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平遙彭坡頭村考察簡記</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作者/山西馮恩啟</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詩人陶淵明結廬的“東籬”在哪兒呢?那座被世人向往了1600多年的南山又在哪兒呢?每到秋菊捧笑,山氣浮霞的日子,我就會采菊吟唱,去滿懷信心地,找尋那失落在世人夢中的南山、田園、陶廬、籬墻。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彭坡頭村,位于寶塔山下,惠濟河上。東西臨溝,絕壁險勝。南北梁垣,通山達川。草木豐茂,青嵐霧罩。松濤柏唱,蟬鳴鳥翔。堡寨巍峨,扼守入川古道。曲徑回環,掌控進村之途。鳥兔躍于梁垣之上,雀鼠跳在溝壁之間。人行之路,苦于偏遠而躊躇不前。此村山川風貌獨特,乃平遙東南一形勝之地也,也似陶淵明詩中那南山腳下美麗的村莊。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4年9月6日,一個秋菊盛開,豐果飄香的日子。吾約汾陽、平遙文友21人,走進平遙縣東泉鎮彭坡頭村考察、調研、參觀、學習。秋嵐輕拂的村莊,幽靜而安詳。錯落有致的家院,依山就勢,連綴成村,相依成畫。悠然間,那遠處的“南山”帶著幾分端莊與神奇,映入眼簾。在這遠離平遙古城的南山小村,我們感受的只有綠意與安寧,還有那飛鳥銜云,草木繽紛的鄉村秋色。真是:南山文塔下,秀色捧村徊。多少悠然客,吟詩拍照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一】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彭坡頭村,位于平遙古城東南寶塔山下,丘陵坡地,海拔1000至1200米之間,年平均氣溫8℃左右。距平遙古城20余公里,地勢南高北低。村東西有南北向壕溝,南通寶塔山,西北距東泉鎮約4公里,村域面積20余平方公里,村莊占地面積約180畝。1949年812人,耕地面積3226畝;1978年971人,耕地面積2866畝;1984年,981人,耕地2866畝;1992年846人,耕地面積2866;1996年789人,耕地面積2531畝。2020年,全村209戶,常住人口300人,全村有哈尼族3人,土地面積2880畝,其中林地1500畝,耕地1380畝。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彭坡頭村古建眾多,“民居宅院30余座,傳統建筑面積約6萬平方米”。古堡墻、古堡門、古街、古院、古廟,有的保存完好,有的殘破不堪,有的待繼續保護開發。村莊原貌古樸,文化深厚,具有很高的歷史文化研究、觀光旅游價值,是一個集自然風光與人文景觀為一體的傳統古村落。因此,2006年11月,彭坡頭村上榜第二批山西省歷史文化名鎮名村。2008年評為山西省歷史文化名村。2019年6月,彭坡頭村被列入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由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出版,2007年山西省建設廳編《山西古村鎮》記載:“彭坡頭村古堡有西頭堡、南堰堡、南莊、南堡、新堡等。各古堡各成體系,分別有堡墻、堡門、門樓、堡內街巷幽深,高墻聳立,兩側的深宅大院一般為二進,其磚雕、木雕工藝精美。這些住宅主要為當時晉商票號、掌柜等商人所建,其中有代表性的宅院有劉惠元宅院、劉清典宅院、劉春元宅院、彭士英宅院等。另外,還有關帝廟、觀音堂、彭家祠堂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彭坡頭村,始建年代不詳。明、清時代屬平遙縣東南鄉長泰里。康熙版《平遙縣志》村落記為:“坡頭村”。光緒版《平遙縣志》建置記載:“東南鄉 坡頭邨”。1984年版《平遙地名錄》記載:“彭坡頭,地處丘陵區,位于縣城東南40里。該村位于山坡,相傳始居牛、閻兩姓,后彭姓遷來,因其人多勢眾,取名為彭坡頭”。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民國版地圖標注:第二區,彭坡頭。由此可知:清代為坡頭村,民國始稱彭坡頭。《魅力平遙紅色彭坡頭》公眾號村委網文載:“抗戰時期,村里設有6個閭,隸屬于太岳區,村設村公所。1949年后屬平遙五區(梁村),1953一1955年屬梅槐鄉,1956一1957年屬河西凹鄉,1958年屬東泉人民公社,1984年至今為東泉鎮彭坡頭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二】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彭坡頭彭姓,據彭坡頭《彭姓家譜》記載:彭姓始祖彭才政,約于元末明初(14世紀60年代)或明洪武年間從江蘇徐州輾轉遷徙平遙坡頭村。彭姓至今已歷24世。彭姓家族耕、商、讀相結合,在明代得到快速發展。六世時,分為東、中、西三院。到清代雍正、乾隆以后,彭姓支族繁多,大院林立,人眾勢強,已成村豪門望族。據《彭坡頭村志》編撰主任楊玉倡等走訪得知,彭氏十三世傳人乾隆年間在中國西部寧夏等地經商。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彭坡頭劉姓,據1954年彭坡頭村人劉立本整理編寫《劉氏宗譜》記載:“始祖劉翁,諱琴。黎基村,劉門始祖八世孫也。明洪武三年,劉仲安由陜西華陰縣磨兒溝遷居平遙黎基村,自八世劉琴翁于嘉靖二十六年復遷坡頭,心善耕讀,以故傳四世,而劉申翁名登仕籍,身列朝班,是皆我祖宗功德所盛,至今(1954)上稽宗圖已十七世矣”。家譜記載有:例授徵仕郎就職直隸州州判己酉科恩貢劉克讓。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據平遙縣政府門戶網站,2017年平遙旅游局彭坡頭旅游宣傳詞記載:“彭坡頭歷來地靈人杰,據不完全統計,明清時期,該村在外經營店鋪、字號的東家、掌柜就達百人之多。劉耀德在寧夏“天成西”經商多年,其父劉克讓是恩準進士;清代同治年間拔貢彭士英在縣城開設當鋪;劉清典是當時平遙城有名當鋪“亨泰當”的東家;“三和當”東家彭樹屏、彭承恩均為秀才;“元源當”的東家為彭清源”。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站在村南高地俯視,村莊南窄北寬,大體呈梯形。有人說彭坡頭村像一把太師椅,是個出人才的好地方。還有傳言說:遠古時代,寶塔山下有一股大水,夏禹治水時怕下游遭受水災,故而用一口鍋扣住水源,上面又用棒槌壓住。寓意是說:彭坡頭村就位于扣水的鍋坡上,最高處的寶塔山,也叫棒槌山。山上的文峰塔就是個鎮鍋的棒槌塔了。樸素的治水理念,從遠古流向今天,雨季的滔滔洪水,被下游的水庫馴服,發源于寶塔山的惠濟河,也在這新的歷史時代中,真正成為平遙東南部最美的惠民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三】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據彭坡頭村《中國傳統村落一一彭坡頭村》申報材料記載:彭坡頭村遺存明清古堡五座;明清時期2一3進院17座;翠花門樓兩支柱、三支柱、門柱23處;石獅高門樓20余對;古戲臺兩座;古井一眼。深約32丈,遺存有關帝廟、觀音堂等佛道古廟宇。西頭堡建于明代,堡墻高12米,厚3米,夯土構筑。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彭坡頭村,彭家街是古院最為集中的一條東西向街。彭家街位于村東部南堰堡內。此街為一條石鋪通道。沿街北側并列彭氏五座古宅院。全部坐北朝南,一色青磚建筑,一樣街門格局。沿街南側有一倒回門宅院,其余全部為彭氏場院。街西頭一院為彭樹屏大院。坐西朝東,對街東口,門旁筑“泰山當”,街東西有堡門。東門外原有照壁。西門為位于彭樹屏院南,南北開。整條街在古代,是一條全封閉式彭家的街道,也是保存最完整的古街古院古堡建筑群。占地4500平方米。彭家七座院,院落集中,街巷幽深,院門、院墻高聳,遺存的磚雕、木雕、石雕等建筑物件,寓意深遠,具有很高的觀覽研究價值。</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彭永慶院,清代遺構,坐落在彭坡頭東街中部,占地600平方米,建于明末。二進院比一進院高1米,二門樓一對古石獅高大,基本完好。木門額“耕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彭樹梅院,清代遺構。坐西向東。二進院外加北跨院一個。二進院內院以西為正,三層臺階,五孔窯洞,南、北窯洞各五孔。門樓造型獨特,石獅雕刻精美。木額“耕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劉春元院,清代遺構,坐東向西,兩進院。由內院和外院組成。內院正面五間窯洞架前檐,偏窯南北各三間窯洞。</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劉克讓院,明代遺構。坐北朝南,二進院落,現存一進院落中的正東西廂房和倒座,二進院落的正房、東西廂房和門樓。二進院落正房面闊三間,東西廂房各面闊四間、門樓木雕保存完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彭家街1號院,位于彭家街,坐北朝南,為清代時期院落,現存正房、西廂房和門樓,正房為三孔窯洞,西廂房為面闊四間磚木結構建筑,門樓一間,均保存完好。街門窄高,門檻高,門額字毀,僅剩門墩石底座,石獅遭毀,圖案有耕讀寓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彭家街2一4號院。位于彭家街,坐北朝南,為清代時期院落,現存正房,東西廂房和門樓。正房為三孔窯洞。東西廂房為面闊四間磚木結構建筑,門樓一間,均保存完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彭家街5一6號院,位于彭家街內,坐北朝南,為清代時期建筑,現存正房。東西廂房和門樓,正房為3孔窯洞,東西廂房為面闊四間磚木結構建筑,門樓一間,保存完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抗日民主政府院,據有關資料記載,原為彭氏院,后買給劉氏。此院建于道光年間,二進院,二院門為四支柱門樓,門口有獅一對,內院有窯洞11孔。正面架前檐,外院有東西廂房,南客大廳。1938年4月,平遙抗日民主政府駐扎此院辦公。2015年對該院進行了修繕。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立有《平遙縣抗日民主政府舊址》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關帝廟,坐落于村北。坐北朝南。始建于明早期,清康熙年間維修。占地面積1500平方米。上、下兩院,正殿上加樓。南對戲臺,廟門為三個門組成,有鐘、鼓樓。院內磚、木、石雕精美,壁畫、彩繪珍貴。院中兩棵柏樹直徑80公分。高15米左右。有五六百年歷史了。《平遙彭坡頭村志》編寫楊玉倡主任說:2008年,關帝廟立為平遙縣文物保護單位。2008年村民(包括在外工作的)籌資8萬余元,進行了修繕。2015年,平遙縣文物局投資120萬元,進行了大規模保護修繕。</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四】</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平遙縣志》大事記:民國27年(1938年)4月,中共平遙縣工委以縣犧公聯委會的名義,在彭坡頭村召開了各界人士會議,建立了平遙縣抗日民主政府。梁濟民擔任縣長。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抗日民主政府紀念館,坐落于村北關帝廟西,于2015年10月19日建成開館,總投資400余萬元,占地面積3000多平方米。外體青灰色。門懸掛紅底金字匾額“平遙縣抗日民主紀念館”,館外青松翠柏環繞,給人一種莊嚴肅穆的感覺。內展廳面積1030平方米,陳列著大量的檔案史料和原始圖片。其中包含圖文展板216塊,文字379段,圖片410幅,油畫、碑拓、書畫9件。雕塑三組,情景燈藝一組,實物150多件。紀念館還采用了投影、視頻、多媒體、燈箱、聲光電燈藝情景結合的現代方法,形象生動地展示了平遙縣宏闊博大的紅色歷史文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走進大廳,一幅紅古銅色人民軍隊群英浮雕壁畫映入眼簾。浮雕背景是氣勢磅礴、連綿起伏的寶塔山、一柱擎天的巍巍寶塔。浮雕整體長9米,高(寬)3.5米。浮雕前鮮花叢中斜立著大型紅底金字《平遙縣抗日民主政府紀念館 序言》。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序言中寫道:“在舉國紀念抗戰勝利暨反法西斯勝利70周年之際,平遙縣委、縣政府以抗日民主政府紀念館的形式回顧抗戰的艱苦歷程,緬懷先烈的英勇壯舉,就是為了不讓歷史悲劇重演。這些史料中有勝利的自豪、有光榮的回憶、有團結的感動、有深切的緬懷,更有深刻的思考”。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展館共分為五個展廳,五個主題部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第一展廳:不忘國恥血淚吶喊;主旨:英雄的豐碑彰顯無窮力量集聚顯赫的戰功堅定理想信念繼承 烈士的遺志流淌血脈歲月延續 勇士的足跡撒播心中永恒記憶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第二展廳: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主旨:日寇憑陵困難方殷槍口應當向外吾人主戰民氣可用意志必須集中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第三展廳:歷史天空風雷激蕩;主旨:問頭顱價值幾何中國當之蒼天天可配 仰英烈豐碑萬仞太行立也大德高標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第四展廳:致敬英烈 抗戰忠魂; 主旨:山河重整兆姓招魂先烈犧牲輝宇宙 民族復興百年圓夢中華崛起傲寰球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第五展廳:血腥風雨眾志成城;主旨:赤雁高歌抗戰滄桑猶見祥云縈北斗 忠魂節烈驅倭豪邁長留正氣壯南天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彭坡頭書記,村志辦主任楊玉倡說:原第六展廳,將改作梁奔前烈士紀念廳。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由于時間緊迫,我用手機拍下了“平遙縣抗日民主政府工作機構及領導人名單”、平遙抗戰時期發生的重大事件,抗戰時期在彭坡頭居住工作過的革命領導人、平遙籍梁奔前、李澤民等革命烈士生平簡介,抗戰時期發生在平遙南湖伏擊戰,寶塔山戰役等幾次大的戰斗簡介,以及遺存的一些珍貴文物、照片、抗戰歌謠等等。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紅色秘密交通線圖:民國31年(1942年)5月平介縣委建立從晉西北文水縣到晉東南平遙縣邊山,從晉西北汾陽縣邊山到晉東南介休縣邊山的兩條秘密交通線,護送中共黨、政、軍領導從延安到前方和從前方回延安。這兩條秘密交通線:一、文水康家堡一仁莊一汾河渡口一東游駕與新莊村中間一會莊一平遙彭坡頭;二、汾陽敖坡或王虎莊一大會頭一九支社一安固一西王智一北辛武一龍鳳一瓦甕一北溝。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平遙縣第一任縣(區、工)委書記崔鴻澤;平遙縣抗日民主政府縣長趙力之;平遙早期共產黨員侯士敏;被譽為“劉胡蘭”式的女英雄梁奔前。1938年,平遙第一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游擊隊在西王智村成立;平遙香樂村任行健、杜家莊村梁學岸等人在建立了平遙第一個農村黨組織。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被錄入《平遙縣志》的彭坡頭英烈:郝承先劉義向劉定幫 彭紹壽 彭士禮 彭同志 侯民安 彭紹星 趙天慶</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五】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平遙致力打造“一村一品”的時代發展中,彭坡頭村,依靠獨特的堡寨文化、宅院文化、紅色文化創造著鄉村建設發展的新輝煌。開發邊山丘陵地帶,需要有好的項目,但更需要的是選擇與實干。往昔,彭坡頭村,地勢高,水資源匱乏,水地只占旱地十分之一,兩千五、六百畝地,水地僅有百余畝,其余全是靠天吃飯的旱地。水資源匱乏,嚴重地制約著村莊的發展,與村民日常生活用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彭坡頭村黨總支書記、村委主任楊玉倡在《平遙融媒》發視頻講:彭坡頭村兩委班子為改善民生不懈努力,在脫貧攻堅和縣鄉兩級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村里打了八眼深井,能覆蓋全村80%的土地,村里全部安裝了自來水,入戶進院,保證了村民生活用水。“引來源頭水,打開致富門”引進新品種小米種植,成為彭坡頭村發展的基礎產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據文章有關資料介紹:彭坡頭村養殖蛋雞1萬余只,生豬500余頭,肉羊1000余只,肉牛10余頭。種植核桃1000余畝,年產量達20余萬斤。農、林、牧、副的快速發展,也帶動了村其他產業的興盛。核桃脫皮加工廠的建立,給村民帶來了活力和生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們不僅需要陶淵明筆下“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那種清閑自得的生活,還要有連城市人也羨慕,有活干,有錢賺的安樂富裕的生活。我們不僅需要“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的美麗田園,還要有青山綠水中,農人那喜看稻谷千重浪,碩果壓枝滿田香的美好生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鐵門銹鎖的古宅古院,將會在鄉村振興的浪潮中,被打開,被刷新。新生的日子,將會在村莊日新月異的變化中,變得更加有自信,更加有希望。從楊玉倡書記、村主任的眼光中、言談中,強勁有力的指點謀劃中,我們看到了平遙東南鄉彭坡頭村,這片無數英雄、烈士信念與熱血浸染的土地,更加美好的未來。吟《彭坡頭村》詩一絕,以抒發激動與喜愛之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山嵐飄蕩日暉斜,紫燕紛飛到我家。</p><p class="ql-block"> 宿鳥也知風景好,披霞鳴樹弄枝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4一11一6</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附:一、參加考察活動人員名單(共21人)</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平遙文友:梁繼國、侯敏信、趙麗萍、范麗萍、郝生英、郝亮、高巧玲、張云仙、楊紅旗、王占安、吳愛香、史世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汾陽文友:武登云、王希良、馮恩啟、侯荃、侯廷勝、梁懷勇、樊海茂、大會頭村書記及委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作者,山西馮恩啟,汾陽市政協特聘社情民意信息員,中國詩歌學會會員,中國詩詞研究會副秘書長。中華神龍文軒作家群主,汾州文史論壇群主。</p><p class="ql-block"><br></p> 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文本有版權,轉載,摘錄請注明出處。
主站蜘蛛池模板:
靖州|
淳化县|
呼伦贝尔市|
苏尼特右旗|
阿拉尔市|
东安县|
宜君县|
云阳县|
山东省|
武汉市|
筠连县|
大理市|
历史|
泊头市|
芮城县|
盐山县|
乌苏市|
客服|
汪清县|
浑源县|
多伦县|
旅游|
环江|
汉中市|
拉萨市|
新野县|
瓦房店市|
晋城|
凤翔县|
泰安市|
七台河市|
田林县|
丰城市|
响水县|
吴忠市|
新化县|
鄂尔多斯市|
桓台县|
喀什市|
上高县|
白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