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碧波萬頃的閩南海域中,靜靜地躺著一顆璀璨的明珠——鼓浪嶼,她以?那獨有的韻味,訴說著千年的滄桑與溫柔,讓每一個踏上這片土地的旅人,無不沉醉于那份難以言喻的美麗與寧靜之中。鼓浪嶼的美,美在自然山水,美在人文歷史的古韻,美在林巧稚的醫者仁心,美在舒婷詩歌的意境里,美在中西合璧的建筑里,也美在文化音樂里……她不僅是一幅流動的畫卷,更是一本厚重的歷史書,每一磚一瓦,每一樹一花,都鐫刻著歲月的痕跡,講述著過往的故事。行走在這不足兩平方公里的小島上,仿佛穿越了時空的隧道,既能感受到西方建筑的浪漫典雅,又能體會到閩南文化的深厚底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題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許多游客心目中,廈門的魅力歸功于鼓浪嶼,她位于廈門的西南,海域“鷺江”將廈門市區與鼓浪嶼島分割開來。宋朝以前,鼓浪嶼,原名“圓沙洲”,別名“圓洲仔”,有人居住的歷史,始于唐代。唐時來自中原的陳、薛等家族先后遷居到鼓浪嶼島上,務農為生,始稱“新城”、“嘉禾里”,南宋時期也叫成“五龍嶼”。“鼓浪嶼”之名,始于明代,因海灘上有一塊兩米多高的礁石,石上有洞,每當漲潮時,浪涌礁石,聲似擂鼓,人們稱之為“鼓浪石”,鼓浪嶼因鼓浪石而名。著名詩人舒婷亦有“失語的石頭”之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鼓浪嶼名字之美。這個名字,宛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畫,輕輕鋪展在人們的心田,帶著幾分古典的韻味與海島的風情,引人無限遐想。“鼓”字,仿佛能聽見歷史的回響,它不單是樂器的象征,更似那晨曦初照時,海浪輕拍岸邊,與礁石共舞的節拍,悠揚而深遠。這“鼓”聲,穿透了歲月的長廊,講述著島上古老的故事,讓人不由自主地想要探尋那些被時光雕琢的痕跡。“浪”雖未直接出現于名中,但“嶼”字已悄然蘊含了海的意境。嶼,是海中的小島,是波濤中的寧靜之地,它靜靜地佇立于碧波萬頃之中,仿佛是大海特意為旅人留下的溫柔棲息地。每當潮起潮落,浪花輕撫著嶼岸,那份細膩與柔情,便化作了對鼓浪嶼無盡的向往與眷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而“鼓浪嶼”三字合而為一,更是一種意境的升華。它不僅僅是一個地理名詞,更是一種文化的傳承,一種情感的寄托。在這個名字里,有歷史的沉淀,有自然的和諧,有人文的溫暖,它們交織在一起,共同繪就了一幅關于美、關于夢想、關于遠方的動人畫卷。鼓浪嶼,這個名字,就像是一首未完的詩,等待著每一個踏足其上的旅人,用自己的腳步去續寫,用自己的心靈去感受,那份獨屬于它的,細膩而深邃的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鼓浪嶼歷史之美。鼓浪嶼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底蘊,如鄭成功屯兵抗清的遺址、古代文人的詩詞題刻等。鼓浪嶼也是中國近現代文化史上的見證者,中國歷史上最早的足球隊、幼兒園都在此創立,近代的弘一法師、馬約翰、林巧稚、盧戇章等知名人物都曾與鼓浪嶼結下不解之緣,讓人在游覽中感受到歷史的厚重。還在于她那份獨特的多元文化交融,這里曾是西方列強租界地,留下了許多西式建筑,如哥特式教堂、羅馬式圓柱,與中式建筑交相輝映,形成了獨特的“萬國建筑博覽”景觀。這些建筑不僅是歷史的印記,更是文化交流與融合的象征,讓人在欣賞之余,也能深刻感受到鼓浪嶼開放包容的文化底蘊。鼓浪嶼,她是一首未完的詩,一幅待續的畫,一本厚重的書,等待著每一個熱愛生活、向往美好的人,去細細品味,去感受那份穿越時空而來的人文歷史之美。在這里,時間不再是匆匆的過客,而是成為了記錄美好、沉淀情感的溫柔筆觸。</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鼓浪嶼?自然之美?。鼓浪嶼擁有蜿蜒曲折的海岸線、翠綠的山巒,以及迷人的沙灘和海上落日,構成了一幅幅美麗的自然畫卷。沙灘細膩柔軟,如同鋪開的金色綢緞,赤足踏上去,每一粒沙似乎都在輕輕按摩著腳底,帶走旅途的疲憊。沿著蜿蜒的小徑深入島內,兩旁是郁郁蔥蔥的熱帶植物,茂密的樹葉間漏下斑駁陸離的光影,為這條綠色隧道增添了幾分神秘與幽靜。不時傳來鳥鳴蟲唱,清脆悅耳,仿佛是大自然最動聽的樂章,讓人心曠神怡。空氣中彌漫著淡淡的花香與海風的咸味,每一次呼吸都仿佛在進行一場身心的洗禮。登上日光巖,極目遠眺,整個鼓浪嶼的美景盡收眼底。遠處海天一色,近處紅瓦綠樹,錯落有致的歐式建筑與中式古厝交相輝映,構成了一幅中西合璧的絕美畫面。夕陽時分,天邊漸漸染上橘紅,余暉灑滿整個島嶼,每一棟建筑、每一條小巷都被鍍上了一層金輝,美得令人心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鼓浪嶼建筑之美。島上現存有1000余座各式建筑,涵蓋了古羅馬、哥特式、伊斯蘭等多種風格,被譽為“萬國建筑的匯集地”,展現了獨特的建筑藝術魅力。每座建筑,如同一顆顆精心雕琢的珍珠,散落在蜿蜒曲折的小巷與郁郁蔥蔥的植被之間,它們不僅僅是磚石木結構的堆砌,更是東西方文化交融的見證,每一棟都承載著豐富的故事與歷史的痕跡。最引人注目的,莫過于那些色彩斑斕的南洋風格建筑,它們以鮮艷的紅、黃、藍、綠等色彩點綴外墻,配以精致的雕花門窗和優雅的拱形廊道,在陽光下熠熠生輝,展現出一種熱烈而又不失溫婉的熱帶風情。這些建筑多為兩層或三層小樓,屋頂覆蓋著紅色的陶瓦,檐角飛翹,既體現了中國傳統建筑的韻味,又融入了南洋及歐洲建筑元素的靈動與浪漫。而穿插其間的,還有不少古樸典雅的中式庭院和廟宇,它們以青磚黑瓦、飛檐翹角展現著中國古典建筑之美。廟宇內,香煙繚繞,鐘聲悠揚,為這座小島平添了幾分神秘與莊嚴。每當夕陽西下,余暉灑在這些古老建筑上,金色的光輝與斑駁的樹影交織在一起,構成了一幅幅動人心魄的畫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此外,鼓浪嶼上還有許多融合了中西合璧特色的別墅,它們或隱于綠樹叢中,或臨海而建,設計巧妙,既保留了西方建筑的幾何美感,又不失東方文化的含蓄內斂。這些別墅的每一扇窗、每一道門背后,似乎都藏著一段關于愛與夢想、離別與重逢的故事,等待著有心人去細細品味。鼓浪嶼的建筑之美,不僅僅在于其外在的華麗與精致,更在于它們所承載的文化深度與歷史記憶。每一磚一瓦,每一道裂痕,都是時間的低語,講述著過去與現在的對話,讓人在欣賞之余,更能感受到一種超越時空的情感共鳴。在這里,建筑不再是冷冰冰的物體,而是有溫度、有靈魂的藝術品,靜靜地訴說著鼓浪嶼不朽的傳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鼓浪嶼文化之美。詩人舒婷長期定居在鼓浪嶼,她的家被綠樹和鮮花所包圍,海浪為她晝夜伴奏,花香裝點她的夢境。舒婷在鼓浪嶼上創作了大量詩歌,其中《日光巖下的三角梅》尤為著名,被鐫刻在日光巖下的花崗石壁上。這首詩不僅描繪了鼓浪嶼的自然美景,更寄托了詩人對這片土地的深情厚誼。舒婷的詩歌中充滿了對鼓浪嶼的浪漫想象和細膩描繪,使得鼓浪嶼成為了一個充滿詩意和夢幻的地方。作家巴金多次來到鼓浪嶼,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在《南國的夢》一文中寫道:“我的眼前盡是明亮的陽光和明亮的綠樹,在這個花與樹、海水與陽光的土地上,我們做了兩小時南國的夢。”巴金用生動的筆觸描繪了鼓浪嶼的自然風光和人文情懷,表達了他對這片土地的熱愛和懷念。在巴金的筆下,鼓浪嶼不僅是一個風景如畫的地方,更是一個充滿夢幻和回憶的“南國之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林語堂在鼓浪嶼接受了四年的中學教育,這是他與西洋生活初次接觸的地方。鼓浪嶼上的綠草如茵的運動場、西洋音樂等都深深吸引了他,開啟了他“腳踏中西文化”的旅程。林語堂在《八十自敘》和《林語堂自傳》中詳細描述了他在鼓浪嶼的生活和學習經歷,讓讀者感受到了這位大師少年時期的成長歷程和對鼓浪嶼的深厚情感。弘一法師(俗名李叔同)晚年在鼓浪嶼日光巖閉關修行,期間創作了《清涼歌集》等音樂作品。這些作品不僅表達了他對佛教的虔誠信仰,也展現了他對鼓浪嶼自然風光的熱愛和感悟。弘一法師的修行和創作經歷為鼓浪嶼增添了一份宗教和藝術的氛圍,使得這座小島更加神秘而富有魅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知名音樂家姚瓔格對鼓浪嶼有著深厚的情感和獨特的見解。她常常通過音樂來表達對鼓浪嶼之美的感受,將鼓浪嶼的美麗和獨特之處融入到自己的音樂創作之中。姚瓔格的音樂作品不僅受我國傳統音樂的影響,還融入了西方音樂元素,展現了中西合璧的藝術風格。她對鼓浪嶼歷史、文化和音樂的研究和感悟,使得她的音樂作品更加富有情感與深度。郭沫若登臨日光巖后,揮毫寫下《登日光巖》一詩,其中“屹立鷺江第一峰”的詩句表達了他對鼓浪嶼自然風光的贊嘆和對歷史的感慨。郭沫若的登臨不僅讓他領略到了鼓浪嶼的壯麗景色,更激發了他對這片土地的深厚情感和對歷史的深刻思考。鼓浪嶼以其獨特的文化之美吸引了無數名人,這些名人通過自己的筆觸和音樂作品,將鼓浪嶼的自然風光、人文情懷和歷史底蘊展現得淋漓盡致,使得這座小島成為了一個充滿詩意、夢幻和魅力的地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鼓浪嶼日光巖之美。它不僅是鼓浪嶼的最高峰,更是自然美景與人文情懷完美融合的典范。踏上通往日光巖的小徑,兩旁是郁郁蔥蔥的樹木和偶爾探出頭來的野花,它們似乎在用最質樸的方式歡迎著每一位訪客。隨著腳步的逐漸升高,海風也愈發清新,帶著海水的咸香與花草的芬芳,輕輕拂過面頰,仿佛能吹散心中所有的煩惱與塵埃。終于,當我們站在日光巖之巔,眼前豁然開朗,一幅無與倫比的美景畫卷緩緩展開。遠處,蔚藍的大海與天際相接,波光粼粼,一望無際,讓人心胸開闊,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自由與寧靜。近處,鼓浪嶼的紅瓦綠樹、錯落有致的歐式建筑,在陽光下閃耀著柔和而溫暖的光澤,仿佛每一棟建筑都有它自己的故事,靜靜地訴說著過往與現在。日光巖之美,不僅在于它的壯觀景色,更在于那份能讓人心靈得到凈化的力量。站在這里,時間仿佛變得緩慢,所有的喧囂與忙碌都被隔絕在外,只剩下自己與這片天地間的對話。你會不由自主地深呼吸,讓這份清新與寧靜滲透到身體的每一個角落,感受大自然的恩賜,體會生命的美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鼓浪嶼音樂之美。?鼓浪嶼有“鋼琴之島”、“音樂之鄉”的美譽,島上的音樂文化積淀深厚,培養出了一大批杰出的音樂人才,并建有鋼琴博物館和風琴博物館。鼓浪嶼一直是一座很有音樂氣質的島嶼,島上誕生過很多音樂人才,殷承宗、許斐平等國際音樂大師均出生在鼓浪嶼。雖然現在島上的音樂人才漸漸離開,但住在島上的居民依然保持著熱愛音樂的傳統,每逢大節日,便自發組織家庭音樂會,讓美妙的音樂聲充盈整座島嶼,屬于這座島嶼獨有的音樂文化底蘊,成就了鼓浪嶼“琴島”、“音樂之島”的雅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鼓浪嶼,民眾有自己的音樂廳,有全世界最大的風琴博物館,還有全國唯一的鋼琴博物館,鼓浪嶼鋼琴博物館于2000年1月落成,位于福建省廈門市鼓浪嶼景區菽莊花園的“聽濤軒”,占地450平方米。這座鋼琴博物館是華僑胡友義先生將自己收藏的70臺鋼琴運送回國,與原鼓浪嶼區政府合作創建的。鼓浪嶼鋼琴博物館,分上下兩層,兩座館樓,這70臺鋼琴分別產于歐洲、美洲、澳洲,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這其中的許多鋼琴還經歷了兩次大戰的歲月,就連鋼琴上作為裝飾物而存在的燭臺燈飾,也有了百年以上歷史。它們以集裝箱運輸的方式,遠渡重洋,落戶在了鼓浪嶼的鋼琴博物館,雖然它們經歷了不少的大風大浪和日曬雨淋,但是在得到廈門調音師們的完善養護后,不僅音色純正,外觀也依然保持了當初典雅古樸的氣質,散發著“樂器之王”矜貴無比的氣質。這些鋼琴之中不乏稀世名貴的鎦金鋼琴、世界最早的四角鋼琴、最早最大的立式鋼琴、古老的手搖鋼琴、還有產自一百年前的腳踏自動演奏鋼琴和八個腳踏的古鋼琴等,可以說游客在島上參觀了一次鋼琴博物館,就等于是生動地瀏覽了一遍世界鋼琴發展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鼓浪嶼轉角之美。鼓浪嶼鼓新路18號,兩條街巷交匯形成了一個45度夾角,一棟三層紅色磚樓,狀如海上帆船,亭亭玉立,木質路牌,懷舊而復古,增添了文藝氣息,因此這里被人們稱為“最美轉角”,轉角遇見愛。島上隨處可見三角梅,因花朵呈三角而名,是廈門的市花。舒婷寫過一首著名的詩《日光巖下的三角梅》,詩中寫道:即使身在異鄉他水,只要想起,日光巖下的三角梅,眼光便柔和如夢,心,不知是悲是喜。1956年,蔡其矯曾寫下《鼓浪嶼之歌》,稱贊鼓浪嶼是“彩色的樓船”,這首詩由江吼、楊揚等三人譜成曲,至今傳唱。舒婷說,“蔡其矯先生半世紀前的名篇,像島上矗立的鼓浪石,每一擊天風海濤,都有深厚弘揚的回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鼓浪嶼的轉角,浪漫如微風輕拂面龐,驚喜似轉角后的那一抹陽光。巷弄曲折而幽靜,每一步都踏著歷史的回響,仿佛步入了一個迷人的街巷,引人探尋,引人遐想。時光在這里變得緩慢,漫步在幽長的小巷,鮮艷的三角梅、凌霄花熱烈綻放,點綴著墻頭屋角,如詩如畫,如夢如幻。轉角處,每一磚每一瓦都訴說著愛的故事,仿佛在訴說著曾經的繁華與滄桑,又仿佛在期待著新的相遇。也許,在某個不經意的瞬間,你就會遇見那份驚喜,遇見那份愛。鼓浪嶼,這個充滿詩意與浪漫的海島,不僅是一個旅游勝地,更是一個治愈人心的地方。老別墅隨處可見,復古、寧靜、悠遠,羅馬式的圓柱、哥特式的尖頂、巴洛克式的浮雕,交織出一幅萬國建筑的壯麗畫卷。在這里,轉角遇到愛,不僅是一場浪漫的邂逅,更是一種心靈的觸動,讓人感受到生活的美好與溫暖。鼓浪嶼的秋,等你來邂逅,等你來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鼓浪嶼晨曦之美。在晨曦初露的時刻,展現出一幅幅動人心魄的畫卷。當第一縷陽光羞澀地探出地平線,天邊漸漸染上了一抹溫柔的橘紅,整個世界似乎都在這一刻蘇醒,鼓浪嶼也緩緩揭開了她神秘而寧靜的面紗。晨曦中,海風輕拂,帶著幾分涼意和清新,仿佛能洗凈一切塵埃,讓人的心靈得到前所未有的凈化。海面上,波光粼粼,金色的陽光灑在波浪上,像是無數顆細碎的寶石在跳躍,閃爍著耀眼的光芒。遠處,漁舟點點,漁民們開始了一天的勞作,他們的身影在晨光中拉長,與海面、天空構成了一幅和諧而生動的畫面。走在鼓浪嶼的小巷里,石板路在晨光中泛著淡淡的光澤,兩旁的古建筑在晨曦的照耀下更顯古樸與莊重。偶爾,一兩聲鳥鳴從屋檐下傳來,清脆悅耳,為這寧靜的早晨增添了幾分生機與活力。空氣中彌漫著淡淡的花香和泥土的氣息,讓人不由自主地放慢腳步,細細品味這份難得的寧靜與美好。站在高處眺望,整個鼓浪嶼仿佛被一層薄薄的金紗所覆蓋,既神秘又迷人。遠處的山巒在晨曦中若隱若現,宛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畫,讓人心曠神怡。此刻的鼓浪嶼,沒有了白日的喧囂與繁華,只有一份寧靜與祥和,仿佛時間在這里放慢了腳步,讓人忘卻了塵世的煩惱與憂愁。鼓浪嶼的晨曦,不僅是一道美麗的風景,更是一種心靈的洗禮,它讓我們懂得了珍惜每一個當下,用心去感受生活中的美好與溫暖。在未來的日子里,無論遇到什么困難與挑戰,我們都會想起這個清晨的鼓浪嶼,讓那份寧靜與美好成為我們前行的動力與勇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鼓浪嶼落日之美。日落時分,鼓浪嶼更添幾分柔情與神秘。夕陽如血,將海面染成一片金黃,海浪輕拍著岸邊,似乎在低語著古老的歌謠。站在日光巖頂,俯瞰全島,萬籟俱寂,只余下風的低吟與心的跳動,那一刻,仿佛整個世界都靜止了,只留下自己與這片美麗的島嶼,進行著一場無聲的對話。鼓浪嶼的落日之美,不僅在于其壯麗的景象,更在于其帶來的心靈震撼和情感共鳴。鼓浪嶼的落日景象壯麗而迷人,夕陽西下時,天空被染成橘紅色,半個天空仿佛被抹上了一層橘紅色的顏料,云朵在落日的映照下變成銀灰、橘黃、血紅、絳紫等五彩斑斕的顏色,如同仙女在空中抖動著五彩斑斕的錦緞?,夕陽的光芒籠罩著天空和大地,海面上波光粼粼,金黃色的光芒倒映在水中,顯得格外寧靜和祥和?。站在海邊,看著夕陽漸漸沉入海平線,不禁讓人感嘆“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這種美雖然短暫,但卻讓人深刻體會到生命的寶貴和時間的流逝?。無論是站在海邊遠眺夕陽沉入海平線,還是漫步在沙灘上感受海風的輕拂,鼓浪嶼的落日總能帶給人們無盡的感動和心靈的寧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鼓浪嶼夜色之美。當夜幕降臨,鼓浪嶼展現出它別樣的美。人潮散去,這座島嶼顯得更加真實而迷人在靜謐的夜色中,你可以感受到鼓浪嶼獨特的生命張力,仿佛每一朵花都在海風的吹拂下更加絢爛。古建筑在夜色中更顯厚重,仿佛訴說著歷史的滄桑。華燈初上,海天一色,你仿佛可以成為那水中央的俏佳人,邂逅鼓浪嶼的美麗夜景。鼓浪嶼的夜晚迷人而神秘,微風拂面間,仿佛能聞到大海的氣息,聽見琴聲悠揚,在這個宛如童話的島上,我們與星光相伴,蕩漾在夜色中的每一寸空氣,感受著它帶來的無限美好與自由。夜晚的鼓浪嶼,如同一位守夜人,將你引領進入一個夢幻的世界。讓我們共同沉浸于星光的海洋中,在這片夜色下,留下屬于我們的記憶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鼓浪嶼之美,不僅僅在于她的自然風光,更在于那份歷史的沉淀與文化的積淀。無論是鄭成功的英姿颯爽,還是林巧稚的醫者仁心,都在這片土地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激勵著后人不斷前行。而島上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小店、咖啡館,也藏著許多溫暖人心的故事,等待著有心人去發現、去聆聽。鼓浪嶼,她是一首未完的詩,一幅待續的畫,每一次的相遇都是新的開始,每一次的離別都藏著再次重逢的期許。在這里,時間似乎變得緩慢,讓人愿意停下腳步,細細品味這份獨屬于鼓浪嶼的,靜謐而深遠的美。</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4年11月6日于耕讀齋)</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總編:張振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副總編:曲德家、劉明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總監: 孫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主編: 孫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編審:聶金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執行編輯:孟文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責任編輯:聶金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美術編輯:丹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編委:陳紅梅、李素宏、聶金萍、何玉敏、郭亞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攝影:聶金萍、唐莉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校對:金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音樂:云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撰文:耕讀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版式設計: 慎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后期制作:遼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地點:鼓浪嶼國家風景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時間:2024年11月6日</span></p>
主站蜘蛛池模板:
衡南县|
仙居县|
临清市|
安化县|
石柱|
城口县|
定州市|
繁峙县|
汉源县|
凤城市|
莱州市|
日喀则市|
柘荣县|
台山市|
延川县|
馆陶县|
翁源县|
玛纳斯县|
樟树市|
浦县|
合作市|
长海县|
含山县|
象州县|
甘谷县|
蕉岭县|
陇川县|
白河县|
台中市|
米脂县|
靖州|
天祝|
山西省|
秦皇岛市|
土默特左旗|
澳门|
三河市|
邢台市|
旬阳县|
茂名市|
东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