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有人說西安的歷史太濃厚、太沉重,西安的大手筆太豐富、太博大,隨便找個地方任意說個典故,其碩大輝煌的光環,幾乎能炫照整個世界。曾經幾度到西安領略這十三朝古都的多彩,卻不知,到今時今地才品出它的韻味</p><p class="ql-block"> ——桐語</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西安地處中國陸地版圖中心,是長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通往西北和西南的門戶城市與重要交通樞紐,它北瀕渭河,南依秦嶺,八水環繞。優越的自然條件決定了西安的不平凡,就歷史和文化積淀而言,在中華大地上,無出其右。古稱“長安”,在《史記》中被譽為“金城千里,天府之國”,與羅馬、開羅、雅典并稱為世界四大古都,是中國歷史上建朝最多、時間最長、建都最早、影響最大的都城。三千年有文字記錄的文明史,幾乎有一半的時間都圍繞著西安繁殖與恣肆。作為都城,西安容納了中國歷史的哭與笑,見證了一個個王朝的興與衰。西安的表情,幾乎就是中華文明的原始圖譜。有著“天然歷史博物館”的美譽。在這個夏夜走進古都,就是為了聆聽它令人迷醉的那些紅塵往事。</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西安城墻,一道靚麗的風景線</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坐落在西安市中心區的明城墻,是明初在明太祖朱元璋的政策“高筑墻、廣積糧、緩稱王”的指導下,在隋唐皇城的基礎上建成的。是西安的標志性建筑之一,周長13.74千米。主要城門四座,東長樂門,西安定門,南永寧門,北安遠門,每個城門都由箭樓和城樓組成。完全圍繞“防御”戰略體系,城墻的厚度大于高度,穩固如山,墻頂可以跑車和操練。城墻包括護城河、吊橋、閘樓、箭樓、正樓、角樓、敵樓、女兒墻、垛口等一系列軍事設施。西安作為千年古都,歷代曾多次修筑城墻,雖然多數已在歷史中消失。但現在這座城墻的歷史仍可以追溯到隋朝時期。自隋唐至今己有1400余年歷史,現存城墻主要建于明洪武七年到十一年間,至今也有600多年的歷史,是我國現存最完整的一座古代城垣建筑,是世界上現今規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軍事城堡設施,延續了古城長安的歷史脈搏,向世界展示著這座城市的深邃和智慧,恢弘和壯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現今風貌完全的城墻與護城河以及獨具特色的環城公園一起煥發出新的風采,成為西安市一道靚麗的風景線。</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漫步在西安城墻,感受古人智慧</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走進永寧門深邃的拱口,這是西安城門中資格最老、沿用時間最長的一座門,建于隋初。據說當年它是皇城南三座門中偏東的一座,叫安上門。唐末韓建縮建新城時留作南門。明代改名永寧門。它現在也是各城門中復原最完整、最漂亮的一座城門,遠看金光閃閃屹立在西安城中央。門內兩側,是甕城的走梯,沿著磚道臺階,登上雄偉的城墻,感受明代修建城墻的宏大,走到城樓內的墻邊,北望南大街和遠處的鐘樓,一個對稱結構的西安城市呈現眼前,走在城墻上,明媚的陽光讓四顧景色成為一種享受。寬可容納三輛汽車的城墻路面,斑駁起伏,向內傾斜,歷經風雨洗禮,城墻依然牢固屹立,隨著歲月的流逝見證著歷史時光的變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高大古老的城墻下,鳥兒們在枝頭上鳴叫,散步的人群邁著悠閑的步伐,一幅祥和的畫面。城墻的盡頭在望不到的遠處,途中偶爾還會出現一些凸出來的墩臺,古人稱“馬面”。據說在中國冷兵器的古代,為了加強城門的防御能力,許多城市設有二道以上的城門,形成“甕城”,有利于防守者從側面攻擊來襲的敵人,這種墩臺也是城防設施的一部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沿墻走到端履門附近,碑林和孔廟屹立在城墻根,從城墻南邊不時出現的城墻垛口向外俯瞰,休閑的城墻公園、護城河、現代的高樓大廈與雄偉的城墻一同組成了壯美和諧的畫面。城墻上騎行、閑暇散步的人們也為這里增添了不少安逸的序曲。如果把西安的歷史比作一本書,那么古城墻就是這本書的扉頁。作為十三朝古都的西安本就配得上這厚重的城墻,它會使這座城更加的韻味十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向晚的悠閑里,爬上這古老的城墻,夕陽在上空投下一片璨璨的橘黃,默語間夾雜著久遠的等候,像是赴一場千年之后的約定。從城墻上望見護城河清澈的碧波,船兒劃過河面泛著波文,甕城的樓閣與現代建筑和諧相處,漫步在這古老的遺跡中,那神采依舊的雄渾氣勢赫然昭示著它在歷史中的地位,不禁令人涌起一絲激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這是第幾次登上城墻已記不清,但,城墻內秦磚漢瓦的建筑卻始終是我對西安城的最初印象,那片片流淌著帝王之氣,透逸著王者榮耀,任歲月滄桑,鉛華殆盡,絲毫不減幾代王朝的輝煌色彩和泱泱神韻。看著腳下車水馬龍的街道,仿佛穿越到盛唐的旖旎與繁華。盛唐的經濟在世界上應該說是最鼎盛繁榮的了,差不多能占到世界經濟的一半。自李世民貞觀之治以后,國力十分強大,到唐玄宗李隆基開創開元盛世時,國家富強,疆域穩固,物阜民豐。正如詩圣杜甫在他的長詩《憶昔》中形容的那樣:“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國力殷實,必然帶來文化的發展,那些國士文人,如雨后春筍,遍布華夏大地,翹首國都長安,于歌舞彈唱中,一片頌揚之聲,不絕于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以詩仙李白斗酒詩百篇為例,則反映出盛唐之雄偉氣象。唐玄宗酷愛藝術,所以李白和白居易的《長恨歌》在當時非常流行。田園詩人王維、孟浩然等也都是這一時期的杰出代表。他們的詩,雄視千古,為一代之冠,在他們的筆下,古風歌行皆達到很高的藝術成就。可以說唐朝的出現給世界的發展也帶來了很好的推動作用,因為它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對外交流和開放的朝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從故事的開始到結束越然指尖的溫度不斷升高。站在城墻向東眺望,幾道古老的城墻綿延相連,仿佛是不可逾越的時空隧道,鏈接著舊朝長安與新城西安。佇立在寬闊的城垣上,感覺震撼無比。極目遠望。在廣闊的天宇下,這古老的磚墻隨著群山萬壑綿延起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現在的城墻早已不是玄武門政變時的城門宮闕,也不是三國時期,司馬懿總督雍、涼兵馬抵御西蜀進攻時的長安城墻;更不是蕭何為大漢天子修建漢家宮闕,威加海內的城墻。李世民開創的大唐盛世沒能一統萬年,雄偉的潼關沒有阻擋住安史叛亂。秦始皇建立的封建王朝沒能流傳萬世,綿延百里的阿房宮苑也已毀滅在西楚霸王的戰火之中,僅僅留下了這些歷史的考古遺跡,讓兩千多年后的人們猜想著那一個個王朝的奢華與輝煌。</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晨鐘暮鼓,送長安晚霞</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站在西安的城墻上,撫摸著浸潤著歷史的青磚,斑駁的痕跡,讓人欲窮其境。眺望墻外,視野開闊,鐘樓巍然立于南北中軸線上,它以沉穩,霸氣的姿態,盡處繁華,集萬千目光于一身,因此,西安人因為它而驕傲,外地人因為它而仰慕,這座樓,就是西安的招牌。古典閣樓的建筑,雕梁畫棟,朱墻青瓦,裝飾著現代絢麗的燈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傍晚,踩著時光在腳下鐫刻的痕跡,看夕陽西斜,透過金色的余暉灑在古老的城恒上,送長安晚霞,告誡著人們夢是從這里開始的。鐘樓藏在夕陽里顯得格外圣潔。給人以溫婉祥和的視覺。再度回望歷史原點,看到的還有苦難與血淚的舊痕。殘陽印染了翁城的西邊,頃刻間暮鼓聲響一片,宣告一天的終結以完成其使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夜晚華燈再起,一個滄桑與現代并存的城市古色古韻,四方城墻圍著現代的霓彩,穿流的汽車和移動的行人充滿了無窮的活力。時間描摩嶄新的年輪,歲月記錄前行的足印,這個歷經13個王朝的古都繼續著它的錦繡,正向著一個更加輝煌的時代邁進。</span></p>
主站蜘蛛池模板:
萝北县|
游戏|
德化县|
射阳县|
阿克|
永靖县|
老河口市|
淳安县|
板桥市|
广水市|
古交市|
叙永县|
阆中市|
淳安县|
定陶县|
晴隆县|
台安县|
安阳市|
陇南市|
闵行区|
梓潼县|
独山县|
梨树县|
罗源县|
营山县|
五指山市|
甘德县|
阜新市|
浏阳市|
兴安县|
江达县|
额敏县|
太仆寺旗|
嘉鱼县|
城口县|
新龙县|
嘉义县|
墨脱县|
琼海市|
渝中区|
定西市|