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原創作者 林 維 平</p><p class="ql-block">圖片拍攝 林 維 平</p><p class="ql-block">背景音樂《中國山水》</p> <p class="ql-block">秋天的太陽,和煦而溫暖。清晨,我和幾位攝影朋友,迎著朝陽,自駕前往長沙縣春華鎮武塘村參觀。當我們在一望無垠的稻田里拍攝以后,來到湖南省鄉村振興示范村、最美瀟湘文化陣地武塘村時,被眼前一排排美觀精致的樓房、一條條筆直寬敞的道路、一塊塊已收割晚稻的良田以及一篇篇包含深厚文化底蘊的故事所震撼。今天要向大家講述的"拋磚屋場"的故事,便從這里開始。</p><p class="ql-block"> 一 題 記</p> 拋磚屋場的來歷 <p class="ql-block">1955年6月,毛主席回湖南調研,周小舟等省委領導前往停靠在長沙的毛主席專列上,匯報湖南農業合作化運動情況,其中談到長沙縣武塘農業合作社經過整頓,樹立起貧農優勢的問題,毛主席對此產生了濃厚興趣。回京后,他將湖南省委農村工作部上報的《長沙縣高山鄉武塘農業合作社的嚴重問題及整頓鞏固的做法與經驗》一文,收入其主編的《中國農村的社會主義高潮》一書,并為該文撰寫按語1700余字,提出農業合作化運動中必須堅持樹立貧下中農領導優勢的重要原則。</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了毛主席寫的按語,武塘農業合作社名氣大增,寧靜的小山村便成了省委長期蹲點和調研的首選之地。1963年,湖南省委在春華公社武塘大隊辦點,省委第一書記張平化親自掛帥,和干部一道,在農民家里同吃同住同勞動。后來,為了方便干部工作和生活,也為不打擾當地農民,張平化決定在這里修建一棟永久性住房,要求房屋檀木用當地的杉樹,蓋瓦用當地窯燒小瓦,砌墻用當地的泥巴土磚,只要把它刷白就行。建好以后,結算全部建材和人工費用,僅僅用了將近3000元。</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個陽光燦爛的上午,中共黨史赫赫有名的杜修經,陪同張平化來到建房現場。張平化問詢杜老,如果給屋場取名,叫什么好呢?杜老見墻砌到一人多高時,下面的小工把土磚一塊塊拋上去,砌墻師傅站在木架上,接住土磚再一塊一塊的砌。杜老望著他們一拋一接的動作,突然回答:"書記,是不是就叫'拋磚屋場'?"張平化一聽,拋磚屋場 一 "拋磚引玉",好哇!他抓著杜修經的手直搖晃:"好,就叫拋磚屋場!我們是來拋磚的,要引全省之玉。"于是,屋場就此命名。</p> 張平化請客 <p class="ql-block">1963年,省委第一書記張平化,開始在春華公社策劃水稻畝產"八百斤大會戰"。那時,湖南農村水稻畝產大都在三、四百斤徘徊,他決心從解剖春華這只"麻雀"入手,引領全省水稻產量的突破。那年春節剛過,在春華公社《"八百斤大會戰"誓師動員大會》上,張平化向全公社的生產隊長許諾:今年秋后哪些生產隊畝產超過八百斤,那些隊長坐上席,我請客,我們省委領導敬酒。</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從那以后,平化書記廣泛征求農業專家的意見,改革水稻品種,將全公社高桿稻谷換成矮桿,并向遠在廣州的中南局書記陶鑄求援。隨后,為了保證充足水源,他在春華境內修建水庫和引水渠道,先后從浙江、廣東、江蘇引進一批農業技術員,傳授先進的水稻種植和耕作技術,讓先進的種植經驗在春華扎根和傳承。金秋收割時,春華公社很多生產隊畝產超過八百斤。在年終總結大會上,平化書記隆重請客,這些生產隊長全部坐上席,省委所有領導逐一向他們敬酒。</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從此,春華公社的農業一直處于全省領先地位。1965年,整個春華公社水稻畝產超八百斤,率先全省跨"綱要";1985年,在全省開展大規模噸糧田競賽中,春華鎮三年連續奪得金杯;1987年,春華成為湖南省第一個成建制達到噸糧的鄉鎮,并成為金杯的永久得主。兩屆省委書記張平化、毛致用,先后在春華蹲點數年,他們精心培育的這一農業試驗基地,從糧食生產到水稻種植,始終走在全省前列。</p> 陶鑄送稻種 <p class="ql-block">1963年張平化書記策劃"八百斤大會戰",以帶動全省農業躍上新臺階。產量要翻番,關鍵在良種。當時春華公社全部栽培的高桿,易倒伏;將高桿換矮桿,一場品種改革的戰斗打響了。要取得這場戰斗的勝利, 需要幾個王牌良種當家。這時,平化書記想起了一個人,就是時任中南局書記的陶鑄。因陶鑄每次到湖南,必到武塘看望他。接到平化書記的"求援"信后,陶鑄一口答應。</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幾天后,陶鑄書記親自來到春華,提著一只小布袋,對平化書記說:"這是珍珠矮,是廣東剛選育成功的"。"就這么一點哇!"平化書記詫異的問道。陶書記樂呵呵的說:"還嫌少啊,三斤哩!他們剛選育出來,不是我去,他們還不給哩。"陶書記秘書笑著說:"這可是陶書記專程坐飛機送來的,一路上我都不能拿,他親手抱著這寶貝哩!"平化書記笑著向陶書記雙手一拱:"那就感謝陶大書記啦!"</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話一說完,平化書記馬上吩咐隨同在春華蹲點的省委農村工作部和省農科院負責人,立即派人催芽栽培。當農科院萬名選技師接此重任后,格外謹慎,把種谷裹在扮桶的大批種谷中催芽,誰知卻高溫燒種了。萬老師當時嚇得渾身發抖,在堂屋中直轉圈。幸好隊上老農章六爹見狀,把種谷浸在池塘清水中反復搓洗,然后低溫催谷,竟在秧田中長出17棵小芽芽。他們用這17棵小秧苗,精心分插,渡種繁殖,第二年育出了一大坵"珍珠矮",為"八百斤大會戰"立下了汗馬功勞。</p> 華國鋒扮禾 <p class="ql-block">1964年金秋時節,武塘大隊合興生產隊的社員正在搶收晚稻,遠處田埂上走來一行人,男男女女,都戴著白草帽。原來是省委華國鋒副書記,剛下車就來參加勞動。生產隊長黃二爹覺得扮禾比較累,就請華副書記去插田。但華副書記已摟著一把稻禾站上了打稻機,黃二爹見他非常內行,笑著說:"華書記,你還蠻里手哩!"華副書記說過去雖然下過農村,扮過禾,還是請黃二爹教教他。</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途歇氣時,華副書記和大家一起坐到田梗上休息,黃二爹要他墊一把稻草坐下來,他一邊推辭一邊喝著黃二爹遞過來的涼茶。碰巧省花鼓劇院的演員們下來體驗生活,華副書記便與省委保衛處的賀處長打招呼,要他也坐下來。賀處長馬上提議花鼓戲演員唱支歌,給大家鼓鼓勁。青年演員李谷一站出來,在田埂上高歌一曲:"今日山西好風光",那悠揚的歌聲,在田間地頭隨風飄蕩。</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休息中一唱一鬧一鼓勁,大家的勁頭更足了。再開工時,只見銀鐮飛舞,打稻機歡快的呼呼叫。華副書記和大家一起,又戰斗一個時辰,直到山上人家傳來"吃飯"的呼喚,黃二爹喊"收工啰",他才和大家依依告別。多年后,華國鋒擔任黨中央總書記和國家主席,他那熟悉的身影在電視上出現時,武塘村的鄉親們忍不住站起來說:"看,華主席和我們扮過禾咧!"</p> 周立波租房, <p class="ql-block">20世紀60年代初期,周立波先生隨張平化書記蹲點來到春華。周立波當時擔任省文聯主席。第一次見面,平化書記高興的向大家介紹:"這位你們認得啵?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大作家周立波先生,他的《暴風驟雨》這部小說榮獲斯大林文學獎。中國得這個世界大獎的,只有兩個人,另一個就是丁玲,她也是我們湖南人呢!她以《太陽照在桑干河上》獲獎。"大家驚訝的望著張平化,感到這個省委書記,對文學也這么熟。</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周立波人比較瘦,卻挺精神。住進拋磚屋場,喜歡在小山村到處走走;清晨起來,走進大鏡園,到油菜花叢中呼吸新鮮空氣;白天和社員們一起,去田垅做事;晚上和社員們一道,到寬闊的禾場上乘涼。在隊里的禾場邊,有人早早燃起一堆谷殼,借其煙火驅趕蚊蟲;悠悠南風吹來,滿禾場坐著的鄉親們,天南海北的閑聊。他們從天上說到地上,從省城說到鄉村,只要聽到一點新鮮事,爭著一吐為快。</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山村禾場邊,周立波靜靜的坐著,靜靜的聽,從不插嘴。夜深了,曲終人散,他便跟在社員們身后,悄悄走回拋磚屋場。1965年秋天,周立波向公社文化站的小章提出,想在武塘另外租一棟房子,好讓作家來這里體驗生活,他也想在這里多住幾年,晚年再寫一部長篇小說。小章帶他看了幾處地方,最后對武塘的齋公沖比較滿意。當他來到一棟古屋前,見門楣上懸寫著一幅對聯:雞談世業,蟻渡家聲。他站著看了好久,覺得有點意思。文革開始后,周立波再也沒有回來過。</p> 毛致用插田 <p class="ql-block">1978年4月,春風吹拂,新一屆省委書記毛致用同志,興致勃勃的來到春華山,住進武塘小山村。他一頭扎進農民家,在羅家老屋王早霞的土磚房里,一住就是四天四夜。他一來,稍事安頓,把鞋襪一脫,招呼隨從人員,到大垅去鏟草皮。第二天天剛亮,他走到棉田里問王早爹,上午干什么?聽說是插田,滿臉高興的說:"那好,我也去試試。"早飯后,致用書記早早來到田垅里,一下田,想插頭前,一個姑娘請他插中間。致用書記知道是照顧他,不關他的"籠子",于是要姑娘們放心,不用擔心他。</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致用書記解開一把鮮嫩的青秧開插,挨在他旁邊的那個姑娘,對同伴一使眼色,于是都壓著手,慢慢在后面跟著。插了一會,這姑娘沒聽見水響,才發現致用書記早插到前面去了。哇!一聲吆喝,只見滿田水響,姑娘們放開手腳,個個如蛟龍出海,遨游而去。致用書記見姑娘們飛快追上來,知道她們先是放讓,現在動真格的了。"這是一幫插手!"致用書記不敢怠慢,拿出自己的看家本領,向前插去。</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姑娘們你追我趕,不惜將同伴關進"籠子",也要追上致用書記。不知為什么,就連那兩個插得最快的姑娘,也總是趕不上。她們笑問:"毛書記呃,你何事咯會插田啰?"致用書記笑答.:"不會哩,我也是學的啰!"他們就這樣你追我趕,濺起一田水花,傳來一陣歡笑。一連四天,致用書記白天參加勞動,晚上就睡在早爹的士磚屋里。有些廳局急事需向省委書記匯報,也只能驅車趕往武塘。四天后,致用書記在鄉親們的歡送聲中,依依不舍的離開這里。</p> <p class="ql-block">進入21世紀,"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也把他的雜交稻試驗基地選在春華。直到今天,仍有"湖南農業看春華"的美譽在傳頌。"拋磚屋場"先后獲得歷史傳統教育基地、春華紅色農村黨性教育基地、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等榮譽稱號。拋磚屋場是當年領導干部踐行群眾路線的平臺,是現在引導我們密切聯系群眾的課堂。我們所懷念的,是湖南省委堅持群眾路線的優良作風;我們要傳承的,是把群眾放在心上的光榮傳統。拋磚屋場前的青松依然蒼翠,拋磚屋場的故事永遠流傳。</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恭迎您讀拙作,給您敬茶問安!????????????</b></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华亭县|
康平县|
富顺县|
夹江县|
河南省|
水富县|
沿河|
乌海市|
科技|
徐州市|
辽源市|
大石桥市|
阿荣旗|
清丰县|
博客|
尤溪县|
湾仔区|
隆子县|
岫岩|
宝清县|
南平市|
潍坊市|
大渡口区|
福州市|
吉安市|
通许县|
宁阳县|
鹤壁市|
正阳县|
三门县|
清流县|
离岛区|
阆中市|
舟山市|
许昌市|
开原市|
凌海市|
阿坝|
茂名市|
澄迈县|
南木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