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對話透納:崇高的回響》觀展

費佳

<p class="ql-block">2019年8月跟隨上海人民廣播電臺經(jīng)典947欄目主辦的英國文化藝術(shù)之旅中,參觀了位于倫敦市中心特拉法加廣場的英國國家美術(shù)館。</p> <p class="ql-block">在國家美術(shù)館的C位擺放一幅油畫,就是印在新20英鎊幣鈔上的《被拖去解體的戰(zhàn)艦無畏號》。夕陽下,平靜的海面上,當年打下著名海戰(zhàn)的戰(zhàn)艦“無畏號”正被一艘蒸汽機輪船拖回碼頭拆卸,從側(cè)面展示了當時英國工業(yè)革命的歷史趨勢。</p> <p class="ql-block">新20英鎊上英國著名藝術(shù)家約瑟夫·馬洛德·威廉·透納及他的《被拖去解體的戰(zhàn)艦無畏號》替代了老20英鎊的英女皇頭像。</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英國著名藝術(shù)家</span>約瑟夫·馬洛德·威廉·透納(Joseph Mallord William Turner,1775年4月23日-1851年12月19日),19世紀上半葉英國學院派畫家的代表,在透納以善于描繪光與空氣的微妙關(guān)系而聞名于世,尤其對水氣彌漫的掌握有獨到之處。他在藝術(shù)史上的特殊貢獻是把風景畫與歷史畫、肖像畫擺到了同等的地位。</p> <p class="ql-block">BBC 曾舉辦過“最偉大的英國畫作”的投票,透納的《被拖去解體的戰(zhàn)艦無畏號》贏得了第一名,隨著新版20英鎊的發(fā)行,透納在英國藝術(shù)史的人氣排名也穩(wěn)坐第一。也讓我對透納有了深刻的印象!</p> <p class="ql-block">2024.10.24秋高氣爽時節(jié),我們來的浦東美術(shù)館,再次走近透納,參觀《對話透納 :崇高的回響》的畫展。</p> <p class="ql-block">作為第二十三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shù)節(jié)參展項目,浦東美術(shù)館與泰特美術(shù)館再度聯(lián)合推出大型展覽“對話透納:崇高的回響”,這是兩大美術(shù)館多次成功合作后的又一重磅項目。</p> <p class="ql-block">“對話透納:崇高的回響”匯集了百余組作品,其中約80件為透納的油畫與水彩真跡,全面展示其生涯中各個重要時期的藝術(shù)發(fā)展及創(chuàng)作風格變化。大量作品為首次在中國展出,為觀眾提供近距離感受這位“天才畫家”非凡藝術(shù)魅力的難得機會。</p> <p class="ql-block">同時,展覽巧妙穿插了十余位知名當代藝術(shù)家的作品,包括凱蒂·帕特森、理查德·朗、奧拉維爾·埃利亞松、羅尼·霍恩和彼得·多依格和沃爾夫?qū)ぬ釥柭沟龋糠肿髌穼3虖膫惗刂边\抵滬,與透納交相輝映,為“崇高”這一18世紀的概念提供了21世紀的詮釋,打造出亞洲首個透納與受其影響的后世藝術(shù)家們的對話展。</p> <p class="ql-block">進入畫展的第一展廳</p><p class="ql-block">凱蒂?帕特森<span style="font-size:18px;">Katie Paterson2016年創(chuàng)作的印刷鏡面球,電機和燈《</span>全食》<span style="font-size:18px;">Totality</span></p> <p class="ql-block">在《全食》中,現(xiàn)代藝術(shù)家帕特森創(chuàng)造了一個讓人聯(lián)想到月亮的大型球體,上面則覆蓋了一萬塊鏡面瓷磚,每塊瓷磚上都單獨印有一個日食的圖像。這些日食圖像包括目前已知最古老的1778年日食圖、19世紀的攝影以及借助尖端望遠鏡技術(shù)拍攝的當代圖像。這件作品被懸掛于電機上緩慢旋轉(zhuǎn),如同一個閃閃發(fā)光的鏡面球,將折射的光線投射在房間四處,讓觀眾沉浸在一個閃亮的小型日食圖像所組成的旋轉(zhuǎn)星系中。</p> <p class="ql-block">透納《圣德尼》St- Denis</p><p class="ql-block">約1833年,紙上水粉及水彩</p> <p class="ql-block">透納《月光,米爾班克習作》Moonlight, a Study at Millbank。1797年展出,桃花心木板上油畫。</p><p class="ql-block">透納在20歲出頭時畫了這幅泰晤士河夜景圖。月亮低懸于空中,乳白色的月光在水面上閃耀,一艘艘小船紛紛駛向幽暗的河岸。這幅畫描繪的是從倫敦市中心的米爾班克望向位于下游的九榆樹地區(qū)的景色。盡管光線昏暗,但遠處建筑物和煙囪的輪廓在對岸依舊清晰可見,使得大自然的美景與灰暗的工業(yè)景觀并置在一起—如今,游客從這里眺望對岸,可以看到以前的巴特西發(fā)電站。1透納將木星畫進了畫面,也佐證了他對夜空的親身觀察畫面中這顆行星在月亮上方閃耀,很容易被誤認為一顆恒星。根據(jù)天文學家依照木星位置進行的計算,幾乎可以肯定這幅畫記錄的是1796年</p><p class="ql-block">18世紀夜景題材的蔚然成風。透納或許還想到了17世紀荷蘭風景畫家阿爾特?范.德.尼爾的夜景畫,后者擅長于描繪月光的效果。但與那些高度風格化的作品不同,透納這幅畫給人的印象是自然主義的。</p> <p class="ql-block">透納《卡納芬城堡》Caernarvon Castle</p><p class="ql-block">約1798年,松木板上油畫</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始于英國風景</b></p><p class="ql-block">盡管英國國土面積相對較小,但擁有豐富多樣的風景:從英格蘭湖區(qū)的秀麗丘陵和威爾士群山的峻峰,到多塞特郡的綿延丘陵和康沃爾郡峭壁林立的海灣。早期對英國風景的探索讓透納成為了自然崇高力量的狂熱觀察者。他對這些地區(qū)的悉心描繪為其建立了最早的聲譽。透納不斷沉浸于自然元素中,當場繪制大量習作,以真正捕捉周遭的氛圍。回到工作室后,他將現(xiàn)場速寫、記憶和想象融合在一起,把習作轉(zhuǎn)化為一幅幅令人驚嘆的風景畫。</p> <p class="ql-block">透納《有城堡的山景,可能位于馬蒂尼》</p><p class="ql-block">Mountain Scene with Castle, Probably Martigny</p><p class="ql-block">約1802-03年,布面油畫</p> <p class="ql-block">透納《威爾士風光:晚間的山景、村莊及城堡》View in Wales: Mountain Scene with Village and Castle - Evening</p><p class="ql-block">約1799-1800年,布面油畫</p><p class="ql-block">1792至1799年間,透納五次前往威爾士旅行,這些經(jīng)歷對他的創(chuàng)作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全方位的探索帶領(lǐng)他穿越國土南部,進入斯諾登尼亞山區(qū)。在那里,新的地理體驗提供了大量的創(chuàng)作素材,使他能夠?qū)ν柺康娘L景進行更浪漫的思考。在這幅油畫中,透納強調(diào)了大自然對人類的支配地位,將遠處雄偉的群山與前景河邊的渺小人物形成鮮明對比。盡管透納大多數(shù)描繪威爾士的速寫和油畫都有可辨別的主題,但這幅畫中的確切地點卻不得而知,也沒有任何可以參照對比的習作。畫面右側(cè)岬角上聳立的大型圓塔,讓人聯(lián)想到透納在同一時期繪制的威爾士北部的多爾巴達恩城堡。不過,這幅透納生前并未展出的作品可能是藝術(shù)家按照理查德.威爾遜的風格創(chuàng)作的—后者創(chuàng)作了透納非常推崇的威爾士古典風景畫。在游歷威爾士期間,透納尋訪了威爾遜記錄的許多地點,以創(chuàng)作屬于自己版本的風景畫;他甚至進行了一段朝圣之旅,前往威爾遜的出生地蒙哥馬利郡的佩內(nèi)戈斯。無論這一場景是真實的還是想象的,透納在這幅作品以及其他詮釋威爾士風景的繪畫中所發(fā)展出的視覺語言,都反映了他越來越注重喚起崇高的體驗。</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進入山間</b></p><p class="ql-block">1802年第一次歐洲之旅后,透納被阿爾卑斯山的壯麗景色深深吸引。他在崇山峻嶺間開展危險的遠足,以速寫和水彩畫直接記錄下這些經(jīng)歷。隨后,他在工作室中將這些習作和記憶融入富有想象力和戲劇性的敘事中。例如,沒有證據(jù)表明透納在現(xiàn)實生活中曾目睹雪崩,尤其是從《格勞賓登州的一次雪崩》的視角來看,那樣的經(jīng)歷必會使人喪命。盡管如此,他卻能夠?qū)⒆约涸谏介g的體驗令人信服地運用到對這場自然災害的描繪之中。這件作品以一種“恐懼與興奮”兼具的自然之力將觀眾吞噬。同樣,當觀眾步入由奧拉維爾,埃利亞松(生于1967年)打造的《你的雙重燈塔投射》的圓形空間時,他們即會淹沒于令人迷失方向的粉色、紫色和藍色光線中。這一具有感官沖擊力的裝置讓觀眾親歷崇高之感,如同透納的同時代人欣賞《格勞賓登州的一次雪崩》時所感受到的一樣。</p><p class="ql-block">除了阿爾卑斯山蔚為壯觀的風景外,透納也著迷于山間光線與環(huán)境氛圍的獨特氣質(zhì)。他觀察天空、雪和水中反射出的顏色,并創(chuàng)作了數(shù)干幅基礎(chǔ)習作。通過這一過程,他開始使用大膽且出乎意料的色彩來制造令人驚嘆的效果。他對光和色彩的精湛運用,啟發(fā)了莫奈及一眾法國印象派畫家,而其創(chuàng)新手法也影響了全球一代又一代的藝術(shù)家。</p> <p class="ql-block">透納《從德拉克河望見的格動諾布爾,遠處為款朗峰》Grenoble Seen from the River Drac with Mont Blanc in the Disfance</p><p class="ql-block">約1802年,布面油畫</p><p class="ql-block">在走遍英國的群山之后,透納自然而然地將目光轉(zhuǎn)向了歐洲大陸更壯麗也更令人驚嘆的阿爾卑斯山。1793年,英國與大革命照間的法國之間爆發(fā)戰(zhàn)爭,透納前往歐洲大陸的計劃受阻。但在1802年,27歲的透納趁著《亞眠條約》給兩國帶來的短暫和平實現(xiàn)了自己的出行計劃。這一年。透納來到法國和瑞士境內(nèi)的阿爾卑斯山。這次出行既是他第一次走出英國,也是他創(chuàng)作靈感的重要來源。這帳結(jié)繪法國東唐部格動諾布爾的小型油畫描繪了這座位于德拉克河邊、阿爾卑斯山腳下的城市風光。</p><p class="ql-block">回面中央從云層中露出的平頂高峰是圣埃納爾山,而位于右邊遠處的是白雪皚娘的西歐最高峰勁明峰。透納返回英格蘭后,對那里的風景依陽記憶猶新。很快便創(chuàng)作了這唱作品。他用大地色系和堅實的造型強調(diào)了山區(qū)地形的厚童和壯觀,其雄渾磚礴的氣勢令人心生敬畏。游歷期間,透納給制了100多嗎格勒諾布爾及周邊群山的速寫。他的“格動諾布爾這寫本”上畫滿了用鉛筆和粉筆在棕色底色上給制的生動這寫,顯示了他在為油畫稿做準備的過程中所進行的戲劇性的光線效果實驗,而其中許多作品都是對表現(xiàn)票高的不懈會試。</p> <p class="ql-block">透納《從圣哥達山隘魔鬼橋眺望</p><p class="ql-block">謝勒嫩峽谷》The Sch?llenen Gorge from</p><p class="ql-block">the Devil's Bridge, Pass of St Gotthard</p><p class="ql-block">1802年,紙上石墨、水彩和水粉</p> <p class="ql-block">透納《格勞賓登州的一次雪崩》The Fall of an Avalanche in the Grisons</p><p class="ql-block">1810年展出,布面油畫</p><p class="ql-block">阿爾卑斯山這一幕驚人的場景讓人看到大自然的可怕力量;作品描繪了雪和巨石從山坡上直落而下,摧毀沿途一切事物的情形。透納運用了多種技巧來表現(xiàn)這些激烈的場面:有力的筆觸描繪陰郁的天空,用調(diào)色刀刮抹模擬出傾瀉而下的雪。同時,他還直接用手指混合顏料,用手作畫。盡管透納在1802年已經(jīng)對阿爾卑斯山很有了解,但并沒有證據(jù)表明他曾向東行至格勞賓登州,或他曾經(jīng)親眼目睹了一場雪崩。這幅畫的創(chuàng)作動因或許是來自一份報紙,報道了1808年12月格勞賓登州的塞爾瓦發(fā)生了一場毀滅性雪崩,僅一間小屋中的死亡人數(shù)就達到了25人。透納也可能從菲利普.詹姆斯.德.盧瑟堡所畫的雪崩場景中找到了靈感,例如德?盧瑟堡1803年的作品《阿爾卑斯山的雪崩》(現(xiàn)為泰特收藏)中,三個人和一只狗驚恐地看著人們被大雪迅速掩埋致死。透納借鑒了德?盧瑟堡的構(gòu)圖,去掉了人物并添加了一塊撞毀山坡處木結(jié)構(gòu)建筑的巨石—這種新穎的方式受到了約翰?拉斯金的贊揚,他在《馬爾博羅大樓的透納展廳筆記1856-7》中寫道,“以前從沒有人想過繪制一塊空中的石頭”。</p> <p class="ql-block">透納《從阿姆斯特格和瓦森之間的圣哥達路,仰望羅伊斯山谷》The St Gotthard Road between Amsteg and Wassen, Looking up the Reuss Valley</p><p class="ql-block">約1814-15年,紙上水粉、石墨和水彩</p> <p class="ql-block">奧拉維爾?埃利亞松《冰川融化系列,1999/2019》The glacier melt series 1999/2019</p><p class="ql-block">30組攝影,紙上顯色彩印,鑲嵌于鋁框內(nèi)/附于鋁板上</p><p class="ql-block">奧拉維爾?埃利亞松(生于1967年)十分關(guān)注氣候變化對世界的巨大影響。1999年,作為他記錄冰島自然現(xiàn)象的持續(xù)性項目的一部分,這位丹麥藝術(shù)家從空中拍攝了冰島許多壯觀的冰川(《冰川系列》),他將這形容為一次“令人敬畏”的經(jīng)歷。20年后,他再次回到這些冰川進行拍攝,盡管他已經(jīng)預計到會有一些變化,但冰川消退的程度依舊讓他感到震驚;有些冰川甚至很難再找到。與海冰不同,冰川并不會每年融化再塑,一旦消失就永不再有。《冰川融化系列》由30組(兩張為一組)彩色照片構(gòu)成,揭示了氣候變暖對每片冰川的前后影響。人們普遍認為,自工業(yè)革命以來的人類活動導致了全球氣溫上升(特別是二氧化碳和其他溫室氣體的排放)。透納在法國和瑞士面對冰川時,同樣敬畏于它的巨大力量,并用速寫記錄了下來——這些景象如今都正受到威脅。在冰島,昔日的奧喬屈爾冰川是第一個完全消失的冰川,而法國阿爾卑斯山的“冰海”冰川自透納時代以來已經(jīng)消退了兩干米。埃利亞松的《冰川融化系列》直觀地記錄了人類行為對自然風景造成的后果,強調(diào)了我們?yōu)楹蟠Wo全球冰川的責任。</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歷史的崇高</b></p><p class="ql-block">本單元則展示了透納是如何突破傳統(tǒng)歷史畫的界限。盡管在透納的時代,歷史畫被視為高雅藝術(shù)的巔峰,他卻以先鋒的繪畫技巧打破了古典風格的桎梏,重新詮釋了經(jīng)典場景。</p> <p class="ql-block">透納《酒神巴克斯與阿里阿德涅》Bacchus and Ariadne</p><p class="ql-block">1840年展出,布面油畫</p><p class="ql-block">根據(jù)希臘神話,阿里阿德涅是克里特的一位公主,也是國王米諾斯的女兒。她被雅典英雄忒修斯遺棄在納克索斯島,在那里被酒神巴克斯發(fā)現(xiàn)并成為他的新娘。透納根據(jù)提香同一主題的著名畫作,創(chuàng)作了這幅油畫。提香的那幅作品從1826年起就掛在了倫敦國家美術(shù)館,透納或許由此了解了提香的處理方式。他采用了后者的構(gòu)圖,但將風景中的人物變得更小,從不同的角度來表現(xiàn)它們。另外,透納還加上了上方的城市和下方的河流。阿里阿德涅站在水邊,看到巴克斯和他的隨從追上來的景象而受到了驚嚇。在提香的畫作中,酒神巴克斯的姿勢讓人想到了著名的古希臘雕塑《擲鐵餅者》,透納在這幅畫中也采用了這一姿勢。最力引人注目的則是天空的顏色,充滿了黃橙色的薄霧。一位熱情洋溢的評論家曾將其描述為“光的華麗爆炸——是真正意義上的日光迸發(fā)”。透納在此第一次嘗試使用方形畫布,最后的透明層是在畫作已置于圓形畫框后增繪的,這一形狀或許也暗指提香的畫中,酒神巴克斯將阿里阿德涅的婚禮皇冠扔向天空化為環(huán)形星系的情節(jié)。這件作品的浪漫主題,或許曾讓倫敦皇家藝術(shù)研究院的觀眾們從維多利亞女王和阿爾伯特親王的婚禮中找到共鳴。</p> <p class="ql-block">透納《阿波羅與達芙妮約效事》Story of Apollo and Daphne</p><p class="ql-block">1837年展出,木板油畫</p> <p class="ql-block">透納《阿波羅與巨蟒》Apollo and Python</p><p class="ql-block">1811年展出,布面油畫</p> <p class="ql-block">透納《蒂沃利:托比工斯與天使》Tivoli: Tobias and the Angel</p><p class="ql-block">約1835年,布面油畫</p><p class="ql-block">這幅人物風景畫取材于透納有關(guān)意大利的速寫和記憶,以及克勞德?洛蘭(1600-82)和理查德-威爾遜(1713-82)等藝術(shù)家開創(chuàng)的古典風景畫傳統(tǒng)。意大利中部的蒂沃利鎮(zhèn)成為次經(jīng)《多佛亞傳》(又譯為《托比特之書》)中某個篇章的故事背景,其中托比特的兒子托比亞斯遇見了大天使拉斐爾,卻沒有意識到他是一位天使。蒂沃利位于羅馬東北30公里處,而透納于1819年秋天首次到訪意大利期間就去了蒂沃利,并在期間畫了很多周圍鄉(xiāng)村風景的速寫。在這里,他依靠自己的想象和觀察,將場景從自己所處的時代轉(zhuǎn)移到遙遠的過去。透納筆下的天使身著白衣、指向遠方的城鎮(zhèn)和瀑布,而托比亞斯的形象則以柔和的棕色調(diào)繪制。與往常一樣,透納的人物被沐浴在陽光下的風景蓋住了光芒。天空被涂上大面積的鉻黃色,襯托出在矇眬氛圍中顯得分外顯眼的樹木輪廓。蒂沃利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透納的意大利風景畫中,盡管這幅畫所使用的畫布尺寸為透納展覽的常用大尺寸,但在接近完成時,透納放棄了創(chuàng)作,使之處于未完成的狀態(tài)。</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威尼斯:崇高之城</b></p><p class="ql-block">本單元展現(xiàn)了透納與威尼斯之間的深厚情感共鳴。在眾多描繪威尼斯的藝術(shù)家中,透納的作品憑借其迷人的光線與色彩運用而獨樹一幟,也被公認為其藝術(shù)生涯中最為耀眼的系列之一。</p> <p class="ql-block">透納《威尼斯嘆息橋、總督宮及海關(guān)大樓:正在畫畫的卡納萊托》Bridge of Sighs, Ducal Palace and Custom-House, Venice: Canaletti Painting</p><p class="ql-block">1833年展出,桃花心木板上油畫</p><p class="ql-block">在耀眼陽光的照射下,威尼斯宏偉的宮殿和清澈平靜的溫湖美景一覽無余。這幅色彩豐富明亮的畫作是透納最早一批展出的有關(guān)威尼斯的油畫,于1833年在倫敦皇家藝術(shù)研究院展出。畫面中心,圣馬可廣場和總督府上方晴朗的藍天中,聳立著標志性的圣馬可鐘樓。這些建筑的右側(cè)是嘆息橋,仿佛與水中閃爍的倒影融為一體。前景中,一艘貢多拉從右側(cè)駛?cè)氘嬅妫_往船只聚集停靠的水邊。藝術(shù)家在標題中“打趣”般地提到了卡納萊托(1697-1768),表明這幅畫在一定程度上是在向這位古典大師致敬。事實上,透納確實也將這位威尼斯畫家融入了自己的作品中。畫面的前景左側(cè),可以看到卡納萊托正在創(chuàng)作一幅被鑲在厚重鍍金畫框中的畫作—一這種有些背離現(xiàn)實的場景也揭示了透納在喚起崇高時所運用到的想象力和觀察力。在1830年代,威尼斯和卡納萊托兩者在英國人心目中已密不可分,透納或許也希望這張以威尼斯重要地標為主題的繪畫,能夠真正成為代替這位威尼斯藝術(shù)家的作品之一。然而透納沒有試圖完全重現(xiàn)卡納萊托的風格;相反,透納將他視為一個參照,而非必須模仿的典范。</p> <p class="ql-block">透納《威尼斯碼頭,總督宮》Venice Quay, Ducal Palace</p><p class="ql-block">1844年展出,布面油畫</p> <p class="ql-block">透納《威尼斯 - 安康圣母圣殿》Venice - Maria della Salute</p><p class="ql-block">1844年展出,布面油畫</p><p class="ql-block">1819年,44歲的透納首次訪問威尼斯。1833年他故地重游時,已年近六十。他最后一次來到威尼斯是在1840年8月,并在此后多年里持續(xù)描繪這座城市的風景。威尼斯許多最著名的地標都曾出現(xiàn)在他的畫作中:潟湖、運河和宏偉的威尼斯建筑。在這幅畫中,羅馬天主教堂安康圣母圣殿位居畫面中心,遠處是海關(guān)大樓,畫面左右兩側(cè)則分別是朱代卡運河與威尼斯造幣廠。背景的朦朧感與前景中深色的威尼斯小漁船形成對比,整個場景籠罩在了夜晚清冷的光線中。透過云層的縫隙,可以看到一輪暗淡的新月掛在天空。透納在1840年后所創(chuàng)作的氤氳的威尼斯景象,不僅表露了他如何看待這座城市,也揭示了他對城市的感受。有人會說他對這座城市的感覺在后幾年里變得日漸沉重—從夜景或黃昏景色來說,確實如此。若不是他還畫了許多輕快的城市風景畫,透納的這種情緒變化可能會被歸咎于他年事已高。當這幅畫在倫敦皇家藝術(shù)研究院展出時,《旁觀者》周刊將其描述為“只有仙境之城才能如此縹緲”。</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海上風暴</b></p><p class="ql-block">本單元聚焦于透納對海洋的描繪,這一題材占據(jù)了他創(chuàng)作數(shù)量的一半以上,涵蓋捕鯨船、漁船、海難和戰(zhàn)爭等主題。透納的海景畫不僅展現(xiàn)了海洋的危險與不可抗力,更映射出人類在自然面前的無力感。</p> <p class="ql-block">透納《為幽冥號捕鯨船歡呼!又是一條大魚!》“Hurrah! for the Whaler Erebus! Another Fish!'</p><p class="ql-block">1846年展出,布面油畫</p><p class="ql-block">在職業(yè)生涯未期,透納曾畫了四幅探討捕鯨業(yè)場景的作品,并于1845和1846年將它們成組展出。這幅畫中,一頭鯨魚被魚叉叉住,人們正在切開它獲取鯨脂,從船的桅桿側(cè)面則可以看到它的頭和下巴。鯨魚因其巨大的體型以及與海上危險的聯(lián)系,而被認為是“崇高的”。盡管透納為這些作品繪制的草圖讓人感受到這一動物的偉岸,但這幅繪畫本身更強調(diào)了捕鯨者的活動。在透納生活的時代,英國南方捕鯨業(yè)作為一個重要產(chǎn)業(yè),提供用于照明和潤滑的鯨油,但到了1846年,這家公司便陷入了絕境。這幅作品的標題,加上透納對鯨魚解剖的精準描繪,似乎表明他曾登上過一艘捕鯨船以研究捕鯨活動。然而,他對整個捕鯨行業(yè)的了解還是僅限于書本。雖然沒有關(guān)于名為“幽冥號”捕鯨船的記錄,但兩腰名為“幽冥號”和“恐懼號”的探險船曾于1845年啟航前往北極,尋找西北航道(一條傳說中的大西洋與太平洋之間的海上航道)。但探險征程以悲劇告終,兩艘船和所有船員全數(shù)失蹤。</p> <p class="ql-block">威廉 ?米勒,致敬約瑟夫?馬洛德?威廉?透納</p><p class="ql-block">《海難》The Shipwreck</p><p class="ql-block">1859-61年出版,紙上雕刻版畫</p> <p class="ql-block">羅伯特 ?霍斯金,致敬約瑟夫?馬洛德.威康?透納《奴隸船》The Slave Ship</p><p class="ql-block">約1879年,紙上雕刻版畫</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海與天空</b></p><p class="ql-block">本單元進一步探索了天空與海洋的詩意與隱喻,在部分作品中,透納摒棄了傳統(tǒng)海景畫的構(gòu)圖,轉(zhuǎn)而描繪波濤洶涌的海面吸引觀者注意,營造出一種深邃的冥想氛圍。</p> <p class="ql-block">透納《狂風暴雨的大海與燃燒的殘骸》Stormy Sea with Blazing Wreck</p><p class="ql-block">約1835-40年,布面油畫</p><p class="ql-block">在透納多年創(chuàng)作海洋繪畫的生涯中,海洋的危險是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主題,這幅展現(xiàn)海洋毀滅性力量的夜晚場景便是一例。1805年左右,透納在兩本速寫本中繪制了關(guān)于海難沉船的大量習作,并于同年創(chuàng)作了首幅同題材油畫《海難》(1805年展出)。這幅畫描繪了一艘正在燃燒的船,部分船體被掩藏在肆虐的狂風暴雨所掀起的巨浪中。與透納晚期許多海洋繪畫一樣,這幅畫也是從岸上取景,一群驚恐的旁觀者圍聚在岸邊,目睹這場災難的發(fā)生。透納在他的1834年前后使用的“海上大火速寫本”中畫下了好幾幅著火船只的水彩和水粉速寫。但沒有證據(jù)表明這些速寫是根據(jù)藝術(shù)家看到的真實事件而創(chuàng)作的。透納所畫的海難場景與同時期的藝術(shù)家相比十分與眾不同,因為當時的藝術(shù)家很少描繪大海最具破壞力的時刻,而是更偏好于描繪船只失事前迫在盾睫的危險時刻(此時仍有逃生的可能),或是災難發(fā)生后的早晨那令人不安的氣氛。在這幅畫中,透納將場景設(shè)置在夜晚,并將失事船只的殘骸碎片融入畫面—一這些碎片從翻滾的海浪中浮現(xiàn),從而增加了畫面的戲劇性。暗沉的色調(diào)讓人想起透納早期的畫作,與隱蔽的月亮所點亮的白色浪尖形成鮮明對比。</p> <p class="ql-block">約瑟夫?馬洛德?威廉?透納</p><p class="ql-block">《懷特島,海與天空習作》</p><p class="ql-block">Joseph Mallord William Turner</p><p class="ql-block">Study of Sea and Sky, Isle of Wight</p><p class="ql-block">1827年,布面油畫</p><p class="ql-block">1827, oil paint on canvas</p><p class="ql-block">1856年英國接受的透納送贈</p><p class="ql-block">Accepted by the nation as part of the Turner Bequest 1856</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透納晚期:自然的崇高</b></p><p class="ql-block">本單元展現(xiàn)他晚年的創(chuàng)作旅程。在這一階段,透納在技法和材料使用上取得了突破。這些抽象畫作不僅反映了透納在藝術(shù)上的自我實現(xiàn),也深遠影響了20及21世紀的抽象藝術(shù)家,預示了現(xiàn)代繪畫的發(fā)展。</p> <p class="ql-block">透納《藍色的瑞吉山,日出》The Blue Rigi, Sunrise</p><p class="ql-block">1842年,紙上水彩</p><p class="ql-block">透納描繪的瑞吉山一直被廣泛認為是他最優(yōu)秀的作品。這座瑞士高山位于盧塞恩湖以東,至少從19世紀初開始就一直是深受喜愛的旅游勝地。雖然旅游指南上推薦從山頂一覽壯麗全景,但透納更著迷于從湖面上看到的這座山峰的獨特外形。他第一次描繪這座山是在1802年,并在1841至1844年訪問盧塞恩時重新發(fā)現(xiàn)它的魅力。他創(chuàng)作了眾多瑞吉山的水彩習作,在同一地點一天中的不同時段對其進行描繪,這使他能夠在不同的光線條件、或是透過經(jīng)常環(huán)繞著它的薄霧探索其外觀。1842年,他完成了三幅水彩畫,每幅畫都有一種特定的顏色或色調(diào),它們分別是:《藍色的瑞吉山,日出》《黑暗瑞吉山》(私人收藏)和《紅色的瑞吉山》(藏于維多利亞國家美術(shù)館)。《藍色的瑞吉山:日出》捕捉到了黎明時分太陽開始驅(qū)散黑夜時的雄偉山景。透納將冷暖色調(diào)的水彩渲染進行微妙的調(diào)和,并與富有肌理的筆觸相結(jié)合,再現(xiàn)了這一清晨時分的靜謐與奇妙。透納將上色表面刮去后露出一小點白紙,然后再用白色粉筆淡淡點綴,勾勒出高懸于空中的金星以及它在平靜湖面上的倒影。寧靜的場景被前景中狗追逐水禽的喧鬧所打破,也凸顯了透納風趣的一面。</p> <p class="ql-block">約瑟夫?馬洛德?威廉?透納</p><p class="ql-block">《夜晚的吉爾福德城堡(?),樹頂與天空》</p><p class="ql-block">Joseph Mallord William Turner</p><p class="ql-block">Tree Tops and Sky, Guildford Castle(?), Evening</p><p class="ql-block">1807年(?),桃花心木板油畫</p><p class="ql-block">?1807, oil paint on mahogany veneer</p><p class="ql-block">1856年英國接受的透納遺贈</p><p class="ql-block">Accepted by the nation as part of the Turner Bequest 1856</p> <p class="ql-block">浦東美術(shù)館頂樓景觀</p> <p class="ql-block">浦東美術(shù)館的鏡廳</p> <p class="ql-block">作為浪漫主義的先驅(qū),透納以其超凡的技藝,描繪了自然界的壯麗與宏偉,挑戰(zhàn)了人類認知的邊界。他的畫作,每一幅都是光與色彩的交響樂,觸動著觀者的心靈,激發(fā)著無限的想象力。從阿爾卑斯山的巍峨峰巒到威尼斯蜿蜒的水巷,透納的畫布記錄了人類與自然元素之間永恒的對話。</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汇区| 汕尾市| 聂拉木县| 石景山区| 青阳县| 磴口县| 昌乐县| 沛县| 六盘水市| 濮阳县| 安阳市| 云龙县| 神池县| 平谷区| 东辽县| 闻喜县| 黑山县| 唐河县| 固安县| 天峻县| 象山县| 仪陇县| 壶关县| 嵊州市| 旬阳县| 沭阳县| 六安市| 涡阳县| 屯留县| 巴塘县| 邵武市| 陕西省| 丘北县| 温宿县| 拜泉县| 炎陵县| 新化县| 定襄县| 平湖市| 惠安县| 上犹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