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提及 1985 年的那場高考,在大理州的鶴慶縣,一中的高 52 班、53 班、54 班以及 55 班,二中的高 26 班、27 班,還有三中的高 7 班、8 班都參與了當年的高考。其中,一中的唐士其、段波、王健;三中的杜克武、寸東義等人,皆憑借自身堅持不懈的努力斬獲了輝煌的成績。直至今日,仍有眾多人士時常傳頌著他們那令人欽佩至極的事跡。</p><p class="ql-block"> 尤其唐士其以 557 的高分,榮膺云南省全省文科第二名,考入北京大學國際政治系。我作為 85 級的考生,曾經撰文報道:《鶴慶才子唐士其,如今當了北京大學國關院院長》之后,同級的許多人憶起唐士其的中學印象,當然,更多的是懷念我們這一代人那已逝的青春歲月。趙澤偉曾與唐士其同班,他與我用微信語音交談了對鶴慶85級的零散瑣憶。下面根據兩人回憶用“第一人稱”方式整理如下:</p><p class="ql-block"> —、趙澤偉瑣憶</p><p class="ql-block"> 張樹忠你好,我叫趙澤偉。當我看到你所發關于唐士其同學的報道——《鶴慶才子唐士其,如今當了北京大學國關院院長》,那些沉睡于心底的回憶,宛如洶涌潮水,不可遏制地向我涌來。因為我曾是唐士其父親唐余慶老師的學生,還曾經與唐士其同窗。我學生時代的諸多往事紛至沓來。</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鶴慶金山學校,3排右1戴眼鏡的是唐士其父親唐余慶老師</b></p> <p class="ql-block"> 我是鶴慶縣金墩鄉邑頭村委會南山河村人。邑頭村這名字在白語中被喚作“依逗”,依是邑,逗是頭,意味著村子的上部。聽村里的老人們講述,古時它與松樹曲同為一村,名為松樹邑。然而,清朝咸同年間的兵燹讓一切改變,重建后,松樹邑村一分為二,松樹曲和邑頭村就此誕生。我們邑頭居北,地勢略高,因而得名。我們的南山河自然村,在白語中稱作吶賒屋。吶為南,賒為山,屋是山坡,合起來便是南山坡。只因村子坐落在銀河水剛進入鶴慶壩子南岸的緩坡上,書面上便有了南山河這般詩意的表述。</p><p class="ql-block"> 我的初三在隔壁北山河村里的金山學校就讀。那是 1981 年 9 月至 1982 年 7 月,在初三這一重要的人生節點,命運如同一位溫柔的使者,為我們送來了一位無比優秀的引路人——唐余慶老師。他是唐士其的父親,亦是我們敬愛的班主任。</p><p class="ql-block"> 唐老師教授我們語文課,他的每一堂課都似那輕柔的春風,無聲地化去知識的堅冰,如那溫潤的細雨,無聲地滋潤著我們渴望求知的心田。那時,他的兒子唐士其也曾踏入金山學校,緣分的絲線悄然編織,讓我與他早早相識。</p><p class="ql-block"> 唐余慶老師個子不算高,那副眼鏡為他增添了幾分文雅之氣。然而,他的性情卻是那般熱情開朗、活力四溢。對待同學們,他盡心盡力,毫無保留地傾注著自己的心血與關愛。同學們無一不喜愛他,他還會跟我們講述他兒子唐士其同學的種種趣事。</p><p class="ql-block"> 我的性情也如唐老師一般,開朗熱情且積極向上。唐老師對我更是喜愛有加,關懷備至。他常常讓我在班上朗讀報紙上的文章給全班同學聽,在不知不覺中鍛煉了我。那些美好的回憶,如今回想起來,心中滿是溫暖與幸福。好懷念唐老師啊,您的每一位學生,都將您深深地銘記在心底,永遠無法忘卻。</p> <p class="ql-block"><b>鶴慶金山學校初15班,2排右3是唐余慶老師</b></p> <p class="ql-block"> 在我的記憶深處,唐士其就讀于鶴慶一中初 19 班。他不僅在數理化方面表現優異,語文、英語、歷史、地理的成績更是令人矚目。他來到其父親任教的金山學校,還曾邀我一起攀登村西的豸角山。相比我們,他對鶴慶的地方文史更為熟悉,他言此山在志書中又名“學宮賓山”。山上的這母豬塔,在民間通常被叫做文筆塔,乃是萬歷年間的鶴慶知府周贊主持修建。光緒《鶴慶州志》中記載著它的往昔:“豸角山為學宮賓山,在州治南二十五里,明鶴慶知府周贊建塔于上,塔形如筆,故亦名筆塔山。”</p><p class="ql-block"> 我與唐士其爬到文筆塔所在的山包包之上,他還給我講述了一則民間傳說,豸角山原本是一條母豬龍所幻化,豬嘴正朝著鶴慶軍民府衙署拱去。明萬歷年間,到鶴慶出任知府之人,因各種各樣的緣由或是在任上去世,或是遭罷黜免職,人們聽信風水師的傳言,在山上建造了母豬塔,并在府衙前售賣糧食,以此祈求不要加害府官。</p> <p class="ql-block"> 尚處于初中階段的唐士其,其地方文史知識的豐富程度就已經令人驚嘆不已。曾有一次,他跟隨我一同前往我們的南山河村逛玩。當時,我引領著他去參觀我們村子里保留著鶴慶著名商人趙星云、趙倫云昆仲故居的那片建筑。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他居然能夠如數家珍般清晰地說出他們行商的諸多事跡。</p><p class="ql-block"> 在那所處處承載著夢想與無限希望的金山學校里,唐余慶老師那充滿智慧與關愛的教誨,還有與唐士其那充滿偶然卻又意義非凡的交集,全都成為了我青春歲月記憶中無比璀璨耀眼的點點星光。它們不僅照亮了我未來前行的漫漫道路,也讓那段至真至純的美好時光始終被溫暖所環繞。張樹忠你知道嗎?我至今仍然清楚地記得我們的金山學校,當中有一些學生也順利考入了你曾經就讀的鶴慶三中,比如說趙琴芬、段培育、趙坤林、趙艷英、段鳳雄等等這些同學,不知道你是否認識他們。</p> <p class="ql-block"><b>一中,高52班</b></p> <p class="ql-block">(<b>52班照片中,第二排老師從右二開始:楊琳、楊樹文、寸麗元、解槐照、陳光漢、王文經、趙興、楊星堂、龐治平、范宗瑄、吳世平、趙聞天</b>)</p> <p class="ql-block"> 1982 年 9 月,我滿懷憧憬地考入了 鶴慶一中高 52 班,我們班主任范宗瑄老師、后來為趙興老師。</p><p class="ql-block"> 我竟與唐士其在同一班級。更為巧合的是,我和小學就同學的現任云南財經大學黨委副書記施仲軍同學共處一個宿舍,我倆的床鋪肩并肩相鄰。班里還有一位愛唱歌的同學叫母建生,我兩人相處成好朋友。他的歌聲宛如潺潺流淌的溪流,輕柔地滑過我的心間,常讓我沉醉。但第二年,即1983年11月份他轉學到三中了。</p><p class="ql-block"> 我們的 52 班,多數同學來自城里的初中班,也就是原鶴慶一中原初19班和初20班的學生,農村的學生相對較少。52班的學生有楊永生、施兆瓊、舒芳、唐士其、李蕓、宋柳瓊、楊立新、楊繼英、何文輝、馬忠華、解世新、金秀芝、楊七妹、馮桂海、郭雷、楊勝彪、袁炘華、楊潤灼、鄭文英、趙五九、侯新天、汪福剛、李樹興、洪云龍、寸織綱、趙美蘭、王立崗、羅嘉林、趙松林、王彥生、施仲軍、楊育生、王禮合、李劍平、楊秀松、楊林槐、田金賢、趙龍、李天華、朱曉冰、趙云鳳、段波、鮑虹、王國清、李鴻勝、孟有文、趙大綱、彭曉源、李仰生、楊國俊、鐘長旭、梁錦波、母建生等學生。</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我能夠置身于這樣一個優秀的班級一同學習,本該是何等榮幸之事啊!然而,我是從金山鄉村學校考進來的,英語基礎頗為薄弱。高 52 班原來初 19 班、初 20 班的英語老師是寸麗元,在其教學之下,他們的英語普遍扎實。譬如王立崗同學,能夠說出一口標準流利的英語。相比之下,我與他們在英語方面的差距堪稱懸殊。僅僅一個學期過后,我的英語由于跟不上學習的進度,無奈之中只好請求換班。</p><p class="ql-block"> 短暫的在 52 班的那段時光,有欣喜的瞬間,也有遺憾的時刻,它們都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記憶深處,成為了我生命中一段難以磨滅、令人難以忘懷的篇章。</p> <p class="ql-block"><b>85級同級,高53班</b></p> <p class="ql-block"> 我們52班教室的對面是85 同級的 53 班。他們的班主任是楊琳老師,其班級學生有張盛峰、張麗華、趙松年、張筱露 、黃桂芳 、趙顯章、陳智、史冬梅、張吉安、蔣淑芬、徐家強、余四代 、奚應昌、劉斌、彭住、周潔玉、張凡、張劍舟、 張勤、 饒勇、張建和、李為民、任宇民、楊波、任樹源、莊椒蘭、范東孫、馬東霞、高林潤、王美峰、高淑麗、張祖謀、徐群鶴、柳紅、 吳繼紅、施朝先、張金春、段可堅、蔣麗梅、林濤、張志丹、尹利華、楊澤先、蔣勤、施德媛、劉志芬、趙炳潤、張紅星、張潤生、楊紅鑫、張潤仙、楊美華、趙斌、朱利斌、楊燕、尹嘉吉、馬立云等等學生。</p> <p class="ql-block"> 后來,我轉進了 55 班,班主任是孫慧老師。她年輕靚麗,渾身總是洋溢著親切與溫暖的氣息,她教我們物理。在孫老師產假期間由楊星堂老師教我們物理。</p><p class="ql-block"> 語文老師劉建勛博學多才且態度嚴肅,劉老師曾就讀于西南聯大,他還曾親口跟我們講,他和聞一多先生是校友關系。劉建勛老師外表看上去端莊嚴正,令人心生敬畏,然而他的內心卻充盈著浩然正氣,待人親和友善。英語老師楊文高年輕英俊,僅僅比我們這些學生大了幾歲。施榮盛老師高一教我們數學,后來他調去麗江寧蒗民族中學了。高二、高三由趙興老師教我們數學;年輕漂亮的黃慧坤老師高一教我們化學,后由趙文銳老師教我們化學。生物老師是風趣幽默的張松文老師。</p><p class="ql-block"> 高一學期,張柏老師教我們政治,現已八十六七歲,2024年8月份我回老家時看望過他,身體不錯。后來,趙文天老師為我們講授政治課程,趙老師身材高大,頗具威武霸氣之姿。我尤其鐘愛他兩人所教授的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法。</p><p class="ql-block"> 段嘉鵬老師負責我們的歷史教學,<span style="font-size:18px;">畢業于中央民族學院歷史系,他</span>引領我們暢游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令我受益良多。<span style="font-size:18px;">我們的地理趙友璞老師,</span>云南師范學院地理系畢業,他是我們班趙麗璋同學的父親,為人和藹可親。得益于趙老師所傳授的地理知識,也為我后來在軍校學習的軍事地理學課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此,深深感恩各位老師們!</p> <p class="ql-block"><b>鶴慶一中,高55班</b></p> <p class="ql-block"> 我們55班畢業照, 第一排左起:趙麗璋、趙文鳳、 楊紅梅、董淑芬、 奚錦芝、舒榮華、李松娥、小鳳(簡稱)、李若義、趙雪梅、唐育琴、寸林紅。</p><p class="ql-block"> <b>第二排老師左起(</b><b style="color:rgb(1, 1, 1);">老師</b><b>):吳世平、楊偉孝(總務科主任)、李忠實、楊星堂、王文經、劉建勛、趙文天、趙興、解槐照、洪仁杰、趙文銳、孫慧。</b></p><p class="ql-block"> 第三排左起:王玉國、趙寶清、郜乃暢、楊麗順、彭林英、楊興妹、王靜娥、文慶紅、李炳蘭、楊永紅、趙韻琴、唐永滋、李瓊芬。</p><p class="ql-block"> 第四排左起:舒爾浩、寸映龍、陳銀昌、段海河、楊樹森、張劍波、李汝文、杜寶彥、周永紅、施六一、李玉泉、楊海洋。</p><p class="ql-block"> 第五排左起:周濟光、寸炳燦、王健、田冰元、彭貴軍、張海標、楊波、趙澤偉、李潤華、趙映紅、黃連發、王利剛、郜乃文、徐六五、解躍新。</p><p class="ql-block"> 此外,沒有參加畢業照合影的同學有:楊娟、李彩林、李曉燕、施永生、謝志宏、張鐘祿、趙志軍、楊慶華、趙晴碧、李海星、趙新瑞、李蘭、周湘群、余根彤、蘇正益、梁林嬡等。</p> <p class="ql-block"> 從 52 班轉至 55 班的那段日子。那是我學習生涯中的一次轉折,也就是我與英語重燃緣分的起始。在 55 班,教我們英語的楊文高老師,僅僅比我們大兩三歲。他擁有英俊子弟的面容和與眾不同的獨特氣質。他的身影總是早早地出現在教室里,一絲不茍地為上課做準備。他會將課堂重點、作業中需要講解的難題,一筆一劃,認真地書寫在黑板上。</p><p class="ql-block"> 楊老師的英語課,仿若一場精彩絕倫的演講。每一個單詞、每一個句子從他口中傳出,都幻化成美妙的音符。我沉醉其中,對他的敬仰之情不禁油然而生。在他的悉心教導下,我的英語成績逐步有了可喜的變化。</p><p class="ql-block"> 猶記得有一次下課,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我向楊老師傾訴自己薄弱的英語基礎,不知該如何是好。不久之后,他專門找我談話,鼓勵我說我一定能學好英語。他的話語猶如春風拂面,溫暖著我那顆焦慮不安的心。他還為我提出了幾條寶貴的學習方法,讓我反復背誦高中英語第一課《HOW MARX LEARNED FOREIGN LANGUAGES》,去深刻領會馬克思學習外語的智慧。他說:“英語是盎格魯撒克遜語言,與漢藏語系的白族語言差別巨大,白族人學英語難度頗大的,只能利用記憶規律,依據艾賓浩斯遺忘曲線合理安排單詞記憶。另一方面要采用語境記憶法,將單詞放置在具體的語境中,比如課文段落或文章里去記憶。”</p><p class="ql-block"> 后來,我還向唐士其同學借閱了《走遍美國》英語教材,不斷汲取著英語知識的豐富養分。</p><p class="ql-block"> 到了高二學期,英語已不再是令我望而生畏的學科,而是成為了我所鐘愛的伙伴。這一切,皆得益于楊文高老師的耐心教導,以及唐士其同學的熱心幫助。</p> <p class="ql-block"> 1984 年 9 月,步入高三學年,迎來了文科理科選擇的關鍵時刻。當年那句“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也不怕”的話語深深影響了我,明知自己理科不佳,卻鬼使神差般選擇了理科。其實,我的文科向來出色,對歷史、地理、政治經濟學、辯證法哲學充滿熱愛,尤其是歷史,早在小學時,我就借來初中的歷史書自行研讀、自學,且記憶力超群,歷史知識可謂倒背如流。</p><p class="ql-block"> 不得不說,如果當年我選擇考文科,在 1985 年參加高考的我,定能萬無一失地考上大學,走出這片天地去外面讀書。可事實卻是,我因報理科,高考中英語、語文兩門成績雖獲高分,表現出色,但數理化發揮卻不佳,最終理科高考以失敗告終。</p><p class="ql-block"> 而唐士其同學,文科理科皆優,1985年的云南全省文科第二名,考入北京大學國際政治系,1995年獲博士學位,同年留北大任教。1998-2000年赴日本東京大學進行博士后研究。</p><p class="ql-block"> 這段高三的經歷,成為了我人生中一段無法抹去的記憶,有過沖動的抉擇,也有無奈的遺憾。</p> <p class="ql-block"> 85同級的高54 班與我們 55 班的教室始終相對門而立,早晚上下課都能面對面相見。感覺就像在一個大班里,彼此都無比熟悉。老師們在兩個班級間教學,這一切都讓我記憶尤深。后來在2015年8月,54 班在昆明舉行聚會,我有幸參與其中。那是一段美好的回憶,讓我感到開心和幸福。在此,衷心祝福 54 班的同學們!</p><p class="ql-block"> 54班班主任是龐志平老師,教化學,語文是劉建勛老師教,英語先是李六四老師教,后為楊文高老師,數學起初是施榮勝老師任,后改為趙興和楊琳老師,物理是楊福元老師,物理高三為孫慧老師。生物是張松文老師,歷史是段嘉鵬老師,體育是李伍九老師,后為吳仕平老師。</p> <p class="ql-block"><b>85同級,高54班</b></p> <p class="ql-block"> 54班學生有舒爾新、陳忠杰、李杰 、田永、胡曙光、向文興、楊志新、張澤斌、施化云、寸靖清、李德槐、楊建偉、袁振華、寸燦林、 趙澤松、張炳志 、蘇增宏、蘇錦紅、王 猛、 張銀河、趙克鐘、楊永元、屈崢嶸、余志偉、張金全、張宏全、劉國源 、王云峰、田玉貴、黃慧君、寸錦麗、楊文靜、洪銀娥 、薛麗芬、王芳義、 郜瑞英、朱荔、蔡立新、楊樹芬、周樹媛、王愛萍、張映賢、童昆寧、楊麗君、余加彥、余愛群 、楊慶春、周玉乾、趙良臣、王德文、周文軍、楊雪敏、高五七、王金林、 楊 林、潘錦榮、楊麗珍、 趙 清、李愛紅、段玉槐、趙金鶴等學生。</p> <p class="ql-block"> 1985 年的高考,我未能金榜題名考入大學。不過,因我在高考中英語成績較為出色,幸運地被縣文教局聘為英語教師,前往位于菜園的寶頂區(原城郊公社)初級中學,代了一年的英語課程。</p> <p class="ql-block"> 再后來,我前往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第二中學任教,并擔任二中的團委書記。這所學校坐落在雄偉的高黎貢山脈之中。“高黎貢”在景頗族語中的原意是“高黎家族的山”。此地銀河飛瀑,奇峰羅列,怪石嶙峋,石門關隘險峻,峽谷壁影雄渾,呈現出一幅幅壯闊的景象。</p><p class="ql-block"> 雖說風景絕美,然而這里的教育狀況卻一直相對滯后。我的學生來自怒族、傈僳族、獨龍族,甚至還有白族支系勒墨人。他們的英語基礎十分薄弱,面對這樣的情況,我絞盡腦汁,想盡各種辦法,只為盡力教好他們英語。</p><p class="ql-block"> 1987 年,我在丙中洛二中參加了當年省里統一組織的英語教學資格考試,并成功獲得了紅本資格證書。倘若當初沒有懷揣從軍的夢想,而是選擇留下來,我想我也會如恩師楊文高一般,用心鉆研英語教學之法,踏上教書育人的道路,開啟一段充滿意義的英語教育生涯。</p> <p class="ql-block"> 然而,那時我年輕氣盛,從小懷揣從軍之夢,恰逢老山戰場上激戰正酣,熱血在心中沸騰,我毅然歸來投身軍旅,之后踏上了老山防御作戰的戰場,經歷了生死考驗。</p><p class="ql-block"> 當年高考落榜誠然留下了終生的遺憾,但也讓我擁有了眾多同學,收獲了滿滿的幸福。它還為我帶來了從教、從軍、從警一系列坎坷而又波瀾壯闊的基層人生經歷,這豐富的歷程,也是凡人生活滿滿的收獲。</p><p class="ql-block"> 走過三十幾年的風雨人生路,與同學們相比,我或許只是一粒小小的塵埃,心中滿是慚愧與愧疚。還望大家多多幫助指導,讓我能在這人生的旅途中繼續前行,不斷成長。</p> <p class="ql-block"> 2015年7月底,陽光明媚、微風和煦,鶴慶一中高 52 班在昆明溫泉花園酒店舉行了一場令人難忘的聚會。我雖然在52班僅讀了一個學期就轉入55班,但也參加這次聚會。唐士其同學也特地從北京大學歸來,參與此次歡聚。同學們久別重逢,個個臉上洋溢著喜悅的笑容,整個聚會現場充滿了溫馨與歡樂。</p><p class="ql-block"> 此時的唐士其同學,早已憑借著卓越的才華和不懈的努力,成為了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的教授和副院長(2018 年后任院長)。他在學術領域的成就斐然,2009 年其專著《西方政治思想史》更是獲評為教育部“2009 年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不僅如此,他還憑借著出色的教學成果,獲得了北京大學 2010 年度楊芙清-王陽元院士獎教金。</p><p class="ql-block"> 在這次難得的聚會中,我有幸與唐士其進行了深度交流。我滿懷感激地回憶起他中學時代在英語學習上給予我的無私幫助,那些耐心的講解和鼓勵的話語至今仍縈繞在我的心頭。同時,我也衷心地向他表達了祝賀,祝賀他在事業上取得如此輝煌的成功。</p><p class="ql-block"> 我深知,自 1985 年離別之后,我與唐士其兩個人便各自踏上了不同的人生道路。每個人都在為自己的理想和目標而努力奮斗,人生的軌跡也因此漸行漸遠,不可能再像從前那般緊密交集。不管過去有多少精彩絕倫的故事,有多少深厚濃烈的情誼,隨著時光的流逝,見面的機會只會愈來愈少。但那些珍貴的回憶,將永遠銘刻在我的心間,成為我人生中最寶貴的財富。</p> <p class="ql-block"> 是啊,家鄉學子人才輩出,我們這代人里,除了唐士其、施仲軍等,還有金墩化龍村的云南師范大學黨委書記張祖武學弟等等,他們皆是我們家鄉的驕傲,是值得學習傳承的榜樣,在此向他們以及所有的同學鄉親們致以崇高的敬意。我乃典型的家鄉直性情之人,若言語有不當之處,還望 1985 年參加高考的所有鶴陽兒女們多多諒解。</p> <p class="ql-block"> <b>二、張樹忠瑣憶</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85級,三中高七班</b></p> <p class="ql-block"> 趙澤偉鄉友,您好!我于 1982 年從彭屯學校的初 20 班考入了鶴慶三中的高七班。三中是李桂銀老師創辦,在選址問題上,他可謂是極其講究。經過一番深思熟慮之后,最終選定了“大教場”作為學校的校址。此地在往昔乃是操兵演武的重要場地,據彭仕奇老師所言,在三中大門以東約 50 米的地方,原先構筑有一座將臺。這座將臺南北長達 90 米,東西寬約 50 米,高度竟達 9 米之高。其四周皆以古樸的條石砌成踏步,在那寬闊的大平臺之上,還建有一座氣勢恢宏的廳堂。那些將官們常常在這座廳堂之上指揮操練,或是居高臨下地觀摩士兵們的演練,故而這里也被稱為官廳。正因如此,此地無疑是一塊得天獨厚的風水寶地。</p><p class="ql-block"> 高七高八班乃是我校的第四屆,此屆一共招收了兩個班級,學生人數約在一百人左右。學生主要來自彭屯學校的初 19 班、初 20 班,金墩學校的 4 個初中班,還有辛屯學校等等來自鶴慶壩子的農村學子。高七高八班學生有寸東義、董澤民、杜克武、洪建民、李鶴松、母建生、彭開順、彭瓊芬、趙錦華、陳懷軍、段鳳雄、馮四正、洪星亮、李敏、李才、李玉山、李玉生、李兆龍、孫懷英、田四開、王干才、王金文、楊林、楊麗文、楊潤堅、張樹忠、趙艷萍、寸麗平、寸彥才、寸云彪、寸灼龍、段立春、段林兆、段培育、范志剛、郭燦榮、洪國藩、洪錦旗、洪渭泉、金桂娥、李川、李其實、李伍生、李銀龍、李正寶、李志恒、李宗林、劉瓊森、劉戰英、劉中全、潘銳嵐、彭彩虹、彭康榮、蘇麗群、田銀鳳、童銀花、王利三、王林鑫、王美秀、王銀澤、楊秉國、楊春英、楊定國、楊光華、楊國俊、楊煥昌、楊煥林、楊李登、楊林英、楊汝樸、楊四堂、張 旭、張國臣、張立新、張永紅、張云美、張志勇、趙米、趙保平、趙錦標、趙昆林、趙麗華、趙品生、趙琴芬、趙慶明、趙順娥、趙秀全、趙耀東、趙永勝、趙云祥、趙振鑫、趙志模、朱玉林、段金平、段祺昌、李玉鉛、李宗仁、彭寶榮、楊宗漢、高宏芬、張鴻遠、董明新、母金榮、史志剛、楊紅躍等等學生。</p> <p class="ql-block"> 三中這所學校直至 1979 年才得以建成。校園的南北兩側,整齊地分布著兩排沿著東西軸線排列的土木結構小平房,它們被用作老師與學生的宿舍。而在校園的中部位置,則高高矗立著兩幢南北走向的平頂磚混教學樓,顯得格外醒目。</p><p class="ql-block"> 當時的三中,擁有眾多優秀的教師。在語文教學方面,有楊慶華、潘家祿、張舒、王振澤等老師。他們憑借著深厚的文學功底以及獨特而富有魅力的教學方式,悉心傳授給我們在工作中寫好各種文章所必備的基礎語文知識。 數學領域的教師有張鐘昌、郜紹成、高沛康、彭一謙等。他們以嚴謹的思維邏輯和循循善誘的教導方法,為我們成功構建起對數學學習的濃厚興趣。</p><p class="ql-block"> 英語老師隊伍中,有洪仁杰、解錦榮、趙桂清等。他們憑借流利的口語表達和生動活潑的教學形式,極大地激發了我們這些來自農村、初中英語基礎薄弱的學生,讓我們重新燃起對英語學習的強烈熱情。</p><p class="ql-block"> 政治老師方面,有李桂銀、趙忠亮等。他們運用深刻的見解和豐富多樣的時事案例,精心培養我們的辯證唯物主義哲學觀,以及政治經濟學方面的常識。 體育老師是充滿激情與活力的辛春和老師,他以自身的熱情帶動我們積極強身健體。</p><p class="ql-block"> 化學老師有宋金銘、彭元鑫等。他們通過饒有趣味的實驗操作和詳盡細致的講解,引領我們牢牢掌握了化學學科中最基本的知識要點。物理老師有王存厚、李健剛、周宗林等。他們憑借精妙絕倫的實驗展示和清晰明了的理論闡釋,引領我們逐步揭開力學、電學、磁學等基礎且實用的物理原理的神秘面紗。<span style="font-size:18px;">生物老師有寸鐘林、傅寶林,他們讓我們充分領略到生命的神奇與美妙。</span></p><p class="ql-block"> 歷史老師段漢康,憑借其淵博的知識儲備和生動精彩的講述,帶領我們自如地穿梭于漫長的歷史長河之中。地理老師有李靖仁、段武,他們耐心地教會我們人文地理以及地球地質方面的知識。</p><p class="ql-block"> 三中還有負責會計出納工作的梅榮華、何立標,教務處的楊應宇、辛云生,以及其他后勤人員楊銀鏡、楊四杰、龔維吉、楊映雨等。他們始終在各自的崗位上默默辛勤耕耘,為學校的正常平穩運轉奉獻著自己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b>85級,三中高八班</b></p> <p class="ql-block"> 趙澤偉鄉友啊!李桂銀老師堪稱教育翹楚,《詩經·周南·漢廣》:“翹翹錯薪,言刈其楚。”李校長是那隱匿于平凡之中的非凡奇才。遙想三中初創之時,條件何等簡陋,卻如一顆破土而出的種子,頑強生長。而他,用那智慧與心血澆灌出的學子們,皆是胸懷壯志、博學廣聞之英才。鶴慶三中,首屆于 1982 年畢業,便似一顆耀眼的星辰,綻放出絢爛光芒。馬立鵬以那令人矚目的優異成績,叩開了清華大學的神圣之門。緊接著,第二屆的寸花英亦不遜色,同樣踏入了清華大學的殿堂。</p><p class="ql-block"> 我們 85 級,作為第四屆,杜克武以全縣文科第二名的榮耀成績,邁向了中國人民大學的知識殿堂;理科的寸東義,憑借著出色的表現,走進了北京農業大學的學術之門。在三中那溫暖而又激昂的良好學風中,如春風化雨,潤澤著每一位學子的心田。三中學子們啊,宛如那蒼勁有力的大樹,傲然挺立,任憑風雨,始終堅守著心中的信念與追求。這片土地,孕育了希望;這位老師,點亮了夢想。歲月流轉,那份深情與感動,永遠在我們心中流淌,熠熠生輝,永不磨滅。</p> <p class="ql-block"> 離開三中已然快四十年頭,在這期間,我雖許多次從校門經過,卻不敢踏入。三中校園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不管怎樣巨大的改變,這里依舊保持著那份靜謐之美。三中老師那敬業奉獻的精神氣韻始終無所不在地留存著。</p> <p class="ql-block"><b>85同級,二中高26班</b></p> <p class="ql-block"> 趙澤偉鄉友,85 同級的鶴慶二中,乃是高 26 班與高 27 班。這兩個班級的同學,大多來自黃坪、朵美、中江、北衙、六合、松桂等地的初中生。二中于 1958 年秋開啟了辦學之旅,最初的校址落于松桂街。然而,它卻經歷了兩次重大的遷途,兜兜轉轉,最終又回歸到了松桂這片土地。</p><p class="ql-block"> 1962 年春,除了 1959 級的師生堅守在校,堅持讀到秋季畢業,二中其余的師生全都搬遷至辛屯龍節坡,并改辦為鶴慶縣龍節坡農業中學。1970 年秋,鶴慶二中得以恢復,校址卻選在了黃坪。直至 1974 年,先后招收了高中、初中各 5 個班級。只因校址不太盡如人意,于是在當年的秋季,又遷至松桂原二中的校址。</p><p class="ql-block"> 二中85 級的莘莘學子們,始終秉承著“艱苦樸素,刻苦勤奮,勤儉建校,團結奮斗”的優良校風。在 1985 年 7 月的高考中,他們也如同破繭的蝴蝶,綻放出屬于自己的光芒,同樣取得了令人矚目的佳績。那是他們日夜拼搏的成果,是他們青春奮斗的榮耀,更是二中教育精神傳承的有力見證!</p> <p class="ql-block"><b>85同級,二中高27班</b></p> <p class="ql-block"> 以上所呈現的,乃是鶴慶一中學生趙澤偉與三中學生張樹忠微信語音談話內容的悉心整理。倘若其中存有差池或欠妥之處,誠望讀者能夠寬宏大量,予以諒解。</p><p class="ql-block"> 我們滿懷深情地懷念著那已然消逝、再也無法重回的八十年代青春歲月,那是我們心中永遠熠熠生輝的璀璨珍寶。在那悠悠時光中,我們的青春如詩如畫,如夢如幻。</p><p class="ql-block"> 我們衷心感恩那些曾經辛勤教導過我們的老師,是他們用智慧的光芒照亮了我們前行的道路,用溫暖的關愛呵護了我們成長的心靈。</p><p class="ql-block"> 謝謝了,鶴慶那巍峨聳立的山與澄澈靈動的水,你們是故鄉最美的畫卷,承載著我們無盡的眷戀與思念。</p><p class="ql-block"> 謝謝了,鶴慶那些無私奉獻的老師,你們是育人的明燈,是靈魂的工程師,是我們生命中永恒的溫暖與力量。歲月如流,那份深沉的感恩與無盡的懷念,如同璀璨星辰,永遠閃耀在我們的心間,永不黯淡,永不消逝。</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高台县|
营山县|
镇康县|
荥经县|
永胜县|
淮安市|
罗山县|
金秀|
宣化县|
太原市|
浙江省|
连云港市|
贵州省|
介休市|
宜章县|
聂拉木县|
余江县|
丰原市|
汤阴县|
色达县|
东乡|
微山县|
白水县|
自贡市|
松桃|
博爱县|
延长县|
定边县|
万载县|
罗甸县|
香格里拉县|
兴安盟|
建德市|
紫云|
盐山县|
嵊州市|
五华县|
永平县|
大洼县|
盐源县|
梁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