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東南大學電子學院退休教職工金秋歡聚紀實

宗南

<p class="ql-block">  每逢學院聚會前后,總會有一些往事繚繞心間,這次活動后,我在群里發了張老照片,想讓大家幫我想想拍照的具體時間,通過大家的回憶,終于有了一個可信的答案,并糾正了我一直以為這是給三位老前輩做80賀歲的錯誤印象 ,在年齡上,我們和這三位老師差不多有一代人的差距,系里當時的退休群體,除了這三位老師 ,好像也沒有幾個人了。</p> <p class="ql-block">  這是那次活動留下的唯一資料,那個年代能留下這張照片實屬不易,他的珍貴在于它可以讓我們對電子學院的成長發展歷程有很多具體的聯想。曾經在電子學院發展過程做出重大貢獻的一大批骨干教師都是他們和陸老師等的學生。</p><p class="ql-block"> 三位老師都是舊社會過來的人,有著堅實的業務基礎和高尚的人品。但又因為曾經從事過和電信相關的職業,在特殊年代就有了麻煩,受過不同程度的沖擊和委屈,然而風暴過后,他們都無怨無悔的投身于發展國家電子領域的科研和教學工作,成為我們的恩師和榜樣。</p><p class="ql-block"> 80年代,我在實驗室將一臺機乎成為擺設的一米光柵攝譜儀,改造為掃描光譜儀,成功的在科研和教學中發揮了作用,并把這一工作總結成我的第一篇論文發表了。后來楊老師告訴我,魏老師(照片里中間)說你這篇文章寫得很好!當時我聽了很意外,因為我覺得文章的內容談不上什么學術價值 ,一個實驗工作總結而已,竟得到了魏老師的肯定,當然很受鼓舞,增加了工作中的自信心。</p><p class="ql-block"> 一次在馬老師(照片里左側)家聊天,談起日常生活,他說“現在日子是好過了,但老吃燒雞也吃膩了喔!”他這句浙江諸暨口音的話讓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來當得到他離世的不幸消息時,我第一時間趕到他家里,家里只有任大夫和他女兒,我協助他女兒把馬老師換了衣服…。</p><p class="ql-block">對莫老師印象最深的是60年代末,大家在金湖農場一起走“五?七”道路的日子,大家“三同”,無拘無束…。接下來,大家都集中住金陵院,深挖“無要錄”,除了折騰,一無所獲…!往事如煙,和金陵院相伴的記憶讓我們魂牽夢繞!</p> <p class="ql-block">這次祝壽活動,經過大家的回憶,慢慢接近了原貌 ,直到美篇初稿和大家分享后的11天(16/11),我意外收到當時主持系總支書記唐國洪老師的資料后才最后水落石出。</p> <p class="ql-block">唐老師說:</p><p class="ql-block">“宗南發的一張老照片,我有一套二張。這組照片攝于1998年11月28日,當時我系為莫`魏`馬三位老教授舉辦八十大壽慶祝活動。當年莫老79歲`魏老80歲,馬老81歲,平均80歲!系邀請東大黨委書記胡凌云,省教委主任陳萬年,付校長何立權參加祝壽活動。</p><p class="ql-block">當年系主任是孫小涵,系書記是唐國洪。當時凌一鳴迠議系為三位老教授舉辦一次八十大壽慶祝活動,并贊助looo元,助力活動順利舉辦”</p> <p class="ql-block">  有了唐老師提供的資料,那就一錘定音了!時間上比我們分析的時間晚了7年,而且的確是平均年齡為80歲,聚會離現在已經26年了,那年出生的孩子如今已經是26歲的大小伙子了!</p><p class="ql-block"> 更讓我們感動的是活動的倡議者是凌一鳴老師,并為此自己贊助了一千元。充分代表了大家對前輩師恩的感激之情,電子學院師生情的寶貴傳統不言而喻!學院同事間的凝聚力也充分體現,我們是一個溫馨的集體。</p><p class="ql-block"> 聚會還邀請了原來是我系老師,當時已是省級負責文教工作的書記陳萬年同志回娘家同賀,院黨委胡凌云書記,付校長,4系何立權也到場為3位前輩老教授賀壽!</p><p class="ql-block">照片生動的再現了這次難忘的活動!</p><p class="ql-block">十分感謝唐老師讓我們分享了這份寶貴資料!讓我們再次深切感受到26年前那次聚會的溫馨,和對三位前輩老師深深的懷念!</p> <p class="ql-block">  離去年11/7日聚會的日子,再過12天就整整一年了,終于又盼到了金秋歡聚的日子,這是我們年度大團圓的節日,照全家福的日子。活動定在今天下午兩點半,我上午8點多就離開下馬坊的女兒家了,因為學校要求在十月底前搬遷到九龍湖新區的工作必須完成,金陵院很快將成為電子學院的“故居”了。我還有點事想去處理一下,中午也能在文昌橋宿舍休息一下,免得匆匆趕路,影響午休。</p> <p class="ql-block">  受新冠疫情的影響,3年來一直沒有乘過地鐵,今天的體驗除了意料之中的擁擠外,更有一種意料之外的心靈觸動:滿眼看去,都是活力四射的年輕人,口罩不戴了,人人臉上都是迷人的青春氣息!像我這把年紀的人還戴口罩,幾乎沒有一個。這讓我意識到自己已經被這個世界邊緣化了。所好我還沒有老態龍鐘的樣子,內心也沒有覺得自己老了,所以對無人給我讓座也毫不介意。四季輪回,太陽下山明早依舊爬上來,而悄然變化的人身風景卻是不會重復的,學生時代的風景早就沒有了,上有老下有小的風景也永遠消失了……如今是夕陽無限好啦!</p> <p class="ql-block">學校大門的管控除了口罩,基本上還是原來的樣子,右側小門是行人和非機動車的入口,要刷校園卡,中間是機動車出入口,左側小門是行人和非機動車出口,平時至少有4個著黑色制服的校警執勤,校園3個門至少要10個校警的編制。對此我們已經習以為常,嚴格管理是我們國情的需要,很難想象漂亮國,大學沒有圍墻是怎么混的?!</p> <p class="ql-block">進校后我首先來到五四樓,想給校園卡充值,解決食堂的午飯,結果原來充值的辦公室沒有了,細看整個五四樓一樓所有的行政部門都沒有了,完全恢復了教學樓的樣子,并且配備了全套的現代化教學設施,面目一新,洗手間也全部重新裝修,上了一個檔次,這才是高校應有的樣子,很舒心!好在我在臨近的校友會堂就得到了我急迫要知道的信息:校西原地校綜合樓210室。還好,我有自行車,否則跑死人了,什么事都辦不了了!然而,好事多磨,不收現金,我手機不綁銀行卡,好在只要密碼就能從工資卡上扣錢,在負責人的指導下用自助機解決了,努力克服和時代脫節的問題我們已經無法回避了!</p> <p class="ql-block">9月16號一場百年未遇的強臺風“貝碧嘉”路過南京,也洗劫了我們的校園,一下子把中央大道兩邊五棵近百年的法桐連根拔起,現場狼藉一片 ,目不忍睹,讓東大人十分痛心,校方緊急聯系園林部門專家指導救助,成功與否一直是大家心中的懸念,為此我認真觀察了這五棵樹,查看是否有生命現象,幸運的發現,五棵樹猶如一直處于昏死狀態的病人,開始都有了蘇醒的跡象,(看照片中紅箭頭所指)心中的懸念終于可以落地了!</p> <p class="ql-block">金陵院感覺已經比較冷落了,一,二樓的門都關著,走廊上也沒有遇到什么人,有的可能已經搬走了,因為按學校要求,月底前是要搬完的。我發現二樓有的實驗室好像還是老樣子,沒有動。但配電間好像有動靜了,意味著實驗室可能已經停止運行了。我去近30多年前我參加籌建和工作的“激光光譜實驗室”看了一下,這是一個“萬級超凈實驗室”,里面的超短脈沖激光器 ,條紋相機,高分辨率掃描光譜儀,弱信號檢測設備都是進口的,只有防震平臺和光具座等是國產的,即使現在,國內高校中有這樣的條件還是不多的。在它即將在此永遠消失前,心中的難離舍也是不言而喻的,算是見最后一面吧!順便說一句,金陵院在上世紀70~80年代,隨著科技的迅速發展,金陵院原來以電真空器件為核心的幾個專業并存的格局就開始逐步轉向和萎縮了,約到九十年代中期,整個一,二樓都變成了后來的“光學工程先進光學中心”。</p> <p class="ql-block">中午在沙塘園食堂用餐,感覺目前的狀態大概已持續了好幾十年了,改革開放后,食堂都先后對外承包了,不再屬于學校了,完全商業化了,它就沒有什么感情可言了。回想上世紀60年代,國家困難時期,記不清當時學校為什么把我們“學生文工團”的成員集中到沙塘園食堂吃飯,那時的供應條件當然和現在無法相比,印象中最深的就是“粥和醬油”這樣的感覺,但是總還是有一種回家吃飯的感覺,因為食堂的師傅也是學校的人,我慢慢吃著我的“老鹵三鮮面”,也慢慢品味著曾經的感覺。順便也看看同學們青春的風景…。</p> <p class="ql-block">  聊了這么多活動以外的事,是因為每次舉辦這類活動,總會有一種懷舊的情懷在心里縈繞,產生了克服各種困難想和大家見見面的動力,它看不見,摸不著,但都是因聚會而產生的,所以把聚會紀實外延至此應該也在情理之中。看看孫承恷老師(中,下)和楊永誠老師他們分別住同一棟樓不同單元的四樓和三樓 ,沒有電梯,平時也很難下樓,都是年近90歲的老人了,這次靠夫人陪同,坐輪椅來參加活動的,沒有強烈的戀舊情懷,誰會自找這樣具有一定風險的麻煩?這回是第一次在聚會時看到輪椅,我覺得這是一個新情況的時間節點,極具象征意義。</p> <p class="ql-block">陳國平(上左)和吳沖若兩位老師是坐高鐵專程從上海趕來的,下車后直接來到現場。他倆是同一個年齡層次(&gt;85)中的常青樹,不老松,到現在還一直沒有停止過國內外的旅游活動,這樣的體質讓人羨慕,他們的到來,也讓大家非常高興,前幾年的活動都沒有看到他們的身影,今日一見,他們風采依舊!中間是張佐蘭老師,她是在女兒和鄰居的陪伴下拄著拐杖來的,下面坐輪椅的是朱靜遠老師,也是在家人的陪伴下來的。上面這幾位老師對次這聚會的期盼和熱情充分代表了今天所有到會者的心情。也是我們電子學院大家庭不一般的凝聚力的具體體現!</p> <p class="ql-block">  下午2:30大家都很準時來到榴園賓館二樓薈芳廳,依然是王迪亞老師在認真而親切的負責接待大家簽到,據統計今天來參加活動的人一共有67位,不包括參加接待服務的同學志愿者。</p> <p class="ql-block">  薈芳廳是榴園平時用餐的營業廳,和以往活動在一樓的會議廳配置完全不同,沒有排列整齊的桌椅和主席臺,換到這里可能是因為樓下不空,有另外的會議安排。所以大家進入會場大家都是隨意找地方先坐下來,再根據到場情況的變化,不停變化自己的位置,在會議正式開始前是一種“坐式”派對的場面!</p> <p class="ql-block">吳沖若老師活力四射,很快成了活動中的核心,近年來他難得有這樣和老同學老同事零距離接觸的機會,所以非常高興,你看他前面抱著,后面的人還粘著,我見過他參加其他一些活動的照片,唯有現在他的笑容是最放開,最輕松,最爽朗的,真是有了回家的感覺!這樣的感覺也感染了大家,整個會場里洋溢著難得一見的歡樂而溫馨的氣氛!</p> <p class="ql-block">  同樣是從上海專程趕來參加聚會的陳國平老師,近年來也和大家難得一見,他精力旺盛,一直陪夫人在國內外旅游,日子過得滋潤瀟灑,但這絲毫不影響對老同學老同事的牽掛和思念,和活力四射的吳老師相比他相對比較內斂而低調,但內心的激情激蕩也是不言而喻的!</p> <p class="ql-block">退協為大家準備了水果,點心,茶水,學生志愿者,跑前跑后,熱心為各位老師服務,大家在溫馨的氣氛里交流各種信息和熱點問題,各抒己見。</p> <p class="ql-block">平時大家各自活動在自己生活的圈子里,彼此的牽掛和思念都被空間所限,現在大家終于有了面對面交流的機會。</p> <p class="ql-block">大家都記不清上回見面是什么時候了,因為不是每次聚會大家都能來參加的。</p> <p class="ql-block">  無錫老鄉喜相逢!楊福珠老師(左)是系里學生工作的老師,為學生們的健康成長辛勞了一輩子,她先生劉金綬教授曾經是我們教研組的主任,并負責省激光學會的工作,劉老師為人艱苦樸素,待人誠懇,正直無私,熱情助人,特別是他因為出生在農村,對土地有著深厚的感情,以前我們相聚時,他都會帶一些自己收獲的農產品和組內的老師分享,可惜四年前,在無錫家里的農田里勞累過度,引發心肌梗塞,不幸離世,令我們十分懷念,今天我在金陵院整理資料時,正好發現了劉老師生前留在那里的一本相冊,楊福珠老師提在手里。</p> <p class="ql-block">張佐蘭女兒在親切的問候媽媽的老同事馮耀蘭老師。</p> <p class="ql-block">楊永誠老師在夫人陪同下后朱桂榮老師合影</p> <p class="ql-block">陳玨老師和趙寧老師在親切交流。</p> <p class="ql-block">91高齡的楊正名老師(中) 神采奕奕!左手是同組的鐘嫄老師,右手是曾經的總支書記戚興根老師,因為楊老師今天能來相聚,大家都很高興!</p> <p class="ql-block">  楊永誠老師(中)是當年教我們“電子束器件”課程的老師,當年他在老中山院給我們上課的情景還清晰如舊,早我們三年畢業的楊老師是36年的,不覺已經年近9旬,今天坐了輪椅來參加聚會,席和我雖然都是40后,如今也是83~4的人了,歲月不饒人吶!</p> <p class="ql-block">特邀嘉賓吳志林主任,在我印象中他的責任心,辦事能力,工作熱情是歷任系辦主任中的“天花板”!也是我的南通老鄉!</p> <p class="ql-block">可以展示和留念的照片太多,我們還是先把開會這個主要事情辦了再說吧!</p> <p class="ql-block">“10月25日,東南大學電子科學與工程學院、集成電路學院退休教師歡聚活動在榴園賓館薈芳廳舉行。活動由電子科學與工程學院黨委副書記兼副院長張涌主持。電子科學與工程學院黨委書記江雪華、集成電路學院黨委書記張曉堅、電子學院副院長吳俊、老干部處副處長邱振清、電子學院原院辦主任吳志林以及教師代表等與67位退休教師一起參加了此次活動。與會老師們一起觀看了學院九龍湖辦公樓、實驗樓建設視頻。”(直錄東大電子文檔)</p><p class="ql-block">院黨委付書記,付院長張涌主持會議,宣布活動正式開始。這幾年干部變動比較頻繁,好像年年有新面孔,我們是第一次和張書記見面。</p> <p class="ql-block">  “江雪華書記代表電子學院向全體退休教師獻上祝福,祝大家幸福安康,并表示,九龍湖校區電子大樓和順圭實驗室的建設離不開退休教師和校友們的支持。學院將于10月底全部搬遷至九龍湖校區,但會爭取在四牌樓保留部分區域,供退休教師返校活動。最后,江書記希望各位退休老師積極為學院推薦人才,為學院發展注入新的血液。”(直錄文檔)</p> <p class="ql-block">  “ 集成電路學院黨委書記張曉堅介紹了集成電路學院的建設和發展情況,并代表集成電路學院祝與會老師們身體健康、平安幸福,歡迎各位老師們來學院看看。”(直錄文檔)</p><p class="ql-block"> 張曉堅書記我們是認識的,她剛來6系工作的時候印象中是一個開朗親切的小姑娘,總是微笑面人,走路輕快,顯得比較干練,她是踏踏實實的從基層起步的,特別作為一個女同志,如今能挑起一個學院的重擔,其能力和努力的程度是不言而喻的,衷心祝她身體健康,事業有成!</p> <p class="ql-block">“電子學院副院長吳俊從學科實力、治理體系、人才培養、科研成果、重點規劃等方面給在場老師們匯報了電子學院目前的建設與發展,感謝所有退休教師對學院的辛苦付出和貢獻。”(直錄文檔)</p><p class="ql-block">吳付院長也是初次見面。他對學院目前的建設和發展所展示的藍圖令人鼓舞,但內容豐富,時間有限,來不及消化,這里完整的收錄了他所展示的幻燈片,供老校友和感興趣的老師慢慢消化。</p><p class="ql-block"> 對于為電子學院的建設和發展做了一輩子貢獻的我們來說,對學院的未來寄于厚望,同時也渴望和新的電子學院見見面,而不是一直僅僅停留在藍圖上。我們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新學院的母親,渴望見到自己的孩子是人之常情,希望新任領院導和退協聯手,在明年適當的時候能了卻大家的心愿!</p> <p class="ql-block"> “ 活動當天到場的最年長的退休教師代表楊正名回顧了50年代求學時的艱苦歷程,感慨于學院近幾十年的發展,感到十分自豪,并祝愿學院今后的發展越來越好。”(直錄文檔)</p><p class="ql-block"> 已經91歲高齡的楊老師是電子學院初創階段的骨干教師之一,對電子學院的建設和發展有過重要的貢獻,今天學院的重要板塊“光學工程”,就是由他曾經主導課題組為基礎,延續轉向發展而來的;楊老師是國內電光源領域的資深專家,對推動和發展我國電光源事業發揮過重要的作用;楊老師為人正直,淡泊名利,助人為樂,十分關注組內成員的培養和 成長,所以他的課題組一直很有凝聚力,能發揮良好的團隊合作精神,在電子學院有著良好的口碑。</p><p class="ql-block">他如此高齡,身體難免有所不適,但他樂觀堅定,心態開朗,從不為某些不適所困擾,體現了頑強的意志力。今天能來參加聚會,和大家分享學院的成長歷程,祝愿學院未來的發展,充分顯示了老一輩學長對學院的深愛!</p><p class="ql-block">我們也深深惦念和他同時期而今天未能到會的鄭鴻儒,姜佐銀,應濟民,陳德森4位老一輩學長,他們同樣對學院的建設和發展最出過重要貢獻。祝愿老學長們健康長壽!</p> <p class="ql-block">  楊老師的成功離不開夫人(照片中著菊紅外套)一輩子的支持和精心照料,她也在認真關注先生的發言。</p> <p class="ql-block">聚會后楊老師給我提供了一張他們當年的畢業照和相關資料,這份寶貴的資料可以讓我們更清晰的了解電子學院誕生的來龍去脈,以及老前輩們當時的風貌,給人帶來難言的感慨!</p><p class="ql-block"> 電子學院的前身其實是當年南京工學院無線電系里的一個“電真空器件”專業 ,我們58級當時報考的志愿就是工學院的“無線電系”,入學時也是這個系的學生,也就是說,當時的“電子學院”還處于“專業”狀態。我們58級入學后,這個專業才正式獨立成為新的系,也就是電子學院的前生。</p><p class="ql-block"> 畢業照中,學校和“無線電系”的領導班子,老師按常規,端坐在畢業照的前排,他們從左到右分別是馬鳳祥,閔泳川,陳章,(系主任,原中央大學及原南京大學時的工學院院長兼電機系主任),汪海粟(校長),錢鐘韓(付院長) ,陸鐘祚,沈慶垓。</p><p class="ql-block">楊老師補充說,“52年南大與南京工學院分開時陳章提出把電機系分為電力系與旡線電系兩??系以利發展,他自己只擔任旡線電系主任,並堅拒了一級教授的任命,只接受二級教授,結果害得原工學院他的部下中資歷比他差的好些夠一級教授資格的錢鐘韓,吳大容,舒光冀,時均,徐伯川等都只好定為二級教授,造成了當時南工一級教授比任何其他名校都少。校長汪海粟,原是蘇南行署宣傳部部長,是大學生去的延安,汪當院長后就提出教授治校的方針,當時南工發展很快,地位很高,反右時江謂清整他,把他定為右傾機會主義分子,一抹到底,右派平反時都沒完全平反他。錢鐘韓副院長,內定的右派。沈慶垓副教授,反右后調成電去了。我們班27亇同學中10亇成績最好的都分配去成電(1956年由我校無線電系分一部分教師去成都迠立成都電信工程學院,同時分去多名應屆畢業生以加速迠校,電真空部分去了10名,)這屆學生很多很快都成了成電的臺柱,但在臨去成電前在南工領導的堅決要求下教育部發文把我一亇人留了下來,不然我將去成都而不會留在南工了,我們班的同學多半是中國電子工業界的拓荒者和領軍人物,目前仍然在世的還剩7一8人其中2人已近癱瘓,還有1一2巳近癡呆,十分潦倒,能到處活動的頂多3一4人而已。學生中我在二排右三,張秉榮(北京12所)在二排右8。姜佐銀在二排右7,姜是原來的留蘇預備生,未留成兩年后才回到南工的。右邊2的李策勵一年后才留校的。”</p> <p class="ql-block">“退休教師代表吳沖若代表全體六系退休教職工向現任學院領導表示感謝,感謝他們為學院的建設做出的貢獻。吳老師為自己當年能考上東南大學感到非常幸運,更對國家近幾十年的發展感到自豪。最后,他建議大家外出旅行,爭取走遍世界。”(直錄文檔)</p><p class="ql-block">吳老師對今天能和這么多老同學,老同事見面,內心感到久違的溫暖和激動,他深情回憶了在南京工學院學院的學習,工作,生活中難忘的經歷以及對時代快速發展和深刻變化自己的感受 ,他說那個時候從上海到南京在火車上要“坑砌,恐砌…”時,大家都會心的笑了…。他風趣而發自內心的發言深深打動了大家。</p> <p class="ql-block">“特邀嘉賓原電子學院黨委書記戚興根老師祝愿電子學院在前輩們的基礎上越走越遠,做行業領頭羊。在學習和科研方面,他建議本科生打好基礎,研究生要瞄準時代前沿,走在科研最前沿。”(直錄文檔)</p><p class="ql-block"> 戚書記在原6系從負責學生工作的付書記起步,做到全面負責的總支書記,為人正直,工作負責,堅持原則,對同學的學習生活關懷備至,認真對待老師的切身利益,在6系有比較廣泛的群眾基礎,對今天有機會和大家再相聚,滿滿的回家的感覺!</p> <p class="ql-block">“特邀嘉賓東南大學老干部處邱振清副處長回顧了在電子學院的美好時光以及過去幾十年的工作生涯,他認為良好的心態是長壽的最大秘訣,并祝愿各位退休教師們身體建康,將來多多見面。”(直錄文檔)</p> <p class="ql-block">“ 特邀嘉賓電子學院原院辦主任吳志林老師向各位退休教師表達感恩,表示學院的發展離不開他們的助力。他祝愿學院培養更多人才,教育事業興旺發達。”(直錄文檔)</p><p class="ql-block">吳主任在學院工作期間,因他的負責精神和出色的辦事能力,在群眾中留下了良好的口碑,他的離開學院的損失。</p> <p class="ql-block">會議程序到此基本結束,接下來是合影和分發禮包,自由活動。合影我安排在最后,先繼續展示其他照片,特別是熱心為大家拍照的陳福朝老師給大家留下了很多精彩照片,我先集中展示。(當然上面展示的也有他的部分作品)</p> <p class="ql-block">陳老師的工作照</p> <p class="ql-block">陳老師,知福則安,收獲滿滿,感謝你的大力支持!</p> <p class="ql-block">這張合影其實是有故事的:66年也差不多是現在這個時候,“紅色風暴”在全國驟起,“紅WB”大CL開始了,為了緊跟時代潮流,吳老師發起組織騎自行車去革命圣地井岡山的CL活動,當時除了我們4人外,還有兩位參加的老師,已經不幸離世了,啟程時,姜佐銀老師熱情護送我們到第一站馬鞍山,然后獨自返校,就這樣我們開始一段難忘的神奇經歷,首先迎接我們的是皖南山區的青山綠水,生平第一次和近乎原始的的大自然親密接觸,真有一種被陶醉美感,早年,這里是新四軍的根據地,皖南事變就發生在這樣的環境里…,我們也登黃山看了日出,著名的迎客松…,進入富饒的江西平原后,甜蜜的新鮮柑橘陪我們一路前行,革命年代的不少紅軍戰士和將領都是這片土地養育的,當然我們也少不了在南昌起義紀念館接受傳統的革命教育…,重點當然還是“到了黃洋界,險處不須看!”,和著名的革命圣地“茨坪”,革命搖籃的核心地區。當我們在云霧繚繞的上頂沿著山路向下滑行時,我們披云撩霧,最后眉毛上凝滿了白色的小冰霜,看上去都成了白須老人…,接下來的目標是湖南韶山…,然后在株洲托運了自行車,乘車返校…。不覺這已經是58年前往事了,很多具體細節都已模糊了,唯有留在心里的感覺是和大自然的親密擁抱的陶醉感是難以言喻的,這樣難忘的感受得益于吳老師當年的勇氣和果斷,今天我們滿懷喜悅的合影留念,共同回味那段美好的青春記憶。</p> <p class="ql-block">老同學也合個影。</p> <p class="ql-block">這是原62教研組的合影,遺憾的是少了鐘嫄老師,她因為趕去“接娃”先離開了,學院其他教研組也很難有湊起這么多人了!</p> <p class="ql-block">這大概是鐘老師先撤時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汪開源老師夫婦(左)和陳福朝老師夫婦。</p> <p class="ql-block">80歲以上教職工合影</p> <p class="ql-block">聚會全家福。</p> <p class="ql-block">編輯到最后,居然沒有看到退休支部書記王秋霞老師的身影,學院退休群體多年來的活動和各種事務都是她在主導和承擔,付出了太多的辛勞,大家十分感謝她,但她很低調,每次聚會可能都有意無意的回避出鏡 ,為了彌補這個遺憾,我在最近的湖熟菊展活動中找到一張她的照片,并把學院聚會集體照中她的影像提取出來,粘貼在照片上,謹以此對她多年來為大家的辛勤付出表示衷心的感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感謝為聚會拍照的兩位同學,江雪華書記。陳福朝,陳玨兩位老師為美篇制作提供大量寶貴照片一并致謝!</p> <p class="ql-block">老師們,下次再見!祝大家安康幸福!</p><p class="ql-block">不妥之處歡迎批評指正。</p><p class="ql-block">2024/11/05初稿</p> <p class="ql-block">當初稿剛落筆,系群里突然看到了張根柱老師的訃告,太意外了,誰都不會想到身體狀態一直不錯的他,在聚會那天已經進入生命的十天倒計時了,我給他拍的照片應該是他留在這個世界上最后的影像了,這再次表明了生命的脆弱,給大家敲響了警鐘!</p><p class="ql-block"> 張根柱老師一路走好!大家懷念你!</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2024/11/08更新。</p><p class="ql-block">2024/11/17更新。</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永年县| 循化| 庆安县| 滨州市| 桐庐县| 自治县| 玉环县| 文成县| 文昌市| 岱山县| 什邡市| 定西市| 武邑县| 平乐县| 青神县| 高雄县| 洛阳市| 东兴市| 余干县| 和林格尔县| 遵义县| 化州市| 抚顺市| 鸡泽县| 广丰县| 溆浦县| 勐海县| 平江县| 宝兴县| 盐津县| 灌阳县| 兴安盟| 西藏| 静海县| 商丘市| 繁峙县| 阿图什市| 中江县| 张家口市| 名山县| 沧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