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古人創作理念大致有十個方面:</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晉﹣陸機《士衡論畫》:"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畫。</p><p class="ql-block">2、東晉﹣顧愷之:"遷想妙得"。</p><p class="ql-block">3、唐代﹣張躁:"外師造化,中得心源"。</p><p class="ql-block">4、北宋﹣蘇軾:"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p><p class="ql-block">5、元代﹣倪瓚:"不過逸筆草草,不求形似"。</p><p class="ql-block">6、明代﹣王紱《書畫傳習錄》:"不求形似者,不似求似</p><p class="ql-block">7、清代﹣惲壽平:"不似求似"</p><p class="ql-block">8、清代﹣石濤:"深入物理,曲盡物態,物我交融"。</p><p class="ql-block">9、近現代﹣齊白石:"貴在似與不似之間"。</p><p class="ql-block">10、近現代﹣黃賓虹:"作者當以不似之似為真似"</p> <p class="ql-block">??西晉-陸機</p><p class="ql-block">《士衡論畫》:"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畫</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在西晉年間,陸機在文學、書法、繪畫上都有很大影響</p><p class="ql-block">在繪畫美學上,陸機認為“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畫”,[玫瑰]繪畫藝術有直接描繪形象的特點,在政治教化上的作用可比《雅》《頌》之述作。[禮物]他的這種主張,對中國美學思想發展有重要貢獻</p> <p class="ql-block">言簡意賅地闡明了文學與繪畫二者美學特征的差異</p><p class="ql-block">“宣物”,是以語言為媒介的文學之特征,“存形”,道出了以可視的形象傳達內容的繪畫之特征,這是我國古代關于繪畫與文學相區別的最早論述</p><p class="ql-block">?意思就是:宣明事物的道理,最有功效的是文字語言,保存形象,最好的辦法是繪畫。凡文藝創作都要塑造形象,文學作品中的形象是由語言刻畫的,讀者通過想象呈現于腦際。繪畫的特點在于它的可視形象,讀者直接能從畫面上看到所描畫的一切…</p> <p class="ql-block">??東晉-顧愷之:"遷想妙得"</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東晉顧愷之的繪畫理論主張: “遷想”。指畫家藝術構思過程中的想象活動,把主觀情思“遷入”客觀對象之中,取得藝術感受。“妙得”為其結果。</p><p class="ql-block">即通過藝術家的情感活動,審美觀照,使客觀之神融合為“傳神”的、完美的藝術形象。這是對繪畫審美活動和藝術構思特點的最早的概括,成為中國繪畫的一個重要的美學原則…</p> <p class="ql-block">??唐代-張躁:"外師造化,中得心源”</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玫瑰]“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是唐代畫家張璪所提出的藝術創作理論。是中國美學史上“師造化”理論的代表性言論。</p><p class="ql-block">[煙花]“造化”,即大自然,“心源”即作者內心的感悟。</p><p class="ql-block">[愛心]“外師造化,中得心源”也就是說藝術創作來源于對大自然的師法,但是自然的美并不能夠自動地成為藝術的美,對于這一轉化過程,藝術家內心的情思和構設是不可或缺的。</p> <p class="ql-block">??北宋-蘇軾:"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p><p class="ql-block">[耶]論畫以形似,見于兒童鄰是北宋蘇軾用語。</p><p class="ql-block">《書鄢陵王主簿所畫折枝二首》</p><p class="ql-block">其一:“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賦詩必此詩,定非知詩人。詩畫本一律,天工與清新。邊鸞雀寫生,趙昌花傳神。何如此兩幅,疏澹含精勻。誰占一點紅,解寄無邊春。”這里涉及形似與神似,蘇軾更重視傳神之作。蘇軾以為畫所追求的是脫略形似以后的詩情,“一點紅”中就足以“解寄無邊春”,反映出無限春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蘇東坡在第一首詩中明確提出自己對繪畫的見解,他認為作為欣賞者在品評繪畫作品如果只以形似論畫,那真是兒童的見識了。</p><p class="ql-block">就如寫詩,如果寫的內容只是對現實事物的描述,[抱拳]那肯定不是高明的詩人所為。那么怎樣才能做到論畫不以形似為其欣賞標準呢?蘇軾認為應該和欣賞詩一樣,“詩畫本一律,天工與清新”。應該看其是否清新自然。</p><p class="ql-block">他認為王主簿的折枝花卉具有清新、自然、疏澹、精氣勻和之美,甚至在他的眼中這樣的畫比花鳥畫名家邊鸞與趙昌的畫要畫得好。并且贊嘆“誰言一點紅,解寄天邊春!”。</p><p class="ql-block">想不到那一點兒紅色春花會寄托著無邊的春色</p> <p class="ql-block">??第二首,蘇軾同樣以他論畫不以形似的觀點對另一幅花鳥作品進行了欣賞。在他的眼中“瘦竹如幽人,幽花如處女。”將畫中的物賦予了人的靈性與氣質。并在詩中再次提出“天巧”這與第一首中“天工”意思相同,即自然天成。他認為如果人能在繪畫中做到情感表達自然巧妙,那么美麗的春色自然會在紙筆間體現出來。</p> <p class="ql-block">??元代-倪攢:"不過逸筆草草,不求形似”</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逸筆草草,不求形似”是元代文人畫派的代表倪瓚所言,主張創作應當不拘泥于描摹外物的形似,更為講求逸筆,突顯筆墨的表現功能</p> <p class="ql-block">??他的香廁是一座空中樓閣,用香木搭好格子,下面填土,中間鋪著潔白的鵝毛,“凡便下,則鵝毛起覆之,不聞有穢氣也。”</p><p class="ql-block">??潔癖在性問題上都比較謹慎和孤高,使這個男人不僅激怒了敵人,也喪失了朋友,作為報復,關于他的死因有多種版本,一說臨終前患痢疾,“穢不可近”,又說是被朱元璋扔進糞坑淹死的。</p> <p class="ql-block">??明代-王紱:《書畫傳習錄》:”不求形似者,不似求似“</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他們認為最理想的狀態是“ 不似之似 ”,“不似”是指筆情恣意,脫 離 陳舊套路,不過于追求外形的真實;“似”是指以 生 活真實為基礎,而臻于傳神 寫意 的真實。 不似之似 相當于在 藝術 真實與 生 活真實中達到巧妙的平衡</p> <p class="ql-block">??清代-惲壽平:"不似求似“</p> <p class="ql-block">??清代-石濤:"深入物理,曲盡物態,物我交融”</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他說:“名山許游未許畫,畫必似之山必怪;變換神奇懵懂間,不似之似當下拜。”“天地渾融一氣,再分風雨四時;明暗高低遠近,不似之似似之。”“畫松一似真松樹,予更以不似之似似之,真在氣,不在姿也。”</p><p class="ql-block">??也就是說,繪畫不是一味地模仿自然對象,繪畫藝術作品中所塑造的形象,是藝術家抓住對象的特征加以提煉、概括,是寫實和抽象二者不同程度的結合,蘊含了客觀物象的本質特征,達到“形似之妙,妙在神似”的審美意象才有藝術存在的價值。</p> <p class="ql-block">??近現代-齊白石:"貴在似與不似之間”</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煙花]齊白石“妙在似與不似之間,太似為媚俗,不似為欺世”的獨特見解,已成為近代中國畫追求"神似"(尤其是寫意畫)的一條美學原則。</p><p class="ql-block">[跳跳]意思是說描繪對象(色、形)不能不像,也不能太像。太不似失去了藝術“真”的根本,觀者看不懂、理解不了畫的意思,就等于欺騙世人,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行為,不可能從根本上得到觀賞者的共鳴;太似是藝術家放棄對自然與生活的概括提煉,把寫生看做繪“標本”也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行為,創作的藝術作品俗氣直白沒有品位,不能給觀者以回味和遐想的空間</p> <p class="ql-block">??近現代-黃賓虹:"作者當以不似之似為真似"</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福]中國畫精道應在二者之間,有“望秋云,神飛揚;臨春風,思浩蕩”的想象愉悅,水墨“以情入畫”,氣韻生動,真率雅致,酣暢淋漓,動中藏靜,收放自如,用墨深淺有度,用色顯而不飄,畫面把控靈動,彰顯雅樸氣息,胸中有清越之氣,筆底有隱隱風雷之聲。</p> <p class="ql-block">???由此,繪畫的成功之處就是找到了似與不似之間的巧妙連接,“以一管之筆,擬太虛之體”,抒發著其對自然與生活的深刻體驗以及獨特的創作思想,形成中國畫特有的“似與不似”美學形式和美學內涵。</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作中國畫在“似與不似”之間為妙,模仿并不高明,創新才是正道。</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模仿是創新的基礎,創新從模仿開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看中國畫,重在“似與不似”之間感受那種體現在畫中的中國精神和繪畫大師的意趣追求</b></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长武县|
华安县|
安康市|
从江县|
孟津县|
迁西县|
新竹市|
昌乐县|
扬州市|
通海县|
霍州市|
黎平县|
武义县|
晋州市|
那曲县|
隆昌县|
仙游县|
SHOW|
叙永县|
汕头市|
栾川县|
磴口县|
石狮市|
房山区|
兴义市|
安溪县|
文成县|
石渠县|
阳山县|
扬州市|
枣阳市|
德安县|
景宁|
大关县|
莆田市|
漳平市|
景东|
绥中县|
周宁县|
六安市|
盐池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