-block">這是一幢磚木結構的三層樓房,房主叫羅小明,</p> <p class="ql-block">這幢房子的特別之處有二,一是房屋的正中沒有大門,大門開在東面,一進門面前就是一條狹長的天井,而本應開大門的南面,則在西側廡廊處開有一扇小門,這種獨一無二的布置也是第一次見到。</p> <p class="ql-block">二是樓上樓下不相對,底樓通面有五開間,而二樓、三樓則是三開間,樓上與底樓的柱子不對齊,底層五間,中間廳堂寬,兩側廂房窄,利用粗大的木樑采取“抬梁式”結構作為廳堂,目的是增大了底樓“會客”的場所。</p> <p class="ql-block">蘇雪痕宅,原坐落在歙縣鄭村,是一座一脊二堂,三間二層磚木結構的樓房。</p> <p class="ql-block">該宅有三個特點,一是二樓的凈高度高于一樓,這一點可明顯地從照片中看出來;</p> <p class="ql-block">二是一脊二堂,所謂二堂,即在一個屋脊下包含了前、后二個廳堂,三是后堂二邊的廂房較之屋檐要退進去不少,而房子的前后又各有一個天井,這種布局在明宅中也僅見一例。</p> <p class="ql-block">這座房屋的主人叫胡永基,它是原浙江桐廬縣知縣。</p><p class="ql-block">這座房屋的屋面也與眾不同,它除了在房子的正中開門外,還在右邊開了一個小門,</p> <p class="ql-block">右邊的小門,通過右邊的廡廊直通后天井,方便住在后進屋里的人進出,另外,前天井左廂房有邊門通往戶外。</p> <p class="ql-block">這座房屋外觀看上去不算大,而且也簡樸,這可以從他的門樓上看出來,</p> <p class="ql-block">而入門后,只見前天井的三面樓行上都被工藝精湛、雕琢細膩的木雕構件所包圍,也不知主人用的是什么木料,看上去不但烏黑,而且還泛著油光,明代中期到現在已有600年左右,可這些木雕竟沒有一點損壞。</p> <p class="ql-block">窗欄板上部的木作件雖有位移,但精美的木雕仍然完好!</p> <p class="ql-block">這也是一座以屋脊為界,脊前、脊后分成兩進的房子,脊前有五開間,三開間為堂屋,使其變得較為寬暢,兩廂房為臥室,其寬度也就剛可放下一張床<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p> <p class="ql-block">脊后四間二門,形成兩套房。</p> <p class="ql-block">此前心中存疑的圓形落水管,究竟用什么材料、形狀如何?總算在這里看了個明白,</p> <p class="ql-block">原來是用大小頭的方形磚一節一節地拼接起來的,之前看到過的圓形落水管,應是為了保險,在方磚外面又裹了一層泥灰,所以才成了半圓形。</p> <p class="ql-block">這是一座原坐落于歙縣侖潭村,建于明代中期,一進三間的農民住宅,屋主人的名字叫方觀田。</p> <p class="ql-block">這座房屋有三個與眾不同之處,一是臨天井有斗拱作托檐枋,使樓板伸出柱子約一尺,以擴大樓上的使用面積,</p> <p class="ql-block">二是屋柱與柱礎石之間,加一木塊,使之具有防潮、防腐(據說還能防震)功能,三是隔間為蘆葦墻,反映了普通農戶儉樸求實的情景。</p> <p class="ql-block">該宅樓廳天井欄板,<span style="font-size:18px;">板與板之間</span>采用了宋、元護縫制裝修方法,整個住宅<span style="font-size:18px;">結構緊湊,裝飾簡樸無華,是</span>明代普通農民住宅的代表。</p> <p class="ql-block">潛口民宅的“明園”參觀到這里也就結束了,比較明、清兩園的古徽派建筑后,總體上感覺有以下幾點不同,一<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明代的建筑比較儉約,比如屋脊比較簡單、山墻有采用人字形的,門楣上方也少見飛檐翹角的門樓和門框上精致的磚雕,還有一脊二進(堂)的,這些都有助于節約造價;</span>二是明代住宅外墻高大方正,基本上沒有后門,封閉性極好,利于防匪盜,這反映了明時社會治安較差;三是天井中的“井”,明、清二代明顯不同,前者有井,后者無井。四是從潛口民宅中,可見徽州地區古時普通百姓的生活,也要好于其它地區。</p><p class="ql-block">參觀完潛口民宅后,我的心中始終有一個問號,那就是大部份住宅都沒有廚房,它們的廚房在那里?是不是在主屋之外另有小屋。</p><p class="ql-block">總之,明代和清代的徽州建筑各具特色,它們都是我們中國建筑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值得參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4年11月20日</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都昌县|
枞阳县|
鹤壁市|
无棣县|
旅游|
福鼎市|
白水县|
嵊州市|
桐城市|
射阳县|
即墨市|
威海市|
荔波县|
南投县|
登封市|
上思县|
雅江县|
余庆县|
班戈县|
沾益县|
尼玛县|
丹江口市|
黄平县|
柳州市|
海丰县|
岑溪市|
宿松县|
临西县|
花莲县|
银川市|
宜宾县|
湘阴县|
许昌市|
乾安县|
桂林市|
五常市|
武安市|
镇原县|
金堂县|
临邑县|
大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